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后现代·先锋诗 (ZT)

人都需要一倾诉对象,但很多时候有些话是不需要听众的。自言自语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境界……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现代·后现代·先锋诗
李 霞

谈及现代或前卫或新潮或实验诗歌,我们无法忽略这几个关键词:现代、后现代、先锋。当今中外艺术的所有论争没有不涉及这几个词的。本文的现代、后现代概念基本等同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兴盛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80年代。它不同于古典时期的文学精神气质或“现代的感受性”,是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等诸种流派的总称。在现代西方的文论与批评中,现代主义这个术语大致有5种用法:一种美学倾向;一种创作精神;一场文学运动;一个松散的流派的总称;一种创作原则或创作方法。这些用法有各自的偏重,但共同之处均把现代主义的含义界定为现实主义的反动。现代主义还成了新奇怪的代名词。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曾经出现四次引进与发展现代主义文学的高潮:即五四时期、30、40年代、50、60年代台湾时期和80年代的新时期。1935年孙作云《论“现代派”诗》把新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郭沫若时代,闻一多时代和戴望舒时代。他把《现代》杂志的诗歌称为“现代派诗”:戴望舒、施蛰存等代表的“这一派的诗还在生长,只有一种共同的倾向,而无显明的旗帜,所以只好用‘现代派诗’名之,因为这一类的诗多发表于现代杂志上。”
 
      四十年代的“九叶诗派”自称为“一群自觉的现代主义者”。陈敬容说“目前中国新诗还在捡拾浪漫派、象征派的渣滓”,这显然表达了九叶诗人超越象征主义而向成熟的现代主义推进的自我期许;九叶的诗论家袁可嘉提出“新诗现代化”的主张,从诗的本体论、有机综合论、诗的戏剧化等方面阐释诗歌现代主义的内涵。后来他这样理解中国新诗史:从浪漫主义经过象征主义然后推进到“中国式的现代主义”。 

      50年代以后,现代派被称为“资产阶级颓废主义”而遭到了排斥和批判,人们普遍把现代主义视为资产阶级的洪水猛兽。 在70年代中后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海峡彼岸的现代主义概念也受到广泛的置疑和批判,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脱离现实、民族传统,是对西方现代派模仿的模仿,有西方文化殖民主义的意味。80年代以后,现代主义概念融入多元化的文学思潮中逐渐消退,却又在大陆新时期文学中重新登场亮相并在激烈的论争中获得了美学合法性。在与世界隔绝了多年以后,人们急切地把目光投向世界文学尤其是西方的现代派文学,许多作家也开始引进一些新的表现形式。这些开放的尝试必然触动整个美学意识形态,引发关于现代主义的论争。徐敬亚、谢冕、孙绍振的“崛起说”有力地挑战了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现实主义诗学成规,朦胧诗成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代名词,也应该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高峰。

后现代主义脱胎于现代主义,20世纪50年代未至60年代初出现于西方,70年代至80年代震慑全球艺术界和思想界,成为显学。
随着城市化的日益加剧,伴随着历史剧变,人们难免对旧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厌倦、怀疑、甚至嘲笑,他们不再认为对社会的发展负有责任,宁愿将个人生活置于随心所欲、纷乱无序的状态中。中心变成多元,永恒成为变迁,绝对变成相对,整体成了碎片。后现代主义并非只是西方的文化现象,它对我们的冲击已无可避免。

西方认为,后现代主义是后工业文明的产物,但不适应中国的国情。因为西方城乡差别不大,而中国正好相反,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应是城市文明的产物。不能跟在洋人后边人云亦云。后工业社会是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创造的名词,他在《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中用以描述20世纪后半期工业化社会中所产生的新社会结构,他认为这种结构将导致美国、日本、苏联以及西欧在21世纪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形式。

后现代的审美特征主要是:作品缺少主题和中心,呈现多元性;割裂人作为社会主体与历史、政治的关系;消解历史与政治意义;扼杀精英文化意义,拉近其观念中艺术与公众的距离;玩弄拼接游戏,并以无意识心理追求艺术过程快感;在追求反讽的里程中让黑色幽默呈现文本的美学效果;手法上追求拼接法,不连贯性,随意性滥用比喻,混同事实与虚构;利用机械复制或文化工业模式表述着历史存在和历史实践的方式。
 
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可·杰拇逊教授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概括了后现代主义4个基本审美特征:

  1.主体消失。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

2.深度消失。现代主义艺术总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

3.历史感消失。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而记忆永远带有记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一种迎合商业目的的形象出现。

4.距离消失。在现代主义艺术看来,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后现代艺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后現代主义的主要贡献在于纠正启蒙理性的狂妄自大、它的傲慢与偏见。以启蒙传统为代表的现代思想对人类的理性的能力估计过高,对人类前途的看法也流于过分乐观。后現代主义指出了启蒙理性的局限、真理的复杂多元性,它促使我们对于不同传统、信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持更加宽容、更加开放的态度。后現代主义又教我们认识到以真理为化身的宏观话语的霸道性,它們把一些另类价值和弱势群体予以边缘化或予以排除,因而是有压迫性的。

后现代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共同的课题,中国不会因为经济落后而拒绝走向后现代,后现代主义已经引发了当代中国多种问题,如中心与边缘、价值平面、文化观念转型与价值归属、知识分子文化身份等问题。作为一场全球化的文化思潮和运动,后现代主义潮起潮落,它将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视角,它正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机勃勃地发展着、丰富着。

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相比,古典主义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注重现实或泿漫,表现的主要是农民加士大夫心态,多用赋比兴手法,现代主义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注重理想心灵,多用象征手法。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相比,现代主义注重宗教化、贵族化,表现的主要是知识分子心态,多用象征手法,后现代主义是城市文明的产物,注重平民化、日常化,表现的主要是市民心态,多用冷抒情、反讽手法。

非非诗歌是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与后现代主义诗歌之间的过度性诗歌写作。民间写作是中国后现代诗歌的真正开始,知识分子写作仍属现代主义诗歌。下半身、垃圾派是中国后现代主义诗歌的大实验,第三条道路有后现代主义诗歌但还没有形成主流。当今中国先锋诗歌中,后现代主义诗歌成了主流是不争的事实,它还将成为中国先锋诗歌的主流。解构、崇低、多元、审丑、市民、反讽、无中心、冷抒情等都是后现代的主要特征。

古典、现代、后现代,都是非常宽泛的概念,无法准确概括众多的诗歌写作现象。伊沙的写作与垃圾派写作、第三条道路写作都在中国后现代主义诗歌的范畴内,伊沙说垃圾派写作、第三条道路写作不是后现代写作,当然伊沙的写作与垃圾派写作、第三条道路写作有大的不同,就像河南与河北不同一样,但两省仍是一个中国。

后现代之后,我们怎样称呼前卫艺术?能简单称之为后后现代主义么?那么再后呢?

2004-12-8
450003郑州市河南工人日报社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