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报记者 范时勇 文/图 ●只有到了郊外,才能真正感受到春天的迫近。走在万盛区丛林镇的乡间小路上,在初春懒阳的照耀下,田野间一派生机盎然。 ●记者此行的目的是:寻找我国第一架中型运输机的诞生之地,也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原“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位于渝黔两省市交界处一个外人从不知晓的神秘山洞。 ●当年,“第二飞机制造厂”生产的第一种机型是将仿苏E-16单座驱逐机改为双座战斗教练机。试飞成功后交部队使用,1941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到1943年初,共造了20多架。 ●日军知道丛林沟一带有中国政府的飞机制造厂以后,曾经先后5次派飞机来轰炸,但都没有找到具体位置。 ●1939年10月13日上午,日军18架飞机再次编队前来寻找飞机厂,仍然没有找到,便向20多公里外的南川县城投弹142枚,造成168人死亡、142人受伤的惨案!
以前国民党驻军的炮台山,后来成了军工厂试炮的地方。
只有到了郊外,才能真正感受到春天的迫近。走在万盛区丛林镇的乡间小路上,在初春懒阳的照耀下,田野间一派生机盎然。 记者此行的目的是:寻找我国第一架中型运输机的诞生之地,也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原“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位于渝黔两省市交界处一个外人从不知晓的神秘山洞。
一片肃杀之气 据资料记载,这个山洞位于重庆市万盛区丛林镇海孔村的深山中。 从丛林镇出发,一直朝着高高的山岚间那标志性的灰色建筑往上走,就是海孔村的方向。大约15分钟左右,爬上山岚,眼前豁然开朗,犹如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广阔的田园绿树间,衬托着一栋栋五、六十年代常见的青红砖建筑,盎然生机中,透出几分肃杀之气。 这里正是海孔村村民委员会所在地,它有一个美好的地名——石龙门——因有巨石自然生成园型门洞而得名,当地人深信,这个石龙门正是当地的风水所在。 而远远望见的那栋灰色的建筑以及田野间分布的“青砖、红砖”,隶属于原国营晋林机械厂。2003年,晋林机械厂整体搬迁到了四川彭州市,大量的厂房和家属楼被遗留在原地,并遭到极大的破坏,于是,石龙门一带,显得冷清而萧条。 在海孔村村民委员会,记者得知,晋林机械厂是一家兵工企业,以生产大炮为主,三线建设时期从山西太原搬迁至此。晋林机械厂所在的范围,正是当年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圈定的范围。而当年造飞机的山洞,后来被晋林机械厂改为生产大炮的车间,一直为国防建设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晋林机械厂的搬迁,山洞如今已经废弃。 远远望去,洞口显得非常狰狞,似乎要吞噬这些建筑。
一块绝世宝地 从石龙门到洞口,大约有15分钟的路程。村民委员会姚会计的家就在洞背上。姚会计的公公冯在德老人已经74岁,听说记者要探洞,这位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老人很爽快地答应给记者带路。 经过姚会计家门前的小路,到一片竹林,竹林深处,一条崎岖而陡峭的石板山路盘旋向下,山路两旁,杂草丛生。冯在德老人边走边给记者介绍,这条路叫“老路”,是原国民党建飞机厂时修建的,“晋林机械厂没有搬迁之前,道路很好,厂子仅仅搬走了三、四年,就荒废成了这样!” 几个急弯之后,记者的视觉又一次受到了震撼。顺着老人的指引,只见左边山壁上,一个巨大的山洞,张开黑漆漆的大口,似乎要将洞口几栋两、三层楼高的楼房吞噬。