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昭和天皇裕仁拒靖国神社祭战犯,引发日本民众新思考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登基时的裕仁


1945年8月14日裕仁宣布无条件投降


毛峰 《亚洲周刊》二○○六年第三十一期

昭和天皇裕仁曾强烈不满靖国神社祭祀二战甲级战犯,并从此中止参拜靖国神社。秘史曝光,日本赞成首相参拜人数立即大幅下降。

日本首相小泉三番五次参拜靖国神社合祭甲级战犯之举,牵出了日本昭和天皇裕仁晚年的历史之痛,他曾感慨万千说:「不管怎么说,大战是我最讨厌的往事」,「我从(靖国神社合祭甲级战犯)那之后就不再去参拜,这可是我的真心话。」

已故天皇裕仁「真心话」被披露,激发了「尊皇爱国」民众的新思考:为何日本当今政治领袖没有这种历史之痛与责任感?他们表达了最新的意见:下任日本首相再也不应该到靖国神社去参拜了。而一个月前,日本舆论调查有百分之四十九的人赞成首相参拜,如今下降到百分之二十八,而反对参拜是百分之五十三。

据日本媒体披露已故的前宫内厅长官富田朝彦的笔记显示,昭和天皇裕仁曾对靖国神社合祭二战甲级战犯表示了强烈不满并因此再没有前去参拜。二战结束后,天皇裕仁曾八次参拜靖国神社,最后一次是在一九七五年,此后裕仁天皇不再去参拜,并成为一个谜。这次首次发现由原贴身侍官富田亲笔记载有关昭和天皇倾诉不拜心境的笔记数据,因而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原宫内厅长官富田朝彦在一九八八年所作的笔记显示,裕仁天皇对靖国神社宫司松平永芳于一九七八年偷偷地把东条英机等十四名甲级战犯的牌位移入靖国神社尤感不满,裕仁天皇说:「松平(日本战败时的宫内大臣松平庆民)的儿子是怎么想的?松平对和平抱着很强的信念,而儿子却完全不了解自己父亲的想法。」裕仁天皇还说:「不管怎么说,大战是我最讨厌的往事。」

专门研究昭和天皇裕仁的日本学者半藤一利指出,这份珍贵的笔录解开了困扰人们几十年的疑惑,「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机会,反思靖国神社和合祭甲级战犯以及这场战争的责任」。日本政治评论家山本峰二在接受亚洲周刊采访时说,这一史料的披露,首次揭示了昭和天皇对日本发动战争带来的历史之痛的内省,也反映了作为当事者的天皇对当时军部「挟天皇以令百姓」,走军国主义侵略之路的不满。山本指出,日本首相坚持参拜供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不仅仅再度撕裂了中韩等亚洲受害国民众的历史伤痛,更是日本自我否认战后走和平民主之路果实累累的历史之痛。一个不分是非、不彻底反省侵略责任的国家,何以赢得国际尊重与信赖﹖一些政治家以「尊皇爱国」自诩,实际上是害国害民。

全国神社约八万家

日本现有各种神社约八万家,被称为日本人心灵故乡。神社也是民众祝愿家人安全、生意兴隆的场所。神道要求人们在各自立场上不辱使命,既努力为社会为他人,又顽强地为自己求生存求发展。所以,靖国神社从本质上不属于神道意义上的神社。它的前身是东京招魂社,是一八六九年为祭奠在战争中的战死者而建立的,一八七九年改称现名。现在供奉着日本近代来历次战争中战死者约二百四十六万人的灵牌,其中包括十四名二战甲级战犯。

日本政治家佐藤实认为,靖国神社问题实质上并不是简单的首相参拜与否,而是全体政治家怎样正确看待过去侵略的历史,反省战争责任。佐藤实对那些新一代政治家至今仍抱持颠倒黑白的历史观感到悲哀。他称这是对战后日本坚持发展和平之路的「反叛」,是对战后日本追随民主人权普世价值观的「反讽」

附网友评论:

回复:《日本昭和天皇裕仁拒靖国神社祭战犯,引发日本民众新思考》来源: meteorite  06-09-19 23:29:46

The japanese emperor himself actually should be one of the top level war criminals in the world war II. He just wanted to make himself clear from the responsibility for the invasive war started by Japan when he refused to visit and prey in qing-guo holy temple.

说得不错,裕仁对日本在二战的侵略罪行难逃其责。来源: 轻尘  06-09-20 00:18:15

他有句名言:“问题不在我们干了什么,而在于全世界对我们所干的事情有什么反应,可见他最顾及的是自己的名声和责任。

其实,日本投降后,苏联、中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都将裕仁列为日本头号战犯。英国首相艾德礼、苏联的斯大林分别致电麦克阿瑟,要求把裕仁当战争罪犯严惩,建议经公审后绞死。

但麦克阿瑟考虑到为了美国在远东的利益,欲扶植日本与苏联进行抗衡。一个因审判处决天皇而陷入混乱的日本,是不利于美国的利益的。天皇制也能起到凝聚日本保守反共势力的作用,因此麦克阿瑟本人支持放弃追究天皇的战争责任,并得到了杜鲁门和美国朝野的支持。

这个看看罢了,知道有这么件事。谁知道他当时在怎样的心境或者利益权衡下说出这番话的,你说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