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博克中老是什么灵魂知己,婚外情,男人是不是东西这些话题,让人心烦了。费这些老什子做啥,说得再多,灵魂知己是找不到滴,婚外情总是有滴,男人是永远不是东西滴!这些问题不比解决歌德巴赫猜想容易多少。
说些别的。解决一下我的歌德巴赫猜想。
命 px(1,2) 为适合下列条件的素数 p 的个数:
x-p=p1 或 x-p=p2p3
其中 p1,p2,p3 都是素数。
用 x 表一充分大的偶数。
p-1
命 cx=ii --- ii 1- -----
px p-2 p
p>2
对于任意给定的偶数 h 及充分大的 x ,用 xh(1,2) 表示满足下面条件的素数 p 的个数:
p ≤ x,p+h = p1 或 h+p = p2p3 ,
其中 p1,p2,p3 都是素数。
哈哈,看糊涂了吧!这是徐迟那篇著名的报告文学的开头。当初我也看了个云里雾里,只记住了陈景润一头撞到了电线杆上,一只脚穿了个白袜子,一只脚穿了个黑袜子。那时提倡科学,表彰献身精神,于是陈景润就成了我的灵魂知己。至于什么是歌德巴赫猜想,多少年了,还是瞎子一抹黑,实在惭愧。看来作灵魂知己真是不容易。
对于我这个“数”盲来说,永远记不住超市的白菜多少钱一磅,弄不清银行帐上是否透支,所以要搞懂这个伟大的猜想比数学家们解决这个猜想要难多了!我的歌德巴赫猜想就是我猜想我永远都猜想不出什么是歌德巴赫猜想!嘿嘿,网上各位学理,学工,学经济的大侠们见笑啦!
某日,儿子问我最难的数学问题是什么,为显示一下 自己的 学问,我说,是一加一,目前还没有人能解答。儿子脱口而出,一加一不就等于二吗?这是什么屁问题?!(当然我的儿子是不会这么没有教养说粗话的,但这的的确确是个屁问题!)于是下决心要搞懂这个屁问题。
上网,查资料,不耻下问。总算有了答案!
如果您是学理工的,点点鼠标,看别的风花雪月的故事去吧,如果你是和我一样的数盲,欢迎分享我的成果,然后鼓几下掌吧!(我听不见也要鼓哦!)
歌德 巴赫 猜想 ( Goldbach Conjecture ) 是 世界近代 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 1690 年, 1725 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 1742 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 6 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 ( 只能被一和它本身整除的数 ) 之和。如 6 = 3+3 , 12 = 5+7 等等。
公元 1742 年 6 月 7 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
命题 A :任何 >6 的偶数可以拆为两个(奇)素数之和。
命题 B :任何 >9 的奇数可以拆为三个(奇)素数之和。
事实上如果命题 A 成立,那么命题 B 必然是成立的,故通常仅提出命题 A 。
这就是着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从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 :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 . . . 等等。有人对 33 × 108 以内且大过 6 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 (a) 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 200 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 " 明珠 " 。到了 20 世纪 20 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 1920 年、挪威数学家布爵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九个质数的乘积和另外九个质数的乘积之和。
例如: 1972808 (大偶数) =1953125 ( 5x5x5x5x5x5x5x5x5 共九个质数因子) +19683(3x3x3x3x3x3x3x3x3 共九个质数因子 )
于是,科学家们从 (9 十 9) 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1+1)为止,这样就证明了 " 哥德巴赫猜想 " 。
注意,这里的 9+9 和 1+1 不是“ 9 ”和“ 1 ”这个数字,而是代表质数因子的个数。
1920 年,挪威的布朗 (Brun) 证明了 "9 + 9 " 。
1924 年,德国的拉特马赫 (Rademacher) 证明了 "7 + 7 " 。
1932 年,英国的埃斯特曼 (Estermann) 证明了 "6 + 6 " 。
1937 年,意大利的蕾西 (Ricei) 先後证明了 "5 + 7 ", "4 + 9 ", "3 + 15 " 和 "2 + 366 " 。
1938 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 (Byxwrao) 证明了 "5 + 5 " 。
1940 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 (Byxwrao) 证明了 "4 + 4 " 。
1948 年,匈牙利的瑞尼 (Renyi) 证明了 "1 + c " ,其中 c 是一很大的自然 数。
1956 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 "3 + 4 " 。
1957 年,中国的王元先後证明了 "3 + 3 " 和 "2 + 3 " 。
1962 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 (BapoaH) 证明了 "1 + 5 " , 中国的王元 证明了 "1 + 4 " 。
1965 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 (Byxwrao) 和小维诺格拉多夫 (BHHopappB) ,及 意大 利的朋比利 (Bombieri) 证明了 "1 + 3 " 。
1966 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称为陈氏定理 (Chen's Theorem) 。任何充份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 这个自然数 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 " 的形式。
简言之,陈氏定理就是说, 18 (偶数,不管这个偶数有多大) =3 (只有一个质数因子的质数) +15 (只有两个质数因子的质数: 3 、 5 )。
1+1 永远等于 2 ,无需证明。一个大偶数是否永远等于一个质数和另一个质数之和呢?谁能证明?!
这我就不管了,反正我终于弄明白我自己的歌德巴赫猜想啦!
怎么没听见掌声?那我就自己给自己发一个博克诺贝尔奖。哈哈!
对了,还有一个问题是,证明歌德巴赫猜想有什么意义?实话实说,确实没有什么意义,所以现代数学界对此没有什么兴趣,也只有陈景润这个书呆子会这么废寝忘食。
不过,虽然哥德巴赫猜想现在尚未被解决,但是在这二百余年来的解题过程中却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数学方法,这为解决其他的数学问题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从这个角度来看,哥德巴赫猜想的实际意义已经远远超过证明一个数学命题的本身了。
由于歌德巴赫猜想得表述十分简单,中国有很多所谓的民间数学家对歌德巴赫猜想研究兴趣很大,有的甚至声称解决了歌德巴赫猜想。但是,一般认为,初等数学无法解决歌德巴赫猜想。退一步讲,即使那天有一个牛人,在初等数学框架下解决了歌德巴赫猜想,有什么意义呢?这恐怕和做了一道数学课的习题的意义差不多。
举个例子吧,建造一个空中楼阁是个世界难题,可以说凭现有的建筑技术是无法完成的。如果哪个牛人说他硬是用斧头锯子造出了空中楼阁,那也就是一幢房子而已。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全新的技术,不但可以造出真正的空中楼阁,还可以创造更伟大的建筑奇迹。
看来,凭现有的人类智慧、道德法则、法律规范要解决婚姻矛盾,男女纠纷是不太可能了,应该有一个全新的概念一劳永逸,一了百了地让男男女女和睦相处,王子找到美丽的公主,公主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在空中楼阁上……
呦!跑题了,跑题了。
*****************************************
刚才看到报道,丘成桐认为陈景润是媒体捧出来的,没啥了不起。看来又一个偶像要崩溃了。我曾经的灵魂知己,呜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