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日本:一条偏航得快船(六)

才高五斗不觉耻,水灌一坛只作痴。凸情不枉君付意,子志难琢我化石。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日本:一条偏航得快船(六)

中日战争历史、汉儒政治和日本政治无理数

徐福传说(秦代)

中日交流的历史,最早从秦代的徐福渡海求仙开始。

徐福,又名徐巿,字君房,秦代琅琊(今胶南琅琊台附近)方士。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那时候徐福三十六岁),秦始皇第一次来到琅琊台。徐福上书秦始皇请求到海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寻仙问药。秦始皇就派徐福带千名童男女入海。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渡琅琊台,徐福再次上书,蓬莱仙药可得,但仙人价码高,要三千童男女。始皇应允。徐福率船队经庙岛群岛,横渡渤海至辽东半岛,然后沿辽东半岛东南近海至朝鲜半岛,再由朝鲜半岛西部近海折南而行,横渡朝鲜海峡,到达日本,住下再也没回去。后人有称徐福就是日本天皇一族的祖先,好像是说日本人从根上就是中国人里的骗子一族。徐福的这条航海线路,直到唐朝一直被沿用,使中日就流的主通道。唐朝后,才另外开出一条黄海航道来,是后话。现在山东龙口西北,还有徐福镇一地。

倭奴朝贡(汉隋)

秦代以后,日本惮我华夏神威,屡有朝贡,主动来的。西汉时期,汉武帝曾封日本为倭奴国。公元57年,倭奴国入宫东汉,光武帝授绥。绥,是上马车时用于牵手的绳子。看我大汉多有礼仪,皇帝亲自为倭奴远使拣起绥缨子给递手上来。授绥,其实不只就是递个绳子,是连车一块送人的。公元239年,邪马台女王卑弥呼遣使带郡县图入贡。受魏明帝曹芳封为“亲魏倭王”,并授金印紫绥。又骗一辆宫中特制的卡迪拉克。公元244年,倭奴最后一年向魏朝贡,第二年就改晋朝了,倭奴立马又来贡了一次。估计这回是骗了辆宾利走了。

369年,倭军侵朝,占领弁辰(釜山一带),建殖民地“任那国”。然后向北、西两向侵略了新罗和百济两国。因为倭国对中国一直畏惧,改朝换代都不停朝贡。所以倭国的这一侵韩行径没有被晋朝及时制止。日本籍此机会,在朝岛培育起亲日势力,比如七世纪初的百济和高句丽两国。晋朝皇帝也是有了名的骄奢淫欲,根本也就没什么国际视野。要是当时打一仗,说不定阻击日本发展200年呢。南朝宋时,倭国继续主动朝贡,连续五个国王被宋封为安东大将军。607年隋统一中国,第二年倭国遣隋使就跟来了。有名的先后有高向玄理、犬上御田锹等人。630年后,遣唐使开始。这些遣使给日本带回先进的中原文化,对后来的大化改新提供了政治思想。645年,日本有宫廷政变的导致的大化改新,就是学习中国的官制和户籍制,并以三纲五常巩固皇权排挤世袭贵族。算是日本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比我大汉民族晚了1000年呐。

朝海交战(唐元)

虽唐代近3百年间,日本派遣唐使有近260年历史。但中日之间的第一仗也是在唐朝打的。大化改新后的日本有点不自量力了。663年,唐高宗李治在位,就是武则天的第二任老公。事前高句丽和百济合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救。唐朝-新罗联军灭百济,百济当时与倭求救。倭国派出3万士兵乘400艘军船,在百济人的帮助下登陆。唐军在守将刘仁轨的指挥下,区区几千人,却以火攻使倭军几乎全军覆没,剩下一千人跑回日本。这一仗,是三国赤壁之战的国际版!唐军乘胜灭了存在了705年的高句丽。帮助新罗同意了朝鲜半岛。将来朝岛南北统一,恐怕还要借力中国。白村江一战,让日本死了量为天皇。齐明女皇因督军旅途劳顿,661年病死。天智天皇则因为整天担心中国军队打过海来,积忧成虑于671年病死。不是有日本有人说,唐朝也杀过日本人吗?在朝鲜半岛上杀的,你自找的,活该!白村江战役虽胜利,汉儒政治的和平倾向也表现的淋漓尽致。按当时倭国上下对唐军的畏惧心理,即使不做进一步征倭,以大兵压境逼迫天皇朝廷签下一个白雉条约什么的,也会给大唐的GDP增长贡献一两个百分点。汉儒政治原则一向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赶走完事,所以给日本以喘息之机。

