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期末总复习思考题


杨学功  北大哲学戏

(上)

1、如何在世界哲学图景中,从民族性、时代性和派别性等不同视角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定位?(只提供思路即可,无须展开论述。)
2、简要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史”、“论”、“著”三要素的关系。
3、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学科、学说和学派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对于纠正或预防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各种偏向有何意义?
4、简要叙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科学文化条件和哲学理论来源。政治经济学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意义何在?
5、怎样看待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的学者主张区分“马克思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两个概念,你对此有何看法?
6、如何看待马克思关于“消灭哲学”(Philosophie aufheben)的言论?更改“aufheben”的译名是否有助于澄清这一问题?
7、能否在整体上把传统西方哲学作为一种哲学形态来考察?如何从哲学形态转变的意义上评估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及其当代意义?
8、有人说,“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当今时代最具活力的思想体系之一”。你对此是如何看的?
9、简要叙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来150多年历史演变的概况。
10、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变过程中形成的不同理论形态?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性?
11、马克思主义哲学演进中形成的两种理论传统(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和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有何差异?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谈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统?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文献,它包括哪几种有独立价值的版本?
13、简要列举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最具有代表性的哲学文本。(只列举作者和篇名即可)
14、简要列举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哲学文本。(只列举作者和篇名即可)
15、简要列举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性文本。(只列举作者和篇名即可)
16、简要列举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代表性文本。(只列举作者和篇名即可)
17、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研究中是否可以借鉴解释学方法?
18、从解释学的历史看,应如何恰当地理解解释的客观性和解释循环?(通过古典解释学和现代解释学的比较予以说明。)
19、请对“意义”概念进行语义分析。
20、在近年来兴起的马克思文本研究中,有学者提出“以文本为本位”的研究纲领。你认为这种研究是可行的吗?请说明理由。
21、什么是“合理的解释”和“理想的读者”?怎样确定其判断标准?
22、在学界兴起的马克思文本研究中,关于这种研究的目的一直存在着争论。其中两种具有代表性的主张,分别将之表述为“回到马克思”(“呈现马克思思想的真实面貌和原初状态”)和“让马克思走向当代”(“通过重新解释马克思来捕获时代问题和激活马克思的思想方法在当代的意义”)。你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23、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文本依据”和“问题视域”的关系?
24、什么是哲学观?哲学观关涉的问题有哪些?考察哲学观问题可以采取哪两种视角?二者是什么关系?如何理解哲学观在全部哲学理论建构中的优先性(前提性、基础性)?从哲学观的视角看,“哲学家”和“哲学诠释家”有何分别?
25、简略叙述马克思哲学观的要点。
26、马克思说:“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哲学不是在世界之外,就如同人脑虽然不在胃里,但也不在人体之外一样。当然,哲学在用双脚立地以前,先是用头脑立于世界的;而人类的其他许多领域在想到究竟是‘头脑’也属于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是头脑的世界以前,早就用双脚扎根大地,并用双手采摘世界的果实了。”“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此,必然会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内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19—220页)你对这几段话是如何理解的?依此反观我们现在的哲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你认为还存在哪些不足?
27、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写道:“只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经验的观察在任何情况下都应当根据经验来揭示……,而不应当带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德国哲学从天国降到人间;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人间升到天国”;“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15、16、17页)你对这些话是怎样理解的?
28、恩格斯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42—743页)他批评德国当时的一些青年著作家把马克思的哲学原理当作“套语”,再把这个套语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而不对事物本身作进一步的研究,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的做法,严峻地提出:马克思哲学“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诀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1—692页)这些论述对我们现在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有何启示意义?
