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仓鼠式进食到投资三境界:我的'脑内革命'实录

许许定财心 - 财自在心自由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从仓鼠式进食到投资三境界:我的"脑内革命"实录


一、体检日的意外发现:我的大脑居然会"自动断食"

最近居家时间多,我活像只囤粮的小仓鼠——每隔一阵就摸去厨房抓一把坚果,或是翻出冰箱里的希腊酸奶配蓝莓。明明不饿,但嘴巴总想动动,典型的"情绪性进食"。

正琢磨着怎么调整,解决方案竟自己送上了门:一张被遗忘的家庭医生体检单。因为预约系统bug,我只能约到某天下午1:30。先生直皱眉:"体检不该早晨空腹去吗?"我耸耸肩——反正上午饿不坏。

神奇的是,这个被迫的"16小时断食日"竟成了最佳行为实验:

  • 9:00 写完一篇文章,毫无进食欲望
  • 11:30 处理完邮件,胃部安静如鸡
  • 13:00 出门前还是没有饥饿感
原来,当大脑把"体检"设为最高优先级时,认知脑(前额叶皮层)轻松压制了情感脑(杏仁核)的零食渴求。有时我们失控的行为,往往缺的不是意志力,而是一个更强大的"认知锚点"


二、投资中的"仓鼠困境":你也在追着K线跑吗?

想起上周参加的一个股市讲座,那些股友的发言,听了投顾的安抚脑子是知道不用慌,但一遇上暴跌就又被吓到,不知所措。这不就是金融版的"情绪性进食"吗?

神经科学家保罗·麦克莱恩的三重脑理论完美解释这种分裂:

  1. 爬行脑(看到亏损就想跑)
  2. 情感脑(FOMO追涨时多巴胺狂飙)
  3. 逻辑脑(看专家拉出历史数据时理性附体)
第一重境界:被本能支配的"零食型投资者"

就像我摸向零食柜的手,新手常犯的错有:

  • 比特币暴涨时All in(杏仁核兴奋)
  • 账户浮亏10%就失眠(脑干触发生存恐惧)
第二重境界:理性与情感的拉锯战

有些人的操作:

  • 定投指数基金(逻辑脑制定规则)
  • 但3月暴跌时仍手抖卖出(情感脑偷袭成功)
第三重境界:三脑协同的哲学化投资

直觉与理性交融,策略背后有信仰支撑,投资成为一种修行。

特征:将投资升华为认知哲学,直觉、情感与理性融为一体。

神经机制

 1. 三脑协作:爬行脑负责生存警觉,情感脑注入信念驱动,逻辑脑负责策略优化;

 2. 哲学内化:如查理·芒格提倡的“多元思维模型”,把投资当作跨学科的认知修炼;

 3. 直觉机制:基底神经节通过大量经验训练出“快速模式识别”能力(例如索罗斯的“反身性理论”就是这类直觉的体现)。

三、体检教我的投资心法:给大脑装个"制动器"

那次空腹体检的启示,结合以往的经验,让我摸索出两条实操建议:

1. 设定不可撤销的"认知锚点"

  • 像体检预约一样,提前设置自动定投指令
  • 把投资原则和逻辑写成清单,恐慌时做为定心丸
2. 允许情感脑适度发言

  • 拿5%资金玩"零食账户"(满足投机欲)
  • 主账户严格按策略运行(前额叶掌控)
但这两项都是术的层次。深度的投资定力,需要构建自己的投资系统和哲学,这是另外一大的话题。


四、写在最后

回看那个饿着肚子去体检的下午,我突然理解:

  • 戒零食和戒频繁交易的本质,都是驯服原始脑的战争
  • 最高级的自律,其实是用系统代替意志力
这场从“仓鼠式进食”到投资三境界的脑内旅程,让我意识到:成长的关键,从来不是逼自己变得更“自律”,而是一点点搭建出能托住未来的系统与信念。

我们无需时时做对选择,只要让关键决策在状态最好时提前设定,让它自动运转;

也无需压制情绪的每一次波动,只要为它们划定边界,安放在不伤筋动骨的角落。

  投资,表面上是金钱的游戏,实则是对内在秩序的训练,关于我们如何驯服内心的小仓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