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博物馆——华盛顿特区之旅(3) 军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2006年10月

华盛顿有两座航空航天馆,一个是位于特区的国家航空航天馆(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 还有一个就在我们住的Herndon市旁边,紧邻华盛顿Dulles国际机场,称做The National Air and Space Museum's Steven F. Udvar-Hazy Center。由私人捐资修建,用于陈列特区内航空馆放不下的新增展品。因为是私立的,所以要收门票,20刀每车,车上多塞几个人比较划算:)


我们先去的是位于华盛顿特区的国家航空航天馆。馆内陈列有自人类发明飞行器以来各个时期的飞机和航天器(不是模型,均为实物),其中最耀眼的明星级展品就算是载着人类首次成功登上月球的飞船阿波罗11了。此外还有诸如第一次完成飞越大西洋航程的飞机,一战,二站,朝战当中使用过的飞机,以及显示冷战时期美苏的航天计划较量的材料,火箭的比拼,宇航员的服装对比等等。馆内还设有一个IMAX(3维)影院,上映一些与航空航天有关的科教片

参观完毕老公觉得不过瘾,说这个航空馆是对小孩子进行科普的。听他这里的同事讲,Dulles机场的那家新馆Steven Center非常值得去看看。

比较之下,新的航天馆有更多的实物展出,对于成年人,特别是俺家这样的航空和军事爱好者来说更具观赏性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步入展出大厅,跃进你视野的便是一排排、一驾驾各个时期
,各种型号,各类用途的飞行器,或悬吊在顶棚,或陈列在地面,真正是飞行器的博物馆。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因安全隐患和耗费燃料过多等问题而被迫退役的协和客机、在二战中执行轰炸广岛任务投下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的B-29轰炸机(另一架执行轰炸长崎任务的轰炸机陈列在美国空军博物馆)、在朝鲜战场被击落的志愿军米格战斗机(机尾上有鲜红的五星和"八一"字样,看了心里不舒服),已退役的F-14战斗机,以及不需要燃料的太阳能轻型飞机等等

法航协和客机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投下人类第一颗原子弹的B-29轰炸机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在一间单独的展厅里,陈列着一件巨无霸展品,那就是企业号航天飞
机。美国作为 目前世界上唯一拥有航天飞机的国家*先后共研制了6架航天飞机,除了已爆炸和坠毁的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尚存4架。其中在这里陈列的企业号是试验用机,从未真正遨游太空。另外3架分别为发现号(Discovery),亚特兰帝斯号(Atlantis)和最年轻的、主要执行国际空间站运输任务的奋进号(Endeavour)。
(*前苏联曾经研制并成功发射/回收过一驾航天飞机,另外有4驾研制尚未完成。但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它们的使命也戛然而止了。)

企业号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华盛顿特区与弗吉尼亚州一河相隔,河的东北边是特区
,西南岸便是弗吉尼亚的阿灵顿。有不少首都的机构和建筑都坐落在阿灵顿一边,像著名的国防部五角大楼,葬有建国以来历次战争中为国捐躯的将士和前总统肯尼迪的阿灵顿国家公墓,以及Iwo Jima纪念碑。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听说Iwo Jima还是因为老公念叨着在中学课本上学过,所以很想去看看
。因为翻译的问题,开始我并没搞懂这个Iwo Jima是个什么东西,到了目的地一看才明白,原来是太平洋战争中著名的硫磺岛战役。Iwo Jima是太平洋上的小岛硫磺岛的日语名称。Iwo Jima纪念碑(也称Marine Corps - 美国海军陆战队纪念碑)就是为纪念硫磺岛战役而修建的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纪念碑的碑身是6位美军战士在奋力竖起一面美国国旗
。纪念碑的原形来自一张随军记者拍下的珍贵照片,该片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硫磺岛战役从1945年2月16日一直打到3月26日,最终以美军从守岛日军手里夺下硫磺岛结束。硫磺岛战役极其惨烈,到战争结束时,负隅顽抗的日本守军22000人中只有1083生还,而进攻的美军官兵损失达26000人。这张珍贵的照片正是纪录了在战斗期间,一只美军部队占领了岛上的一个制高点后为激励岛上其他作战美军士兵,6名战士奋力竖起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的情景。6位战士中的3位在之后的硫磺岛战役中牺牲,可想战斗的惨烈
Image and video hosting by TinyPic


我们来到Iwo Jima纪念碑时暮色已浓,但前来凭吊的人却络绎不绝
。真是要感谢那位舍生忘死的随军记者纪录了这珍贵、生动的历史一刻,更感谢那些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没有他们当年的付出,就没有我们今天的生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