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游西西里 巴勒莫,沧桑中的“混血”之美

巴勒摩(Palermo)是西西里岛的第一大城和首府,也是个地形险要的天然良港。由于西西里特殊的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她错宗复杂的历史,而巴勒莫作为首府,就是这些历史故事的缩影。这座拥有2800年历史的古城,历经迦太基、古罗马、拜占庭、阿拉伯、诺曼、霍亨斯陶芬、安茹、阿拉贡、哈布斯堡、波旁和意大利王国的统治,各种文化和建筑风格的糅合,赋予这座城市独特的美。



希腊人的柱式、拜占庭人的镶嵌图案、阿拉伯人的摩尔式窗户、诺曼人的建筑形制,西班牙人的巴洛克装饰……她所承载的多样化文化,叫人心驰神往、难以忘怀。其中,她最辉煌的宝藏当属阿拉伯-诺曼时期的那些建筑与文化。但丁曾经这样形容巴勒莫—最美的回教城市。



诺曼人是北欧维京人的分支,维京人是公元8到11世纪居住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日耳曼人,经常对欧洲各国进行掠夺和远征的。其中,诺曼人罗伯特·吉斯卡尔和他的弟弟罗杰一世在1072年征服了西西里岛,1130年,罗杰二世统一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并加冕为西西里国王,建立了诺曼王朝—西西里王国(1130-1194)。这是一个短暂而辉煌的王朝,它以多元文化融合和非凡的艺术成就著称,成为中世纪欧洲独一无二的存在。



因为都保存有珍贵的中世纪文化遗产,许多人把巴勒摩和翡冷翠相提并论;巴勒摩当然远不及意大利中部文艺复兴之都翡冷翠的伟大,但却是个极为生活化、充满异国情调的城市。曾有一位地理学家这样形容巴勒摩:“凡见过这个城市的人,都会忍不住回头多看一眼。”



从切法卢向西行使1小时左右,便来到了这次环岛旅行的最后一站—巴勒莫。退还了租车,找到城中的住宿酒店,稍事歇息后,便开始巴勒莫的探索之旅,我们首先来到最能让人感受到巴勒莫建筑文化多样性的地方—诺曼王宫和帕拉提那礼拜堂。



诺曼王宫(Palazzo dei Normanni)所在的位置,曾是公元前迦太基人建城的所在地。阿拉伯人在9世纪建立西西里埃米尔王国,诺曼王宫的前身就是阿拉伯埃米尔的宫殿,诺曼国王罗杰二世在11世纪将原有的阿拉伯式宫殿改建,通过连廊和内部花园把建筑相互连接起来,这里概括了诺曼统治时期风行于西西里岛的综合建筑风格。 这是欧洲最古老的王宫,如今王宫已成为西西里议会所在地。



诺曼宫殿外观采用厚重石墙和塔楼设计,兼具防御和居住功能,展示了诺曼人的建筑风格,而王宫建筑顶部的几个红色圆顶,就是典型的阿拉伯风格。



查理五世新城门(Porta Nuova) ,它属于诺曼王宫建筑群的一部分。1535年,为迎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在此举行入城仪式所建的城门。查理五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身兼西班牙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人,与英国的享利八世、法国的弗朗索瓦一世同时代,都是著名的文艺复兴君主,也是当时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



城门的中间有一个雄鹰标志,这是巴勒莫地区的象征,城门两侧各有两个人物浮雕,据说是查理五世征服突尼斯时捕获的摩尔人。



这是王宫前广场上的喷泉雕塑,最上面站着的是西班牙国王兼西西里国王的菲利普五世(1683-1746)。



王宫内部庭院里,建有阿拉伯式回廊,大理石柱两两成对,组成了许多拱门。



整个王宫最精华与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位于2楼的帕拉提那礼拜堂(Cappella Palatina),它是诺曼国王罗杰二世于1132年下令建造,耗时8年建造而成, 这个王室的私人礼拜堂将拜占庭、诺曼和阿拉伯风格和谐地融合在一起。2015年,诺曼王宮和帕拉提那礼拜堂被联国教科文組织纳入世界文化遺产名录中。



这个皇家小礼拜虽小,视觉震撼力却犹胜梵蒂冈的西斯汀小教堂,小教堂的四壁下半部镶着大理石;上半部镶了金的精致马赛克壁画和装饰性图案,则无愧于“金碧辉煌”四个字。





礼拜堂拥有中庭和两个侧廊,被花岗岩柱列隔开,柱子都有华丽渡金的科林斯式柱顶,让人目不转晴地沿着它看,直到通往唱诗班的台阶。这是为圣彼得而建的小教堂。





主祭坛后面的穹顶与墙面上满布金色的马赛克,绘有基督全能者(Christ Pantocrator)的形象,周围是天使、圣徒和《圣经》故事场景。在穹顶中,基督用右手的三个手指祝福,显然是拜占庭式的灵感。





与主祭坛相对的是皇家宝座(Royal Throne ),可能是国王加冕的地方。在其上方有拜占庭风格马赛克镶嵌画,耶酥两侧是彼得和保罗。墙壁上的大理石及马赛克图案非常有阿拉伯特色。





天花板上的木质壁龛是蜂巢雕刻的杰作,相当精致且繁复,八角形蜂窝造型是阿拉伯建筑的一大特点。



两边侧廊的屋顶还是诺曼式的木屋顶,横梁都装饰有阿拉伯风格的雕刻和绘画。



墙壁和屋顶完全覆盖着金色马赛克,描绘了基督教的故事和圣经场景。文字有的是拉丁文,还有些希腊文。金色马赛克在光线下闪耀,营造出神秘而圣洁的气氛。









拜占庭式的马赛克拼贴令人眼花缭乱,加上鑲嵌金叶的彩色玻璃,真是满堂尽带黄金甲!