尽管这些楼房全部按照厂房的要求建设,空间都比较高,但也仅仅达到洞口的一半高度。整个场景,显得壮观而狰狞。 山洞前方的低洼处,是一块块不规则的水田。据老人介绍,这里以前是一个湖泊,叫做“海孔湖”,后来为了解决不断增加的人口的口粮问题,才放干湖水,将海孔湖改造成了良田。“这里才是以前所说的‘海孔’,海就是指湖泊,孔就是指这个山洞,海孔因此而得名。” 水田的四周,全部是高山。也就是说,当年的飞机制造厂,隐藏在群山之中一个高山湖泊旁边的山壁里,与世隔绝,易守难攻。“四周的山上,都驻扎有国民党的军队。”站在洞口,老人对当年哨兵的驻点如数家珍,“右边山上,还有国民党的电台,有一个排的部队守卫;在后沟的炮台山,建有防空洞、战壕等工事。” 从洞背左侧,有公路盘旋而下直达洞口,这也是当年国民党修建的。公路两边,先后修建了一些生产和生活设施,如办公室、职工医院、职工宿舍、俱乐部、托儿所、子弟校等。冯在德幼年时,就读于飞机厂子弟学校,“学的是新学,‘人之初,性本善’之类的虽然也学了,但很 少。”
冯在德老人对修建飞机厂前山洞的模样记忆犹新。“山洞其实就是一座寺庙。”他介绍,洞口前,原来立有两尊塑像,高的是西天如来佛,直达洞顶。同行的杨棋林老人补充道:“给如来佛盖红盖头时,站在13步的楼梯顶端,还要用一根丈多长的竹竿才能够得着。” 比如来佛矮2米左右的是韦驮像。民间传说韦驮手拿蛤蟆杵,想对如来佛下手,结果如来道高一着,用手一指,韦驮就被定在原地。“洞顶原来有一根直径达20来公分的血藤,上面栖息着三、四百只‘黑八’,以吃血藤叶为生,从早到晚,飞进飞出,唧唧喳喳叫个不停。”冯在德老人对当年的情形津津乐道,“洞顶以前有水滴下,打在如来佛的头上,然后又溅到韦驮的头上。”
一个神秘山洞
洞口残缺的建筑,透过缕缕光线,显出一种悲壮的美。
冯介绍,在洞口最高处,以前刻有文人题刻“豁然开朗”四个大字。洞口左边半壁上凹进去的地方,塑的是观音像。进洞口,两边塑的是十八罗汉。再进去,有川主、山王等。据说,至今洞内隐秘处石壁上,还有几尊佛像。 在老人的带领下,记者进入山洞。虽然已经残破不堪,但洞内的情形,依然可以用壮观和气派来形容。 山洞里面很大、很宽阔,从里到外是笔直的两层楼的标准厂房,一眼望去,黑漆漆的见不到底。楼下,两边是车间,中间是宽敞的通道,大货车可以在通道上自由来回。但是,这些建筑都是晋林机械厂时期建造的,当年国民党时期的建筑遗存,经过晋林机械厂几十年的改造,已经没有痕迹可寻。 由于没有找到照明的工具,冯在德老人不敢摸黑往深处走,“里面阴凉、潮湿,怕有长虫。”所谓“长虫”,就是蛇,他说,这一带有很大的蛇。“国民党当年修建飞机厂时,炸开洞口如来佛像的基座,一条直径约15厘米的大蟒盘踞其间,当场,就吓死几个国民党兵。”
我国第一架中型运输飞机就诞生在海孔的大山深处。
仿制重型轰炸机 洞内这些车间,全部是晋林机械厂时期修建的。原飞机厂的建筑已经不存在。 据资料记载,第二飞机厂的前身是中国和意大利合建的“中意飞机制造厂”,原来位于南昌市郊老营房,1933年开工,1935年建成,至1937年,先后仿制莎伏亚重轰炸机、菲亚特双翼战斗机,抗战爆发,因日机轰炸而停产。 1938年初,国民政府决定将几个中外合办的飞机制造厂和其他军事航空工厂整顿重建。原“中意飞机制造厂”便迁到了便于隐蔽、防空的丛林沟海孔洞,名为“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又名“海孔飞机厂”。 当时,飞机厂征地约3341亩,并以海孔为中心,将半径15公里范围内的树木低价收购,划为特别警戒区。 第二飞机制造厂从1938年1月开始动工,为了满足抗战急需,全厂职工日夜奋战,到年底,基建已经初具规模:从川湘公路49公里处修建了7.6公里简易公路直达洞口;洞内修建了一栋3层楼高的车间大楼,1200平方米;洞口修建了一栋3层楼的工务楼;洞内两边是厂房,中间通道可停放装配20多架战斗机。洞内建筑有较好的防潮、防火设施;洞外建筑用松枝覆盖,进行防空伪装。 在海孔洞左侧下方有一小洞名蛤蟆洞,从后沟小溪流下来的山水,进入海孔湖后,通过蛤蟆洞流进了地下。据冯在德老人介绍,当年飞机制造厂利用这种水利资源,在蛤蟆洞安装了水力发电机,解决工厂的动力和照明用电。至今,当年引水的沟渠还在。后来,晋林机械厂接手后,把这里改造成了柴油发电,并在蛤蟆洞对面人为钻了一个地漏,从后沟下来的山水,从地漏引入地下。
