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午后的秋阳中,我坐在戏院旁露天咖啡座上,趁等待《色 / 戒》放映前的三十分钟,匆匆将张爱玲同名小说浏览一遍。张爱玲的文字一如既往的精致,凝炼简洁的对话,插述,描写,意识流,把情景和人物交待得栩栩如生。小说《色 / 戒》写得隐讳,有些地方“疏可跑马”,于是留下了悬念和玄机,让读者有空间想象。
首都华盛顿只有两家戏院上映《色 / 戒》。听说这部电影在香港台湾票房不错,熟谙人情世故的欧洲人大概也会喜欢这部影片,不然怎么会在威尼斯电影节上捧到金狮奖?不曾有过战争沦陷经历的简单美国人对《色 / 戒》似乎冷淡。步入戏院时,只见稀稀落落的观众席中有一半是亚州面孔。
电影拍得很好看。剧情中有一切戏剧冲突要素:情爱与性欲,理智与情感,私情与大义,个人与国家,时代与命运。演员的表演精湛出色,运镜布景无懈可击,音乐画面凄美动人。影片再现抗战时期的香港上海,再现民国时代的人物风情,故事情节扣人心弦,错综的情愫在心中低回不已。
李安的电影是对张爱玲原著的补白和诠释。我很佩服台湾编剧王蕙玲,居然把不到两万字的短篇小说编成足以拍就两个半钟头篇幅的剧本,把张爱玲欲说还休的简约文字变成合乎逻辑的电影细节。在导演中,李安的细腻风格和含蓄戏味把张爱玲的隐讳故事用电影诠释得入情入理,十分和谐。
看完电影走出戏院时,街景已笼罩在落日余辉中,心绪有黄昏的低落惆怅,悲伤感怀中欲流不出一滴眼泪。我感到李安温和儒雅的外表下有颗挣扎的心灵。近年李安的电影都给人以震撼,如果说《断背山》是“骇世惊俗”,那《色 / 戒》则是“离经叛道”。李安说过,《断背山》是失落的天堂,是伊甸园,而《色 / 戒》是深埋的洞穴,是地狱。这种个人内心隐秘的区域,张爱玲用文字表达,胜在不言中。李安则用电影点破了,让人有点不堪承受情感道德之重。
《色/戒》穿越了时空,张爱玲从动笔到发表踯躅了三十年,从小说问世到电影封镜又是三十年。这六十年间,中国人经历了战乱,暴政,天灾人祸,对个人在大时代大环境中无足轻重的命运有刻骨铭心的体验。在传统中国文化中,家国概念是赋予崇高道德意义的。然而微不足道的个人遭受冰冷的党国机器无情蹂躏时,那种来自心底的人性呼唤也是如杜鹃啼血般悲戚动人的。李安想表达的这种心理挣扎非常中国,台湾人有,大陆中国人更是有,蕴涵一种凄迷的悲剧美。
秋天里看这种电影是再合适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