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年过节, 总免不了要礼尚往来一番. 这个礼嘛, 有的是于情于理真心想送的, 有的是碍于面子不得不送的, 也有的是有一搭没一搭可送可不送的.
送礼的深度和广度, 也是因人而异, 与时俱进.
想起了早年北京老百姓的习俗. 最常见的礼是送个点心匣子. 窝头吃多了, 点心最能解馋. 那是一种比鞋盒窄点儿的纸盒. 让售货员把各样点心装满, 上面铺块红纸, 用纸绳在周圈儿扎成十字. 当年最便宜的点心, 好像叫什么"状元红", 圆圆的, 褐色, 皮儿厚.上面印个红圈儿. 没个好牙口就要费点儿劲. 咬开了, 里面就是一陀搀了面的红糖.
要是去好喝俩口的人家儿, 别忘了提俩瓶二锅头, 用纸绳儿把两个瓶子绑一块儿, 在瓶口和瓶底各扎一圈儿, 再在俩瓶中间捆一道, 整得有点儿像个G String . 为的是好看好拿.
那年头儿, 一手一样拎着这两大件儿, 走亲串友就有了几分底气.
如今, 老百姓有点儿钱了, 就是不去贪官府上, 到普通朋友家串个门儿, 一匣子点心, 俩块布料儿也怕是拿不出手了.
来到美国后, 发现洋人送礼的劲头儿也挺邪乎. 这主要体现在送礼的广度上. 圣诞前夕, 亲戚朋友老板秘书老师同学邻居同事之间, 各种包着彩纸的包包盒盒交来换去, 好不热闹. 人在江湖, 入乡随俗. 来而无往非礼也. 所以每到年关, 咱必得去凑热闹逛贸.
好不容易送出去一批, 又收回来一把. 鸡肋众多,礼满为患, 於是节一过, 各商家的退货柜台前又排起了长龙.
您要是个会过日子的, 有时也会把收来的礼转手. 一是为了省钱, 二是图个方便. 要送礼了, 现买来不及, 手头儿上正好有件别人送的, 看看挺合适, 就顺水推舟, 借花献佛了. 这事儿谁没干过? 只要别人不知道, 自己就不用脸红. 比如我, 圣诞前一天早上, 忽然想起邮差的那份儿还没着落, 就在收来的贡品里头找了件价钱和尺寸差不多的, 另写一张贺卡, 一块儿塞邮箱里了.
其实, 从社会学的角度, 接力棒式的送礼, 是最佳行为模式. 您想, 一份儿薄礼,若数度易手, 必施惠于数家. 物尽其用. 减少浪费. 一家破费聊解多家烦忧. 何乐而不为也.
不过, 能当作接力棒的礼物, 最好不要是易腐食品, 否则终点站上的那位吃坏了肚子,就不美了. 至于" 萝卜回来了"的故事能否上演, 就看这萝卜的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