29、列宁说:“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哲学没有任何的单独存在的权利,它的材料分布在实证科学的各种不同的部门中间”。《列宁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396页)你对此是如何看的?
30、詹明信(Fredric Jameson)在《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书中写道:“马克思主义既不是本体论也不是哲学。马克思的赖街?υ谟谒?铝τ凇?砺塾胧导?慕岷稀?R簿褪撬担?郎喜⒉淮嬖谌魏慰梢孕丛谥缴系穆砜怂贾饕逭苎?逑怠!??揖醯盟樟?砜怂贾饕澹?蛘咚德砜怂贾饕宓摹???獭?羁杀??Γ?驮谟谒?ё耪庋?恢止勰睿?慈嗣强梢悦杌娉鲆环?澜缯?宓奈匏?话?幕?妗U夥??拿?直闶潜缰のㄎ镏饕濉F湫醋鞣绞接氤戮晒爬系恼苎?畚牡男醋鞣绞饺绯鲆徽蕖D愦印?镏省?龇⒁徊讲酵?白撸?绱说鹊取N叶哉庵止勰钜恢笔乔苛业种频摹R残碓谝桓龇浅?辗耗:?囊庖迳衔颐侨钥梢园崖砜怂贾饕宄谱髡苎А5?也换嵩谌魏问抵室庖迳习阉?闭苎Ю纯础!保ㄕ裁餍牛骸锻砥谧时局饕宓奈幕?呒?罚?判穸?啵?虑迩诺纫耄???榈?997年版,第18页)请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31、在中国哲学界,传统的和公认的、几乎每一本哲学教科书和每一本辞书的“哲学”条目,都用如下三句话来给哲学下定义:(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或世界观的理论体系;(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3)哲学是以最一般的概念、逻辑的形式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特殊意识形态。请对这些定义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
32、如何理解哲学作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双重品格?
33、简述关于Ontology词源和汉译讨论中的主要分歧。你赞成哪一种译名?理由何在?
34、把Ontology划分为“传统本体论”和“现代存在论”有何学理依据?
35、简述传统本体论哲学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命运。
36、以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为例,说明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扬弃。
37、人们通常把“世界观”定义为“关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请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对这一定义进行分析。
38、冯友兰先生说:“精神世界就是世界观,世界总是有的,总是公共的,但‘观’可以不同。所谓‘理解’就是‘观’。”(《程颢、程颐》,载《哲学研究》1980年第11期)又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在这种反思中,人可以对自然、社会和个人的行事有一种理解。有一种理解就有一种看法。有一种看法就有一种态度。理解、看法和态度,总而言之,就是他本人的世界观。人都是照着他的世界观生活的。如果他有一个明确的世界观而又对之深信不疑,他的精神世界就丰富了。他的行动就勇敢了。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虽有困难,他也可以克服。虽有危险,他也无所畏惧。这种精神境界,决不是单凭记几个教条,背几句格言所能得到的。”“人的灵魂就是他的世界观。”(《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9、26、28页)你认为他的这些说法有道理吗?
39、怎样看待马克思的自然观?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马克思的自然观对于解决当代环境问题有何启示?
40、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被抽象地孤立地理解的、被固定为与人分离的自然界,对人说来也是无。”学界对这句话的解释分歧很大,请做简要的分析和评论。
41、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
只要这样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人对自然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自然和历史的对立”,好像这是两种互不相干的“事物”,好像人们面前始终不会有历史的自然和自然的历史),就是一个例子,这是一个产生了关于“实体”和“自我意识”的一切“高深莫测的创造物”的问题。然而,如果懂得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而且这种统一在每一个时代都随着工业或慢或快的发展而不断改变,就像人与自然的“斗争”促进其生产力在相应基础上的发展一样,那么上述问题也就自行消失了。……这样一来,打个比方说,费尔巴哈在曼彻斯特只看见一些工厂和机器,而一百年以前在那里只能看见脚踏纺车和织布机;或者,他在罗马的坎帕尼亚只发现一些牧场和沼泽,而在奥古斯都时代在那里只能发现罗马资本家的葡萄园的别墅。费尔巴哈特别谈到自然科学的直观,提到一些只有物理学家和化学家的眼睛才能识破的秘密,但是如果没有工业和商业,那里会有自然科学呢?甚至这个“纯粹的”自然科学也只是由于工业和商业,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自己的材料的。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哪怕它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当然,在这种情况下,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仍然会保持着,而整个这一点当然不适用于原始的、通过自然发生的途径产生的人们。但是,这种区别只有在人被看作是某种与自然界不同的东西时才有意义。此外,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现的一些珊瑚岛以外今天的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对于费尔巴哈来说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
请对这段话所包含的基本思想进行分析,并谈谈你对相关问题的看法。
42、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43、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至于社会结构,它“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所谓“社会存在”,不过就是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4、15页);所谓历史规律,就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4页)。你对这些论述是怎样理解的?
44、试论马克思在人的问题上对费尔巴哈的继承和超越。
