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中国古代的白人与黑人
Ⅰ、中国古代究竟有否白色人种生息, 是我国考古学界和人类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过去学术界多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但肯定者也有, 如唐善纯先生认为, 古代西域地区的月氏人和龟兹人同为塞种人, 因为在塞语中“龟兹”( Kutsi)有白色的含义; 而“月氏”与“龟兹”来源于同词根, 故其族名都来源于他们的肤色(见《文史知识》1994 年第2 期) 。
著名人类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韩康信先生经过数十年努力和深入研究,终于圆满解决了这个问题,即中国古代确实有白色人种生息。依据是①1979 年, 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已经干涸的罗布泊以西70 公里的孔雀河下游北岸第二台沙丘上, 发掘了距今三千八百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的古墓,从中采集到18 具头骨。据韩先生研究认为, 这组头骨的欧洲人种特点很明
显, 代表一种原始欧洲人种类型(见韩康信《新疆孔雀河古墓沟墓葬人骨的人类学特征》) 。②1984 年,新疆博物馆与和田地区
文管所联合发掘了一处战国至东汉时期的于阗人墓地。该墓地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 即今和田地区洛浦县山普拉乡以南三公里处古河畔。在对该古墓群出土的大批于阗人遗骸进行研究后, 韩撰写了《新疆洛浦山普拉古墓人骨的种系问题》一文, 揭开
了于阗人种之谜。他将山普拉古墓人骨与毗邻地区古代欧洲人种各支系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 证明山普拉的人类学材料具有明显
接近欧洲人种地中海支系类型的特征。他还进一步指出: 这些人种不曾与分布于中原地区及蒙古草原的蒙古人种集团的民族发生过
融合, 但有与欧洲人种其他支系混血的现象。因而他提出:“公元前最后几个世纪甚至更早, 地中海支系的一支居民越过帕米尔高
原, 顺沿塔里木盆地南缘, 不断移殖到新疆境内,直到罗布泊地区。”这个观点,已得到学术界普遍认同。著名的西域民族语言专家、国家文物局研究员林梅 认为:“韩先生这个结论和语言学家对于阗语言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文物天地》90 年第4 期)
研究表明,我国古代确有白种人生息。
Ⅱ、郑和下西洋, 加强了中国同非洲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关系, 促进了各国经济文化交流, 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岸来中国的使者商
人增多了。这些人带来一定数量的黑人奴隶,或在船上服役, 或赠给官方, 或卖给私人作奴仆。因此明朝时期广州南京等地有较多黑人定居。
上溯到唐朝也有黑人在中国定居。唐朝称黑人为“昆仑”。所谓昆仑是指唐朝对其疆域以南鬈发黑肤居民的称呼。它是一种泛指,其地域包括印度支那半岛南部、非洲北部。黑人来源有二。一部分是一些国家和王朝进贡给唐王朝充当官家奴婢的“贡品”,另一部分是由西亚各地转卖到中国的私家奴婢。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较多的省份,其中也有一个黑人种族。长期以来,这些黑人虽与其他民族交往,但仍保持鬈发黑肤的生理特征和黑人独特的装束。有关专家研究认为,云南黑人可能是内格罗族的孑遗,至于其祖先是什么时候、通过什么途径定居云南的, 尚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