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读诗偶得(二)
作者:江南雨
07
再次翻开熊东遨先生的《春日东山茗话同沚斋蝠堂羽阁》,越看越喜欢。熊先生的诗,不仅文采飞扬,如金盔银甲,白马长枪,一幅风流倜傥的形象,而且渐读渐深,愈发厚重。而结构谨严,气脉贯通更是这首诗的一大特点。
东山荐茗共春初,日月涵容在一壶。百味不如闲过瘾,诸形只有醉宜图。
人何得似林间雀?我亦能吹郭外竽。话到时闻心意会,白云天际试相呼。
起首一句扣题,这个简单,不必多说,第二句便见高妙。一壶,还是扣题的手法,日月涵容则耐人寻味。日月既可以指光阴,也可以指世间万物。眼前所见和心中所想都包容在着一个小小的茶壶里,这既是对茶的品味,也是对生活的理解。其间的感觉,惟会心者知矣。颔联承接第二句,导出两条线索。一是闲字,一是醉字。我 更欣赏这个醉字,几乎是作者几十年功力的上好体现。
百味,接着茶的味道而来,但已经发及到人生百味,却归结到一个闲字上,潇洒耶?感慨耶?闲者,心境也,更是心态也。心态者,形态上必有体现,下句的诸形二字顺势而来,如行云流水。醉字曾有争议,我深为喜爱。我测度作者这里,大概有三曾意思。首先是茶醉。茶可醉人,不足为奇,与理可通。第二是心醉。春山荐 茗,友人相会,春意融融,足可醉人。第三,醉字与酒暗中相连,似有似无。
自有诗以来,诗酒便已结缘。有李太白“斗酒诗百篇”,有“醉卧长安”;有李清照“险韵诗成,扶头酒醒”,有“东篱把酒黄昏后”,例子不胜枚举。熊先生作诗,走的是太白、坡仙的路子,不仅为人爽直,诗也潇洒豪放,有白、苏之风。喝酒时是急先锋,作诗更是快手,好酒量好才气,自是天教使然。我读这一句的时 候,自然地由茶想到酒,再想到善饮者之豪情万丈。因此,这一醉字,其实暗含着一个豪字在。
到了这里,颔联便为颈联做了很好的铺垫,颈联再承接颔联便非常自然。林间雀扣一闲字,郭外竽扣一醉字(其实是那个豪字)。人何得似,是说难似也,其间颇见无奈。我亦能吹,亦无奈也,但却颇为自负。这其间自然蕴涵无限感慨,但这感慨从和而来呢?第七句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但却不说明白,正所谓“话到时闻心意 会”也。而结尾“白云天际试相呼”若神来之笔,尤其一个试字,正是心意会的最佳体现。当“我亦能吹郭外竽”时,似豪情万丈,结尾一个试字又余味无穷,正所谓收放自如也。凡话不可十分满,有余才有味,拿捏得当,恰到好处,诚诗人之高妙处也。
自先生上网以后,我也看过一些先生的作品。《海岳风华集》内的,喜欢甚多,大概是先生前期精品的集合。网上作品,每浏览之后,知先生总体水平堪为人师,但让我欣赏至此、反复咀嚼回味的却不多。这首作品,大概正合了我的胃口吧。
08 赏析姜夔自度曲《琵琶仙》片段
双浆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歌扇轻约飞花,娥眉正奇绝。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
姜夔的这首词,前人曾有过各种解释。我最近读此词,有一种新的感悟。
词分八拍,上下两阕,各四拍,入声韵。起拍写眼中所见:远远地有一个小船来了,船上两个女子,象旧时歌曲里的桃根桃叶。曲又叫坊,是小的曲坊,实际相当于小的青楼妓院。但这里指的是艺妓,应该是只卖艺不卖身的那种。桃根桃叶是说姐妹两个,出典就不细说了。姜夔词中,用桃根桃叶比喻姐妹两个的地方似乎不少。 姜夔在合肥时,曾有两个姐妹恋人,因此这里的桃根桃叶,暗指合肥女子无疑。一个似字传神,是说她们很象。接下来,两个人走近了,不仅能够看清楚她们的动作,而且看清楚了她们长得很漂亮,但可惜不是那桃根桃叶。于是,词人目光转移到身边景物,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这是一拍非常出色的景物描 写,最大的特点是空灵。春自己慢慢地、渐渐远去了,在目光所及之内,由近渐远,是说春天的脚步,脚下的绿色和其它可以代表春天的信息,渐渐远移,远处的汀洲在不知不觉间自己就绿了,写的非常传神。