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应该是“赔本买卖”

---改编自《漫谈美与爱情的哲学意义》【10】第三章和第六章



图7. 布赖斯峡谷国家公园(Bryce Canyon National Park),位于美国犹他州。拍摄于2018年11月中。

一 视美若无物

2018年深秋,我去美国西南部的布赖斯峡谷国家公园旅行。公园内竖立很多巨石,向上看高耸云天,向下看涧壑幽深。巨石群气势磅礴,色彩鲜艳斑斓。游人们开车入山,沿盘山公路每隔几分钟就能遇到一个观景点。人们纷纷停靠,下车看风景。公园非常大,看风景的人可以走入石阵深处,所以每个观景点通常看不到几个人。身处如此雄伟壮观的大自然,人会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仿佛身心被洗涤。山谷里静谧安详,清幽绝俗。观景点的气氛有点像图书馆里面,大家都默不作声,偶尔说话也轻声细语。

但我遇到一件可笑的小插曲。我的车恰好与一辆载着国内旅游团的大巴同时停靠在一个观景点。他们一群人下车后,停车场立刻嘈杂得就像国内长途汽车站。为躲避,我顺阶梯向下走,停在峡谷的半山腰,类似上图中拍照位置,四周一下子清净下来。我背靠岩壁,上方不远处就是停车场;向前望,可看到远方巨石脚下零星几个人。但几分钟后,我身后高处突然传来吼叫声,吓人一跳。一位中年女士操着江苏话或浙江话高喊,

“老张,充电宝在哪?我手机快没电了!”

在我前方几十米的低处,一个男人没好气地喊回来,

“在我包里,座位底下,你自己找!”

那位女士再扯着嗓门埋怨,

“我找过了,没有!你到底放哪啦?”

那位男士又怼回去,

“怎么怪我?你自己再找一遍!”



之后很长时间,他们你一句我一句地互骂,山谷中回荡着他们刺耳的叫喊,没完没了。我被夹在中间,无处逃遁,心境被击得粉碎。

我倒不想指责他们违反公德。在美国大家习惯了无拘无束,在风景区里喊几声,也不算大事。但他们让我感到一股透心的陌生。身处那么美的风景之中,人会自然觉得,我感到美、被美震撼,你应该和我一样,也感到美、也被震撼,因为我们都是人。但在当时他们大喊大叫的语气、内容、方式等,都让我体会到他们与身边美景绝缘,丝毫没被感染。这怎么可能?什么人会对这样的美无动于衷?任何正常人处在我的位置,都会和我有同样疑问。这些人的心理与我的、或峡谷中其他游客的,都迥然不同。

美真实存在,人人都有感受美的能力。但我身边这些穿着时尚、似乎有地位有阅历、生活富裕的中年人,不远万里特地前来旅游,身处美景之中,却与美毫不沾边。我与他们各方面都相像,文化一致,语言相近,连长相都差不多。但在那一刻我觉得他们遥远到怪异。我们本是同根生,什么时候变得如此不同?

二 与朋友游黄山

我回想起一件事。1991年我读研究生二年级时,曾与一位好友结伴游黄山。我们是本科同学。他毕业后参加工作,到那时已一年多。日落前,我们爬到一处著名景点,人可以站在悬崖顶部,看脚下的浮云和远处的迎客松。排了很长时间队之后,我们在拥挤中找到好位置。一眼望去,视野里终于没了人群,夕阳为万物涂上色彩,山川草木仿佛都有了灵气。但很快朋友就失去耐心,强拉我下来去吃饭。饭桌上我们长谈,他说了一大段话,讲得很真实深刻。

他说刚才看风景时他突然觉得没意思,再看我那么陶醉,就觉得我太学生气,我们之间已经有了距离。然后他讲到他在单位里的处境。他是办公室里几个年轻科员之一。平时大家嘻嘻哈哈,但心里都在较劲,因为都想争夺一个副科长职位。只可能有一个人晋级。这次提拔后,被提拔人将进入单位领导序列,虽然表面上工资变化不大,但不公开的奖金会成倍增加。具体增加多少,普通员工根本不知道。而且副科长有决策权,相关单位必然拍他马屁,在私下里定期给他送好处。他也将有机会在工作中崭露头角,让单位大领导看见,未来职位还可能更上一层楼。而那些没被提拔的人,未来很长时间内将不再有机会,要么长期作基层员工,要么离开单位。

