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虫系列(13)-伏特加

酒虫系列(13)-伏特加

看着像水,闻着像水,喝着像水,到了肚子里不像水,像火,让五脏六腑,七经八脉都燃烧的火――这就是伏特加。

伏特加是俄国的“国酒”,是俄国的上帝,俄国号称是泡在酒桶里的国家, 俄国人号称是酒汁滋润的民族,平均每年消耗15公升酒,一半是Vodka. 而如果只算成年男子,这个数就成了120公升!900万粉丝,300万酒鬼, 他们对伏特加的顶礼膜拜,难解难分,达到嗜酒如命,把它当成“第一妻子”的地步。从凡夫俗子芸芸众生到大文豪艺术家,无不是贪杯之人,好酒之徒。按理说偏冷的地方人活的长,可是俄国人的寿命排在世界136位,肯定与酗酒有关。

伏特加应该说和威士忌是亲兄弟,都是从谷物酿造蒸馏的,大麦,小麦,燕麦,黑麦,特别是玉米,只是它的原料有时还有土豆。这是不怎末产葡萄却有大量谷物的苏格兰和俄罗斯的共同选择。在麦芽的存在下,加热把谷物的淀粉变成糖,其发酵变成酒精,蒸馏(往往两次或更多)使之纯化,达到96%,但再往后没有橡木桶的陈化,而是通过桦木炭的过滤,除去一切色素和杂质。每十升的蒸馏酒液用1.5公斤的木炭,连续过滤不得少于8小时,每四十小时换掉10%的木炭,得到一个无色无嗅无味的液体,对蒸馏水稀释到40-50%后,即可装瓶销售。质量上土豆不如小麦,小麦不如黑麦。个别的情况下,会加一些香料,果汁,颜色。

威士忌值得炫耀的口感,白兰地令人心醉的芳香,伏特加一概没有。什麽“一看,二闻,三品”那套程序,对它根本不灵,用不着。喝伏特加的方法是:倒在一个厚壁的直筒的小酒杯里,一般是50克(一两),“一口闷”(one shot)。喝这种酒追求的只有一个:进肚子以后的效果。胸口发烧,浑身发热,脑袋发晕,眼睛发直,舌头发涩。一句话,那种似醉未醉,微醉小醉的感觉。当然也有人要喝个大醉,傻笑,发疯,撒野,乱吐,死睡。令人不可思议的是,醉酒的人心情愉快,观看的人处之坦然。不过有一点俄国人是对的,他们把酒当酒喝,直奔主题,抓住根本。

欧洲人,美国人,喝酒只注意酒以外的东西。香味,甜度,酸度,丹宁,或者营养,都是些远远小于1%的成分。其实酒的主要成分是酒(废话!)可是那些品酒专家们云山雾罩说了一大堆,就是对它的作用一字不提!如此本末倒置,他们到底对酒懂不懂?俄国人说,全世界的人都是用嘴喝酒,只有他们用胃喝酒。别的人在喝酒中的杂质,而他们才只喝酒的本身。

当然,俄罗斯人喝酒入口即烟一饮而尽,也还因为伏特加有点呛人,辣嗓子,特别是质量不太高的。为了减轻这个刺激,喝酒之前他们把酒瓶子放在冷冻室里,外面冻出一层白霜。连小酒杯也要跟着冻得冰凉。他们还有一个习惯,喝酒时一定在喉咙弄出呼噜呼噜的声音。杯一端,不能停,瓶一开,不能剩。

俄国人怎麽样能喝许多伏特加尽量保持不醉?当然他们久经沙场练就了好酒量,当然从基因上白种人就比黄种人能喝,但是也有一些小窍门,喝酒前,吃两个煮土豆,喝一到两个生鸡蛋,喝一到两勺橄榄油。喝酒时,只喝伏特加,连水,果汁都不喝。一口闷,不要嘬。马上吃两片柠檬,接着大口的酸黄瓜,腌西红柿,以及多油的食品。酒后,第二天早晨5点,从冰箱拿一罐啤酒,喝完接着睡。如果不管用,醒来后喝一杯盐水。

伏特加起源于词voda,就是water,变成爱称,vodka,有“可爱的水”的意思。伏特加的确看着可爱,晶莹,纯洁,像个天使,可是喝到肚子里,就成了唆人作恶的魔鬼。它的名声不像威士忌,白兰地那麽好,经常使人联想到酗酒,醉鬼,甚至犯罪。

从15世纪克里姆林宫的楚多夫(Chudov)修道院造出第一桶伏特加,当时作为止疼药,它整有五百年的历史了。俄国传统上只为领导人和英雄立碑,现在也要为Vodka立碑了,上面刻满它的名牌。在伏特加的发展史中,有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门捷列夫。如果你说不知此公何人,你的中学化学老师就该打你屁股了。他是元素周期表的发明人,现代化学的奠基者。他的博士论文《论酒和水的结合》研究了一年半,证明当酒和水混合时,总体积不是两者之和,而是小一点,确定伏特加的最佳浓度是38%,要用重量算而不能用体积,再高让人烧心,再低淡而无味,伏特加的名字都是他起的。后来因为酒上税时都是四舍五入,就成了40度,1894年列入国家标准, 而且规定伏特加是以重量卖而不是以体积卖。现在世界上所有的烈酒基本上都是40%,连中国的白酒也要向世界看齐,发展38度低度酒。所以门老先生也是烈酒的祖师爷,比中国传说中的杜康贡献大得多。