在这无边的绿色中,飘荡着几声啼鴂的叫声,一派空灵的景象。与力夫先生谈词,说到姜夔时,他总说姜夔的词空灵, 且以此拍为例。应该说,这一句,确实极具空灵之美。我写《江南雨其一》时,有“几处笙歌连杜宇,一湖山色隐沙鸥”的句子,就是受这一拍的影响。当时觉得写的不错,化用境界得法。后来细读此词,才知道其实只学到了皮毛。上阕结拍“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藏了无限的感慨。扬州、杜牧,都是写自己,比 喻自己。而这感慨便从前三拍中来。
下阕我就不想细说了,读者都可以懂。下阕由眼前事物转到对离别的感慨,最妙的句子当然是“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一拍。这一拍,我有一句诗 “满天愁绪恨难收”,正好可以做它的解释。这一拍也好,但未必是最好的,且是化用前人的句子,非姜夔首创。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上拍。
上拍姜夔用了个很高妙的手法,写自己当时的心情,感染力极强。读词时,我们不妨跟着词人的思绪来体会词人的心境的变化。一开始,见有人似桃根桃叶,词人以为是见到了自己旧时的恋人,心底的激动自然无以言表。当然,词人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合肥离西湖这么远,怎么会这么巧在这里相遇呢?但人就是怪,明知道不可 能,但依然要去希望,那万一要是呢?极度的希望之后,忐忑不安的心情马上凉到了最底处,到人走近了,看清楚了,那两个一样漂亮的女子真的不是,必然会引发极度的失望。这希望到失望的过程来的太快,词人根本无法承受,但词人并没有直接表达这样的心情,而是转向身边的景物。这时,我们不难体会出,那表面空灵美 好的景物里,藏着多少痛苦与无奈啊。那极度的无法言语的惆怅,都在空灵的景象之间。而词人自己,却只能是前事休说了。每读至此,都有一种强烈的愁绪感染我,欲泪欲泣。这里,词人大胆地创造性地使用了一种现代电影艺术里使用的手法:剪辑,就是外国人说的蒙太奇。作者靠这种时空的转换手法,很象是镜头的摇移 衔接,带领我们走完了这短短的心路历程,从极度的希望到极度的失望,满怀惆怅尽在不言中。这种高超的艺术手法,具有无与伦比的强烈的艺术震撼力。看来,剪辑也好,蒙太奇也罢,大概是姜夔首创了,呵呵。
09
试析周邦彦的《兰陵王 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初读慢词,很是费劲。因为读惯了一般的长调,读惯了那些律句和准律句,对突然出现的四平声四仄声等等,总有些不适应。但反复试读以后,发现其间别有一番味道。现以周邦彦的兰陵王柳为例,试做分析,也许有助于我们对这一曲牌的理解。
词以柳做引线,起拍就对柳来了个白描写法,一个“直”字,值得我们注意。柳阴缘何是直的呢?原来这是作者登高而望的结果。登临望故国,其实是对前五句的一个交代和补充。作者大概是在中午时分来送别友人,友人离开之后,作者为了“目送”,于是登高。作者在这里采用了局部倒叙的手法,先从登高以后眼中所望入 手,进行全景式的描写。在高处望之,柳阴是直(圆)的,说明太阳正在中天,暗中交代了时间。但如果单为交代一个时间,原不必这样费力,这样的做法,无非是为了更加丰富词的内涵,手法的变换也在其中。但无论怎样说,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用字的巧妙和思路的缜密细致。
接下来,作者用一个问句来引出词的主题。说“曾见几番”,其实是曾见许多番,这和姜夔的“阅人多矣”其实是一个意思。“拂水飘绵”四个字是很有讲究的,它把一个常见的凄惨的离别场面,加上了一个凄美画面,婉约词的细腻,由此可见一斑。并且到这里我们终于知道,作者原来不是要咏柳,而是要通过柳引发离别和送 别这样一个老的话题。登临以后,自然是人已经走了,送别的场面已经结束。“谁识,京华倦客”,有人说这里有家国之悲,似乎有些过了。国悲未必有,思乡应该是必然的。朋友走了,自己一个客居京华的人,未免有种突来的孤独之感。但这似乎是中间横插的一笔,其主要目的在于交代“登高望”这一内容。因为从下面可以 看出,作者是要重新回到柳这一条线索上去的。“应折柔条过千尺”句,既是对上面的补充,也是明白无误地告诉读者送别这一真实意图。
