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教会简史上半部分(中世纪后半期)

与您分享美好的事物,所见所闻,所思所想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四、中世纪后半期,从东西方教会分裂到东罗马帝国衰亡(1453年)

(一)修道院的革新运动

中世纪西方教会属灵风气越来越低落,道德生活越来越腐败,连修道院也因为拥有大片地产,使得世俗的权力就介入到修道院里面,失去了原有的清静,纯洁,所以有很多有志之士发出要求彻底改革。11世纪克吕尼革新运动是一个复兴的主流,曾经統管了两千多所的修道院。他们要求修道士绝对的贫穷、禁欲、顺服,完全献身于修道院生活,不可以有个人的财产。



希腊东正教修道院

他们传道到中国,到非洲。

(二)教皇制度的涨落

教皇的权力渐渐凌驾在皇帝和君王之上,因为教皇有三大法宝:1、开除皇帝教籍,2、查封教会的活动,3、异端裁判所,断定是异端,就要被火烧死。

当时教皇与德国皇帝相争,结果是德国皇帝让步。还有一个故事;罗马皇帝亨利四世和教皇作对,教皇一气之下开除了皇帝的教籍,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重的惩罚。于是,这位皇帝为了恢复教籍,在寒冬跨过阿尔卑斯山来到教皇的城堡,脱掉了所有象征皇权的服饰,在风雪中等了两三天,最后跪在教皇面前,才终于得到原谅。后来法国的国王与教皇对抗,甚至把教皇关起来,虽然教皇后来被人解救,但一个月后就过世了。从1309-1377年,教皇的宗座甚至迁到了亚威浓(法国)。天主教自称这是教皇被虏到巴比伦的时期。开始是在意大利罗马,受到意大利政府的支持,后来意大利政府势力衰微,法国变成了教皇的主要支持者。从1378-1417年,教皇大分裂,罗马教皇与亚威浓教皇对抗,彼此开除教籍,所以在一般人眼里,教皇形象一落千丈。各地的民族主义思潮渐渐兴起,认为自己是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而且封建诸侯势力渐渐消退,强有力的国家和君王就兴起了,各国人民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感情,渐渐胜过对教皇大一统的基督教的效忠,所以教皇在世界上的权力渐渐的消退。这种情况也影响到后来的宗教改革运动。

(三)十字军东征(1095-1291

这是中世纪非常重大的一个事件,西方教会从1095年起,在教皇的领导下,开始了将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起因主要是回教徒土耳其人攻占了耶路撒冷,因为圣殿在耶路撒冷,他们恶待基督徒,阻扰去耶路撒冷朝圣的基督徒,回教势力渐渐威胁到东罗马帝国的康士坦丁堡。当时教皇应许参加圣战的人可以免税,免去你的债务,可以免去你的罪行,而且可以减免在炼狱的时间,因此当时很多负债的,犯罪的人就去参加十字军,有点乌合之众的感觉,参加的人动机都不一样。当时的口号是解放耶路撒冷,于1099年夺回了耶路撒冷。



1147年第二次十字军东征,法国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领导军队,耶路撒冷情势危急,跟回教军队打仗,结果无功而返。1187年耶路撒冷被回教徒再次攻陷,那时的教皇跟英国国王和法国国王在1189年又共同发起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也没有取得胜利。



1202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本来目的是收回耶路撒冷,结果却被人耸动中途改变计划,转到东边去攻打康士坦丁堡(东正教的地方,是基督徒的地方),使得东西方教会裂痕加深了。接着第五,第六,第七,第八次的十字军东征,当时回教有一位很能干的领导者叫撒拉丁,



也是一位君王,回教势力非常强,所以都没有成功。到1291年,十字军东征得到的领土又完全丧失,被回教徒夺回。所以十字军东征要夺回耶路撒冷的目的彻底失败,从信仰角度来看,不但妨碍了后来向回教徒的宣教工作,而且也分裂了东西方教会。十字军的军队事实上相当残暴,他们掳掠,做了很多不道德的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的污点。一直到今天,回教徒,还有犹太人,因为十字军在耶路撒冷期间,对犹太人也非常残暴,所以他们一提起基督教就有很恶劣的印象,就是因为那段历史。打仗要钱,教皇就加速了赎罪卷制度的引进,鼓励为十字军东征来奉献的人可以赎罪。赎罪卷的发行,使得教会的道德更加败坏,就有了后来马丁路德的改教运动。十字军东征的旗号是十字架,而十字架代表的精神是爱,是饶恕,是仁慈,而他们用十字架的记号来组织军队,这是一件很不合圣经的一件事情。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问题,也有积极的一面,如: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他们从西方到东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当时回教徒在数学和天文方面,在医学方面有很多比西方国家更先进,如阿拉伯数字,使用更容易,更简便。许多封建诸侯因为参加十字军东征而战死,促成了西欧封建制度的没落。

(四)经院哲学的兴起

目的是使用理性与哲学辩证来了解神学,简单来说,是把圣经和古希腊哲学融合起来一起研究的一种方法,后来渐渐没落。无论是从理性或感性,一定要在圣灵的光照和引导下来认识神。人有限的理性想要解释完全无限的神,这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对我们现代人的一种提醒。

