【他乡明月|生活】第142期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季风吹进来的地方

你见,或者不见我/ 我就在那里

你念,或者不念我/ 情就在那里

你爱,或者不爱我/ 爱就在那里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他乡明月|生活】第142期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季风吹进来的地方

嗨,听到我声音的亲人和朋友,秋天快乐!我是三小姐晓鹂。

节气已经到了寒露,我们这里天气倒是比前两天更舒服了些,因为下了十来天的雨终于停了。见到了久违的太阳和蓝天,心情都跟着好了起来。所以,上个周五放学以后,我就和同事约着一起开开心心地去逛书店。一家新开的中文书店。

以前的节目里我说到过,现在在DC周边已经没有正经的中文书店了。对吧?所以,这家书店一开,立马人满为患。说起来这家新开的书店离我学校特别近,坐地铁只有一站路。书店的名字叫“季风”,季节的季,风雨的风。在美国的首都华盛顿,它是一家新开的中文书店。但实际上,它是一家重新开张的书店。只不过,它原来是开在上海。它曾经在上海有过八家分店,很有名。如果你是老上海人,可能就会知道在乌鲁木齐路、陕西路等等都有它的分店。那它为什么现在开到美国华盛顿特区来了呢?不是因为要扩大经营走向国际,而是上海的书店被迫关门了。为什么呢?有些道听途说的原因我就不说了。它总的来说是以“独立的文化立场,自由的思想表达”为办店的宗旨的。它的这个标语就印在书店出售的小布包上。我在书店里也看到一幅小小的对联,只有六个字:“风有声,鸣自由。”我拍了照片你去文稿里看。

书店最早是1997年成立的。它刚成立的时候是在上海一个地铁站的通道里,算是一个便利书摊。那时候我正在北京读博士,一毕业就出国了。所以,在国内的时候,我还真没怎么听说过它的名字。第一次听说它的名字的时候,就是今年秋天,有人在微信群里转发它在9/1号要开张的消息。然后,就是微信里开张那天热火朝天、人潮纷涌的各种照片和信息。好几个朋友都不约而同地向我提起这件事,想约着一起去逛。只可惜,刚开学这段时间乱糟糟的,就一直没顾上。一直到上个星期五终于有时间去逛了。

那是一个秋天雨后的下午,阳光温暖又柔和,天空被雨洗得干干净净,湛蓝湛蓝的。我和同事一边散步一边跟着导航找过去,在最热闹的杜邦大盘旋路的街边儿上,找到了那家小小的两层楼的书店。店面不大,窄窄的门脸儿,楼下五六米宽十几米深的一间房子,楼上还只有一半的面积。但是很干净整齐,左右橱窗上书店的名字也很小巧,绿色英文的“JF books”,JF就是季风的第一个字母;和繁体字的中文招牌 “季风书园”都很精致。橱窗里已经摆上了庆祝万圣节的装饰,骷髅、墓碑、南瓜什么的,跟竖在橱窗里面的绿色中国古典风的展版有一种特别奇妙的和谐。

书店么,里面当然就是书啦!一进门左手边是英文书(还有一排亚裔作家的书),中间的书架上中英文参半,再余下的就都是中文书了。只不过,楼下的中文书是香港和台湾出版的繁体竖行的,楼上的中文书是简体字。我一排一排慢慢看过去,边浏览心里边点头:我朋友说的对啊!这个书店果然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是一家正规的书店,而不是那种以菜谱、养生、流行小说为主的“机场书店”。你看它的分类,除了文学,还有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科学、哲学、历史、国学、汉学、文字学、古典诗词等等。我就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古今中外名人的名字,还看到了很多中国的古籍,像二十四史、诸子百家什么的,还有一些杂书,比如说《西京杂记》《增广贤文》《春秋繁露》《天工开物》《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颜氏家训》什么的,就还挺让人惊喜的。对了,我居然还看到一套钱钟书的《管锥编》!那种书,不搞专业的人是很难去读的。我在楼上楼下慢慢地逛,心里有一种淡淡的喜悦。对!很多时候,看到熟悉的书名或者作者的时候,就都忍不住会翘起嘴角,就好像见到了老朋友一样。有些书即使不买,但是能看到也是开心的。翻来翻去,最后买了两本书。一本是美国女性主义研究领域非常有名的,在伯克利大学当教授的Judith Bulter,中文翻译成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惑乱》。一本是英国科学家,牛津大学教授Richard Dawkins,理查德-道金斯写的《自私的基因》。看起来是毫不相干的两本书,但实际上都是为了从不同的侧面更深层次地去了解人这种生物。我不知道这两本书在国内卖多少钱,在这儿一本37美元一本23美元,换算成人民币是四百多块,价格还算是合理。

