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不关心敏感政治话题的我偶然间读到一份海外报道,指认CSSA在海外充当中共代理,一时好奇,居然在网络上找到了诸篇战斗檄文宣称CSSA完全是中共控制的、中使馆直接操纵的特务机构。问题严重了,不知道三年前我被中国留学生提名选入CSSA(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难道也是涉嫌了“特务组织”,太好笑了,事关个人荣辱尊严,有必要特此严重声明。 中国使领馆为海外各校CSSA提供活动经费,成了最大的罪控。中国使领馆用挪一点小额资金养着CSSA的确是事实。在美国,很多大学会拨款给各学生团体组织,像CSSA这样的大团体,虽然是外国组织,然成员众多,又有faculty参与,且有学校撑着,又有使领馆贴钱,手里的钱可是绰绰有余,每次举办活动那个气派哪。 我所在的是个私立教会大学,本来是个阔绰的主,连商学院的学生也大多免学费且发奖学金,只可惜从没有资助学生活动的传统(不知道是不是希望大家多读圣经,少寻欢有关)。这样一来,中国使领馆成了我校CSSA的唯一衣食父母了,其实那点钱很可怜,怎样分配如何使用还真是个问题,学生会选出了财政大臣和两位主席一起协同管理这笔来之不易的经费,每次开会都报出明细花销,明明白白。 半年后,同期入学的中国同学中萌生了新力量,冒出两位为同学心甘情愿服务的好同志,自动请命当上了学生会主席,男女搭配,不分正负。剩下的干事当场提名,现场唱票,于是我莫明其妙地被选上,挂了一个司管文娱的名头,真想当场推掉啊,当时全校最忙的中国学生非我莫属,给我这么个头衔明显是让我在其位不谋其职。 好在这一男一女主席可真是执着,虽然学生会的预算捉襟见肘,还坚持每次搞活动都不让学生出一分钱,学生会能承办的活动就浓缩在了春节,并且尴尬地将中秋和国庆合并在一起庆祝。所幸教会学校有一个好处,施饭是光荣传统,甚至帮助外国学生办活动也似乎成了他们份内职责,不仅是感恩节、新年、复活节这些传统美国假日让外国学生有的吃有的玩,连中秋也要替你揽下来,还保证让学生大快朵颐之余分到半个正宗月饼。 学生会成员每年一换,再一轮的负责人也是尽心尽力,特别是安排新生住宿找公寓总有比较周密的计划部署,谁开车去本城机场接机,谁先将公寓挪给新生落脚,谁和谁可能成为室友,都有安排。近日再次为朋友新入学的亲友联系我所完全不认识的又一轮新学生会成员,均很快收到了答复,颇感欣慰,自我们那一届沿袭下来的好作风依旧还在。本来学校中国学生数目不大,彼此即便不认识也眼熟,在学生会和教会举办的活动里就更熟知了,除了商学院,每个系的中国学生少得屈指可数,比如我在的系,全系就一个国际学生,然而正因如此,所有中国学生非常团结,八卦也传得挺快,(只是八卦绯闻并不算多);可惜我除了参加大型活动,始终没有多的时间去凑其他的小热闹,算是错过了一些趣事。以商学院学生为主体的中国学生总是在学校待上不到两年就纷纷毕业,典型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博士生那绝对是元老级人物,享有最高的知情权。原本可以成为元老的我,偏偏为了跟随领导,放弃了元老的头衔,想两年后,学校里认识的中国学生所剩无几了,当然还有些铁打的兵,那就是几位中国faculty和当地的几位华人住户,在那样“人烟稀少“的荒漠,再不沟通交流,真会被这异国他乡郁闷死。 回到主题,想起一次中国领事馆的两位负责侨务的官员,忽然要微服私访学校,学生会特派几位学生参与接洽,我也在其中。领事馆一行跟着我们在炎炎酷暑中走遍了学校教学区,首先是认真听取了学生对学校的详细介绍,然后对中国学生的结构和当地华人居民有了较全面深入的认识,对于中国学生毕业后的走向也做了充分了解。这两位官员虽然多少有些派头,对我们这些年轻学生依然是非常的友好尊重,没有刻意摆出一点架子,也没有力劝我们将来一定要立马归去效力祖国,更没有提及要在这里担当反华势力歼击队的任务,我们的对话很轻松愉快,就是拉拉家常,毫无一点政治色彩,实在辜负了这“代理”的名份。 末了,领事馆请十几位学生撮了一顿当地最好的中餐buffet。呵呵,有人又要说,这不,不是在为你们买单吗?买单又如何,中国学生会还是靠政府接济呢,自己的政府给自己的公民自己的未来买单何错之有?中国学生能当上到政府海外代理也不错啊,只是大部分时候还没这个机缘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