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山东,必说田纪云。
田纪云是山东肥城人,而肥城属泰安管辖,田早年在山东从事“革命”工作,后南下贵州,再调至四川,从而成为时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赵紫阳的心腹大将。赵升任总理后,于1981年调田进京任国务院副秘书长,仅两年后即高升为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务院秘书长,1985年后更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并担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副组长,可谓权顷一时。虽然田走出山东已三十余年,但心里却一直“惦念”着家乡的发展,身居高位后,更是十分关注山东的情况,对于作为故乡的泰安地区更是格外“照顾”,经常回“老家”视察。他还将自己的弟弟田健从贵州省调回山东任省委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后又历任省委统战部部长、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直到1998年4月退休。
泰安也是当时另一位副总理万里的家乡(万是泰安东平县人),因为这层关系,田与万的关系也比较密切。
作为中央领导家乡的“父母官”,时任泰安地委书记的马忠臣(土生土长的泰安人)在这两座“大山”的庇护之下,得以步步高升,是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时就成为中央候补委员(当时46岁),是山东政坛的“少壮派”。1985年,当时还相对落后的泰安“破格”撤地建市,原地委书记马忠臣成为市委书记,原县级泰安市委书记宋法棠出任地级泰安市市长。随后,马忠臣开始在仕途上大踏步前进,1986年3月任山东省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副书记,同年5月升任山东省副省长、党组副书记兼省政府秘书长(宋法棠接任泰安市委书记)。此时的山东省省长则是中央正派的、原万里的老部下李昌安。
1987年中央政局“突变”,胡下赵上,此时高层的权力天平是比较朝赵、万、田这一边倾斜的,田纪云大有出任下任总理的架势。为配合换届的需要,田于1987年4月急调马忠臣进京任国务院副秘书长、机关党组副书记(由于有人从中作梗而未能到职),两个月后,马又重回山东继续担任副省长。于是,田改调李昌安回京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山东省省长由当时的省委副书记兼济南市委书记姜春云接任。
1987年10月在中共“十三大”人事定案,李**晋级政治局常委并随后出任代总理(次年真除),田纪云仍为政治局委员并继续任副总理,但只分管农业,实力大不如前。从此,山东的局面也随之迅速转向,最明显的表现就是马忠臣的失势和赵志浩的“突起”。
赵志浩,1931年生,山东龙口人,1983年至1985年曾任山东省委办公厅主任,深得山东地方元老的“赏识”,后下派担任工业大市——淄博市委书记。
1988年1月山东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召开,选举结果是:省长姜春云,副省长马忠臣、马世忠、谭庆琏、赵志浩、李春亭。此时赵志浩还只是排名第四位的副省长。
1988年12月中共山东省委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姜春云接替时年已67岁的梁步庭出任省委书记,由于当时全国都搞机构精减,所以副书记只设两名,分别是马忠臣和赵志浩(赵只有10个月的副省级资历,显然是跃升)。马身为省委副书记(排第一)、常务副省长,又是两届中央候补委员(赵不是),接任省长本应顺理成章,但高层(李**)为了阻止他接任,故意让姜再兼任一段省长,以增加赵的资历。
1989年2月马忠臣辞去兼任的副省长,专任省委常务副书记。同年3月山东省七届人大二次会议召开,赵志浩正式接替了姜春云出任山东省省长,但作为省委副书记仍旧排在马忠臣之后,这在全国来说都属少见(极个别特殊省区除外)。在这次会议上,宋法棠等人被补选为副省长,也相当于取得一定的平衡。
至此,马忠臣在山东已很难再呆下去,于是在1990年11月被分管农业的田纪云调任农业部副部长、党组副书记,中共十四大上仍旧只是连任中央候补委员。直到1992年12月才有机会调任农业大省——河南省当省长,之后又苦等了五年多才升任河南省委书记。在中共十五大上,曾连续担任了三届中央候补委员的马忠臣终于当上了一届中央委员。
顺便说一句,正是出于上述原因,田纪云才将自家的后生田承忠安排在河南发展。
继马忠臣之后,“泰安系”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宋法棠(籍贯临沂郯城)也经历了与马类似的情况,先是发展得很顺利,从1989年担任山东省副省长起,几年间就先后升任省委常委、副省长,省委副书记、副省长、常务副省长,第十五届中央候补委员,但终究没能当上山东省的省长,只叹冯唐易老,无奈之下,只好远走他乡,出关到最北的黑龙江省任省长、省委书记。
以上事件相关资料请参考历年《山东年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