45、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人类历史的经常前提,也是人类历史的经常的产物和结果,而人只有作为自己本身的产物和结果才成为前提。”(《剩余价值理论》第3册,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45页)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46、“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你对此是如何理解的?
47、怎样理解世界观的核心问题和基本问题?为什么说哲学世界观解决世界统一性问题,只能通过对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理论探讨来寻求?
48、如何理解实践观点的世界观意义?
49、Tom Rockmore在Marx After Marxism一书中主张“还原马克思”,这就涉及到对马克思文本的理解和解释问题。关于这一点,他写道:
The idea of recovering a past author, theory, position, or point of view is certainly familiar enough. Written history provides a series of variations on the theme of the recovery of the past.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history seeks to establish true statements about the past. It is even sometimes thought that history is like natural science. Yet this is implausible since historical events do not recur and do not discernibly follow natural laws. A weaker, more plausible view is that, whether or not we can know the truth about history, there are better or worse ways of writing it.
Since the past has already taken place, the difficulty lies in determining what has occurred and how it is to be understood.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retrieving the past can be mentionedthe idea that the past can be recovered in a way beyond perspective, for instance in a description that merely reports but does not interpret it; and the further idea that the past can only be recovered in a way that depends on perspective, hence that necessarily interprets what it reports. At stake is whether perspective can and should be avoided in writing history, for instance in a description that supposedly avoids interpretation.
……
I believe, on the contrary, that there is no way to separate description and interpretation, since every description is an interpretation. There is no way to describe Marx’s theory without picking out what is significant in the texts, hence without interpreting them. The only relevant issue is how to approach Marx’s position, while acknowledging that any description will also be an interpretation. How should it be described? How should it be interpreted? Is there a difference?
请把上述文字翻译成中文,并对其所阐发的观点做简要的评论。
50、Tom Rockmore在Marx After Marxism一书中,主张把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严格区别开来,并重新看待马克思与黑格尔的关系。他写道:
The immediate task i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Marxism and Marx, since it is only in that way that we can raise again the question of Marx’s relation to his philosophical roots, in particular his relation to Hegel. This will require us to characterize Marxism and to draw a distinction between Marx and his Marxist followers.
Marxism, which derives from Engels, turns on its account of the relation of Marx to Hegel, which in turn determines a view of Marx as leaving Hegel behind. I believe the Marxist view of Marx is both substantially inaccurate, and that it impedes a better view of Marx’s position, including his philosophical contribution. I will be arguing that to “recover” Marx, we need to free him as much as possible from Marxism, hence from Engels, the first Marxist. This will allow us to comprehend Marx’s relation to Hegel in a substantially richer and very different fashion in revealing Marx’s continued dependence on central Hegelian insights. For reasons to be specified below, I believe that Marx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but least understood philosophers. Since Marx is mainly understood in Marxist terms, there is a grain of truth in the admittedly extreme claim that Marxism is the series of misunderstandings of Marx’s theories.
请把上述文字翻译成中文,并对其所阐发的观点做简要的评论。



