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还没把 > 的后记写完,估计要到后天才能贴出,现在先让我来说说点击的事。
曾经有人说过,在博克发贴是为了“寻找同类”,用艾米的说法,就是“码字为知傻”。这两种说法,着眼点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艾米写的大多是别人的故事,所以在她是“码字为知傻”,但在故事人物原型就成了“寻找同类”了。
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经常光顾某个博克的人,往往是跟博主志趣相投的人。不爱做饭也不在乎吃什么的人,就不会经常跑到以烹饪为主题的博克里去;从来不投资不买股票的人,也不会跑到以股市行情为主题的博克里去。
偶尔去去某个博克,或者被一个题目吸引看了某个贴子,不能算作同类,只能算个“游客”。艾园发的多半是长篇连载,即便不是连载的,也多是某几位网友的文章,所以到艾园来的人,是冲这些贴子的内容来的,而不是冲贴子的题目来的。艾园发的,又多半是网友的真实故事,所以我们可以说:一个故事的点击越多,说明爱看那个故事的人越多,也就是知傻越多,同类越多了。
我在码 > 时,曾在 > 里这样说过:“点击多,是人物原型的光彩;点击少,是人物原型的失落。”
我这样说的意思,是希望大家把注意力集中在故事上,而不要去评价我的写作手法,因为我码的字不是文学作品,值不得大家当成文学作品来评论。
我一向赞成“把小说当生活来看”,而不要当某个作者的“作品”来看。当成作品来看,我们满眼看到的都是作者“塑造”出来的人物,作者“创作”出来的故事。不论人物的命运多么坎坷,也无论故事多么动人,我们感到的很可能是:“哇,这个作者真了不起,这样动人 ( 离奇 ) 的故事都编得出来”。
把故事当作者的作品看的另一个坏处,就是心思不在故事上,而在作者的“文笔”“构思”“用词”“修饰”上。这样看故事,再深刻的见解也是有关某个作者的,是有关他 / 她的写作方法的,而不是故事本身,更不是生活本身。我们关心一个作者的写作方法干什么?我们又不是文学评论家,也不是作者的写作老师,我们看故事是想看看这个世界上别的人在怎样生活,借此丰富我们的生活。
但我说的“点击少,是人物原型的失落”可能无形中给人物原型造成了一些压力,搞得他们一见自己的故事点击少了,心里就很慌,以为是自己的故事不好,吸引不了读者,引不起共鸣,有的还怕影响了艾米的“名声”,搞得她晚节不保。
我想在这里分析一下点击数在技术上的成因,借此澄清一些可能有的误会和担心。
文学城计算点击的方式一直在改变,艾园发贴的地点和方式也有改变,所以横向地比较几个故事的点击数不能说明问题。
比如艾米贴 > 的时候,大多数是早贴“海外原创”和“七十年代”,晚贴艾园,所以绝大多数人都在那两个公众坛子里看过了,到艾园来看的人就比较少。 > 连载的时候,艾园这边每集才几十个点击。
> 是每天下午先贴艾园,第二天上午才在“海外原创”贴出,所以艾园这边每集的点击要多一些。但那时是直接贴在“水面”的,大家一来艾园就可以看见,用不着点击贴子本身,除非是想跟贴或者看跟贴。但那时文学城有 BUG ,跟贴一超过 60 就开始乱飞,我不得不每天另种一棵“歪脖树”供大家跟贴用,这等于是把 > 每集的点击分到两个贴子下去了,所以 > 连载的时候,每集的点击都不算多,一般在三千左右。
刚开始贴 > 的时候,采取的仍然是同样的办法,但贴到一半时,文学城建立了“博克”专栏,每天排出前 100 名。为了让艾园的帖子进入排名,也为了让贴子的点击真实反映出看贴的人数,我改变了发贴的方式,把所有的正贴都埋到水下去了,只留一个“今日新贴链接”在水面,所以读者要看一个贴,就必须点击那个贴,这样每集的点击就相应增加了,基本能反映客观情况。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文学城博克跟贴的排版也改动了,以前所有的跟贴都在一页上,看跟贴不用翻页,后来改成分页排版,最初每页只展示五个跟贴,于是乎, 60 个跟贴就要排 12 页,而每翻一次页,点击就增加一次,于是跟贴越多的贴子点击就越多。这样, > 的点击大大超过了 > 。
