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si d'arte, vissi d'amore (为艺术, 为爱情)

Vissi d'arte, vissi d'amore (为艺术, 为爱情)


为艺术, 为爱情

Maria Callas

http://fs2.139.com/0/215/besgold_sony/sound/20058323248776.MP3

~ ~

http://www.ziqiang.net/jpa/gj/32.mp3

Instrumental

http://www.ziqiang.net/jpa/gj/31.mp3

星光灿烂

http://music.stedu.net/opern-male/n130.mp3

  关于歌剧《托斯卡》 松盛青

  《托斯卡》与《艺术家的生涯》、《蝴蝶夫人》齐名,是普契尼的三大歌剧之一。但《托斯卡》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普契尼的歌剧创作中较为全面而广泛的真实主义,也就是现实主义。

  不同于另外两部歌剧,普契尼的《托斯卡》原本取材于萨多的同名戏剧。早在1889年,普契尼就对萨多的这部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恳请他的出版商里科尔第同萨多洽谈《托斯卡》歌剧脚本改编的版权问题,可能由于当时普契尼的名声还并不是很大,因此这事也就一直没有了下文。一次,在巴黎与萨多本人的亲自交谈中,普契尼告诉剧作家,他对这部歌剧的音乐构思已经酝酿成熟,并且说他所要塑造的女主人公托斯卡的形象,将不同于自己以往创作中的任何一个歌剧角色。但傲慢的萨多对此却不屑一顾,主观地认为所有女人在恋爱时都属于同一类型,因而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不想几年后,事情却有了一些变化。大约在1893年,里科尔第与当时名气不在普契尼之下的作曲家费兰凯蒂签下了写作歌剧《托斯卡》的协约,费兰凯蒂亲赴巴黎与萨多商洽版权问题。巧的是当时威尔第也正在巴黎准备《奥赛罗》的首演,作为萨多的好朋友,他还参加了其中的一次会谈。当时已年届82岁高龄的威尔第也深为《托斯卡》的剧情所感动,尤其是画家临刑前告别生命的那一段戏。据说当时威尔第甚至抢过萨多手中的剧本高声朗读了这一段。他还多次在其它场合表示,萨多的作品中只有《托斯卡》可以作为歌剧的素材,如果不是自己年事已高,他一定会亲自动手进行改编创作。

  此时的情形与六年前已有所不同,加之《艺术家的生涯》首演的成功,此时的普契尼已跻身于著名歌剧作曲家的行列,而名气不大的费兰凯蒂则自动放弃了这份合约,普契尼的心愿最终得以实现。

  萨多的戏剧《托斯卡》是一部典型的通俗剧,它选择艺术、爱情、宗教信仰等一系列要素作为戏剧发展的主线,所以这部戏是最完善的情节戏,舞台角色也都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可以说,萨多的戏剧为后来歌剧脚本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加上普契尼的合作者贾科萨和伊利卡都是著名的脚本作家,一个擅于把情节更为诗意化,另一个则擅于丰富人物的情感细节,所以使得歌剧《托斯卡》的剧情发展更富戏剧性,甚至连萨多本人都认为歌剧脚本比自己的戏剧还要好。

  与当时其它的歌剧相比,《托斯卡》的剧情发展、场景变化、情绪转换等都更趋自然。这部歌剧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成就,优秀的剧本是原因之一,但普契尼独特的音乐戏剧手法则是更为主要的因素。

  在歌剧《托斯卡》里,普契尼在题材方面完全摆脱了他在《曼侬·莱斯科》和《艺术家的生涯》中所追求的悲剧的伤感情调,而着力于渲染男女主人公为艺术、为爱情而奋然舍弃一切的情绪。普契尼并不着意删减、浓缩戏剧的场景,而是借着音乐,使戏剧的情节和结构得到更深层次的展现。例如在第一幕结束时,众人在教堂准备祈祷的场景中,图谋不轨的斯卡尔皮亚上场,他为了能抓到政治犯而费尽心机,并利用托斯卡的嫉妒心理,设下一石三鸟之计,这整个过程在歌剧中都一一被呈现出来。第一幕以同时表现人们的宗教虔诚和警察局长斯卡尔皮亚的邪恶的戏剧场景结束,形成了强烈的讽刺性对比,赋予了全剧无比的震撼力。又如第二幕开始时,斯卡尔皮亚有很长的一段独白,他计划要托斯卡唱完庆祝奥军得胜的清唱剧后到他这儿来。为了了解庆功宴进行的情况,他命人打开窗户,通过宫廷里传出的乐声,从而得知托斯卡的行踪。同样,不久之后,斯卡尔皮亚试图从被捕的画家卡瓦拉多西口中得知政治犯的藏身之处,也是由幕后传来的声音呈现托斯卡正在演唱清唱剧,随即回到此处。稍后,斯卡尔皮亚又以行经窗外的行刑队的鼓声攻破了托斯卡最后的心理防线,逼她就范。这一切都一一显示了普契尼高超的戏剧表现手法。在《托斯卡》中,普契尼展示出他独具一格的音乐戏剧语言已发展至相当成熟的水平,音乐内容和剧情进行相互呼应的多层次的设计手法也日臻完善,使之得以同时呈现多层次的剧情发展与多时空的内在与外在的戏剧张力。