《马哲导论》(下)期末总复习思考题

一、简答题
1.什么是辩证的否定观?试以对待文化传统的态度为例阐明之。
2.马克思之前社会历史理论的主要缺点是什么?(参见教材第412页)
3.为什么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4.概述构成生产力系统的以下四类要素:独立的实体性因素、运筹性的综合因素、渗透性因素和准备性因素。(请各项单列说明)
5.试从国家的起源、国家与氏族组织的区别、国家的职能等角度阐明国家的本质。
6.什么是社会的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7.如何认识科学及其社会功能?为什么说在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8.简述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
9.请对日常语言中所使用的“好坏”一词进行哲学价值论的分析。
10.评价标准和价值标准是什么关系?
二、分析题
1.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写道:
形而上学所片面坚持的另一对立,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对立。还有什么能比这两个思维规定更尖锐地相互矛盾呢?认为这两者是同一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而必然的东西同样是偶然的,这怎能行得通呢?日常的理智和具有这种理智的大多数自然研究家都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看作永远互相排斥的两个规定。一件事物、一种关系、一个过程,不是偶然的,就是必然的,但是不能两者兼而有之。所以两者是并存于自然界中;自然界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对象和过程,其中有些是偶然的,另一些是必然的,在这里重要的只是不要把这两类混淆起来。例如,人们把种的有决定意义的性状看作必然的,而把同一个种的各个个体的其他的差异称作偶然的,这一点适用于植物和动物,也适用于结晶体。于是较低的组群对较高的来说又被看作偶然的,这样一来,猫属或马属里有多少不同的种,或一个纲里有多少属和目,这些种里各有多少个体,或某一地区的动物有多少不同的种类,或动物区系和植物区系的一般状况如何,——所有这些都被说成是偶然的。于是,必然被说成是科学上唯一值得注意的东西,而偶然被说成是对科学无足轻重的东西。这就是说:凡是人们可以纳入规律、因而是人们认识的东西,都是值得注意的;凡是人们不能纳入规律、因而是人们不认识的东西,都是无足轻重的,都是可以不加理睬的。这样一来,一切科学都完结了,因为科学就是要研究我们不认识的东西。这就是说:凡是可以纳入普遍规律的东西都被看成是必然的,凡是不能纳入的都被看成是偶然的。任何人都可以看出:这就成了这样一种科学,它把它能解释的东西称为自然的东西,而把它解释不了的东西归之于超自然的原因。我把解释不了的东西得以产生的原因是叫作偶然性还是叫作上帝,这对事情本身来说是完全无关紧要的。这两者无非以不同的方式表示,我对此没有认识,因此它们不属于科学的范围。在必然的联系不起作用的地方,科学便完结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24页。)
请根据这段引文的基本思想,阐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并说明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漠视偶然性。

2.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有如下两段著名的论述: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人们用以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已有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方式不应当只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是他们表现自己生活的一定方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德意志意识形态》,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请说明这两段论述的着眼点有何区别,并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3.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写道: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可以简要地表述如下: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请概述这段引文中所表述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原理),并阐明其逻辑关联。

4.恩格斯在1890年9月20[—21]日致约·布洛赫的信中写道:
根据唯物史观,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无论马克思或我都从来没有肯定过比这更多的东西。如果有人在这里加以歪曲,说经济因素是唯一决定性的因素,那么他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阶级斗争的政治形式及其结果——由胜利了的阶级在获胜以后确立的宪法等等,各种法的形式以及所有这些实际斗争在参加者头脑中的反映,政治的、法律的和哲学的理论,宗教的观点以及它们向教义体系的进一步的发展。这里表现出这一切因素间的相互作用,而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归根到底是经济运动作为必然的东西通过无穷无尽的偶然事件(即这样一些事物和事变,它们的内部联系是如此疏远或者是如此难于确定,以致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联系并不存在,忘掉这种联系)向前发展。否则把理论应用于任何历史时期,就会比解一个最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更容易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5—696页。)
你对这段话是如何理解的?它对于纠正对唯物史观的庸俗化理解有何意义?

5.恩格斯在1890年9月20[—21]日致约·布洛赫的信中写道:
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萦回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普鲁士国家也是由于历史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原因而产生出来和发展起来的。但是,恐怕只有书呆子才会断定,在北德意志的许多小邦中,勃兰登堡成为一个体现了北部和南部之间的经济差异、语言差异,而自宗教改革以来也体现了宗教差异的强国,这只是由经济的必然性所决定,而不是也由其他因素所决定(在这里首先起作用的是这样一个情况:勃兰登堡由于掌握了普鲁士而卷入了波兰事件,并因而卷入了国际政治关系,这种关系在奥地利王室领地形成的过程中也起过决定的作用)。要从经济上说明每一个德意志小邦的过去和现在的存在,或者要从经济上说明那种把苏台德山脉至陶努斯山脉所形成的地理划分扩大成为贯穿全德意志的真正裂痕的高地德意志语的音变的起源,那么,很难不闹出笑话来。
但是第二,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而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妨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归根到底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6—697页。)
请阐释这段话中所表述的哲学思想,并本着这些思想扼要说明历史规律的特征。
三、论述题
1.如何理解社会发展各种动力之间的关系?
2.技术社会形态和经济社会形态是什么关系?
3.能否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决定论解释成“经济决定论”?为什么?
4.评价标准是否可以辨别真假?怎样辨别其真假?
5.你怎样看待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念变革的现状和趋势?(要求有自己的见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