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21 中國時報
獨立評論:外省人
陳浩
在北京的出租車上聽師傅(司機)罵外省人,真是一個奇特的經驗。話裡頭詳細的說法,有些不好聽的,我就不提了,這老兄對四川人印象好,對東北人沒好話,對港台和廣東人沒「說法」,他說「沒利害關係嘛!就上下車付錢,談不上有意見。」他的「偏見」,有憑有據,都是生活接觸的故事,聽得叫人坐立難安,卻想聽下去。
在北京坐過不計其數的出租車,上個月這是第一次聽到這樣的「省籍異見」,一般來說,北京司機都很能聊,但說話都有一種世故的智慧,說故事,舉例子,調侃自己,滋滋味味的,就算聊得興起,也不會跟你談政治,就算罵官,也繞彎挖苦,聽得你叫絕。
那天這師傅過於直白的作風,令我不太習慣,又怕他看出我是台灣人,或說出令我不安的評語。雖然台灣人作為一種「整體」的負面或正面評價,也並不是不熟悉,但這師傅沒把台灣人放在跟大陸各省人一塊兒比較評估,我鬆了一口氣,卻又有點失落。後來我想可能是太大量的「北漂」外來人口,使外來者與北京本地人的關係變緊張了,尖銳了。我突然想到,像台灣這樣因為內戰,幾百萬外省人的大遷徙與較早閩客住民的省籍融合經驗,放在今日中國大陸,可能也是很特殊的吧。
我認識的大陸朋友多是知識份子,四十歲以上的人普遍有上山下鄉的外地經驗,說起來無不精采,但放在個別省份或都會來看,還是沒有台灣的這種大量移民的經驗。近十年來沿海開發城市吸引大量外來人口,省籍文化差異的現象開始表面化,前兩年有討論歧視河南人的書,我竟發現內容似曾相識,原來小時候也都聽人講過,河南人如何山西人又如何,並不覺尖銳。
最近因為倒扁邉樱?娨暽嫌珠_始聽到有名嘴罵外省人,那是當成一種政治族群在罵,仍將外省人當成一種「外來的整體」,這當然跟北京那師傅的罵法完全不同,但是在我的成長經驗中,「外省」不是「一省」,是很多很多省;家對面住的福州人,跟隔壁的四川人的差異,絕對大過與對街住的本省人的不同。母親和父親拌嘴時,可以牽拖出北京人與東北人幾十點差異,上大學時聽不懂廣西教授和湖南教授的鄉音的困惑,絕不少於跟我一樣從下港來的同學。也因為從小講閩南話長大,對「外省第二代」這樣的身分分類,體內也很有「牴觸感」,有時想問「哪一省第二代」?有時也疑惑「這種身分還是要逼我作異鄉人嗎?」
本來以為近六十年的生活融合和政治結構的本土化,凋零殆盡的外省人被視為「利益一致的外來者」,既非現實,為何仍要作「影子的追殺」,甚至綑綁成「中國」的稻草人不斷放箭,難道政客的利益真的可使人愚蠢而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