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坛友学诗(四)

四季美景,八方朋友,一园净土,九州茶香。百年沧桑,千古遗训,两袖乾坤,天下兴亡。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老坛友学诗(四)

讨论还在继续。。。

------------------------------------

为什么古代有人背韵书而现代人不需要背古韵?

文章来源 : 拨刀相助 于 2006-04-10 22:34:59

六国毕,四海一,车同轨,书同文。
 
唯一美中不足,神州万里,方言万千。 有东南西北蛮夷之邦,景仰俺中华诗道,欲学俺中华诗经,胡语蛮调,晃首摇头,呕哑嘈杂难为听。
 
当时节,有好事者,特以中原官话发音为准,编诗韵数部。
 
其时节中土人士,天生发音即标准声韵,无人背韵。韵是为少数民族爱我中华诗韵者的参考书,说白了,就是当时写在纸上滴、不用发音(因为蛮人发不好,只好让他死背)的中华标准普通韵!(即哑吧普通话)
时与境迁,星移斗转。一转眼,公元 2005 年矣。伟哉毛太祖,中华一统,京腔为准,美其名曰:汉语普通话。
 
凡俺中华帝国之邦,小学少儿均幼学普通话,以至于吴越之民,亦以一口转舌京腔为美,混不知软软吴语侬侬越话为何音。
 
至此,普通话即成标准声韵。会讲普通话,就是天生滴会韵。其中,凡天生丽质,有诗人才气者,均可不死背古韵而吟诗咏词,美哉乎,快哉也

然,有遗老遗少若干银等,浑不觉沧海巨变,亦不知唐韵口音,默守陈规,死背古韵。之乎者也夭夭然。其复古之心也,苦,其守旧之诗也,憨。
 
大白俺窃笑之,侬本以现代汉语念古诗,又要以哑古之韵写今诗,岂不谬矣。。。

------------------------------------

说得有理!但希望也不要偏执。

文章来源 : :=) 于 2006-04-11 06:40:14

语言的学习就是文化的学习。任何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学古而复古固然不可取,但学古并发展之正是今人的责任。如果把学古简单定义为复古,就未免有些偏执了。
 
诗人是要有天资的,但爱诗学诗也并不是诗人专有的特权。再天资聪颖的诗人,如果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学习、继承和磨练,也只能耍耍小聪明,是不可能做出有文化影响的大成就的。

再借用一句市场经济的语言: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存在的理由、就会有人投资。这不是哪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水准所决定的,也是不以谁的意志为转移的。 并非中庸,并非无循。或许大道本应如此! 大可不必为之耿耿于怀。

------------------------------------

回复:为什么古代有人背韵书而现代人不需要背古韵?

文章来源 : SpicyPotato 于 2006-04-11 08:42:54

说得有道理,但也用不着把用古韵的同志们损一顿。
 
用今韵也不是只图方便,其实普通话有四声,四声都不一样,写诗的时候不要简单地把四声归为平仄,然后以为合了平仄的音律就对了,我们要好好读读,听听用四声的普通话读出来是不是最合适。用普通话来研究现代的音韵学,中间有很多东西,一点不比古韵简单,我们的诗歌工作者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 《毛泽东选集》 872 卷 1897 页 哈哈

------------------------------------
。。。
-------------------------------------------------

应当说是要形式而不唯形式 . :))

文章来源 : :=) 于 2006-04-18 21:38:34

近体诗词创作中 ," 起承转合 " 的章法 " 抑扬顿挫 " 的韵理 以及 " 对仗 " 的美学等 , 对于提高现代诗人的水准也不无借鉴 . 就看你吸取什么和怎么吸取 , 用在哪里和怎么用了 .
。。。

文化与文明的发展从来都是一个承袭加创新的过程,没有传统的深厚根基,那么当代岂不成了空中楼阁。把学习和研究传统精髓作为当代创新的肥料也许不是件坏事!

对待别人的“嘲笑”我们可以有两种态度:一是别人暂不理解,我们走自己的路,何必理会呢?二是我们自己学道不精,那么继续学习就是了,又何必抵触呢?

只要不自以为是又能脚踏实地,可笑的就不是我们。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