  1900年1月14日,歌剧《托斯卡》在意大利罗马的康斯坦济剧院首演。当第一幕开始时,关于一些无政府主义者要制造恐怖事件的谣言引起了场内的一阵骚乱,演出被迫停止,但恢复安静后,演出又重新开始,观众用热情的喝彩接受了这部歌剧。1901年,《托斯卡》首次登上了美国大都会歌剧院的舞台,并创造了一部歌剧连续上演31个演出季的记录。在歌剧《托斯卡》中有几段非常著名的咏叹调,这也是许多世界著名歌唱家们的保留曲目,《为艺术、为爱情》就是其中最优秀的一段女高音咏叹调。这是托斯卡假意答应斯卡尔皮亚的条件时所唱的,该唱段的开始是富有激情的宣叙调,表达了她对艺术、爱情和生活的热爱。转调后,温柔深情的旋律又表现了托斯卡对上帝虔诚的祈祷,咏叹调中间部分用一系列的三连音刻画了托斯卡在警察局长无耻的威逼之下的痛苦心情。《托斯卡》中另一段著名的咏叹调是卡瓦拉多西的《星光灿烂》,这段脍炙人口的男高音咏叹调是他在赴刑场前给托斯卡写诀别信时所演唱的,表达了他热爱生命、向往幸福、珍惜爱情的情感和思想,抒发了他悲愤、失望和痛苦的心情,旋律优美抒情,感人肺腑,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普契尼的歌剧《托斯卡》是现今人们最喜爱的,流传最广的,也是最易于被人们所接受的伟大歌剧作品之一。

  关于本DVD版本的表演

  本片这个制作中最受关注的明星是女主角托斯卡的扮演者伊娃·马顿,这位匈牙利女高音歌唱家以演唱理查·施特劳斯和瓦格纳的歌剧见长,被誉为是近年来最优秀的瓦格纳女高音之一。而自1973年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扮演托斯卡获得极大成功后,伊娃·马顿对图兰朵公主(《图兰朵》)、莱奥诺拉(《游吟诗人》)等意大利歌剧女主角的精彩诠释,也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本片中这场激动人心的演出在悉尼掀起了一阵狂热的风暴,《澳大利亚时报》对伊娃·马顿所诠释的托斯卡进行了这样的描述:“热情、勇敢、美丽、富有张力,这正是普契尼的这部歌剧中想要表现的东西。”

  在剧中饰演男主角卡瓦拉多西的兰波托·弗兰,和饰演斯卡尔皮亚的约翰·肖,也是近年来国际歌剧舞台上倍受关注的歌剧明星。

  指挥本场演出的老一代歌剧指挥名家艾伯托·厄尔蒂则是本片的另一大令人瞩目的焦点,他曾师从指挥大师费利克斯·魏因加特纳和弗里茨·布什。自1930年在罗马首次登台指挥以来,厄尔蒂就是科文特花园、斯卡拉大剧院、拜鲁伊特、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等欧美各大歌剧舞台上重要的指挥家,直到1988年,他仍然担任着罗马歌剧院的指挥。指挥这场演出时,厄尔蒂已是年逾八旬的耄耋老人,但在指挥台上,他的风采依然不减当年,着实令人惊叹。

