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化疗相对较混乱,不少肿瘤科医生均采取的是“生命不息、化疗不止”,或是几个方案轮番上阵的做法,尤其在中国,几乎所有肿瘤科医生没有二线化疗的概念,这或许是许多病人及其家属对化疗望而生畏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随着癌症治疗观念的改变,癌症的诊断与治疗也随之改变。目前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公布了“不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指南”最新版。新版指南的修订主要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1)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术(FDG-PET)无可争议地被推荐应用到肺癌的诊断实践中,而且在N、M分期中显示了重要的位置;2)高度重视病理学诊断,如孤立的转移灶、PET检出的阳性结节等,指南强调需行活检确定;3)修订化疗周期数,指南中指出,2~4个周期,最多不超过6周期的化疗已然足够;4)将靶向治疗药物吉非替尼(gefitinib)正式列入NSCLC的二线或三线治疗药物。
下面就上述问题作一简单的讨论:
(一)关于FDG-PET在NSCLC诊疗中的作用:有关FDG-PET在NSCLC诊断上的应用时机,指南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是,主张在胸部CT检查之后即进行PET全身检查。由于PET与CT单独检查均有一定缺陷,因此为弥补CT或PET单独检查的不足,近年的进展是,建议这两项检查联合应用于初治病人的分期,由于FDG-PET的准确性要高于CT扫描,而CT所提供的解剖方面的数据对制定治疗方案也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提供代谢方面数据的FDG-PET可作为CT的补充,据此建立起来的技术就是所谓的PET-CT。 PET-CT检查所提供的数据信息改变了20%以上肺癌病人的治疗计划。这也是为什么PET-CT会被强调早期应用于NSCLC的诊断和分期之中的最主要原因。
(二)关于病理学的确诊作用: 尽管肿瘤影像学检查技术已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假阳性问题仍然未能彻底解决。假阳性意味着对恶性肿瘤的高分期是一种假像,其结果是误导对患者治疗策略的制订,有可能使一部分能治愈的病人变成不能治愈。因此,对于纵隔淋巴结或全身其它部位的孤立性病变,新版指南强调了病理学确诊的作用。当PET和CT在确定纵隔淋巴结转移上结果不相一致时,须行纵隔镜检查,而且专家小组认为,即使在CT和FDG-PET结果均阳性的情况下,在无检查禁忌或能轻易取到组织的情况下,仍不能排除纵隔镜检查,明确诊断可更理性地决定治疗方案。
(三)关于化疗周期数:从伦理学和病人长期生活质量的角度来看,NSCLC化疗的最适合疗程是目前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疗程过长会导致毒性积蓄,引起其它的治疗相关症状和体征。但如果长期化疗能有效地延长生存时间,两者相衡取其利,对相当一部分病人采用长期化疗也不是不可以的。三项Ⅲ期随机临床研究表明,经3~4个周期化疗无效的病人终止化疗是很明智的选择。资料显示,大多数病人经3~4个周期化疗后,继续再出现当初的治疗作用的可能性很小,因而,ASCO专家小组修改原来的推荐,建议对即使是化疗有效的病人,初始化疗也不应超过6个周期。
(四)关于吉非替尼靶向治疗问题:ASCO新版指南明确推荐,对一线含铂方案化疗后进展又有合适行为状态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推荐多西紫杉醇单药二线治疗;对含铂类方案和多西紫杉醇化疗后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推荐使用吉非替尼。 NSCLC三线治疗概念的出现,可以说是一场新的变革。
或许,我们应该审视晚期NSCLC内科治疗的合理顺序问题。无论如何,最终共同的结果应是有利于病人的最佳治疗,从而达到对晚期肺癌病人“延长生命提高生活质量”的治疗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