朋友说他满脑子都是这次晋级机会。在单位里他每时每刻与人勾心斗角,想躲也躲不开,因为大家都知道他是热门人选。再说他也不想躲,因为他确实很想晋级。所以他心很累,才找我来黄山散心。但他根本无心看风景。什么夕阳、云海、迎客松,他都觉得没意思。看到我陶醉,他觉得我幼稚、犯傻。他的直接领导出身普通工人,因为自己学历低,所以讨厌知识分子。如果领导看见他像我那样,会觉得他显摆知识分子臭架子,炫耀名牌大学毕业生身份。单位里其他人也会不舒服,觉得他与大家格格不入。那样的话,他不可能被提拔。别说提拔,在平时工作中都会受排挤,他将完全站不住脚。所以在悬崖上他看到我对风景投入的样子,立刻警惕起来,怕被传染,回去上班时表现出来。

在布赖斯峡谷国家公园里,我把身边那群游客与几十年前我的好友联系起来。其实前者就是后者变老了。类似情况很多。我在国内参加过各类单位组织的旅游,也在美国陪同过国内来的参观团,见识过他们之间如何互动。在酒桌上、旅馆里,人人看似轻松,喝酒喝到醉醺醺,说着放肆的玩笑,但其实都在演戏。每个人内心都紧张,即使小动作也经过精心考虑。他们目的倒很浅显,旁人一看便懂,而且我也理解和尊重。他们要保证团伙里的领导高兴,博得他的好感,为自己前途铺路。所以领导要喝酒,没人敢不去。领导要打麻将,通宵达旦也没人敢离开。很多次我们到了风景点,却整天呆在房间里,或喝酒或打牌。这类社交几乎是他们工作中最关键部分,旅游只是一个借口。没人真有心思看风景,当然更没人感怀什么抽象的美。

(Ex.10)         欣赏美,看似人畜无害,在现实中却可能损害人的利益。

在全中国每个单位、每个办公室里,到处都是这样的人。他们兢兢业业,在劳苦忙碌中度过一生,是中产阶级和精英阶层的主流。论聪明勤奋,他们不输美日英法德。为生存与发展,他们使尽全身解数改造自己,压制所有可能伤害自己现实利益的天性。他们几乎总发现,内心对真善美义爱的向往,包括良心、仁慈、道德感、甚至欣赏美景,都是自己混社会、向上爬的绊脚石。于是他们运用自己最狠的意志、最高的智慧、和最大的勤勉去压制这些天性。久而久之,他们就变成了类似布赖斯峡谷国家公园里的那批游客、或我好友那样的人。即使身在美景之中,他们也对美无知无觉。

有人问我,风景之美对人生与社会没那么重要,你为何长篇讨论它?简单讲,因为它最直白、最少争议,我讨论它能让最多人产生共鸣。美有共性,这些共性在风景之美中都可以找到。理解了风景之美,也就理解了美的共性。观察国人如何对待风景之美,可以帮助读者看清他们对待真善美义爱的总体态度。这正是我的目的。其他类型的美经常造成不必要的争议。比如人们对爱情的理解五花八门,对爱情之美各有看法。有人说爱情让人痛苦,里面没有美;有人说自己从没有过爱情,所谓爱情都是骗人的。即使在名牌大学毕业生中也有那么多人不相信爱情,令人惊讶。艺术之美、音乐之美、数学之美等,都阳春白雪,每个人感受又不同,不如风景之美利于讨论。

(Ex.11)         心中没有真善美义爱或神,人自觉是动物。

心存形而上的真善美义爱或神,正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这条真理如此基本,它藏在每个人心灵深处,也包括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们。我遇到过很多非常聪明的人,很真诚地表示,他们审视过身边亲人朋友和自己内心,发现大家都是动物,他们自己也是动物。这并非空穴来风。当人如此严肃认真地自我压制向往真善美义爱的天性,他当然就变得与动物相近,连他们自己都发现自己与动物之间没了区别。但我坚决不承认他们是动物,即使他们自认动物、即使他们的各种表现都类似动物。因为我是基督徒,相信所有人都有认识和皈依真善美义爱的潜能。只是社会过分压制他们,他们也过分压制自己,所以这种潜能还没有释放出来。

