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首相田中义一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对华政策纲领》,确立了使“满蒙”脱离中国本土,置于日本势力之下的方针。7月25日,田中义一将这次会议讨论的内容奏呈日本天皇,提出“惟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鼓吹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进而占领全中国,实现日本的“大陆政策”。
田中义一
1929年开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本,加速了日本侵略中国的步伐。日本田中(右起第三人)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定侵华政策.
1931年3月31日,日本关东军参谋板垣征四郎在日本陆军步兵学校发表《从军事上所见到的满蒙》的讲话,宣称中国东北是日本“国防的第一线”,“对帝国的国防和国民的经济生活有很深的特殊关系”。认为“必须对控制满蒙资源、改变日本国内产业等进行充分的研究和准备”,但“从目前中国方面的态度来考察,如果单用外交的和平手段,毕竟不能达到解决满蒙问题的目的”。
策动“九·一八”事变的罪魁祸首:板垣征四郎。
被判绞刑的甲级战犯板垣征四郎
6月19日,日本陆军省和参谋本部联合拟订《解决满洲问题方策大纲》,确定了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原则和步骤。7月,日本陆军省密召关东军参谋长三宅光治到东京,把这份大纲作为指令,传达给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8月,本庄繁加紧调整兵力部署,并去关东军驻地巡视,观看军事演习。在这期间,日本为寻找发动侵略战争的借口,蓄意制造了“万宝山事件”。
日军入侵前,沈阳城内的繁华街市。
/>
日本军队在行动。
1931年9月15日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趁东北军阀张学良调动东北军主力入关参加中原大战留驻华北之机,由司令本庄繁亲自策划,日本关东军自行在沈阳附近的柳条湖破坏了一小段南满铁路,诬蔑此为中国军队所为,当夜向沈阳北大营之中国军队发动进攻,标志着“柳条湖事变”,又称“九一八事变”的爆发。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地段的南满铁路,反诬是中国军人所为,并以此为借口,进攻北大营。图为柳条湖爆破现场。
“柳条湖”事件中被炸死的中国人。
1931年9月18日晚,日军炮轰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九一八”事变爆发。驻防沈阳的中国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奉张学良“不抵抗”之命严禁部下对日作战,但团长王铁汉等仍率部进行了抵抗,因作战失利,翌日晨全城即告陷落。北大营的官兵在遭日军突然袭击时,曾自发地英勇抵抗。但日军还是很快攻占了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
图为激战后的北大营残堡。
九一八日军进攻东北示意图。
中日双方军队序列。
“九一八”事变后的9月19日,日军占领营口时在满铁事务所(现市少儿图书馆)门前布设阵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在东北到处挑衅。9月19日,日军侵占了北大营、沈阳、辽阳、营口等地。图为日军进占沈阳。
1931年9月19日,日本侵略军占领营口县公署(今营口市二职高)。
9月19日,日军占据“东三省官银号”(中央银行)的大金库。门前有日军站岗,门上贴着“日本军占领,犯者死无赫”字样。
1931年9月19日,外交部向日本提出严正抗议的文书。
9月19日,驻朝鲜的日军第20师混成第39旅团为增援关东军,越境侵入东北。图为该部在朝中边境新义州车站登车出发时的场景。
1931年9月20日,日军在长春集结,准备进攻吉林。
事变两个月内,日本军阀占领中国东三省诸多主要城市。除了1931年11月,进犯黑龙江的日军在嫩江桥遭到黑龙江步兵第3旅旅长马占山部顽强抵抗外,日军都未遭受重大损失。图为嫩江桥抗战和马部与日军反复争夺的嫩江铁桥。