另一个原因没有进一步的讨倭,是倭人见风使舵,马上派遣唐使来朝,所以给大唐朝廷造成麻痹大意。此后日本陆续有15次遣唐使。其中有两次是送唐客使,就是专门把唐朝使节送回长安的遣唐使。看打出来的友谊有多深吧。每次遣使少则一二百人,多则6百人,除官员外,很多是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还都免了F1 J1894年,遣唐使终止,当时正值唐朝衰微,黄巢起义时期。大学头菅原道真,看到大唐衰落,又自大的觉得自己的汉学诗文胜过了白居易,就建议宇多天皇停止遣唐使。(题外话:菅原道真的曾祖父就是大学头。其祖父是遣唐使,受汉学教育成为日本著名的学问家,回国后也被任命为大学头,算是海龟派太子党)。宋朝时,中日之间往来以僧侣为主。大宋朝廷也曾派商船赴日本。南宋中期的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日本的第一个幕府。同一年建成的,还有北京(当时是顽彦氏金国的首都)的卢沟桥, 745年后是七七事变的地点。

下两仗不痛快,是忽必烈二次远征日本。从894年到元朝建立,近四个世纪,日本再不来朝。忽必烈至元二年,1266年开始,到1270年先后派了五次使节去日本,希望日本恢复朝贡,都被拒绝。第一次远征,日本人称为文永之役。公元127410月初, 元军船舰九百艘、士兵三万三千人占领了对马、壹岐两岛,继而进入(咱们这里也不用“侵”吧)肥前松浦郡,倭军处于不利,暂时退却到大宰府。元军虽然赶走了日军,但不在陆地宿营,夜间仍回船舰。元军采用赤壁之战中庞统给曹操出的那个主义,把战舰连在一起。当元军回到船舰后,恰遇当夜有暴风雨,船只互相碰撞,毁坏大半,所余元军撤回中国,日本才算躲过一难。这是第一次远征。

后来元朝再次遣使入倭劝降,被倭人所杀,从而激怒忽必烈在1281年二次远征日本,日本史称弘安之役。二伐倭国虽然发兵十万,兵分南北两路,南军为新降南宋军队,北军为元军与朝鲜军队,但由于南北两军协调不力及统帅不和,先期作战就不利。后来相持两月后,在平户遇到强台风,元军损失近半,被迫撤回。两次征战的失利,最主要的原因是,战争的统筹不利,而且军队不习海战,最后直接导致失败的因素都是海上的恶劣天气。如果当时元军注意稳扎稳打,并及时建立陆上的根据地的话,第一次征倭很可能已经拿下镰仓幕府的降书,那样的话日本近800年历史就会改写了。

犯海闽越(元明)

弘安之役后,中日政府往来再次中断了50年。直到足利氏室町幕府成立(1338年)。1341年足利直义派商船使元,不过并为称臣,当时大元朝已近衰微。不过,在元朝远征日本失利后不久,日本武士与商人勾结,就开始以商贸为名,行抢夺之实,倭寇最早出现就是在1285-1290年间。1292年,倭商船来宁波寻求贸易(宁波,唐朝时的明州或四明,宋元时期称庆元府,明朝时以“庆元”意义不祥,曾改回明州,后又避“明”字而改为宁波),但船上武器齐备,实为兵船,就是倭人这种即商即盗的实证。所以后来元朝设立都元帅府,以防倭寇。有史记载的倭寇入侵纪录,包括13071309年烧庆元和明州。元在1303年下了禁商下海令,1309年恢复通商,1311年再次禁海。元日政府间的交通中断。这之后所有中日之间的贸易,都是由奸利小民和倭国流浪武士(14世纪为日本战国时期,多有武士流离)组成的海盗。与朱元璋同时起义的张士诚、方国珍后来被朱所灭,余部流窜到海上,勾结倭寇成为海盗,这要算是有史记载的最早一批汉奸。