三 西方先哲们教人抛弃现实利益



图8. 重温柏拉图著名的“洞穴寓言”【7】。其故事简单,寓意却丰富深刻,两千多年来一直被哲人们津津乐道。它是柏拉图为所有人指明的人生道路。图中“人生起点”处,“社会束缚人”部分,人都被拴在柱子上,让人联想到户口制度、疫情期间的“健康码”等。“社会欺骗人”部分,一队舞影者隐藏在墙后面,向人展示虚假幻影,就像今天的宣传部门和政府控制的教育系统。在“人生目标”处,太阳代表善,给予万物生命。善有三种表现,分别为真、美、义。

柏拉图洞穴寓言告诉我们,所有人都出生在虚伪和不自由的环境里,因为社会欺骗人、也束缚人。人生目标都应该是逃离洞穴,追求真善美义。这个过程充满挫折与弯路。只有极少数人战胜途中所有艰辛与痛苦,最终看见真善美义。绝大多数人在生命结束时依然没有爬出洞穴。柏拉图用洞穴代表现实世界,用洞外代表彼岸世界。洞穴里不见天日,代表现实虚伪、充满罪恶、丑陋、并缺乏道义。人在这里没有自由,看不到真相。洞外阳光灿烂,代表彼岸世界沐浴在真善美义照耀下,比现实世界更真、更好、更美、而且道义终于得到伸张。只有在彼岸世界里,人才获得自由,看到真相。

这个寓言隐藏一个关键问题,却少有人提及。人从洞里向外爬,经历艰难困苦,代表人必须付出现实成本,包括花费时间精力、放弃休闲享乐、耽误升官发财等。但即使爬到洞外,看见真善美义,这些东西都属于彼岸世界,与现实世界无关,本质上不会为人带来现实利益。所以人稍加计算就会发现,柏拉图设计的人生道路只有成本,却没回报,是个“赔本买卖”,谁会愿意选择它?就像那些参加单位旅游的打工人都知道,风景点里的自然之美不会为自己带来利益;趁机与领导搞好关系才重要,才是旅游的真正目的。柏拉图似乎不懂这个所有中国打工人都懂的简单道理。他用这个寓言建议人摒弃现实、追求彼岸世界。至少在主流中国人看来,他是个书呆子傻瓜。

(Ex.12)         柏拉图主张的人生观,本质上是个“赔本买卖”。

基督教信仰在这点上竟然和柏拉图哲学一致。神的世界就是彼岸世界。这两个概念是对同一本质的两种理解,大同小异。耶稣要求他的追随者们为追求神抵御肉体诱惑,其实就是为彼岸世界放弃现实利益。只不过基督教在真善美义之后又加上“爱”,并把它们都统一到人格化的神身上。这么一看,耶稣和柏拉图一样,也是个傻瓜。

别看耶稣是当今世界里约30亿人崇拜的主,在活着的时候,他冒生命危险追求神,却一直无家无业,居无定所,只招揽了12人的小团伙,人单力薄,还搭上自己性命。从现实利益角度看,他的人生无疑是个赔本买卖。他身后两千多年来,很多他的信徒也如此。比如华盛顿提着脑袋打江山,成功了、却不想坐江山,也做了赔本买卖,让同时代中国人惊讶得如同看到太阳从西边升起。更早的清教徒们为追随耶稣,离开繁荣富裕的欧洲,自愿来到荒无人烟的北美度过余生,同样是赔本买卖。这些事例表明,西方这套教人做赔本买卖的人生观,虽然看上去傻,至少是可行的,并非天方夜谭、痴人说梦。

但即使在近代中国与西方广泛交流、国人有机会接触到全本基督教和柏拉图学说之后,所有顶级民族领袖们,包括孙中山、袁世凯、蒋介石、毛泽东等,都依然追求实权实利,不愿学华盛顿那样做“赔本买卖”。在小人物里,与我同游黄山的朋友,为避免给上司和同事们留下坏印象,连多看几眼落日都不肯。我在布赖斯峡谷国家公园里遇到的那些游客,不屑为身边美景花一丁点心思。在我参加过的那些国内单位旅游团里,没人愿为看风景而缺席领导的酒局。在大小事情上,国人似乎都紧盯现实利益,“无利不起早”,别说跟随柏拉图和耶稣的倡议、为真善美义爱或神贡献一生,就连为不带来实际利益的美景浪费几分钟都毫不含糊地断然拒绝。如果真有谁在中国脑袋发热,愿意追随柏拉图或耶稣,他大概也成不了精英,或保不住精英地位。

