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平 台海问题正在决定中国的前途
台海两岸分治以来的主要争执,粗略地讲有三个焦点。最早是国共两党争夺全中国执政权的斗争,其后是两岸政治制度孰优孰劣之争,现在是分裂与反分裂之争,尽管制度之争还在持续。
从终止戡乱时期到民主化进程开启之初,台湾在政治制度、经济实力、社会进步以及生活方式上,较大陆都有明显的优势。特别是台湾首开民主选举之先河,引发了大陆人民的诸多遐想,更对北京的执政者构成了道义和政治的压力。也就在此时,人们开始津津乐道于“台湾经验”对整个中国的示范作用。
但是,最近六年以来,台湾政治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种种现象,使台湾模式的光环骤然黯淡。大陆人民对台湾的民主政治依然关注,但已逐渐失去了好感和尊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台湾的民主政治暴露出破坏性的内耗功能,从政者本身更没有表现出令人为之敬佩的素质;二是台湾的民主政治一直停滞在“程序民主”阶段,强势的利益集团能够不受约束地假借民主之名和手段,去追求自私自利的政治目标,包括“台独”。
军事科技的提升呈现出加速度
在民主政治的掩护下推动“台独”,不仅使大陆人民对台湾的民主进程失去了认同的基础,对原本独具魅力的某些政治人物感到失望,更使他们对台湾政治试验工程的积极价值产生了怀疑。尽管如此,台湾对大陆的影响并没有消失,反而还在继续牵动着大陆的反应模式。简单地说,台湾政局的演变,直接影响着北京方面的全局战略思维,间接左右着中国政治和社会的演变方向。毫不夸张地说,台海问题是决定中国现状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受制于台海问题,这一点可以从无数事实中清楚看出,其中主要者有二,一是军事,二是政治。
在军事上,“台独意味着战争”,这是北京方面所划的最低底线。台海地区今天没有发生战争,将来也不一定真会发生,但只要“台独”目标没有放弃,追求“台独”的动作还在持续,那就意味着战争警报一直在作响,大陆必须做战争的准备。
为战争做准备,不只意味着大笔军费的投入,更意味着军事科技的跨跃式提升。二战之前以及之后的历史都已经充分证明,在准备战争的过程中,军事科技都会呈现出加速度的发展趋势。有些军用技术在战争中派上用场,但几乎所有技术都最终转为民用,甚至促使全球经济发生了重大变革,其中包括核能技术、太空科技和卫星通讯,等等。
中国为台海战争所做的军事准备,起点远远高于两岸军力对比,着眼点是预防和阻止美国直接介入台海冲突。因此,中国军事准备的目标,显然是要追赶、甚至超越世界上最先进的军事科技和装备。中国近年来在尖端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特别是在宇宙飞船、“卫星杀手”和信息网络技术上的进展,在宏观上说是其长期追逐强国梦想的结果,但在微观上,这是对潜在的台海战争所作出的直接反应。
政治管理模式具有战时色彩
表面上看,台湾问题对中国大陆政治的影响不如军事领域明显,但实际上,这种影响同样深刻。
撇开两岸统一的长期目标不谈,对中国所有当政者而言,防止台湾独立,维护台海现状,是最起码的目标。这个阶段性的历史使命,在政治日程上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这就意味着,台湾问题时刻处在中国最高执政者的视野之内,台湾局势的任何变化都会牵动北京最高决策层的战略思维和战略部署。
就目前而言,由于台湾岛内日益大胆、日益频繁的“台独”动作,北京当局始终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从而决定了中南海的治国模式依然带有浓厚的战时色彩。高度集中的决策过程,铺天盖地的政治动员,快速和大规模的资源调配,雷厉风行的贯彻手段,以及对某些特定目标不计代价的追求,这些都是战争时期留下来的决策和执行模式。
不仅如此,北京方面一直强调,台海两岸目前处在停战状态,因为中国内战在法理上还未结束。这就进一步表明,虽然“经济治国”的模式已经与世界接轨,但由于内战随时都有可能重新爆发,因此,政治管理的军队化、军队管理的政治化现象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还会延续下去。有人曾经呼吁中国军队应该“国家化”,这显然是因为没有看到治国模式的军队化现象。
对台海问题的强烈危机意识,使得中国大陆在开启政治民主化方面,始终缺乏信心和决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苏东剧变,已经使中国的政治管理者对激烈的政治变革深感疑虑。现在台海局势不能给人以长期的安全感和稳定感,“台独”引发战争的威胁似乎时时刻刻都迫在眉睫,使得中国开启政治改革的意愿和决心都不足够。
当然,台海问题对中国大陆战略思维和战略决策的影响,不只表现在军事领域和内部政治上。在周边安全的布局中,例如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以及在外交布局中,例如处理与欧美及周边国家关系的新思维,都能反映出北京对台湾问题的极度关注。笔者并不是说台海局势是影响中国大陆所有决策的唯一因素,而只是要表明台湾问题在中国政治日程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