(五)国家主义的兴起

14世纪1347-1351年,欧洲发生了黑死病,



类似于现在的SARS,死亡的人数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延续了几百年的时间。当时政治经济遭遇到很大的变动,在乱世的时候,教会内外祈求复兴,要找到出路。另外一方面欧洲的中产阶级渐渐兴起,原来封建制度就是贵族和平民,地主和农奴,现在有了中产阶级,他们有自己的财产,受到教育,需要有法律来保护。他们希望政治能够稳定,希望国家民族能够合一,也希望有王室来建立一个主权国家,英格兰和法兰西首先就朝这个方向来发展,其他地方也渐渐跟进。欧洲国家主义抬头,不仅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而且也破灭了中世纪大一统,也就是一个教皇,一个皇帝这样的美梦。英国、法国在1337-1453年,因为王位继承的问题,发生了百年战争,牵连到整个欧洲。当时英国和法国国王,他们的王室是彼此通婚的,都宣称自己拥有对方的主权,发生很多战争。英国和法国都不愿意同属于一个王室的统治下,他们希望拥有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拥有自己的主权。所以民族国家的意识兴起。

(六)文艺复兴运动

文艺复兴运动在十五世纪的时候就开始兴起了,对欧洲,一直到今天都产生很大的影响。文艺复兴起源于意大利,当时主要是掀起了对古典文学,艺术,哲学的一种复兴热潮,起因主要针对中世纪修道主义的禁欲生活。文艺复兴特别强调人生的美妙乐趣,人体构造的美,以及人类心智的能力,他们想要回到古希腊,从哲学、文学艺术里面去寻找灵感。(2000多年前,古希腊人就创造出了几何学、奥运会以及民主政治的原型;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一批大哲学家,都是古希腊灿烂文明的代表人物。)米开朗基罗所塑圣母与耶稣就是那个年代的杰作。



所以当时无论是美术,音乐,无论是建筑,都充分表现了这一种人文的意识。蒙娜丽莎的微笑,



表达了人的一种自信,背后的田园风光,表示当人面对大自然的时候,表现出的一种自信心。当时教皇也不像修道院时期的教皇,而是追求人生享受,要把罗马变成全世界的文艺与知识的中心,把罗马建造成一个像政治化的首都一样,为了建筑更大,更辉煌的建筑物,



罗马圣彼得教堂

为了要广纳财源,就大量发售赎罪卷,也参与政治斗争,和军事讨伐。文艺复兴带来一种对古代典籍的兴趣,此时学者们也研究古代希腊文圣经手抄本,发现原文圣经里面所教导的,像因信称义,圣徒皆祭司等所呈现出来的真理,被中世纪教皇这种大一统的思想,教廷代替每一个信徒来解释圣经,以及教皇无误论所蒙蔽。学者自己读圣经以后,发现眼前教皇的教导有很多不符合圣经的地方,所以文艺复兴运动本来跟信仰无关,但这个运动无形中也影响着宗教改革,所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是在这一些教皇受文艺复兴的影响,追求人生享受,大兴土木,敛财,这样的一种背景下发起的。



马丁路德

(七)宗教改革的先锋

在马丁路德之前,有几个宗教改革的先锋。英国威克里夫,



是牛津大学的神学教授,写了好多书,认为教皇不是最高权柄,只有圣经才是教义唯一的准绳。他因为反对教皇,被教会定罪,不能在牛津大学继续教书,退居乡间,因而有时间把圣经从拉丁文翻译成英文,使一般民众可以阅读,影响深远,对马丁路德有很大影响。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举行的宗教盛典,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实质。我们的信仰需要一个群体,但如果因为常常参加各种活动,而失去个人与神的亲密关系,心思、意念都放在宗教活动上,只重视宗教化,仪式化,就是在信仰上走偏了道。

(八)东罗马帝国的灭亡

东罗马帝国的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在希腊古城拜占庭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又称拜占庭帝国。起初其疆域包括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及外高加索的一部分。



15世纪,因为土耳其回教势力不断扩张,东罗马帝国的版图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康士坦丁堡,当土耳其人在1453年攻陷这个最后据点的时候,东罗马帝国终于寿终正寝。从此以后,东方教会的领导中心就渐渐转移到俄罗斯的莫斯科。康士坦丁堡沦陷后,许多学者带着很多重要古卷逃到西方去,助长了文艺复兴运动,渐渐影响了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接下来就是民族国家的兴起,英格兰,法国,德意志,北欧的挪威,瑞典,丹麦等,这些国家渐渐兴起。这些民族国家的兴起,都影响了后来的宗教改革。

东罗马帝国衰亡之后,被奥斯曼帝国替代(1453-1918),还有16世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产生了我们现在所信的基督新教。 接下来还有近代教会历史和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后现代教会历史,我们就属于后现代时期的基督徒,面对着很多社会,价值观,伦理,和世俗化倾向的挑战。

注:此文写于2018年,上半部分完结,主要参考自苏文峰牧师的《世界教会历史》系列讲座培训课程视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