上片结束以后,柳的任务便完成了。就好比主要人物出场前,有配角来烘托串场。主要人物出场了,次要人物便要退场。送别的话题已经挑明,就不用再说柳了,这也是与一般咏物词所不同的。于是,中片一开始,便用一个“寻”字,即送别之后,来叙述送别前夕的情景。寻是必要的章法安排,可以让读者明白下面说的话是因 何而起。“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是常见的临别前夕的场面,“又”字领起二句,也不新鲜。“梨花”句自然是有谐音和隐意的,寒食节送别,也更增添了凄苦的气氛。并且,顺便交代了时令,这是春天的送别。“愁”字也是个领字,它与前面的“寻”字相互对照,寻是回忆的开始,愁却把我们重新拉回到现在。
因为登高而望,所以可以望远,那么他望到了什么呢?是“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一箭风快,半篙波暖”,指离别之船的速度很快,“回头迢递便数驿”,是继续说速度之快,“望人在天北”应该是说最后的结果了,而这结果,多半出于想象和夸张。在读的时候,我们不得不随着内容上的逐 渐加快,而不断加速语气。“一箭风快,半篙波暖”是要比前面快些的,“回头迢递便数驿”自然是再要加快,而到了“望人在天北”时语气才逐渐放缓,而作者因送别而伤感的心情却是要继续加剧的。这里我们似乎可以体会当时词曲的音乐节奏,必是随着内容而舒缓有致的。或者说,内容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否正是合了音乐 的要求呢?这些疑问似乎已经不得而知。
下拍开始直接介入心情的描写。“凄恻,恨堆积”,大概是最直露的语言了。周是婉约词大家,为何用这样完全不婉约的方式呢?我们知道,感情郁积到一定程度,总是要爆发的。前面两片做了那么多细致的铺垫,在这里终于爆发了。周在另外一首词中“天便教人,霎时厮见何妨”也是同样的手法。另外,五个字两次用韵,可 谓密到极点,尤其还是入声韵,读来使人感觉有切齿之痛。切入心情之后,自然地继续用景色的描写来表达心情,重新回到婉约的正路上去,“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似乎很好的达到了这个目的,这和贺梅子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接下来一个“念”字,又重新引发新的回忆,“月 榭携手,露桥闻笛”自然是过去之事,这应该在临别前夕更靠前的时间,是对过去美好日子的回忆。“沉思前事”其实应该在“念”字之前,为了格律的需要而倒装,并顺利引出结拍:似梦里,泪暗滴。这说明,现在的似梦,还是在当初“登临望”的沉思之中,而时间却已经过了很久,因为前面已经说过“斜阳冉冉”,表明 时间已经到了傍晚了。
此词的艺术特点非常明显。第一是章法清晰,脉络十分明显。首先是从柳引出送别,再从送别引出离别之伤感。前片以“登临”一拍为中心,前面放两拍,后面放一拍。中片以一“寻”一“愁”穿起全片。下片以心情的直笔描写为开始,以“沉思”为中心,把作者的心情描写的细致入微,表达的淋漓尽致。第二是以一“望”字 统领全篇,因望而知“柳阴直”,因望而知“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因望而知“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可见,望字贯穿始终。第三就是细节的把握,许多地方已经说过,结尾就不再重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