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 嬉游曲,小夜曲


莫扎特的小夜曲、嬉游曲是从交响曲、巴洛克组曲以及协奏曲发展而来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这些作品融合了交响曲色彩多变的特点,继承了巴洛克组曲中的舞曲传统。虽然这种曲式并非莫扎特所首创,但他却凭借自己非凡的才能将其发扬光大。换而言之,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位天才作曲家所写下的那几部优秀的小夜曲和嬉游曲,才使得这一类曲式逐渐摆脱了默默无闻的地位,得以成为古典音乐曲式中引人注目的一部分。
 
按照莫扎特故乡萨尔兹堡当时的社会生活惯例,当遇到庆典、婚礼、毕业礼或者其他大型纪念日的时候,通常由规模较为庞大的乐团来演奏助兴音乐,自然要求应景作品也要为大乐队而谱写;而场面相对较小的聚会或者仪式,则只需五六个演奏员演奏编制较小的曲目即可,曲目的规模自然也相应缩小。莫扎特为这类仪式、聚会写下过许多音乐,这便是其大部分小夜曲和嬉游曲的由来,它们也被称之为“期终乐”或者“遣兴曲”。其实在创作它们的时候,作曲家并没有将之硬性区分为“小夜曲”、“嬉游曲”或者“遣兴曲”。今天我们之所以看到这些作品被称之为“第x号小夜曲”或者“第x号嬉游曲”,学者们认为,这都是莫扎特父亲里奥波德在帮儿子誊写乐谱时候为之标注的(但并不一定有编号)。至于如何区分这些小夜曲和嬉游曲,实际上并不是什么重要的原则性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将之归入同一类别。但通常“嬉游曲”的总体规模要比“小夜曲”来得更精致小巧一些,而且多为一件或者几件独奏乐器而作。


Mozart - Divertimenti in D major , K.136

 
指挥 : Sandor Vegh
演奏 : Camerata Salzburg  萨尔兹堡室内乐团


  D大调嬉游曲 (作品136)

http://www.megaupload.com/?d=8W8RMLNO
 
 
莫扎特创作的诸多嬉游曲中,以D大调的K.136最为优美动听。第一乐章是快板,乐曲开始部分的行进过程中始终充满着流畅而华丽的气质,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青春的朝气和活力。突然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在高音区部分出现一个交叉,把曲目气氛微微推向高潮,随之又一泻而下到G弦,整个过程充满着戏剧性,营造出一个非常独特而又极具气势的效果。这个辉煌的乐段铺陈到一半的时候,莫扎特突然将之转入一个迥然不同的境界 —— 第二小提琴表现出一种不安和烦躁,而第一小提琴则与之相呼应,奏出一个平静而略显忧郁的主题。然后又是一个强烈的对比 —— 旋律重新回到乐章开始部分热情而流畅的主题上,犹如阴云散去之后阳光重现。仅这短短一个乐章,并不复杂的结构,却让听众经历了一次丰富的听觉体验和心情旅程,足以展现出当时少年莫扎特已经在作曲方面已经具备非凡智慧与才华。
 
随后的第二乐章行板较为简洁,属于典型的莫扎特风格。其中并没有过于华美的音色处理,也没有矫揉造作的音乐旋律,一切舒缓而平静地进行着,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简洁的格调,让这个乐章因为朴实而感人。
 
终曲乐章又是莫扎特才华横溢的体现以及创作激情的迸发,甚至有人认为它是有史以来最令人感到欢乐的乐曲之一,这并不是无稽之谈!这个急板乐章非但行进速度异常迅速,而且处处显现出令人惊喜的意外。如果说作品第一乐章的美源自于它为听众勾勒出一幅充满着阳光、美景的靓丽画卷,那么第三乐章给人的感觉,或许就是在这个曼妙场景中尽情翱翔、自由飞奔的滋味。莫扎特用自己别具匠心的创作技巧和过人才思,使得终曲的旋律不由自主便奔腾、灿烂起来,由音乐内洋溢出一股真诚的喜悦之情!旋律本身带有强烈的民歌色彩,很多乐句都是莫扎特早先用过的,然而能够让这个乐章灵动起来,却应归功于作曲家对于节拍处理的高超技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莫扎特才把本身并不新鲜的音乐元素揉捏成了一个精彩的整体——毫不单调却又充满着古典主义特有的平衡感,并且让乐章如同河水一般不断地奔涌向前。
 
这部作品出自16岁的莫扎特之手,其中所透出的天真无邪、纯洁坦荡以及那份无忧无虑,让人有如沐春风的体验。莫扎特在自己青春萌动的年纪,写下了这般充满阳光气息的优美旋律,从音乐中可以预见那时候的少年沃尔夫冈是何等热爱生活。



