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穷人家过节吃饺子

人好,胃口就好,身体倍儿棒,吃饭倍儿香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原创】穷人家过节吃饺子

 

以前喜欢过节,不为别的就因为过节能吃的好点,现在盼过节,也不为别的就为了能多睡两天懒觉。

 

八十年代时各种票证多如牛毛,打油要油票,买布要布票,买肉要肉票,就连不怎么白的手纸也常常脱销。当然过节时还有些不要票的特供,买鱼买肉这就成了过节所特有的奢侈。

 

在北京冬储大白菜的时代,人们过节都要无一例外的吃饺子。要谁家平时在家吃饺子,四合院的乡里乡亲们肯定虎视眈眈的,脸上笑眯眯的说:“您家吃饺子哪,真香。”心里一定怀疑你从公家又多贪了些甚么。饺子那年月不是想吃就吃的,而是特定时间的过节特供品。因为只有节日才能吃到,这饺子也就变的特别的金贵,大家包起来也就格外的起劲。

 

快过节的时候,有讲究的人家就在家里腌起了专为结日准备的醋蒜,到过节时端上来,就着热腾腾的饺子,吃的满头热汗,大快朵颐。早先住在四合院的时候,四邻八舍天天低头不见抬头见,人来人往间特别的熟落,过年包起饺子来还充满了竟争。

 

包饺子比较普遍的是猪肉白菜,上等的是猪肉韭菜,韭菜在八十年带过节前后还是很贵重的菜,曾经卖到过几元一斤,绝不是人人吃的起的,至于虾仁,三鲜水饺,那时就有点是天方夜谈,海底捞月,只在传说中能吃到了。

 

大年三十的中午各家各户就开始忙起来了,做饺子的馅是大半瘦肉,小半肥肉,肥肉要放在锅里炼成油渣, 然后就是些体力活了,在案板上把瘦肉铺开,抄出把厚背切菜刀,把案板剁的梆梆响。别的家的听到邻屋的响动,当然也不甘示弱,一时间大杂院里满是乒乒乓乓的剁板声,大家比着谁家剁的声大,频率快。后来有的干脆全家上阵,一个板剁菜,一个板剁肉,这手工劳动剁出来的馅还真比现在全自动机器搅的鲜上不少。

 

和馅也是个功夫活,剁好的白菜水太多,先要用毛巾裹着拧干,打入两个鸡蛋,还有炼好的猪油和馅,家里人都是北方人,口比较重,炼好了猪油还要炼点花椒油,酱油,葱花,蒜汁一古脑加入馅中,馅看上去鲜亮无比。活面也是个手艺活,要活的不干不湿,软硬适中非得行家里手不可。

 

接下来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赶皮的赶皮,包的包,其乐融融,干劲十足。包完了,煮熟了起锅先要给街坊四邻尝个鲜,拜个年,这个节庆才算是过的热热闹闹,红红火火。当然午夜的一挂鞭,中央台的晚会也是保留节目。

 

现在日子好起来了,包饺子的人家也渐渐少了,饭桌上的山珍海味是比比皆是,五花八门,曾出不穷。可这节日的气氛却越来越淡,随着人世间的冷暖,世泰炎凉一起飘然远去了。

 

 

 

 

喜喜 发表评论于
此詩作者原名:郭路生--市在行軍路上誕生的,筆名:食指
這是他自己說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