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吹毛求疵真英雄
作者:冬永
--------------------
“吹毛求疵”时常很难分清褒贬。作者有时会抱怨读者或其他作者不理解自己的作品,其实这是个误区。读者对作品的印象不是读者的错!而将这种印象反馈给作者,正是作者之幸!正是作者应该认真检查自己的作品为什么会使读者产生自己所不愿看到的印象。如果我们的表达方式所引起的想象不是我们所愿意的,那至少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可能有缺陷。
" 在大多数人心中都能达到强烈的震撼力和引起深刻共鸣的 " 也一定是贴近生活和触及情感本质的、容易被人理解和让人感到身在其中的东西!可以说绝大多数作者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一定范围的读者的共鸣,选择什么圈子、多大圈子的读者范围,是作者的自由。但无论什么圈子,如果想得到这个圈子的共鸣,同样避免不了回答同样的这几个问题:一定是贴近这个圈子生活情感本质的、其表达方式容易被这个圈子的人理解、其内涵让这个圈子的人感到身在其中的东西!
只要作者有进入一个圈子的主观愿望,就免不了要适应与这个圈子的互动规则或共识。纯粹偶然机遇或情投意合所形成的社会圈子往往太小了,是不会满足人的欲望的。要想进入更大的圈子,只能是个人去适应那个圈子,而不能期望那个圈子来适应个人。
都是相互学习的诗友,因为想学才认真读别人的诗,因为想学得更好才主动与人交流。我相信相互评诗改诗是个非常好的学习和取得共识的过程,诚心探讨和研究也是改进提高自己得好途径。个人的问题身在其中往往是看不见或习以为常的,所以才更需要诚挚的交流。只要心态平和一点,批评和被批评都会对提高自己有益,就看我们怎么理解了。
下面这首词的修改就是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好例子:
初稿:《浪淘沙 • 燕园 未名湖》
日落晚辉中,
水映云空,
倚石闲坐旧情浓。
一塔湖图尤未改,
相伴融融。
天地幻霓虹,
岁月匆匆,
天涯芳草奔西东。
阅尽人间多少事,
淘尽英雄。
读者初读的反馈是两个比较明显的疏忽,一是下厥出现了两个“天”和两个“尽”字似无十分必要。二是“天涯”与“奔”有矛盾,已经是“天涯”了,就该“各”才是。交流后,作者对初稿作了修改:
第二稿: 《浪淘沙 • 燕园 未名湖》
日落晚辉中,
水映云空,
倚石闲坐旧情浓。
一塔湖图尤未改,
相伴融融。
故地幻霓虹,
岁月匆匆,
天涯芳草各西东。
阅尽人间多少事,
谁问英雄?
可是改出的第二稿问题更大了。 “ 天地”为虚故可“幻”,“故地”为实故不可“幻”。另外,即便“故地”可“幻”,此处也与词境不符,前面刚说故地“相伴融融”,马上就“幻”,不合逻辑。
而全词从整体看,上厥说“地”,下厥写“事”,故应为“故事”、“故日”、“旧日”、“旧事”等“幻霓虹”才与词境相合。这些字虽都已用过,然上厥首 句“日落晚辉中”之“日落”与“晚辉”有语义上的重复,可改!读者建议上厥首句:“园色晚辉中”;下厥首句:“故日幻霓虹”。当然作者身临其境定有更好的想法。经过交流,作者又作了修改并解释了这说辞的整体构思:
第三稿: 《浪淘沙 • 燕园 未名湖》
日落晚风中,
水映云空,
倚石闲坐故情浓。
一塔湖图尤未改,
相伴融融。
天地幻霓虹,
春色朦胧,
萋萋芳草落西东。
阅尽人间多少事,
岁月匆匆。
“上阙写实,下阙说梦。在故情融融中回到从前。色彩缤纷,春意盎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在此度过美好时光的青年学子都已各奔东西(‘西东’又指海内外,即西方和东方)。塔湖静静,看惯春夏秋冬,记载了园中事事,任岁月匆匆,岁月朦胧。”
这第三稿是否就无懈可击了呢?读者当然还可以继续提问:“尤”和“犹”哪个字更符合词境呢?词中多处使用叠字,是否都必要呢?等等。。。可见交流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