朱元璋洪武建明后,曾先后四次遣使,意在修好日本,从而集中精力对付蒙元。当时日本处于南北朝时期。北朝的室町幕府欲修好,但为后醍醐天皇的南朝阻隔,所以政府间努力没有结果。1392年后,南朝被北朝吞并后,留下很多武士浪人入海为盗,好在当时大明国力强盛,严厉禁海加海防充实,倭寇并未成祸。但中日海贸也基本中断。明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应室町幕府的三代大将军足利义满臣表请求,赐“日本国王印”和“勘合符”一百道(就是说,同时最多只能有一百艘商船与大明通商),并令幕府禁倭寇。当时的勘合船载重一百吨,所有进口货物以朝贡名义全部免税,而且明朝廷回赠商品的价值是贡品的5倍以上,日本从中获利巨丰。不过足利义满死后,日本并未履行禁寇义务,各藩属的大名甚至暗地支持倭寇海盗,只是当时走私货物5-10倍于勘合贸易量。1419年,室町第四代足利义持因为早对足利义满生前臣服明朝不满,拒绝勘合贸易和朝贡义务,中日绝交。

1426年,六代的足利义教又恢复勘合贸易。从14021568年,中日勘合贸易进行了一个半世纪。这期间中日之间的贸易,存在幕府勘合船的合法贸易,各地方势力和寺院的私船和倭寇海盗船的走私贸易组成。加上汉奸勾结,走私的数量越来越大。到了1477年后,日本进入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海上的倭寇数量就更多了。中国军民抗倭的纪录,在这一时间丰富得很。

1555年,明将张经领导下,于王江泾(浙江嘉兴)大破倭寇,斩敌2000。被称为“自有倭患来,此为战功第一”。
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长乐,城墙崩坏二十丈,居民自动列栅抵御,“少壮守阵,老稚妇女运砖石”,迫使倭寇败退。(鬼子已经从葡萄牙人那里学会了火器)

1556戚继光被荐为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不久又改守台州、金华、严州三府。戚继光到任后,立即招募新军。经过训练,这一支以3000义乌农民和矿夫为主的新军,以戚氏鸳鸯阵战术,英勇善战,被誉为戚家军。

1561年,倭寇50余艘船2000余人聚集于宁波、绍兴海面伺机入侵。戚家军与敌人展开了台州大战,由新河、花街、上峰岭、藤岭和长沙五战组成。消灭倭寇数千人。

1562年,倭寇窜犯宁波、温州,戚家军和其他明军配合,全歼倭贼,浙江的倭患基本平息。

1562年,戚家军入闽,剿灭横屿岛倭巢,杀敌300人。

1562年底,倭寇攻陷兴化府城,在城中烧杀奸淫掠夺,后在平海卫建倭巢。1563年四月,戚继光、俞大猷、刘显合军荡平了平海卫倭巢。歼倭2000多人,收复兴化城。

1563年,败走福建的倭寇,窜犯台湾基隆一带,被高山族人民赶走。

1565年,戚继光与俞大猷配合,歼灭广东的倭寇,东南沿海抗倭之战取得最后胜利。

桃山侵朝(明)

1568年后织田信长统治日本大部领土,至1582年被刺死,是日本战国的安土时代。死后,其家将丰臣秀吉(羽柴秀吉)于1590年统一日本,直到1598年病死,是战国的桃山时代。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政治野心膨胀,想把朝鲜,流球,台湾,吕宋都纳入日本,并以朝鲜为跳板进攻中国。丰臣秀吉的野心,受到日本武士阶层的追捧,直到后来对近现代的日本国策影响深远。

1592-1598年间,丰臣秀吉发动两次大规模侵朝战争,朝鲜史称壬辰卫国战争。1592-1593年,日军先是趁朝鲜历史王朝内部混乱空虚之际,攻下朝鲜大部,国王李松逃过鸭绿江,向明朝求救。明辽东总兵祖承训因轻敌,以3000士兵渡江对抗日军20万陆军,在汉城寡不敌众而兵败,从而导致明朝廷战和两派之争。结果神宗朱翊钧折衷两派,一面派李如松带兵援朝;一面派沈惟敬暗中议和。1593年,朝鲜海军名将李舜臣利用日海军弱点,对抗中以少胜多,取得制海权;陆上的明军在李如松的指挥下,拿下平壤近逼汉城,并烧毁日军的粮草库,使倭军心大乱。

胜利的形势下,中朝两国的议和派开始占上风。尤其朝鲜,朝廷不愿看到李舜臣兵力的强大,同意议和,双方开始长达四年的议和期。这期间,丰臣秀吉有机会用离间计,使李舜臣因“通敌”被贬。好在朝野上下保李舜臣,没有被处死。从而给日本第二次侵朝的机会。

