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爱是基督徒美德中最高的表现,每个人都渴慕爱。许多人承认他们对基督教教义毫无所知,但承认明白并享有基督徒的爱;
1. 爱的重要性
首先我要让你看圣经赋予爱何等重要的地位。请翻阅以下 这些章节--林前十三1-3;西三14;提前一5;彼前四8;约十三 34-35;太廿五41-46;罗十三8;弗五2;约壹四7-8。我不需要 再解释这些经文,它们已明显地指出基督徒的爱在神的眼中是何等的重要。
2. 什么是爱
第二,我告诉你圣经中所说的爱究竟是什么,究竟不是什 么。我先从不是什么说起。
爱不仅是施舍给穷人。保罗清楚说有人虽然“将所有的周 济穷人”(林前十三3)却没有爱。照顾贫者是基督徒义不容辞 的责任,然而,当我们这样作时,却可能完全缺乏基督徒的爱。 爱并不是说我们从来不责备一个人的行为。“不可论断人”这 节经文并不是说你不可反对错误的事。圣经中所说的爱,并不是说我们就要忽视罪或颠倒是非,将不道德也说成是好的。
圣经中的爱并不是说我们不可批评别人的宗教观念;圣经 中的爱并不是说人人都上天堂,无一人下地狱,或者说人人都对,无人是错误的。真实的爱是说:“一切的灵你们不可都信 ,总要试验那些灵是出于神的不是,因为世上有许多假先知已经出来了”(约壹四1)。
现在我们来看一看爱是什么。第一就是爱神,谁有此爱, 他就要尽心、尽意、尽力地爱神。第二就是爱人,凡有此爱的 人就要爱邻舍如同自己。圣经中的爱要在基督徒的行动中有所 表示,使他准备向人行善,不求得偿,表示甘愿吃亏。受刺激 时要忍耐、赦免、温柔与谦卑,为了和平经常舍己,他重视和 平甚于重视自己的利益。圣经中所指的爱,就是基督徒在日常 的态度上的表现。他要和气、不自私、脾气好、顾念别人、温 柔、客气、想到别人的安舒、关心到别人的情感、多舍少收; 真正的爱心绝不嫉妒、不幸灾乐祸。
这爱的完全的榜样在主耶稣基督的生活中表露无遗。耶稣 被人恨恶、逼迫与批评,但他都忍耐接受,他总是和平忍耐地 对待人。但他却揭穿那些犯罪的人的恶行并加以斥责,声讨错 误的教义与习俗。他讲天堂,也讲地狱,他所谓完全的爱并不 是去赞同每一个人的生活或观念。因此,斥责罪恶同时又满有慈爱是有可能的。
这才是真正基督徒的爱。在世上,甚至在基督徒中这爱也 是稀少的,如果有更多像圣经中的真爱,那世上该有多幸福啊!
3. 爱从哪里来
第三,我们要看爱是从哪里来的。爱对人来说不是生来就有的。人生来原本是自私的、嫉妒的、苦毒与脾气暴躁的,我 们可以在小孩子身上看到这些,因为人的本性不知道真正的爱 ,只有在被圣灵重生改变之后才有真爱。一旦我们借着与基督联合,“与神的性情有分”(彼后一4),新性情的第一个特性 就是表现基督的爱。
这样的心很容易察觉自私与缺乏爱心的罪,并会抵挡那些 罪;会觉得亏欠为我们而死的主耶稣,并愿在爱心上像他。圣 灵把基督的爱浇灌在我们心中,是基督徒之爱的可靠来源。
我请你特别注意我在这里所说的:你不可能没有根而有基 督教的果实。你没有改变、悔改与信心、与基督联合,你就不 可能有基督徒的爱心。真正的爱是从上面下来的。爱乃是圣灵的果子,如果你想要有基督徒的爱,你必须从基督那里得到。
4. 爱是最大的美德
最后,我要告诉你为什么保罗在哥林多前书十三章13节那 里说爱是最大的美德。保罗常讲到信心的重要性,因为凭信心 我们来到基督面前而得救。因信我们得以称义,与神和好,但 保罗在这里说爱比信心更大!
我们不能认为爱能为我们赎罪或叫我们与神和好。只有基 督才能这样,也唯有信心才能叫我们与基督联合。保罗不是说 没有信心,爱能存在,因为两者是共存的。但这里有三个理由 可说明为什么爱大于信、望。
第1, 神自己是满有爱心的。神不需要信与望,但“神就 是爱”。因此,爱在基督徒里使他像神。
第2, 爱对别人是最有用的美德。信与望对个人的益处来说是大的,但爱能使基督徒对别人有益。
第3, 爱存到永远,爱永不止息,在天堂每一个人要充满了爱。“信”遇到“所见的一切”就废去了,“望 ”遇到实际的经历也废去了,但爱还存到永远。
结语
现在我们以问题和劝勉来作结束:
1. 问题是很简单的,但非常重要。你有爱心吗?没有爱你将 变得一无所有,没有爱就不能表明你是耶稣的门徒。不要 以头脑的真理知识为满足,不要以你有信心为满足。检讨你的日常生活,你对别人的态度,你说话的方式。你时时以爱心对待别人吗?甚至在受刺激的时候也以爱心对待人 吗?我请求你,若在你心中没有真正的爱,绝不罢休,要求主耶稣教导你如何去爱人。求他将圣灵放在你心里且改 变你的性情。因为“在爱中行事为人的人”有福了。
2. 我的劝勉是针对那些心中真有爱心的人。第一、实行爱。 爱心因实行而增长,让爱掌管你所有的生活,不只在大事 上,在小事上也是如此。第二,教导别人去爱。把仁慈、 帮助人并替别人着想的重要性教导他人。教导他们:“在 这一切之外,要存着爱心”(西三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