普罗西洋经典歌剧系列--《托斯卡》简介(图)

~~~~~~~~~~~~~~~~~~~~~~~~~~~~~~~~~~~~~~~~~~~~~~~~~~

托斯卡全剧;卡拉斯(Callas)饰演托斯卡,斯苔芳诺(Stefano)饰演卡瓦拉多西,维克多·德·萨巴塔(Victor de Sabata)指挥米兰斯卡拉歌剧院乐团和合唱团演出录制。客观地说,这是《托斯卡》的最佳版本选择。当时卡拉斯正值巅峰时期,演唱丝丝入扣,婉转而优美。萨巴塔是与托斯卡尼尼一道,在20世纪上半叶将斯卡拉歌剧院提升到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元老级指挥家。米兰斯卡拉歌剧院建立于1778年8月3日,以米兰大公的妻子斯卡拉王后的名字命名,19世纪的所有意大利杰出作曲家都为斯卡拉歌剧院写过作品,在整个20世纪中,托斯卡尼尼、萨巴塔、阿巴多等许多著名指挥家都曾执掌剧院的艺术创作。虽然此版本也属老版本,但其魅力之所在,恐怕非仔细聆听不能领略其中的奥妙。

敢为的女歌者——普契尼和他的歌剧《托斯卡》
梁 寒

  1998年9月,人们被中国北京的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活动吸引着、凝聚着—那就是由中国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执导,由世界著名的歌剧艺术家和意大利佛罗伦萨歌剧院的艺术家们参与,在世界著名指挥家祖宾·梅塔的带领下,在北京紫禁城太庙,向全世界介绍一个全新演绎的大型实景歌剧《图兰朵》。
  人们之所以如此关注这部歌剧在北京的上演,原因很多。但想来是不是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图兰朵》是意大利的杰出歌剧作曲家普契尼的代表作之一,艺术水准很高。二是这部歌剧具有非常浓重的中国文化背景,剧情故事本身就荒诞地发生在古代中国。三是由张艺谋这样一个中国的电影导演来指导这样一部歌剧。四是在紫禁城实景演出。这样一来,人们便坚信不移了:一定会有一些不同以往的新东西。演出结束了,这次演出的最大意义何在呢?我想:简单地说就是,普契尼的《图兰朵》增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绝佳的新版本,这个版本将越来越显示它巨大的文化价值。
  贾科莫·普契尼(Giacomo Puccini)1858年6月22日生于意大利的路卡城(Lucca)。他也是一个在很小的年龄就显露出极高的音乐天赋的孩子。在家乡时,他跟随私人音乐教师安杰罗尼(Ange Loni)学习。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米兰皇家音乐学院。他在音乐学院的授业恩师,是作有歌剧《歌女焦空妲》(La Gioconda)的意大利作曲家彭奇埃利(Amilcare Ponchielli 1834~1886)。彭奇埃利曾对意大利现代歌剧的教学和具体创作都起到过极大的影响。普契尼原来对交响乐更有兴趣,但是,他的老师彭奇埃利认为他更具备歌剧创作的潜质,更应该学习歌剧。将来想做的事恐怕并非自己所长,这次老师的选择对了。
  普契尼的第一部歌剧是为参加比赛而作的独幕剧《群妖围舞》(Le Villi),虽然没有得奖,却得到意大利著名诗人、剧作家、作曲家博伊托(Boito,1842~1918)的青睐。这部歌剧于1884年在米兰上演。1893年上演的歌剧《玛侬·莱斯科》获得成功,1896年又推出《艺术家的生涯》(La Boheme又译《绣花女》)。有趣的是,《艺术家的生涯》开始时并不受欢迎,但很快就以其人物塑造鲜明、感情表现到位、技巧娴熟而成为一部最流行最受人喜爱的杰作。1904年的《蝴蝶夫人》(Madama Butterfly)开始时也并不像事前想象的那样成功,但在普契尼将它改编为三幕歌剧后,得到社会的广泛的推崇,作曲家本人也像一个大英雄一样,获得无尽的掌声和喝彩。1926年普契尼根据戈齐的剧本创作《图兰朵》,但是,尚未完成,癌症就夺去了他的生命。后来歌剧《图兰朵》的第三幕由意大利作曲家阿尔法诺(Alfano,1876~1954,曾先后担任波洛尼亚音乐学院、都灵音乐学院院长)出色地续写完成。
  普契尼一生的歌剧创作,在性格塑造、音乐配器、情感表达、戏剧性冲突和技巧方面都表现出其他人所少有的才能。他的12部歌剧和其他一些合唱作品,为他奠定了在歌剧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应当说,他是本世纪意大利最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是威尔第之后的意大利歌剧界的又一高峰。
  普契尼性情多愁善感,但是气度很大。他的每一部新作问世,总会招致一些人的大肆攻击,而每当此时,他总是若无其事,上床蒙头呼呼大睡。
