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式开始写博,是在新浪,去年底。
在文学城的博客,早在连载小说的时候就有了,那时候用的还是博客Beta版。不过纯粹是应网友要求,只放论坛上贴过的东西,算作备份,方便大家阅读以前的小说章节。后来长篇小说写完了,又开始写短篇小说和童话。再后来,更忙,连载根本没法再写,加上论坛也待得久了,有点积食。想找个地方,人流不多不少的,跟亲朋好友说说体己话,一天一小段儿,便在新浪安下家来。
刚去新浪的时候,海外上去速度极慢(现在扩容之后好多了),很多文学城的朋友都劝我搬回来。不过我楞是挺了半年之久,一是为国内的朋友看着方便,二是喜欢那儿的流量和人群,对于我一个新博来讲正合适:写好了有人捧场,写差了也不会丢太大的人,大家熟口熟面,常来常往。比如有不少朋友,根本就是我生活中熟悉的。他们有的给我留言,有的不留,但我知道都有谁,看到哪段儿会怎么偷着嘲笑我。就算生活中不认识的,也是网上熟悉的,基本没有陌生访客。因此我家里的柴米油盐,也从来不怕写上去。以至于经常有人给我留言直接八卦某个老熟人,或者问我日常起居的事情。甚至前天还有一位自称“是人非肉”的同学,在那儿直接称呼我的学名,对我说起甜言蜜语来,彻底把我的博客当成了我们家餐厅。吓我这一身冷汗,赶在被我仇家发现我真实身份之前,把这条评论给偷偷藏了起来。
不过从五月份起,我对新浪博客的更新就疏懒起来,源起博客评论屡次遭删。还有文章,也有被删的经历,尽管我的言论不算特别反动。这么折腾了几次,写得就有点儿没劲了:本来挺亲切一地方,装个监视器,你要敢偷偷挖一下鼻孔,就有人会把垃圾桶放你面前,让你好自为之。
此时正赶上文学城博客改版,司令等友人劝我回头是岸。我说新浪那边有不少是国内的朋友在看,他们上文学城不很方便。于是就成了现在这样,两边同时更新了。
从对文章的感情而言,我偏向的是我在新浪的博客,没有长篇连载,都是些短小的随笔,几乎日日更新,想哪儿写哪儿,不成体系。不过每写一篇,还都是会分门别类整理好,自己甚至偶尔翻出某篇来,在其它文章中引用,或者对比看看自己今天和昨天的看法有多少不同。那批文章,绝对随心所欲,哪怕无条理无逻辑,也都跟醉酒一样,在密友当中偶尔为之,反倒是放肆的情趣。
从对读者的感情而言,我就没有偏向可言了。新浪的,我已经在上文中说过。至于文学城,勿庸置疑,我在这里的读者比在新浪的多得多,有点像是我的娘家,我在这儿开始学着上网的呢。城里的人,很多对我写东西的历史都知根知底,其中不乏有人记得我也支持我。今天在我的“新东方”一文下边,看到署名yijiuping网友的评论,一看就知道是从最初我写《假如翅膀不再用来飞翔》就看我文章的。她的说法很对,我对自己也有同感:当初写小说,是在塑造一群很阳光的人,在生活的艰难中寻找希望。因为我一直相信并且努力传播的信念就是,人,一定不能在千千万万个希望当中寻找绝望,而是要在千千万万个绝望当中寻找那怕是唯一的小小的希望。
但是,小说是可以构思并且按照构思来逐字逐句成型的。而每个再现实不过的日子却不能。所以我的随笔短文,完全不可能做到循着过去那个被塑造并被喜爱的形象去继续舒展,而且也不应该如此。我小说的主人公,大约都有鲜明的性格,可是生活中的我,还有大多数的人,都是多重的、矛盾的、无序的、在思考中成熟/倒退,从出生到死亡,不可分类整理。
上网的人,习惯说自己是在玩儿,有些出于实情,有些出于谦虚,有些出于虚伪。我有时候说顺了嘴,也说玩儿得如何如何。不过说实在的,我从来没有羞于承认过,自己读书和写字都很认真。再说清楚一点儿,就是我一直近乎固执地在寻找和追求所谓悲悯,还有质地。(详细内容请参见我的两篇旧作:
【读书笔记整理版:《半生为人》的精神家园】
【我知道,没有人是这样写博客的】)
所以不写小说而随兴写博的这些经历,虽然时常郁闷甚至手痒难当,我未尝不是格外珍惜。
回到文学城写博客,看到审视我的老朋友,有种莫名的感动。在新浪的日子,我以为我的胡思乱想都是在任性地记录自己个人成长/成熟/衰老的过程。现在回到我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呵呵,惊讶地发现,很久不来,竟然一直还有人在默默关心和祝福着无名。
谢谢文学城和新浪的博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