因为实际酒的度数可能有1%的误差,后来世界上还是通行比较简单的体积浓度,40%就是温度15度时酒精的体积比。美国则常用另一种表示,叫Proof,数值是体积浓度的两倍,40%就是80 proof. 在英式的表达中,57%时100 proof,用得很少。

从伏特加出现以后,俄国的历史就变成了伏特加史。18世纪,彼得大帝免费向士兵提供伏特加,每天两杯(15-18%),那时杯子很大,不是现在的60克120克小杯。俄军在天寒地冻中的魔鬼训练全靠伏特加顶着。1812年的俄法战争可以说是Vodka对Brandy的大战,俄国凭着充足的Vodka供应,士气高昂,打败了Brandy见底的法军。可是到了1905年日俄战争,俄国人吃了“醉兵必败”的亏,以至德国威廉二世总结道,“未来欧洲战争中,胜利永远属于清醒的一方。”从此沙皇停止向部队供酒,以茶代之。

就连十月革命,也与伏特加有关。一次大战时,沙皇把持伏特加专卖权,断了老百姓财路,怨声载道。布尔什维克号召不造酒,不买酒,不喝酒,与沙皇对着干,最后革命成功。反法西斯战争,当时苏联红军饥寒交迫,弹药不足,但是每人每天100克的伏特加从未间断。血里流着伏特加的红军硬是反败为胜,把红旗插到了柏林。

由于伏特加渗入到俄国社会的每个细胞,当权者都得面对。500年间,伏特加六次被禁,六次解禁,比孟获七擒七纵只少一次。列宁时,把度数降到35以下,命名这种酒里科夫加(当时财政部长的名字)。斯大林则废除禁酒令,大大增加了税收。赫鲁晓夫下令研制喝不醉的伏特加,专供中央领导人,让他们既能享受酒的美味,又不耽误第二天的开会。戈尔巴乔夫大刀阔斧重拳出击禁酒,查,封,关,罚,有“矿泉水总书记”之雅称。叶立钦是个大酒鬼,但是只喝白兰地。他取消了国家对伏特加的专卖权,结果Vodka愈演愈烈,假酒横行,劣酒泛滥,真正的好伏特加只能靠进口。普京上台一个月,就把伏特加产销大权收归中央,他还从我做起,滴酒不沾,树立样板,这招还比较灵,这些年年轻的,时尚的,转向红酒,啤酒,伏特加的销量每年递减。(尽管如此,普京成了立陶宛一种伏特加的牌子)

六十年代,前苏联的货架上只供应两种Vodka: Moscovskaya (苏联绿)和 Stoichnaya (苏联红)。后者是高档的,3个卢布一瓶,半升装,12戈比压瓶费,男女老少无人不晓。喝酒要集体行动,三个人,一人掏一卢布,酒倒出来正好是三杯。直到现在Stoichnaya也依然是俄国伏特加中最有名的。

然而,出自瑞典一个只有万人的小镇奥胡斯的绝对伏特加(Absolut Vodka),有六种口味,辣椒,红梅,柑桔,等等,靠着它成功的广告战,名气已经远远超过了苏联红。它的创始人Lars Olson Smith 发明了一种连续蒸馏的方法,快速地得到纯净的伏尔加,因而获得“伏尔加之王“的称号。它的酒当然好,但它的宣传更好,重金悬赏,重兵出击。“绝对完美”的口号震耳欲聋,让你不由不信。标签是直接印到瓶子上的,别出心裁。每个瓶子上都有他创始人头像的徽章,个性鲜明。波普艺术大师安迪-沃霍尔给他画了一幅画以后,陆续有五百个画家为它作画,还有一百个在排队等着,艺术与广告已经混为一体,大大提高了“绝对伏特加”的品位。

别看美国人20年代还不知道伏特加史怎麽回事,现在它已是世界第一大伏特加品牌斯米尔诺夫(Smirnoff)的拥有者。Smirnoff原名Smirnov,建厂于1860年沙皇时代,甚至十月革命后仍是家族企业。20年代其后人Vladimir Smirnoff流亡到法国,30年辗转移民至美,带来秘方,建立酒厂(译为“皇冠“),使美国人认识了伏特加,喝到了伏特加,生产了伏特加,并向世界160国家销售了伏特加,每天46万瓶。它有红,蓝,绿,黑不同品种,35%-50%不同浓度,2003年旧金山世界烈酒比赛获金奖,在十大名烈酒中排行第二(第一名是一种Rum酒,第四名是威士忌的Johnnie Walker)。

节外生枝。六十年代在俄的Smirnov另一支后裔,重新恢复了酒厂Smirnov。美方的Smirnoff来个恶人先告状,告俄方的Smirnov侵权,旷日持久的Smirnoff对Smirnov官司大战以美方失败告终,因为裁决下来,美方公司用的法文名,而俄方公司是俄文名,不搭界。

和俄国伏特加打官司的不止美国,还有以前对它唯唯诺诺的“小兄弟”波兰。退出华沙条约组织后,波兰来个翻脸不认人,宣布自己才是伏特加的原产地,正告俄国今后不准再用Vodka的名字。这不是挖了俄国人的祖坟吗,哪能不严阵以待。寻找俄国是名不虚传正经八百的“伏特加之乡“的证据,历史的重任就落在了历史学家波赫列金身上。到底是学富五车,到底是才识过人,波赫列金不负亿万俄国人民的众望,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波兰生产伏特加比俄国晚了几十年。小兄弟从此消停了。

两年以后,在莫斯科郊外波赫列金的家里,发现了他的尸体,据悉是波兰人所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