几年前我与同学们讨论信仰,就有人问,“真理有什么用?” 问的人非常真诚。他敏锐地发现真理不带来利益,类似上述例子里的那些人发现风景之美不带来利益一样,所以他真想不明白为什么人要追求真理。而更多想明白的人冷眼旁观。他们早选择了相反方向,并且毅然决然,“我就要追求现实利益,去他妈的什么真理,都是骗人的鬼话”。不久前在交大海外同学群里,还有几位50、60岁的同学,都是欧美高薪人士,互相倡和道,“凡教我们为某种信仰、原则放弃人生幸福或利益的,非蠢既坏,无一例外”。他们针对的就是基督教和耶稣。人在国内的同学们,花十几年读书、从名牌大学毕业之后,为了能向上爬,认真学习酒桌规范、官场习惯等,只为适应远比学校低俗的社会。近十几年,多位在国内混官场的朋友私下里推心置腹地对我说,“官场就是个黑社会!”他们发现了官场真相,却没一个因此离开。原因很简单,官场里有利可图。

为现实利益抛弃高尚,被中国精英视作成熟的表现。在中国社会里的成熟,经常代表与柏拉图或耶稣的建议相反,人朝柏拉图洞穴的深处奔跑,与真善美义爱背道而驰。而且在国人中间,经常越聪明越如此,受教育越多越如此。大概因为受教育越多,人就越相信唯物主义;越聪明,人就越会算计。如果这类情况只是偶发,或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也许社会还可能保持基本健康。但不幸的是,在中国这是系统性的、全社会性的,造成名副其实的、个人与民族层次上的精神堕落。又因为几乎每个成功的人都如此、越成功约如此,大众羡慕成功人士,所以看不懂、看不清堕落,对堕落无知无感,经常不以堕落为耻,反以堕落为荣。

(Ex.13)         中国精英逐利,与真善美义爱背道而驰,造成民族精神堕落。

基督教信仰与柏拉图哲学是西方文明的根本。二者都要求人为形而上的真善美义爱而牺牲现实利益。但在坚信逐利的中国精英看来,这套想法离谱到让他们难以置信。从利玛窦来华算起,中国与西方交流已近450年;从鸦片战争算起,中国对西方打开大门已近200年;从改革开放算起,中西方大规模、全方位交流已近50年。但中国精英们,包括所谓大哲学家、大思想家们如胡适、冯友兰之流,不但没接受西方思想,甚至完全没看懂。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在中国人眼里,人生要做“赔本买卖”,太不可思议了!我猜想这些中国顶尖精英们想不到、甚至不敢想,那么强大的西方,它背后的思想导师们竟然如此傻!这怎么可能?

四 结束语

“信”的力量

当人面对2 + 3 = ?的问题,他有无数选择,1、4、7、9、102、10225 …。有选择就是自由。但绝大多数人会放弃这种自由,马上选择5,因为5在这里是真理。人有服从、跟随真理、作真理之“奴隶”的天性。这种内心服从、言行跟随,就是“信”或信仰。它与现实利益无关,并且可以比现实利益更强大。2 + 3 永远等于 5,无论我因此得利还是倒霉。我永远选择5,即使我将因此倒霉。

(Ex.27)    人有服从、跟随真理、作真理之“奴隶”的天性。

当人处在美国布赖斯峡谷国家公园、或中国黄山的美景之中,他可以自由选择喧嚣吵闹、转头无视、或驻足欣赏。但人有折服于美、作美之奴隶的天性。大多数人会选择驻足欣赏,这也是信。当人身居荒岛、杀掉其他人可以增加自己生存几率,但人有不杀无辜的天性。即使杀人不受惩罚、不杀人自己可能会死掉,有些人依然会选择不杀人。这是“义”。人有折服于义、作义之奴隶的天性【2】。

(Ex.28)    人天生向往真善美义。

生存,是人在现实范畴内最重要需求。信仰赋予人内心力量,有潜力帮助人抵御生存的诱惑,代表信仰可以抵御任何现实诱惑。信仰比现实利益更强大,所以柏拉图和耶稣教导人将生命建立在信仰基础之上,不要建立在现实利益基础之上。这二人一点不傻。西方文明跟随他们教导,才兴盛、强大。

