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的奉献
-牛顿中文学校骨髓捐赠活动记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也就是血癌 (Leukemia) - 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名字。最近我老与它打交道,那是在听到了很多关于余健(www.yujian.org) 的故事之后。"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itc Anemia)这个似曾相识的名字, 也是在了解了Kailee Wells (www.Kaileegetwells.com) 之后才知道这又是一种致命的血液病症。Kailee Wells曾经是一个可怜的弃婴,六年前一对美国夫妇(Mr. and Mrs. Wells ) 将Kailee从中国的一家孤儿院领回自己的家,Kailee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可惜在不久前Kailee被诊断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患上这样致命的疾病,余健和 Kailee是多么的不幸,可幸的是对于青少年和儿童来说,白血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可以治愈的。目前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骨髓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现在已经有很多患者由此而获得了新生。骨髓移植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关键就是找到合适的捐髓志愿者, 然而捐贈者與授髓者的抗原系列相匹配的機率非常小, 据说只有百万分之一, 甚至千万分之一, 因此没有成千上万的志愿者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
四月四日下午, 一向熙熙攘攘的牛顿中文学校餐厅里, 更增添了几分热闹,一个"为余健献爱心"的骨髓捐赠活动在这里举行。做为主要承办者之一的费小贤与丈夫早早就到了学校, 他们手忙脚乱地协助来自Dana-Farber 癌症研究中心, 美国骨髓捐赠中心 (National Marrow Donor Program -NMDP) 的三位工作者摆开阵式, 作好抽血取样的准备, 一个简易却功能齐备的骨髓捐赠活动站在几分钟内搭就而成。
牛顿中文学校(NCLS)校长王卫东携夫人最早来到活动站,他们赶在中文学校开课之前, 完成了自己志愿捐赠骨髓的心意。好一个带头人!接下来的三个小时里, 络绎不绝前来注册抽血的, 有NCLS人人都熟悉的面孔, 如董事长李少娜, 付校长姚洁莹, 教务长楼一平等, 也有许多叫不出姓名的学生家长, 还有一些其它单位和学校闻讯而来的志愿者。
来自哈佛大学分子细胞学系的李志英带著朋友专程赶来抽血取样。她说, 举办骨髓捐赠活动, 让更多志愿者的血液资料进入世界通用的骨髓资料库, 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对此评论我深表赞同。据悉在美国,大约60%的合格者中仅有5%的献髓志愿者,在我们中国这个比例就更小。目前在台湾和新加坡注册的几十万华人志愿者中间只找到两例与余健的抗原系列相近者-六对抗原中有五对吻合。这说明要找到抗原系列完全匹配者, 需要一个相当大的骨髓资源库。不久以前的资料表明,在中国大陆仅有二万二千人注册捐髓, 在这么小的基数上找到合适的人选, 可能性实在太小。近期内在海内外为余健发起的骨髓捐赠活动中, 又增加了两千多名志愿者 (截止于四月十日), 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希望通过这些活动,有更多的人会进一步增强献血献骨髓的意识。所以这些骨髓捐赠活动的意义, 还不仅仅在於拯救余健和Kailee Wells。今天我们齐心协力建立起一个资源丰富的亚裔骨髓资料库,明天更多象余健这样风华正茂的青年和象Kailee Wells那么活泼可爱的儿童,就能战胜白血病, 而重获新生。据当日在场的NMDP的工作者Mr. Davan Linforth称: 在为某些患者发起的骨髓捐赠活动中而增加的捐髓志愿者, 常常意外地成了其他病人的福星。对于每一个志愿者来说,其抗原系列刚好与某位特定的白血病患者完全吻合的机率虽然非常之小。但是多一个捐髓志愿者, 对抗争在生死线上的血液病患者来说就是多了一分新的希望。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一起来努力才能创造出奇迹。
