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华文化圈相关的泰国2005年生育率只有1.64,而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中生育率哥伦比亚为2.6,阿曼3.8,阿尔巴尼亚2.3,西萨摩亚 4.4,委内瑞拉2.7。
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华人的生育率比其他民族要低。马来西亚华人在二战前一度超过全国人口的40%,1960年代还占33%,然而现在只占全国人口25%,2000年到2004年华人生育率 2.3,而马来人生育率却高达3.5。如果目前马来西亚华人生育率保持现有水平的话,到了2020年,华人的人口比例将会减少到20%以下,到了2100 年,华人人口比例有可能只占5.5%。华人社团提出:“1个不够,2个太少,3个差不多,4个刚刚好,5个更加好,6个最美妙”,但是仍然难阻生育率下降的趋势。
新加坡全国生育率只有1.2左右,华人的生育率比马来人低了一半,虽然目前华人比例高达70%以上,但照这种趋势下去,华人成为少数民族只是迟早的事情。
海外华人生育1、2个为多(近年出国到北美的华人中只愿意生育一个的比例在增加),生3个的少见,生4个的非常罕见,没有小孩的丁克夫妇比例不断增加。比如加拿大的华人生育率只有1.23,低于加拿大平均水平1.5。美国的华人生育率要高一些。笔者到美国这几年还从来没有看到过华人生育4个的(通过邮件和电话知道的几个还是因为受到笔者理论影响而生育4个的),而白人生育7个、拉美裔生育9个倒是看到好几个家庭,还看到一个从索马里来的难民生育13个。要没有中国人目前每年的大量外移,“海外华人”将成为一个历史名词。
朝鲜(韩国)长期以“小中华”自居,自明朝灭亡后,朝鲜更曾以中华正朔继承者自居。
韩国统计厅2006年8月24日公布的《2005年出生死亡结果》报告指出,2005年的生育率为1.08,低于2004年的1.16。其中,韩国第二大城市釜山的育龄妇女生育率最低,只有 0.88。如果育龄妇女生育率保持目前水平,50年后韩国的总人口可能由目前的4800多万人降到1600万人。韩国一项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59.4%)的韩国上班族坚决表示,即使政府和公司给予优惠补贴,也绝对不要生孩子;回答“如果有政府和公司的补贴,会考虑生孩子”的40.6%的人指出,需要制定教育(55%)、医疗优惠(14.8%)、减免税金(1.9%)等相关生育支援对策。不要孩子的原因有:养育费远高于补贴(46.6%)、补贴太少而感受不到(29%)等。
因为社会生育率越低,养孩子成本越高,人们越不愿生孩子。在这种恶性循环下,不用十年,韩国人就得在养老问题上吃尽苦头。韩国汉城大学社会学教授殷基洙说:“除非能把人口问题处理好,否则,韩国社会将会在20至30年内崩溃。”低出生率导致人口老龄化加剧、缺乏必要的新生劳动力等社会问题。为此,韩国政府正在采取措施解决出生率低的问题。韩国政府已决定向生育两个孩子以上的家庭提供补贴,并拟向不生育的夫妇和婚龄内的单身男女征税。
韩国朋友说他们很爱国,说前几年韩国经济危机时,不少人连金首饰都给国家以渡过危机,在抗议日本历史教科书,制定自己历史教科书上也比中国积极。我说那只是低层次爱国,你们国家和民族的最大问题是人口减少,超低生育率很容易导致民族萎缩的,真正爱国就得提高生育率,即使在教科书上将全世界都说成是你们的,最多只能说明你们祖上的荣耀。你愿意再生育两个孩子吗?他们说不行,一个就够了,养育小孩代价太大了。浅层的爱国容易,深层的爱国难!
蒙古、朝鲜、越南既是中华文化圈,又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理论上应该是高生育率。蒙古曾是中国一部分,2003年人类发展指数为0.679,但是2005年的生育率只有 1.9-2.25(不同资料来源)。而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尼加拉瓜生育率为3.3,玻利维亚生育率为4.0,洪都拉斯生育率为3.7,危地马拉为4.6。朝鲜现在社会发展水平至少比中国落后20年,但是生育率只有1.97。越南1988年实行比较宽松的计划生育,现在经济水平比中国落后,但是现在生育率只有1.9,低于政策生育率。
中华生育文化曾经是世界上最为顽强的生育文化,那么现在中华文化圈的生育率为什么反而是全球最低?其实还是要从生育文化角度上来分析。
生育文化往往依附于宗教。西方是上帝崇拜,中国是祖宗崇拜。西方认为人是上帝造的,人都是上帝的孩子,因此要信仰上帝,圣经代代相传;中国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因此要爱护生命,要敬奉祖宗,中国古代的宗庙、祠堂、每家的神龛香火不断,家谱、家规、祖训世代相传。人到底是不是上帝造的,倒是无可考证;但人是父母造的,这是无可置疑的,家族的“神”是真实存在过的。因此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祖宗崇拜比西方的上帝崇拜更为合理,更为人性化,意义更为全面。中华生育文化的两个支柱是“孝”文化(祖宗文化)、礼教文化(控制“性”)。这是经过长期探索出来的,并且经过数千年检验的。
然而近代现代化是西方文明主导的,是传承基督教文化的。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尤其是社保制度的建立,中华生育文化的两个支柱所依赖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基础已经瓦解。现在中华文化圈比较滑稽的是,教堂比宗庙、祠堂多;信上帝是宗教自由,是时髦,为什么信祖宗就不能自由?反而是思想落后了?
