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置地形
从耶路撒冷往南行约 105公里,

我们当日搭乘旅行社的大巴士,从耶路撒冷一路南行。不久,在巴士的左侧窗外就可看见死海,当天有风,海边涌起一排排白浪,海水绿中带着灰黄色;大巴右侧的窗外,是一望无际的荒漠,几乎寸草不生,很像中国的大西北。在较远的山高处隐约透着少许绿色,有羊群在吃草,放牧的多是贝都因人(阿拉伯人)。
进入荒漠不久,如刀削斧劈的石岩陡壁,就连绵不断地在前方和路旁闪过。峭壁几乎成直角耸立,山顶却十分平整,这就是马萨达要塞。
在阳光的照耀下,马萨达的岩石山体呈现出金黄色,与耶路撒冷老城金门的颜色相似,显得威严而令人震撼。

今天,马萨达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公园。在以色列的旅游景点中,知名度仅次于耶路撒冷。这座历经两千多年风雨的山顶堡垒,是犹太人的圣地,更是古代犹太人誓死抵抗古罗马人的最后堡垒!
马萨达要塞(Masada)地势险峻,高出死海454公尺(垂直高度)。不过,因为死海的海面,在海平面以下400公尺,所以,马萨达的实际海拔高度只有50-60公尺。
站在马萨达的入口处,可以瞭望整个要塞

瑞士在1971年承建了一座全长800公尺的缆车,从山脚上行到古堡。它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缆车,不过缆车顶端平台,比海平面还要低10公尺!我们这些爬不动山,走不了“蛇行路”的游客,可以搭乘缆车直抵山顶,从缆车俯瞰山下和远处的死海,堪称“风景这边独好”。
考古发现
马萨达要塞虽然有两千年的历史。不过,因为在同一时间段,自主后70年代,犹太人失去故土、被赶散到世界各地,马萨达也被世界彻底遗忘了。

1948年以色列复国之后,犹太百姓回归到故土。在1963年-1965年,军人出身的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教授伊果亚丁(Prof. Yigael Yadin),带领着考古队, 再次开始考古挖掘,

相关史料
两千多年前,大希律王(Herodes the Great,主前74-主前4年)在罗马帝国授权下统治犹大地。他是以土买/以东人(雅各的哥哥以扫的后代)的后裔,母亲是阿拉伯的公主。不过,大希律王的第二任妻子米利暗(Mariamne)是马加比王朝的后裔,

据说在主前40年,大希律王为了躲避那些反对他作王的人,携带家人逃到马萨达,想以此为基地重振旗鼓。大希律具备超强的政治和军事眼光,又具备出色的建筑设计才能,他主持建设的马萨达要塞宫殿,采用了当时流行的希腊和罗马要素风格,也引进了时新的观念和技术。
马萨达平整的山顶,像一大片树叶(或者一艘舰船),有很大的建设空间。

城堡的双层外墙有1500米长,城墙上有三十八个10米高的碉堡和岗楼。城堡内不但建有希律王的宫殿、有防御工事和罗马军营,还有许多巨大的仓库,可以储备充足的粮食和武器。在二十七间仓储库房中,用陶土罐储备着葡萄酒、橄榄油、面粉和各种香料。要塞中的物资、军备和食品储备都很充分。
在要塞的遗址中,还可以看到拱门、

水利和通讯
希律王能在干燥沙漠的断崖上建造起宫殿堡垒,很大的一部分功劳,在于他采用了十分先进而复杂的水利体系,这个水利系统具备超强的收集和保存水资源功能。在城堡的中央建有十二个蓄水池,每个水池的蓄洪容量高达4000立方米,可以储备大量雨水、供应要塞的用水需求。这个水利系统还包括了建筑石坝、水渠等配套水利设施,甚至建有三个浴场和一个游泳池。丰富的水源不但保障城堡内人们的日常需要,也提供着农作物的生产用水和浇灌着城堡中的宫廷花园。
希律王一直保持着宫廷和贵族的生活习惯,在顶层的皇宫里修建了古罗马的浴池、蒸气室、桑拿室,设施完备,分别有冷水和温水间,也有铺着华丽马赛克地板的热水池,让他享受着君王的奢侈生活。
要塞中不但物资储备充足,甚至还有邮政系统(信鸽据点)等对外通讯设施。小乌鸦和鸽子是要塞的对外信使。我对那些鸽子公寓的印象非常深刻,可爱的鸽子楼像现代邮箱一样,有许多的方块隔间,可见当时粮食很充足,能养活很多鸽子。


在要塞上还发现了养蜂人建的蜂巢,以色列著名诗人Yehuda Amichai,曾写过一本有关犹地亚沙漠的诗集《Open Eyed Land》;说养蜂人通常不在荒野建蜂巢,不过,在荒芜旷野中收获的蜂蜜,会比在其它地方的更甜。
希律王在主前4年过世。此后罗马军队一度进驻了马萨达。到主后66年时,犹太爆发了反抗罗马统治的起义,起义者占领了马萨达城堡。
下一次,我会接着谈马萨达的抗战和英勇陷落,以及她为何能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