在一大群黑眼睛黑头发的中国人中,一位身材高皮肤白的美国朋友格外地引人注目。他一心要填表注册, 可是按照规定, 白色人种 (Caucasian) 参加捐髓需要缴纳60美元注册费, 或提供有关医疗保险资料。这位美国朋友事先不知,所以他即没带现金,又没有医疗卡, 因而他没能注册,只好抱憾而去。由於检测抗原系列及其它血液指标, 成本比较高, 而美国骨髓捐赠中心 (NMDP) 是一个非赢利机构, 因此捐髓者需要承担部分检测费用, 或由医疗保险机构支付。包括我们中国人在内的一些少数民族,在捐髓这件事上受到特殊优待,正是因为中国及亚裔人种在美国骨髓资料库里的比例太小(只占7%),所以NMDP才免费招收亚裔捐髓者。
在四月四日牛顿中文学校的骨髓捐赠活动中加入捐髓志愿者行列的,大多数是三十和四十年龄段的中年人,年过半百的中文老师王瑞云的参与, 引起了我的注意。在与我交谈的过程中, 王老师用非常朴实的语言表示:"能够帮助别人总是一件好事"。王老师语不惊人, 却道出了一条人生的真谛。当你在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 别人得益, 享受到人间的温情, 甚至得以新生。与此同时, 你也能得到助人为乐的快意,享受到一种神圣的成就感。
一位两鬓斑白的老太太走过来向我询问: “象我这样年龄的老人,是否也能献血献骨髓?”我告诉她: 年过65岁的人因造血机能下降而不宜献血献骨髓。她对我说: "一般的老人到了65岁造血功能是不行了, 可我是一个很特殊的人。我的造血功能不仅是好,而是太好了",接着她给我写下了一串自己的血液指标。盛情难却之下, 我为她征询了在场医务人员的意见, 回答依然是令她不满的。望着她悻悻离去的背影,我在心里暗暗地向她道谢。这位令人尊敬的老太太名叫缑兴贤, 今年六十九岁。
一对母女来到活动站,母亲坐下来填表,女儿则站在护士身边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抽血取样的一举一动。我好奇地问她:"你长大了想当一个护士吗?" 小姑娘明快地回答: "我要当医生!"真是人小志大。从她那充满自信的眼神中, 我有了足够的理由相信: 她的志向会得以实现的。我希望将来有一天在这个小姑娘成功之日,与她一起回顾今天这颇有意义的一幕,可惜我忘了问她的姓名。从这一对母女的言与行中, 我得到了一个启示: 家长带孩子来参加这类似的公益活动, 必定对孩子产生良好的影响。今天眼见自己的父母为救人一命而慷慨献血(或捐赠造血干细胞) ,明天在孩子的心灵中想必会绽发出美丽的博爱之花。
格孜本.德吉瑟珍是一个藏族姑娘, 她在网络上看到牛顿中文学校举办骨髓捐赠活动的消息就主动前来帮忙。每当有人走近活动站, 她就热情上前打招呼, 介绍情况, 指导填表。瑟珍告诉我, 她是余健的朋友, 当她听到余健得了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消息之时, 简直惊呆了。做为朋友,怎能眼看着这年方三十,生龙活虎的小伙儿坐以待毙? 瑟珍救人心切,立刻行动,她主动与麻省理工学院 ( MIT),哈佛大学 (Harvard),波士顿大学(BU),麻州大学安木赫斯分校(Umass.
我们因为每天忙碌于学习, 工作和生活中, 有些事虽然认为是应该做的, 但我们却常常感到时间不足, 力不从心。从以上这个故事中,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警示: 有些事-象致命的疾病是不会等人的。当你有心帮助别人的时候, 最好马上就付诸行动。因为时间就是生命!
朋友, 请向在牛顿中文学校骨髓捐赠活动中登记入册的五十六名志愿者一样, 伸出你的胳膊, 献出你的爱心, 给余健, Kailee 和其他血液病患者多一分生存的期盼!
如果你愿意出面组织捐髓活动, 请与Dana-Farber癌症研究中心, 美国National Marrow Donor Program取得联系。他们的电话是: 1-866-875-3324.
最近在哈佛大学将举办骨髓捐赠活动, 欢迎你参加。
Mon & Tue,April 19 & 20,2004 11am - 3pm
Levin Ballroom,Loker Commons (located below Memorial Hall)
Sponsored by: Asian American Brotherhood,
2004.04.04. 于波士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