一架木质飞机 飞机厂建成后,从1939年初开始设计制造飞机。 第一种机型是将仿苏E-16单座驱逐机改为双座战斗教练机。当时是民国28年(1939年),因此取名“忠28甲式教练机”。1940年,“忠28甲”试飞成功后交部队使用,1941年开始小批量生产。 “洞口前就是一个装机场,在这里装配成功后,再拆卸下来运到部队。”冯在德老人回忆,“到1943年初,共造了20多架。”之后,这种机型被淘汰而停止生产。 1943年初,飞机厂总工程师(工务处长)林同华、工程师顾光复、总工程师高邦俊利用库存的一些舶来航空木材和抗战前后的配件、仪表以及新运进的美制航空发动机等,开始设计能载乘8人的木质中小型双发运输机,起名“中运一”。 1945年5月,“中运一”制造成功,被分装成十几辆大卡车,运到白市驿机场,装配后准备于11月试飞。 白市驿机场当时是中美空军混合大队的基地。试飞前,不少美军飞行员根本不相信中国能自行研制出这样的飞机,更不相信这架木飞机能上天,议论纷纷。然而,这架飞机一飞成功,从白市驿机场到成都太平寺机场,只用了53分钟。当场,就有美国飞行员竖起了大拇指。 这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运输机。 1947年,第二飞机厂又试制成功性能更好的“中运二”,并于1948年2月19日试飞成功。 之后,全金属的“中运三”也上天。除此之外,海孔飞机厂还先后制造了仿德H17型中级滑翔机30架、“狄克生”初级滑翔机50架、仿伊驱逐机3架。 一个复兴的期待 飞机厂除了组织生产和安排职工生活以外,还组织防空、防特、防盗等工作,厂内驻有一个营的部队。 日军知道丛林沟一带有飞机厂以后,先后5次派飞机来轰炸,都没有找到具体的位置。 1939年10月13日上午,日军18架飞机再次整队前来寻找飞机厂,仍然没有找到,便向20多公里外的南川县城投弹142枚,造成168人死亡、142人受伤的惨案,房屋、商店等被炸毁,财产损失158万多元。 1946年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决定,第二飞机制造厂迁回江西南昌。1947年底,人员、设备、器材分批迁走。工厂迁走后在重庆海棠溪民生码头71号设驻川留守处,后改为驻渝办公室。 制造的“中运二”运输机,试飞成功后由于没有军队接收,被拆卸运往南昌青云谱机场,南昌解放后交给了人民解放军。 1948年12月1日,当时的厂长马德树召集全厂员工宣布:第二飞机制造厂奉周至柔总司令令撤消迁台。之后,除“中运三”的设计人员暂时并入航空研究院以外,其余人员绝大部分跟随厂子迁到台湾。 据冯在德老人介绍,前些年还有台湾人到这里寻找祖坟,“当时都是火化的,哪里还找得到哟。” 冯深信,海孔的历史必然有三起三落,“国民党的飞机厂算一次,共产党的兵工厂算一次,下一次会是什么时候呢?”他说,这是他十四、五岁时,当地一个年逾八旬的老风水先生告诉他的,“40-60年一兴,最盛时人口上万。” 据了解,当地政府已经安排在海孔洞四周的山上种满了木瓜,准备发展旅游业,附近的村民对此充满了期待。 进出交通: 从南坪长途汽车站坐车到万盛“渝运万盛总站”,当地人称之为“21队车站”,走高速路,耗时2个多小时,票价35元。不出站,有直接到“海孔”的车,票价5元左右。但只有一辆车来回跑,因此班数较少。也可在站内坐到南川方向的车,在丛林镇下车,票价3元,然后步行上山,田间小路均用水泥硬化,非常好走,到海孔洞大约需要30分钟。 自驾车者,通过万盛、丛林,可以直接将车开到洞口。由于以前是运送大炮的道路,路况非常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