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特尼大桥到澳克苏大桥(下)- 行走泰晤士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站在贝特西大桥( Battersea Bridge )上,往西瞧,远处,嫣红的晚霞,笼罩在两根巨大的烟囱上,十分壮观,这里就是伦敦最早的切尔希发电厂原址。近处,是伦敦西区最繁忙的贝特西港( Battersea Harbour ),水面上停泊着大大小小的船舶,挤得几乎没有空隙。往东看,阿尔伯特大桥近在眼前,与贝特西大桥的距离之短,实在是超乎想象,估计当时造这座桥时,必有特别原因。虽然这是一座斜拉桥,但无论在颜色或造型上,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薄荷冰淇淋做成的,美丽有余,力量不足。难怪桥头四面都有同样的告示:部队经过该桥时,必须采用乱步。( All troops must break step when marching over this bridge )。

这两座桥的桥址,是伦敦的一个重要观光点,尤其是傍晚,华灯初上,晚霞熠熠,车流闪闪,桥影摇曳,两岸景色十分壮观。

我从阿尔伯特桥来到南岸。步行在阿尔伯特桥和切尔希桥( Chelsea Bridge )之间的贝特西公园里的河边大道上,眼前,切尔希桥就在不远处,这是一座直拉桥,与身后的斜拉桥互相辉映。两桥之间,一座佛塔正沐浴在晚霞之中,安详无比。

该塔被当地人称之为和平之塔( Peace Pagoda ),塔身上部遮盖着复式的八角屋檐,每一个檐角上吊有一个小金钟,塔身的四周均有一个壁笼,里面供有菩萨,或坐、或躺、或立,全部涂成金色。设计者是一位日本的建筑师,但是整个建筑风格却赋有强烈的长安盛唐之风。这不禁让我联想起当年鉴真和尚将中国佛教传给日本的一段典故。

在切尔希大桥的东面的不远处平行地卧着切尔希铁路桥,如巨龙一般横跨泰晤士,这是泰晤士河上八座铁路桥里最繁忙的一座,桥面上共有十对路轨,当我站在切尔希大桥上时,就亲眼目睹四列火车同时出现在大桥上。

铁路桥的南桥头,矗立着的是四个大烟囱的厂房建筑,那烟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四方阵,直顶天穹。这是英国著名的贝特西发电厂旧址,伦敦曾经的最严重污染源之一。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这个世界强国开始面临日益严重的工业污染时,工厂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和八十年代初期先后停产。据说该厂房要被改建成主题游乐场,但不知何种原因,该宏伟规划一直被搁着。目前关于开发贝特西发电厂的流言甚多,甚至有传言,说是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中国富豪准备投入具额资金,改造发电厂。在写本文时,一位文学城读者建议可以将该厂房改造为北京 798 工厂那样的艺术之家,我觉得这个主意是太妙了。

由于贝特西发电厂仍然是待建的工地,要继续东行,则必须过切尔希大桥,从河的北岸开始,这一路上,就完全是典型的城市布局了。沿河穿过西敏市划船基地( Westminster Boat Base ),皇家河边走廊( Crown Reach Riverside Walk )等泰晤士小径,就到达了这次行走泰晤士的目的地 - 澳克苏大桥。

在我的眼里,澳克苏大桥北端的圣约翰码头公寓( St. Gorge Wharf )的楼房群是一个失败的例子。瞧那豪华公寓屋顶上单调统一的墨绿色玻璃屋顶,就像一排猫头鹰在河边站岗,看上去很不舒服。不过公寓前的河滨大道,却是拍摄四大烟囱的最佳位置。

过了澳克苏大桥(Vauhall Bridge),就是伦敦的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地带了。

阿尔伯特大桥美丽但不强壮
切尔希大桥和贝特西公园
和平之塔是唐风还是日风!谁能分得清?
贝特西发电厂旧址
澳克苏大桥旁的新公寓的屋顶像猫头鹰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