1597年,趁七川岛朝鲜水师防御松弛,偷袭成功,并抢占闲山岛。之后,没有了李舜臣的朝鲜水师屡战屡败。等到李舜臣被重新起用时,百艘战舰只剩下12 艘了。这时,明朝廷派山西名将麻贵领陆军,陈嶙领海军,出兵援朝。这样海陆联军呼应很快将日本侵略军逼到朝岛南端。同时,明朝廷查出议和派主要成员沈惟敬是日本间谍(又一个秦桧)。丰臣秀吉在战、和均无希望的情况下,于15988月忧郁病死。1598之后,一直到1874年的近三百年间,日本不敢再犯中朝的毫毛。

当然中日之间的政府联系也中断了三百年。丰臣死后,德川家康的江户时代开始。德川幕府建立后,因为惧怕荷兰人和基督教的影响,于1639年开始实行锁国政策。清军1644年入关后,中国也处于闭关自守状态。这样,东南沿海的倭寇也逐渐因为失去市场而绝迹了。

军国主义(清)

日本近代1850年后的侵华历史,可以在《日本:一条偏航的快船(二)》中找到细数。但这里重复一下1874年日本无理强占琉球一事。流球古来分北山、中山、南山三国。1429年,中山王尚氏统一流球,并受明朝册封。到了1609年,日本萨摩番岛津家久率兵攻入琉球,俘虏琉球国王,殖民统治45年。直到1654年,琉球王在清朝的帮助下摆脱萨摩的控制,并受康熙帝册封尚志王。之后流球一直臣属清朝。

1871年,流球渔民遇海难飘到台湾,被台湾原著民杀死54人,另有12人被清政府保护并放回流球。明治政府要求清廷对被害的54人给出解决方案,大清总理衙门大臣毛旭熙说"二岛具我属土何预贵国事,而繁为过问?"日本则从毛旭熙的"杀人者结属生番,故旦置之化外,未便穷洽"中断章取义,以清朝承认流球飞中国领土为借口,于1873年兵临流球,废除琉球王尚氏,另立傀儡。1874年,又派陆军登陆流球,屯田不走。1875年,日本要跟清朝签流球分界条约,异想天开的想二分流球。当时沙俄正在侵略伊梨,清廷采取李鸿章的延宕法,暂时搁置流球问题,以免两面受敌。结果给日本机会,继续驻军,把流球问题变成既成事实。从流球开始,近代日本逐步侵略朝鲜、台湾和东北。最后,从华北开始,挑起了那一场造成中国3000万人死亡,133亿美元经济损失的侵华战争。

从中日外交史看汉儒政治的软弱性。

汉以后统治2000多年的汉儒政治价值观,以统治者道德自律的为出发点,对内管理上以仁为本,对外关系上则以和为贵。这样的外交价值观,其对国家关系的理解有以下架设:

1)。他国在外交价值理念上与我们相同,也是以和平发展为目的的,不会主动采取武力。这样在我方明确和平立场之后,他国自然也就在原则上将武力降至次要地位。除了蒙元,2000多年来每朝每代无一不是如此。

2)。中华乃天朝大国,天助神佑,实力上远胜于外国。即使有外蛮不放弃武力,我们采取和平优先的原则也不妨大碍。当我们被动宣战,战争具有正义性,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就战争正义性这一点,我们现在还深信不疑。

3)。当天朝对某些顽固不化的外蛮采取怀柔的和平政策是,外蛮将会受到道德感染,即使不臣服,也会主动放弃武力。比如诸葛亮七擒孟获,就是这一道德力量的典型例证而受人称道近2000年。

日本有史以来对待中国,就是明显利用了汉儒政治的软弱性,不断在战与和之间寻找利益。在自己力量弱小的时候,日本就来中国装儿子孙子,一边满足中华天朝的虚荣心,一边从天朝学到可贵的经验。一旦力量强大可以一博的时候,日本人是不在乎冒一把险的。日本晋代侵略朝鲜尝到甜头就是日本人敢于冒险的体现。不过当时的冒险并不彻底,日本人的野心还是藏在名义上向天朝臣服的小心翼翼之下,直到唐朝时大化改心的日本,才敢于跟天朝宗主打一仗。一仗的失败,竟然死了两位天皇,看得出日本民族并非像他们自己标榜的那么英勇神武优人一等。