江桥抗战时的马占山。
" />
%2010pt;%20font-family:%20arial" />
%2010pt;%20font-family:%20arial" />%20black" />
%2010pt;%20font-family:%20arial" />
%2010pt;%20font-family:%20arial" />%20black" />
" />
%2010pt;%20font-family:%20arial" />
黄显声手下的沈阳警察,也是沈阳事变中唯一一支重创日军的中国官方武装力量,所以在缴械后,被屠戮者甚众。
1932年蒋介石写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手令。
1932年,以李顿为首的国联调查团在沈阳对“九一八”进行调查。
1933年,热河抗战失败,张学良引咎辞职后的留影。
1932年2月,在日本的扶持下“满洲国”建立,其傀儡政府名义上的领导人是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部分中国学者将九一八事变认作抗日战争的开始。这政权其实是关东军拥有,他们以日満亲善大使作占领东北的借口,以继续进行侵略。
傀儡皇帝溥仪(左六)即位与关东军司令官菱刈隆(左五)等人合影
一九三二年日本占领东北后,扶植伪满洲国建立。图为一九四○年六月,伪满洲国皇帝溥仪访日与日本天皇裕仁握手。
以下像片摘自《伪满洲国的“照片内参”》,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溥仪的“大元帅正装”。1933年秋季,关东军出于种种考虑,终于同意了溥仪改“执政”为“皇帝”的愿望。溥仪赶紧准备了一套清朝“龙袍”。但关东军再一次警告溥仪,日本承认的是“满洲国皇帝”,而不是“大清皇帝”。1934年3月1日清晨,溥仪只好先穿着“龙袍”在“新京”杏花村土垒的天坛上行“告天即位礼”。回到执政府后,立即换上由奉天被服厂制作的“满洲国陆海空军大元帅正装”,进行了“登基”典礼。
溥仪夫妇离开旅顺。经关东军同意,在溥仪登基前的1934年2月1日,“国通社”公开了一组溥仪的照片,其中一张为溥仪夫妇离开旅顺前往“新京”在汤岗子对翠园门口的照片。对翠园是满铁经营的一家高档宾馆。1931年11月,在日本人的策动下,溥仪从天津乘船在营口登陆,转入旅顺居住于此。经过几个月由关东军导演的“民众请愿”、“元老恳请”,溥仪“决意”出任“新国家执政”。3月8日出发赴“新京”。
婉容被授予“宝冠章”。1934年6月,日本天皇派秩父宫雍仁到伪满庆祝溥仪“登基”,并代表天皇赠溥仪“大勋位菊花大绶章”,又赠婉容“一等宝冠章”。这是婉容在授章后退出勤民楼的情景。
郑孝胥就任伪满总理大臣。1934年2月,溥仪称帝前在家中手持日本旗的郑孝胥和其儿子。郑孝胥,1860年5月2日生于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的一个仕宦家庭,后相继投奔李鸿章、张之洞、沈葆祯门下,充当幕僚,并为他们所器重。1923年,退位清帝溥仪的老师陈宝琛、庄士敦以郑孝胥有“骨气”,推荐给溥仪入宫任职。
植田谦吉任关东军司令官。4月2日晚,伪满政府以张景惠为首的高官,在长春火车站前大和旅馆大礼堂举行盛大欢迎会,宴会前植田和张景惠会谈。植田谦吉(1875—1962)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历任日本陆军军务局课员、参谋本部附、教育总监部附、航空本部长、朝鲜军司令官等职。在1932年日军发动“上海事变”时立下“战功”。1936年植田取代南次郎任关东军司令官兼伪满洲国全权大使及关东局长官。
中村舰政访问伪满洲国。张景惠在中村舰政点烟。日本为了显示拥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不断派各种军事组织到伪满访问。1935年9月29日,日本海军中村舰政本部长乘“光”号火车来到“新京”。30日上午10时,中村在“参拜”了“忠灵塔”后,又“拜访”了伪国务总理张景惠。
破损的日本军旗。四个日本兵,一个持刀致礼;一个持旗;两个持枪,典型的日本军旗仪式。这是1934年5月5日下午3时大连港“智利”号轮船前举行的欢送畑俊六的第十四师团“凯旋”回国的仪式。请注意这面军旗是破损的,但仍被高举着,旨在炫耀这支部队“屡建战功”。
创作反映九一八事变歌曲《松花江上》的作曲家张寒晖
(1902-1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