(Ex.29)    信仰可以比现实更牢靠,柏拉图和耶稣教导人依靠信仰。

具体到爱情上也一样。当淳朴无邪的少年突然发现某个女生非常美、简直是世界上最美,他当然有恨她的自由,但他几乎总选择爱她,为她努力把自己变得更好,甚至下决心为她做任何事,只求她回应自己的爱,或即使她不回应也行。这样的男生几乎总面临令人恐惧的障碍,比如怕女生不喜欢自己,或自己表现出爱意后会被嘲笑,在众人面前没面子。如果还在读中学,他怕谈恋爱会被学校处分、被家长骂、影响高考。如果已经在大学,他怕谈恋爱会影响毕业后找工作,或自己养不起女朋友、耽误女朋友前程,等等。面对这么多阻力,还是有些人信仰爱情,决定说出来、做出来、坚持下去,不允许心中的爱情白白流走。这说明人对爱的信仰可以非常强大,有潜力突破现实中所有困难。

(Ex.30)    爱情也是一种信仰。

但主流中国精英在哲学高度上只相信利益。他们认为广义现实利益是人的终极驱动力,有且只有利益才能驱动人,真善美义爱要么为人的利益服务、要么就是骗人的鬼话。他们经常达到虚假的自洽。比如他们断言,爱情就是性欲的复杂表现;人的爱情与天鹅的在本质上一样。所有为爱勇敢、不顾一切追求爱情的人,只是性欲需求太强,造成人愿意为之付出高昂成本。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为爱而死的人,只是精虫上脑,走火入魔,等等。

(Ex.31)    唯利是图者只可能有男女关系,不可能有爱情。

他们甚至还认为,2 + 3 = 5只是约定俗成。如果政府用严刑厉法规定2 + 3 = 7,时间久了,人们也会认为2 + 3 = 7是天经地义。在他们的哲学里,人喜欢黄山美景,就是感官刺激,与雌孔雀喜欢雄孔雀开屏是一回事。他们争辩,人之所以饿死也不杀人,只因为害怕严刑厉法,就像1960年代那么多农民饿死也不敢冲击公家粮仓。年轻王子哈姆莱特对比丑陋的现实与心中理想世界,发出感动天地的叹息,“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但主流中国精英们心里没有那个理想世界,觉得他生于富贵却不懂享受,竟然还要自杀,简直是个神经病。他们还引经据典,“瞧,连我们古人都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Ex.32)    唯物论者看不懂真理、正义、理想、或美。

中国精英阶层内心世界太过狭隘。世界上那么多民族,绝大多数歌颂爱情、认为爱情高于现实;中国精英们也跟风歌颂爱情,但内心深处认为爱情只是性欲的一种表现。绝大多数民族认为婚姻神圣,中国精英们却不知神圣为何物,只把婚姻看成利益共同体。我以前讨论过【7】,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有自由民主,但中国还是专制独裁。深究原因,在世界大多数文化里,人内心既有现实,也有彼岸世界,是二维的。但中国精英的内心却几乎都是一维的,只有现实。别国人谋求现实利益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是为了爱情、自由、神等存于彼岸世界里的内容。但中国精英活着就是为了谋求现实利益,对彼岸世界无知。对于个人,这是生命的悲哀。对于民族,这是精神沦丧。

中西历史对比

历史时而有惊人巧合。柏拉图(429-347BC)竟然与商鞅(390-338BC)生活在同一时代。大概当商鞅写作《商君书》、思考帝王们如何才能成功地愚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时,柏拉图正在利用《洞穴寓言》教导雅典人追求彼岸世界里的真善美义爱,从而逃脱社会强加于每个人身上的、看得见与看不见的枷锁。那时中西方都已发展出比较严密的社会制度。商鞅和柏拉图不约而同地发现社会束缚人、欺骗人的本质,但二者的初衷南辕北辙。商鞅为帝王着想,教他们如何强化对老百姓的奴役与蒙蔽。柏拉图则为个人着想,教人如何摆脱社会的束缚与欺骗,在心灵层次上获得自由与真理。商鞅与柏拉图的区别,标志中西方已走上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他们身后几百年里,中西方文化以他们的思想为基础,分别获得重大进展。秦王采纳商鞅的驭民术。汉承秦制,到西汉后期,发展出“外儒内法”原则。中国思想界从此有了明确分工,法家负责研究以严刑厉法手段强化国家对人的束缚,而儒家负责研究以教化手段强化国家对人的欺骗。这套治国原则在唐宋达到巅峰。在西方,耶稣(6BC?-30AD?)诞生于西汉末年,创立基督教。圣奥古斯丁(354–430AD) 诞生于东晋时期,将柏拉图哲学与基督教信仰结合,发展出基督教神学与哲学。基督教哲学突破柏拉图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个活的灵魂,而不是一套死的概念。这个灵魂体现真善美义爱,每个人都可以与之做感情与思想交流。