我们今儿去的时候,书店已经开业一个多月了。没有了刚开始那种半城文青都去打卡的拥挤的场面,但也有人不断地出出进进。那些人里有老外也有中国人,有老人也有年轻人,还有带着孩子的妈妈们。他们有买中文书的也有买英文书的,还有的就是只是进来逛逛。书店的楼上还有一小排书桌和椅子,有人在那里安安静静地看书或者工作。我和同事在路上就商量好,要问一问书店在春节期间有没有什么特殊的活动安排,我们可以带学生去参加。我们去的时候,书店老板于淼和老板娘正好都在。所以,我们就讨论了一下这件事的各种可能性。老板很干脆地答应下来,说到时候可以专门安排活动,对公众开放但给我们留足够的位置。好开心,我们又为今年的中国文化探索周预定好了一项活动!

其实,季风不仅仅是一家书店,它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场所。在上海的时候,2006年就创办了电子书刊《季风书讯》,2015年季风人文讲堂开讲。2017年开始,组织每月一期的“今天,我们读书”的沙龙活动。据统计,仅上图店的那个店,四年内就举办过443场活动,150场人文讲堂,近10万人次参与。还挺厉害的吧?今儿我在书店的门上看到一张海报,就是9月份季风人文讲坛的三场活动,我拍了照片你去看。老板娘说这些活动特别火爆,只要一放开,半个小时之内就会报名结束,手慢了都抢不上。这家书店离学校这么近,要是大家今年合作愉快,以后倒是可以常来常往的。

我对书店老板的印象很好。第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一个很沉稳干练的人,话不多但都是有的放矢。想起来之前看到过他在书店开业的时候写的一段话,说:“季风品味依旧,秉持独立立场,关注思想和未来,推崇自由与多元。”说他在几年之后能重新开店,“没有辜负读者”。应该是一个很有担当的人。女主人也很热情,挽着头发,穿着蓝白色的长裙,特别爱笑。看我们第一次去,就主动给我们介绍书店的情况、书籍的摆放等等,还给同事的孩子拿了巧克力来吃。书店里除了书,沿楼梯往上的墙上挂的都是各种历史沿革的照片,很醒目。女主人也会用英文给来店里的老外,介绍那些照片的来历和活动。

书店楼梯口边的墙上有一面高大的镜子,上面贴满了季风在上海最后一段时间的读者留言。我站在那儿粗粗地看了几条,都特别感性也特别感人。有人说:“是凤凰,终归有一场涅槃等着你!”有人说:“即使我被碾成粉末,我也会用灰烬拥抱你。”也有人说:“我第一次在季风买书是14岁,现在已经29岁了。在季风买的书构成了我的知识中最重要的部分。在季风购书的时光是我青春中最美好的回忆。”还有人说:“从陕西路地铁站到上图新址,我也从一位学生转身成为一位文字工作者。感谢季风多年来的兢兢业业,成为一位学术界的启明者。”他们当中,有的是老读者,有的是新读者。但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说“城市之中总需要一些地方安放书籍和灵魂,才不至于让时代洪流席卷”,他们都相信季风“终将归来”,“你我会不期而遇”。嗯,他们说得没错。你看,季风的重新开张,对老读者来说是当然是重逢,对我们这样的新读者而言可不就是不期而遇吗?总之都是一个美好的开始。

哎,你对“季风”这个这个书店的名字有没有好奇呢?为什么一家书店,起了这么一个文艺的名字呢?我看到有人解释说,季风的意思是“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季风吹进来的地方。”是从一句很有名的歌词改编来的。那句歌词是:“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透进来的地方。”

可是,书店的第一任老板严博非的解释是这样的:“季风是大洋气流,随气候变化,生生不息,就像近代中国的命运。近代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出,开始现代化进程,对外部世界的吸收和抵抗、融化和变构从此就成为它的命运。”可是对我而言,不管它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不管它怎么吹,只要有一个真正可以买到中文书的地方,那就是一种幸福。你觉得呢?

好,这期关于DC新开的这家中文书店的节目就到这里了。你家附近有书店吗?你还看纸版的书吗?期待看到你的留言和分享。最后,还是谢谢你的支持、陪伴、和聆听。季节在变化,生活也在变化。咱们下期节目再见。拜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