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强国论坛在《新闻联播》中露面:“要吃米 找隆平”才是吃饭问题的关键解
云淡水暖
刚才看今日(2007年5月22日)的《新闻联播》,其中的重点人物新闻又是谈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大师,袁隆平大师的事迹,已经多次见报、现屏幕了,每一次都有新的感悟,今天却格外不一样,因为今天的《新闻联播》一共用了两条新闻来谈,并且是以人民网强国论坛主持的袁大师与网友对话作为第一条新闻,标题是“袁隆平做客人民网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有几位版主荣登央视屏幕,草民看到一个船山石版主的“大头特写”,镜头离得太近,以至于已经有点“光学变形”了,有点“委屈”了船山石版主的一表人才形象。但草民想,可能船山石版主专注地看着电脑的精神头,令新闻编辑不忍将此段素材编掉,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到央视网站看新闻联播视频,那个“大头”就是船山石版主的,先乐他一回。
相关的第二段新闻标题是“科学改变世界——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新闻用细节描述了袁大师在上世纪60年代末期,在湖南安江农民林去阶的地里转悠(寻找杂交稻种)的时候,承诺农民林去阶“我让你地里多长座米山”,根据林去阶的回忆,直到上世纪70年代初,他家的稻子亩产只有300多公斤,全家人都吃不饱饭。根据新闻的记载,这个“长座米山”的过程持续了15年,十五年的春华秋实,十五年的艰难跋涉,据报道袁大师的试验次数达到数以十万计。
当1975年第一代杂交稻成功推出的时候,农民回忆道“他带到我们生产队上实验,每亩增产300多斤。”,记者总结说:第二年(1976年),国家开始大面积推广杂交稻,推广到哪里,哪里就摆脱了饥饿。草民还在该新闻中听到这样一句话“这位几十年把双脚深深插在泥地里的大科学家,为他的祖国以及世界上30多个国家解决了吃饭问题。”,这话可说的是理直气壮,因为有国内外的数据在支持这个伟大的结论。湖南省副省长杨泰波面对镜头说:它首先解决了一个世界性的大难题,温饱问题。76年以来,到目前为止,累计增产5200亿公斤,如果按照每年每人消耗500斤计算,那就等于他解决了20亿人口一年的吃饭问题。据央视报道,在中国的帮助下,越南种植了65万公顷,印度种植了56万公顷,全世界越来越多的人…在告别饥饿的同时,记住了袁隆平这三个字。
草民在农村的时候,记得种子问题和种植技术问题一直是得以非常重视的,,每年都有大规模的“换种”,由粮食局和农业局组织。每年冬季都组织大批生产队长、农技人员到海南岛学习种植技术,现在想来,恐怕与海南岛的特殊气候环境分不开吧,根据报道,袁隆平的一个育种基地,就在海南岛。当时与生产队的队长和农民聊天,他们总感叹化肥不够,产量上不去,殊不知良种的作用也是划时代的,草民认为说集体经济时代农民“偷懒”的说法是一种无视事实、的对农民的污辱,农民从来就不偷懒,他们缺乏的是良种、化肥、先进的种植技术。要不然为什么1975年在种植袁大师的良种后,湖南农村的生产队稻米的亩产一下子提高了300斤呢,还更“绝对”的说1976年以后,袁大师的良种推广到哪里,哪里就摆脱了饥饿。一直推广到全世界,据说美国也在种植袁大师的良种稻米。
新中国的吃饭问题,确实是70年代中后期才得以突破性的解决的,突破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从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开始的良种培育工作,在70年代中后期开花结果了,今年的国家科学大奖获得者李振声教授的事迹,也强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李振声教授被称为“中国小麦之父”,其良种小麦的研究工作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一干就是50年,1964年取得阶段性成果,直到到1979年,李振声的研究终于取得决定性的突破,据报道说,李大师培育的集持久抗病性、高产、稳产、优质等品质于一身的小偃6号在大面积推广中获得成功。当时陕西农村流传的“要吃面,种小偃”。
袁大师和李大师被尊为解决中国吃饭问题的“南袁北李”,而陕西农村流传的“要吃面,种小偃”的俗语,倒是令草民想起另外一个传言,叫做“要吃粮,找X阳;要吃米,找X里”,草民一直有点糊涂,如果地里头长不出来东西,找官员有什么用,还是找科学家、工业化才是关键和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