在我的系列文章已经讨论了工业化破坏了各国传统生育文化的根基,又不将人口再生产当生产看待,使得生育率降低。这里再重点补充强调中华儒家生育文化的破坏:
1、古代长辈掌握土地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的分配,并且当时的社会发展缓慢,辛苦一辈子积累的遗产可以传数代人;现代农村土地归集体,家族、家庭的长者不再有给后代分配土地的权力,族产空空,积累的物产几年、几十年就会贬值(比如花费数千年购置的彩电等电器,几年后就不值钱了),不可能作为遗产传给后人,并且年轻人不需要土地就可以谋生。因此,长者对后辈难以有约束力,“孝道”与“家规”无“刚性”。联合型大家庭正在消失,小型核心家庭日益增多;子女另立门户,老年单独居住,父母与子女之间出现交往减少、亲情淡化的趋势。
2、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非农的收入远高于农业收入。大量年轻人进城,违背儒家所强调的“父母在,不远行”,“孝道”文化的约束力减弱,“孝道”的舆论监督作用也消弱。
3、现在经济制度打破了儒家强调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
传统孝文化中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具有统一性。然而现在有些农村连“物质之孝”都不能保证,“精神之孝”在城市也已经是一种奢望,《常回家看看》说出了很多城市老人的心声。有些人将老人赶出家门,使得老人无房可住;但是却没有想到自己曾经在生命的最初阶段住过母亲的子宫,那可是最豪华的宫殿(现代科技还不能建造出如此功能齐备的宫殿),缴纳过子宫的房租吗?
家族制度的瓦解、家庭结构的改变、妇女角色定位的改变、结婚年龄推迟等也使得礼教丧失了社会基础。
中华文化圈还普遍有“孟母情结”,使得养育成本偏高,过度注重对子女的培养与教育,为孩子买钢琴、送孩子去各种培训班,孩子和家长都累,额外抬高养育成本(经济成本和精力成本)。将孩子当 “精英”培养,但往往不能培养成精英(独生子女在性格上就难以成为领袖型精英)。美国一些地区的房价就是被华人“择校”而抬高的。富不过三代,贵不过五代。这种只顾儿女辈而不顾孙辈的作法使华人孩子多了几个西屋奖,但却是以减少华裔人口为代价,以减少华人今后选票和群体政治地位为代价。
中华文化圈的虚荣攀比心理也不容忽视。奢侈品市场的繁荣程度与其经济水平不相称。
比如单身在美国不意味着不生育,美国2004年的资料显示:美国有35%左右孩子是单身母亲生育的,因此单身在美国不意味着不生育,而在中华文化圈却不一样。
这些并不是因为亚裔人的天然的民族心理缺陷,而是因为传统文化破坏后所衍生出来的问题。过去中华文明是世界最和谐的文明。而现代物质再生产的加速发展是由西方文明所推动的,东亚文明在被动跟进后丧失自己文明的一些和谐制衡特点。
虽然现代经济制度对西方的生育文化也有打击,但是毕竟这个制度的建立是与其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西方的生育文化并不完全是依赖于家庭模式,而是也依赖于宗教。西方的生育文化的“利”是家庭,但是“精神动力”却是来自宗教,除了生孩子有利可图外,还是因为《圣经》和《古兰经》指导他们如此。穆斯林国家的生育率高,主要原因就是《古兰经》的力量。就是说西方的宗教文化是将鸡蛋放在两个篮子里,一个篮子鸡蛋摔坏了,还有另外一个篮子鸡蛋。
而中华文化圈的生育文化的“利”在家庭,“精神动力”也在家庭(为了祖宗而繁衍后代),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工业化破坏了家庭结构,将所有的鸡蛋都打碎了。
西方国家教堂到处有,现在美国有 40%的人每周上教堂。中华文化圈的祠堂、宗庙、祖坟都在乡下,有几个人每周祭祖(古代可是每天都得烧香的)?即便仍然信祖宗的,一年到头也祭不了几次祖,何况大多数人已经不信祖宗了,看过家谱的人没有多少(西方看过圣经的人比例却很高),能够记得下前五代祖先名字的人也不多(西方国家孩子时期就记住了圣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