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博克翻页时,翻一页会增加两个点击 ( 但从“日记”处点进来的又只增加一个点击 ) 。不知道这究竟是文学城的 BUG ,还是有意这样安排的。总而言之,这等于是把点击翻了一倍,所以那段时间发的贴点击都很高。
大约是在贴 > 期间,文学城再次改动了跟贴的展示方式,每页由原来的五个跟贴增加到二十个跟贴,以前要翻十二次才能看全的 60 个跟贴,现在只需翻三次就能看全了,这方便了读者,但点击自然就掉下去了。
以上这些改变一直持续到最近几天,可能文学城终于发现了计算点击上的问题,于是将翻一页增加两个点击变成了翻一页增加一个点击。这两天 > 虽然讨论得热火朝天,跟贴密密麻麻,但点击数却不见多么惊人,就是这个原因。如果这两天 > 的某集有四千个点击,在从前那个翻一页获得两个点击的年代就是八千了,而在那个更遥远的每页展示五个跟贴的年代,老早就上了万了。
点击数的多少,除了文学城计数方面的变化引起波动以外,我和艾米的每次反砸,也可能气走吓走了一些读者。有的人抱怨说:“我以前不光自己到艾园来看你们的贴子,还把艾园介绍给我的朋友,哪里知道你们是这样的人 --- ”
我们是哪样的人,一直是明明白白地摆在这里的,我们从来没有隐晦过,也不屑伪装。本来就是为了结识同类,又有什么必要伪装呢?用伪装结识来的“同类”,只能是“同累”。所以我们并不为这些人的离去惋惜,既然这些人是以为两艾人品好、谦虚谨慎、戒骄戒躁、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海纳百川、百花齐放才来艾园的,那他们分明不是知傻,而是“装傻”,可以统统划入“昨日之日不可留”之类,早日气走早日安宁,免得“今日之日多烦忧”。
有人曾经钻空子说:“艾米不是说不在乎点击的吗?怎么还在数贴子的点击?”
艾米不在乎点击,并不等于她不能关心贴子的点击。不在乎点击,就是说她不为点击码字,她不会为了提高点击就去码她不喜欢码的东西,也不会因为点击少就不码她想码的东西。但她肯定会关心她贴子的点击,因为她写的故事都是有原型的,这些原型一般都会跟读的,他们把自己的故事贡献出来,让艾米写了在艾园贴出,当然是希望在这里找到一些同类的,同类越多,理解他们的人越多,他们就越开心。这既不是钱,也不是名,而是认同,是理解,是共鸣,当然值得艾米关心。
所以艾米无论多忙,都会上来回大家的贴,或者叫我上来回大家的贴,一方面是借此机会跟大家交流,充实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是对人物原型的支持和鼓励。
艾米的“嚼功”,是早已定型了的,不存在这篇文字功底深,那篇文字功底浅的问题。既然艾米写的东西不是创作,所以也不存在这篇构思精巧,那篇构思毛糙的问题。
我不否认,即便同为知傻,即便喜欢艾米写的所有的故事,每个人还是有自己的偏爱的。这既不是因为艾米在写某篇时,用了更好的风格或者构思,也不是因为某个原型比另一个原型更了不起,这主要跟读者个人的经历和爱好有关。有的可能更为 > 所感动,而有的更能从 > 中找到共鸣,但这种差别不是很大,因为艾米写的几个故事基本都是一个类型,喜欢某一篇的,大多也喜欢另一篇。
在这里感谢各位提供故事的网友,也希望有更多的网友把自己的故事拿出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