除了上面看到那些圣经故事马赛克镶嵌画外,教堂内地面和墙上还有许多几何图形的镶嵌画。



在这座震憾人心的建筑中徜徉之时,让人不尽想到它的建筑年代-12世纪中叶, 距离东西方教会大分裂只是过去了一百年,在其他地方,人们正因为教会分裂而剑拔弩张,十字军东征正处于巅峰,只有在西西里,这个地中海中央的岛屿,三种伟大文明才能携手、和谐融洽地合作。在此之前和之后,都没有这样的局面。



从帕拉提那礼拜堂出来后,我们来到王宫继续观看,这是西西里议会大厅,也是欧洲最古老的议会之一。



诺曼王宫内部一隅……王宫看似很大,其实开放供游客参观的房间並不多,仅几个房间而已。不过,室内装饰精致考究,大厅顶部有繁复精美壁画,还有镀金蜡烛台、圣母像、吊灯等,体现了西班牙统治时期的审美偏好。







王宫内有一个罗杰房间,其特别之处在于,覆盖墙壁和屋顶的马赛克镶嵌画描绘的主题类型是异教而非宗教。在植被丰富的环境中,表现了狩猎场面、半人马之间的战斗以及豹子、孔雀、鹿和天鹅等各种动物。





王宫里一个非常有特色的房间就是中国厅。这反映了18至19世纪所有欧洲宫廷的流行时尚。这些绘画描绘了穿着“中国”风格的男女,书写着中国字。



走出诺曼皇宫,沿着Emanuele 大街便来到巴勒莫大教堂广场。



巴勒莫大教堂(Cattedrale di Palermo)始建于1184年,主教在原有的清真寺的基础上兴建诺曼式教堂,由当时的大主教Gualtiero Offamiglio主持修建。他希望 巴勒莫教堂可以超越市郊华丽的蒙雷阿莱大教堂,随着巴勒莫 几次易主,教堂也就几经修改风格:13世纪开始受到哥特式影响,15世纪又融合了 西班牙建筑风格的大门,17世纪加上了巴 洛克 式的圆顶。最终形成的教堂混杂了多种式样:右边的尖顶钟楼和拱门是哥特式,钟楼上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美雕饰,中间高大的圆顶是巴 洛克 式的标志。而左边的大门朝向广场的一侧又带有 加泰罗尼亚 风格的哥特式,后殿穆斯林风格的几何图案也融合到了一起。而教堂内部,是19世纪新古典主义风格。



几百年来, 巴勒莫大教堂和蒙雷阿莱大教堂到底谁在西西里更胜一筹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歇过,甚至成了“两个教堂的战役”。如今,对于游人们来说, 蒙雷阿莱大教堂的地位依旧,但巴勒莫 教堂早已不再是普通的一座建筑或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堂,她展现的是 西西里不同时期的不同统治者的文化,如同一本记载了西西里发展历史的史书,是这个城市纷繁历史的缩影。



大教堂右边的尖顶钟楼和拱门是哥特式,钟楼上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精美雕刻。



中间高大的圆顶是巴洛克式的标志。



教堂整体仍然偏属于巴洛克风格,侧面这个天桥的部分又有明显阿拉伯风格,教堂从侧面看上去像是一座城堡。



教堂广场上有一座圣女罗萨莉亚(Santa Rosalia)雕塑。17世纪 欧洲爆发的黑死病,连西西里也未能幸免,百姓接连死去,束手无策的民众抬着罗萨莉亚的圣骨绕城一周,奇迹出现了,瘟疫从此消失,从那时起,圣罗萨莉亚便成为了巴勒莫 的守护神。每年的7月14日是 巴勒莫 守护神——圣女罗萨莉亚(Santa Rosalia)的纪念日,全城乃至整个西西里岛都有纪念活动。届时,有辆华丽的船车载着圣女神像在全城游走,举行庆典仪式。



教堂南侧的三拱拱廊(Portico)建于15世纪,是典型的哥特加泰罗尼亚风格。拱廊中设有精美的雕刻和碑文,是入口的标志性结构。



走进教堂,内部为诺曼式半圆殿堂,呈新古典主义风格,被立柱分为三个大殿,前面是主祭坛。





主祭坛穹顶上的画作精美绝伦。



大教堂里的圣罗萨莉娅小圣堂,这里保存着圣女罗萨莉娅的银质圣骨盒。



巴勒莫大教堂也是诺曼王室的墓地所在,其中安葬着西西里国王罗杰二世、神罗皇帝腓特烈二世等历史人物,石棺以红色花岗岩雕刻而成。



大教堂的地下墓穴有古罗马、拜占庭和诺曼时期制作的20多个石棺,埋葬在这里的人来自不同时代。地下宝藏馆陈列着各种珠宝首饰,属于阿拉贡的科斯坦萨女王(Queens Constance di Aragon)。





教堂是可以登顶的,沿着一座螺旋式楼梯的塔楼,居高临下看教堂建筑和俯瞰巴勒莫市区。



巴洛克式拱顶和摩尔风格的彩色瓷砖。





哥特风格的塔楼与尖顶以及摩尔风格的彩色瓷砖。





巴勒莫城市的景色尽收眼底。









巴勒莫曾是12世纪欧洲最繁华的城市,如今能感觉它有些衰败有些苍桑。但其内涵丰富的那些历史、建筑、文化在时光的加持下,它越发美丽迷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