Mozart - Serenades No.13 in G major  'Eine Kleine Nachtmusik' , K.525



指挥: Karl Bohm  卡尔·伯姆
演奏: 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  维也纳爱乐乐团

 
  第十三号小夜曲  (作品525)

http://www.megaupload.com/?d=B63Q73TY



在莫扎特创作的所有小夜曲中,毫无疑问当属这首编号为K.525的G大调作品知名度最高,其中主要段落甚至成为了莫扎特“名片式”的旋律,只要留心这首曲目第一乐章的主旋律在手机铃声中的使用频率就能明白。这部作品拥有一个美妙别致的德文标题“Eine Kleine Nachtmusik”,翻译过来的字面意思就是“一首小的夜曲”。而这首创作于1787年的作品也是作曲家所有小夜曲中,排序最末的一部。

当时莫扎特正创作自己继《费加罗的婚礼》之后的又一部歌剧——《唐璜》,这应当是作曲家当时最重要的工作。但不知为何,在写到歌剧第二幕的间隙,莫扎特却突然放下手里的“正事”,创作了一部小夜曲,这就是日后红遍世界的“Eine Kleine Nachtmusik”。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这样一部作品?学者们众说纷纭,但有一项研究成果比较有趣。这种说法认为,在K.525问世之前不久,莫扎特曾写过一部名为《音乐玩笑》的小夜曲,编号是K.522。这是莫扎特为纪念其老父亲里奥波德而特别创作的一首讽刺性作品。里奥波德一生都喜欢对同时代那些创作能力平庸的同行们发表尖酸刻薄的评论,他曾要求莫扎特用音乐的形式把这种嘲笑表现出来。在父亲去世后,莫扎特为敬一份孝心从而创作了这部《音乐玩笑》。作品充满着不和谐的音乐元素,甚至有些杂乱无章,借以映射讽刺那些无聊和庸俗的音乐同行们。学者们认为这两部题材相同、风格上却有着极大反差的作品,相互之间有着必然联系——正是因为K.522这个“玩笑”开的有些过火,连莫扎特自己都觉得有些“于心不安”,所以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又迅速写下了充满着端庄、和谐美感的K.525,以“弥补”《音乐玩笑》给他心灵带去的阴暗。

这一研究成果似乎有些过于主观,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这首G大调小夜曲,确实反映了莫扎特一直所崇尚的优雅格调。K.525绝对称不上是作曲家最杰出的创作,但却可能是最典型的。在莫扎特浩如烟海的作品目录中,挑选出几首艺术价值上能超越K.525的其他作品不是什么难事,但要说最能集中反映莫扎特音乐风格、创作理念以及艺术天才的作品,这首G大调小夜曲的确是非常合格甚至堪称相当杰出的代表。或许这就是其在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变换后,得以成为“莫扎特名片”的原因吧。

据考证,全曲原本总共有五个乐章,但第二乐章的小步舞曲却不幸遗失了,因此如今演奏的K.525都由四个乐章构成。然而有学者认为,遗失的那个乐章对于这部作品而言却并不一定是“不幸”,因为有许多证据说明莫扎特自己对于这个作品拥有两个小步舞曲也感到有些不满,原先的第二乐章很可能是作曲家自己删除并因此而“遗失”的。而从现在的眼光来看,只有四个乐章的K.525显然是最完美的,假若多出一章小步舞曲,其整体的结构无疑将变得不够精炼,是否还能像如今这样知名,也就要划一个问号了。

第一乐章为快板,G大调,4/4拍,是一首完整的小奏鸣曲。第一主题开门见山,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随后是轻盈的舞步般旋律。第二乐章的行板为C大调,2/2拍,抒情的浪漫曲。 音乐开头乐队奏出简易、 动听如歌的主题,旋律温柔恬静,犹如轻舟荡漾,充满了绵绵情思。第三乐章是小快板,G大调,3/4拍,小步舞曲。主题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第四乐章为回旋曲,G大调,快板,4/4拍,主题是一首威尼斯流行歌曲,旋律明澈流丽,跳荡着无忧无虑的情感,象征着幸福完美的爱情。它在该乐章中共出现五次,每次都作了调性变化。最后仍重复这一主题,结束全曲。整部作品将莫扎特个人所独有的灵性、优雅以及平衡特质予以了尽善尽美的发挥,虽然并无太多思想内涵,但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最动人的美感却显而易见。

晨星 发表评论于
谢谢trazom 给出的背景介绍。文章和乐曲一起下载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