  普契尼和托斯卡尼尼是好朋友,但也时常小有龃龉。一次,普契尼按照意大利家乡的习惯寄给托斯卡尼尼一个圣诞节面包,但是刚一寄出就想起不久前才和对方大吵一架,心中后悔,唯恐托斯卡尼尼认为他是以此承认错误,又担心托斯卡尼尼把面包原封不动地寄回,那将难堪之极。左思右想之下,他急忙跑到电报局,给托斯卡尼尼发去一封电报:
  “我错寄了圣诞节面包。”
  很快,普契尼收到了对方的回电:
  “我已将圣诞节面包误食尽矣。”
  普契尼会心地大笑起来。
  三幕歌剧《托斯卡》是普契尼在100年前的1900年奉献给人类的歌剧巨著。《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又译《波西米亚人》《绣花女》)、《蝴蝶夫人》并成为普契尼的三大歌剧。《托斯卡》的剧本是伊利卡和佳科萨根据法国剧作家萨尔都(Sardou)的同名剧本改编而成。剧中讲述的是1800年6月发生在意大利罗马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至真至纯的女歌唱家,被包围在黑暗的政治和警察当中,然而敢作敢为,让须眉男儿为之感叹流泪。
  全剧在三个和弦的最强音的引导下,第一幕在圣·安德烈大教堂(Sant Andrea Della Valle)展开,政治犯安杰洛蒂(Angelotti男低音)因为参加了建立罗马共和国的起义运动,事败入狱,他设法逃出监狱,藏进教堂。在警察总监斯卡尔皮亚(Scarpia 男高音)带人进入教堂搜捕的时候,正在教堂作画的画家卡瓦拉多西(Cavaradossi 男高音)保护了他。卡瓦拉多西的恋人、年轻美丽的歌唱家托斯卡(Tosca 女高音)为爱人的安全担心,她为爱人祈祷。他们二人在这里唱了一段爱情二重唱“你不怀念我们的安乐窝吗?”托斯卡描绘着他们的“温暖的爱情常在的小天地”。警察总监似乎已经嗅到了些什么,他暗自唱到:
  “托斯卡,成功了!
  这回你的心里就要有我斯卡尔皮亚了。”
  第二幕,法内赛宫,正在餐桌前吃晚饭的警察总监斯卡尔皮亚让人把托斯卡招来,同时他开始提审托斯卡的爱人。托斯卡来到,向斯卡尔皮亚求情。斯卡尔皮亚早生恶念,他逼迫托斯卡委身于他,才肯容情。托斯卡茫然不知所措,她唱了那首著名的咏叹调:
  “我从未轻易伤害过任何生灵,
  一切的一切都只为艺术、也为爱情,
  啊,我上天的父啊,
  你为何却把我抛弃!”
  这是近现代意大利歌剧中最优美的咏叹调之一。
  托斯卡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先答应下来。警察总监斯卡尔皮亚答应在行刑时用虚弹,往文书上签字以后,他手持文书,走向托斯卡,张开双臂要拥抱她。他心中狂喜:
  “托斯卡啊,你终于也属于我了!”
  托斯卡忍无可忍,拿起餐刀,直刺斯卡尔皮亚的胸膛。他踉跄倒地,发出哀鸣:
  “啊,这就是托斯卡的亲吻!”
  第三幕,圣·安杰罗城堡的一座平台,刑场。行刑的队伍押着卡瓦尔多西走上台阶,他被告知“你还有一个小时的时间了”。经过恳请,他得到允许给托斯卡写一封信,他开始沉浸于对托斯卡的回忆之中,唱出一段极其优美的咏叹调“星光灿烂(E luce van le stelle)”。这时,托斯卡在暗淡的神秘的光线中来到平台上,她百感交集,让卡瓦尔多西看了文书。卡瓦尔多西紧紧地握着托斯卡的手,唱到:“啊,这双温柔而纯洁的手。”她告诉他一定要经过一个假的行刑,枪响后他必须倒下,一直到她去叫他时才能起来。他们共同唱着“死的痛苦”(Amaro sol perte mera ilmorie)当行刑结束后,托斯卡上前道:“现在你起来吧。”
  可是,她再也不能将爱人唤醒——警察总监用文书作幌子,欺骗了她。这是真的行刑!正在这时,警察们发现斯卡尔皮亚被杀死,他们开始追捕托斯卡。托斯卡告别躺在地上的爱人的身体,登上城堡的高处,飞身跃下而自尽……
  20世纪初的1900年1月14日晚,罗马康斯坦奇歌剧院,《托斯卡》在这里首演,大获成功。此后这部戏一直常演不衰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托斯卡》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剧中的忠实于艺术爱情、心地善良而又刚毅果敢的女歌唱家形象深深地印在人们的脑海里。五四运动以后,我国的文艺团体曾将歌剧《托斯卡》改编为话剧《热血》在中国上演。“一二·九”运动以后,上海新华影片公司拍摄的影片《夜半歌声》中,也出现了《热血》的镜头:一位中国艺术家正在痛斥意大利军队侵犯阿比西尼亚和西班牙的强盗行径,情绪昂奋地唱着《夜半歌声》的主题歌(田汉作词、冼星海谱曲),以表达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强烈愤慨:
  “谁愿意做奴隶?
  谁愿意做马牛?”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