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贝 7

历史学生 大学行走 文学参议 业余收藏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说贝7

 前面说的强调云南内部的变化恐怕是国内学者的主流,但是,他们忽视了贝币的来源。 第二种观点就有宏大的眼光,把视觉延伸到了东南亚,南亚,印度洋,甚至更远的地方。这是一种全球的眼光。这种眼光,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解释。

全球视觉的始作俑者是云南研究的开山鼻祖和集大成者方国瑜先生。

方先生指出,云南的贝币是从沿海运来的,因此,即使中央王朝禁止用贝,贝币还是源源不断地流入云南。就这点而言,方先生和第一种观点恰恰相反,他暗示政府政策是违背经济规律的。

方先生的高明在于他审视了贝币的出入, 也就是东南亚大陆的沿海区域。方先生认为,要理解贝币在云南的长期存在,我们必须看到东南亚大陆和云南的密切联系;同理,要理解贝币在云南的消失,我们也必须检查在东南亚大陆发生了什么。那个时候,正是欧洲殖民者到达南亚和东南亚的时候。 欧洲殖民者的到来,破坏了云南和东南亚的联系,也就是原有的贸易网络,所以,云南和东南亚的联系被削弱了。 贝币, 作为这种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象征,也就无法维持下去。一句话,方先生认为,欧洲殖民主义破坏了在南亚和东南亚的贸易秩序,从而导致了贝币体系的崩溃。

方先生是具有洞见的学者,但他关于欧洲殖民主义摧毁东南亚的贸易网络的结论是不可靠的。事实上,刚刚到达南亚和东南亚的西欧商人, 不是摧毁, 而是介入和借助了原有的贸易体系。他们依赖印度人,马来人,和中国人。慢慢地,他们才取得了在这种贸易中的统治地位。但是,方先生认为贝币的消失和其来源必然有关的解释却是振聋发聩。台湾中研院的张斌村先生便扬弃了方先生的观点。

张斌村先生的切入点是,为什么贝币在二十年间(1660-1680)突然消失了?他认为政府政策或者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增多不足以解释这个现象。和方先生一样, 张斌村看到了欧洲的扩张和贝币消失的联系; 和方先生不一样,张认为欧洲的资本主义既没有破坏原有的贸易体系,也没有故意阻止贝币的流通。张先生的研究表明,贝币在云南的崩溃是欧洲资本主义扩张的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

张先生指出,欧洲殖民主义的到来不但没有削弱法反而加强了云南和东南亚南亚的联系, 然而,欧洲殖民者用贝币来购买非洲的黑奴,而后运往美洲的种植园。 大西洋急剧膨胀的奴隶贸易导致了对贝币的无休止的需求,这种需求刺激了贝币价格疯长,于是云南无法再承担高价的贝币, 从而马尔代夫的贝币不再流入云南。这样,贝币在云南崩溃的原因,就和 南亚,印度洋,非洲,大西洋,以及美洲联系起来了。何等生动的画面!

这两种观点其实都有其道理,虽然我更欣赏后一种宽阔的眼界。 17世纪中叶以来云南地方的变化和全球格局的变动都对云南贝币体系的崩溃有影响。正当孟加拉湾的贝币价格直上云霄的时候,云南的贝币实际上在贬值,因此运送贝币进入云南不再是一项牟利的事业,谁会去做呢?

那么,云南的贝币为什么会贬值呢?

 

贬值的原因无他,还在于明王朝对于云南的控制。云南在明代控制的两百多年,大致有两三百万汉族移民或者移民后裔。 到天启年间(1621-1627),云南的汉族人口可能达到了三百万。 汉族的农耕经济,汉族的经济体制,汉族的文化习惯,不可避免地对云南原有的社会制度文化风俗包括货币制度有影响。与此同时,明政府曾经三次在云南铸钱,以期用铜钱取代贝币。效果虽然不彰,或多或少削弱了对于贝币体制。

总而言之,贝币在云南的长期存在就是因为云南和印度洋经济体系的密切关系。就经济关系而言,云南属于印度洋而不是中国。而云南贝币的消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非洲黑奴贸易的兴盛。

信不信由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