汉儒政治的软弱性,从历史上三次优势条件下而安于局部性胜利的事例也看得出来。第一次,369年日本第一次侵朝,晋朝因为满足于日本的主动称臣,并未理会,甚至还自满于日本的朝贡称臣。第二次,663年百村江战役后,唐朝没有乘胜追击,一举剿灭日本天皇朝廷,而是在统一朝鲜后班师,给日本天皇朝廷以喘息。第三次,1392-98年的朝鲜壬辰战争,明朝先是对丰臣秀吉允以和平,致使丰臣有机会二次侵朝。最终胜利后,明朝又一次犯了当年唐朝的错误,将胜利止于朝岛。以当时大明和朝鲜海军的实力,如果发动一次大规模对日战争,绝对不会像忽必烈一样失败的。

这里要区分对待中国免除日本二战赔款一事。一直以来,国内通用的解释是毛泽东周恩来战略失误所致。其实不然。日本二战赔款,首先是美国人四处游说,最后蒋介石屈于压力同意免除的。当时免除的还有美英苏荷等大国,中国坚持赔款县的国际上比较孤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当时的情况下根本不被联合国列为中国合法代表,所以没有决定权。1965年,中国大陆首次声称不追求日本二战赔款时,已经过了追索赔款的法理时限,所以当时口头取消这一赔款,实则是为了道德角度争取日本,打破外交僵局。如果真的要追款,可能拿到的数量比实际损失算也凤毛麟角了,实际利益不如前者来的大。

日本的政治无理数

与中国对立日本一方,则一直保持一种游牧民族的政治理念,就是外交上的实用性和注重结果。我对日本人的外交政治做一个总结,就是非常result oriented。自己弱的时候,可以装孙子,只要不被灭。不过在中国这样的汉儒政治思想为主导的国家面前,装孙子不仅不吃亏,还占了很多便宜。日本的result oriented,使得他对自身在不利条件下有清楚的,甚至是悲观的认识。这种自我评价,在成与败之间很快达成转换。日本在落败的时候,会对自己认识得很清楚,所以一旦战败,就马上该装孙子装孙子。但是,日本政治精英往往在成功的时候,容易昏头,变得过于自信,甚至狂妄。这一点,与日本民族性格由两个极端走向不可思议的复合而成的事实有很大关系。

社会学原理,在分析人群特点的时候,是采取一种社会统计学的方法来研究和认识的。一般的人群,行为特点都是一个正态或类似正态的分布。这种认识方法,延展到对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格作评价时同样适用,中国人美国人都是这样,有正态分布,你可以很容易找出什么行为正常,什么行为不正常。然而对于日本的政治精英层,这样的统计研究很可能发现不了任何正态分布规律。日本政治精英人群的行为性格特点,永远是二分型的。或左或右,中间派所占的比例相对很低。实际情况是,日本的政治右派比左派和中间派都多得多。所以,与日本这样的国家打交道,要注意其政治行为不能以常理准确估计。时刻都要准备它可能会超出常理出招。日本,可以称得上是国际政治舞台上的无理数。

日本最近的无理性,有两点体现。

1)。日本一项以来已亚洲领袖自居。经济上的实力当然不假,但以一个政治上主权不完整的国家来领导亚洲其他正在崛起的新兴实体,理论上和现实上都有点行不通。这一点不光从日本过去对亚洲诸国的侵略史的一说明,就是在目前,日本政界那一套不过亚洲国家指责,一意孤行白靖国X社的行为,也不是一个能够服众的领袖。民族主义的东西,放在国内骗骗国民的同情是可以的。但是拿出来给别国秀自己的民族精神,就有点秀你个头的意思了。一句话,不通事理,脑筋搭牢。

2)。日本的领袖形象,政治上是靠西方强国的捧场来撑起来的。又是G7,又是美日联防的。也就是说,日本试图给亚洲诸国一个印象,只有他才被国际政治传统强国认同,你们其他亚洲诸国有谁能跟我比。这种以局外势力认同来陪衬自己优势的称雄手法,无论如何都让人感觉狐假虎威了一点。换句话说,日本是个国个不能独立的国家。这样的国家作领袖的话,亚洲的脸面往那里搁?最近的小泉外交,还是左一个傍美,右一个傍美,这让人不仅要问,日本的那点民族性格,在美国主子面前只剩下是艺妓的一张大白脸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