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症结:日对华政策建立于"软弱中国"
小泉今年9月即将卸任,很多人翘首以待,把改善中日关系的希望寄托在其继任者身上,而唯一的要求只是希望他不要参拜靖国神社。
在如此重要的双边交往中,人们对政治领袖的期盼和要求,原本应该更多、更高、更严。可现在,“不参拜靖国神社”竟是唯一条件。要求是如此之低,如此之少,人们会禁不住为此心生寒意。这足以表明,当前中日关系是多么不正常,多么令人失望。
历史问题上的摩擦只不过是更深层问题的表象。中日之间的根本问题,在于日本一百多年来一直以征服和主宰的心态看待和对待中国。从1894年的甲午战争,到1937年开始的全面侵华战争,直到冷战时期和冷战结束之后,日本的对华政策都建立于“软弱和分裂的中国”思维之上。在这几个历史时期里,虽然日本以各种不同名义和手段对付中国,但根本出发点一直没有改变。
日本是美国的盟国,但其对华思维与美国的政策却有天壤之别。至少从罗斯福时代开始,美国对华政策的基调就一直是支持一个“强大和统一的”中国。虽然二战结束以来中美关系起伏不定,但无论民主党上台,还是共和党执政,即便是最初敌视中国的美国总统,几乎都要无一例外地清楚表明这一立场,而且在行动上都没有超越这个最基本的底线。
因此,无论小泉之后谁上台执政,在历史问题上不再刺激中国,这只是最起码的行为规范。权宜性地淡化历史纠纷,有助于维持双边正常交往,但不可能规划中日关系的未来。除非主观上满足于这种摩擦和冲突不断的现状,否则,日本领导人必须作出历史性选择,对长期以来看待中国的态度以及对待中国的方式,进行一次顺应时代潮流的改变。
当今的时代潮流是什么?一是全球化与区域化,二是全球新势力的崛起。这意味着日本再也不能继续自外于亚洲,更不能以高人一等的心态蔑视亚洲邻国。中国和印度的崛起,使亚洲地区同时出现三大力量。日本的外交思维,尤其是对中国的政策,再也不能画地自限。相反,它必须承认势力均衡规则,彻底摆脱冷战时代的战略框架。
可是从这些年的情况看,日本的对华交往依然承袭着冷战模式,其中尤以小泉政府最为明显。最近几年,小泉政府加紧强化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安保同盟关系,包括制定“周边有事”法案,甚至企图与美国和澳大利亚一起,建立遏制中国的战略防线,这些都是冷战外交思维的典型例证。
日本长期以来一直依赖美国这个单一盟国,在很多时候与亚洲显得格格不入,也许现在是检讨的时候了。只有重新检讨这个政策的得失,日本与中国以及其他邻国的关系才有可能向正常化的方向演变;它矢志要成为全球政治大国的外交目标,也才有实现的可能。
(摘自7月7日《联合早报》,原题:中日关系的前途究竟何在?作者杜平为《联合早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