高明的骗子经常不在于他告诉你什么,而在于他不告诉你什么。负责愚民的儒家其实有很多好内容。忠孝悌理论虽有不足,但都不是坏东西。儒家最关键的愚民成分是它让中国人远离彼岸世界。办法是垄断思想界,然后以务实为口号遮蔽形而上观念。我倒不因此责怪孔子。他生活在东周百家争鸣时代。他提出“敬鬼神而远之”,完全可能出于“术业有专攻”的考虑,教导自己弟子集中力量务实,把形而上领域留给其他学派研究。孔子身后数百年,汉武帝、董仲舒等人为巩固帝国统治,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口号,儒家学说才变成愚民工具。

柏拉图告诉人,你如果想逃脱社会对你的束缚与欺骗,唯一出路就是追求真善美义。耶稣则说,“我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圣经》还说,“主的灵在哪里,哪里就有自由”。其意思也是,如果你要自由与真理,唯一出路就是跟随耶稣去追求神的国。二者都认为人的终极希望只存于彼岸世界。中国则反其道而行之。继商鞅驭民术和西汉的“外儒内法”之后,元明帝王们更进一步,不再让老百姓敬鬼神,转而宣传神权依赖皇权、低于皇权。比如《封神演义》里“姜太公封神”,一个皇上的臣子都可以分封神灵,皇与神孰上孰下,一目了然【2】。共产党则登峰造极,宣布根本没有神,坚决打倒唯心主义。总之,历代统治者为巩固专制,软硬兼施,都让老百姓背离彼岸世界。前文中提及的那些只知现实利益、无视美、不懂爱情高尚和婚姻神圣的中国精英们,就是这种愚民文化的直接产物。

(Ex.33)    要逃脱奴役与欺骗、获得自由和真理,信仰是唯一道路。

注释

  1. 骆远志,2018,爱情的简单道理,https://lyz.com/theory4love/
  2. 骆远志,2020,与无神论朋友漫谈基督教,https://lyz.com/chat-christianity/
  3. 骆远志,2021,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错了,https://lyz.com/sci_marx_god/
  4. 骆远志,2023,为什么人不应该信仰科学或逻辑,https://lyz.com/godel-incomplete/
  5. 骆远志,2023,基督之爱,https://lyz.com/charity/
  6. 骆远志,2024,从巴门尼德到康德—漫谈理性主义哲学,https://lyz.com/parmenides-kant/
  7. 骆远志,2024,六四35周年随想—谁真的爱自由? https://lyz.com/64-35years/
  8. 骆远志,2025,通俗解释彼岸世界与唯心主义,https://lyz.com/other-world/
  9. 杨振宁,2012,科学与佛教,佛弟子文库  http://fodizi.net/mingren/10838.html
  10. 骆远志,2025,漫谈美与爱情的哲学意义,https://lyz.com/beauty-love/


骆驼123456 发表评论于
回复 'Mary888' 的评论 : 说得好
Mary888 发表评论于
有些东西我是追求过且未有过,认识信靠耶稣后,逐渐意识到神提供人需要的,但不喜悦人的贪婪,就是超出需要的那部分,所以那些东西我就不追求了。但有时也分不清:比如住房应该算是需要,但有租有买,那需要的金钱数量就差别大了。还是希望神开恩赐下,毕竟我的衣食足够,但是住房的确已经是不想承受之重了。但有想到,保罗将他们为什作见证,被逼迫到无立足之地,遑论住房了,又觉得自己为神吃苦不够。反正一股脑交给神!

不过这些烦恼,并不能影响到我对神的信靠与热爱;倒是自责自己可能违反了“不要为明天忧虑”的耶稣教导。
骆驼123456 发表评论于
回复 'mingjia2004' 的评论 : 对
mingjia2004 发表评论于
赞,好文。有人曾说过,不无道理。大意是:人有了以后,才能追求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