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新詩與舊詩 (杂文)

相思生南渚,豪情动楚云。这园里有像青菜萝卜的新旧诗词,歌,曲, 小说,剧本,散文,杂文,欢迎批评。果子大半是酸的。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天才領袖當年的革命理論和最高指示,已經完成歷史的任務(?),飛到天際雲外了,只有如下的話,我還記得住,那是“我不愛看新詩,除非給五百大洋。”(大意)
中國文學對世界最大的貢獻,是詩詞(以後統稱為詩)和戲曲。新詩與舊詩 的最大區別在於前者用白話,後者用文言,形式上的区别还在其次。

新诗的勃起在上世纪初,五四运动前后,由胡适、刘半农诸人提倡,逐渐形成巨流,有重大的社会及文化影响。著名的早期写新诗的詩人有(排名不分先后、年序)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卞之琳,朱湘,艾青,田间,臧克家,何其芳等。可惜形式上不成熟,基本还是散漫的自由体(除了徐志摩、闻一多和朱湘的一些诗字数较整齐及押韵外)有的还很幼稚,像郭沫若早期的一些诗中竟夹有英文字,尤不可取。

诗是音乐和精炼的语言,除“立意”最要紧外,字句、韵律、节奏,可诵和可听性、形式规则都很重要。直到如今,新诗还没有建好合适的形式。总的说来,我认为影响不若旧诗。例如,最多人看,最有影响的有关诗的书恐怕是“唐诗三百首”。我虽然两种诗都看,还是偏爱旧诗。旧诗言简意深,有动听的韵律,又含蓄,新诗则常拖泥带水,形式繁杂。“唐诗三百首”中,除长诗“长恨歌”外,我相信读者最喜欢七绝,像珍珠、钻石一样。现在说话、写文章都用白话;但法律条文、规章等还有文言文的痕迹,因为文言文简洁,最适宜用它作诗(舊詩)。 

从前以诗取士,中国历来又以诗为文学正宗。诗的地位最崇高,那时的诗人们飘飘然,南面称王。可惜时代变了,如今诗的地位已被小说和电影取代,读诗的人也越来越少,黄金时代一去不返矣。不过诗人以性灵取胜,何必过份计较功利。

要振兴诗坛,诗人们要加倍努力,提高自己。形式上亦要下功夫。新诗形式上从严,旧诗形式上从宽,或许是一条出路。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