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撒谎的心理根源及应对方法

帖者注:日前同事说起发现了家里孩子撒谎。大家意见不一,还有的说孩子小时撒谎不等于大了也会撒谎,无需担心。不过俗话说:“少时偷针,大时偷金”人的品性大部分都是由童年期铸就的,孩子撒谎不可掉以轻心,因此找来些文章,准备印给同事看,也发给大家借鉴。

网友贴图



孩子撒谎的心理根源及应对方法

调查,孩子撒谎的种类并不亚于成人,包括无恶意的谎话、社交性的谎话、残酷的谎话、善意的谎话、隐藏事实逃避处罚的隐瞒性谎话,以及蓄意说谎以获利或增加威信的明显谎话。事实说明,无论你如何教孩子,他们迟早会对你说谎。孩子愈大,谎话越多越高明,而且说谎得逞又逃过处罚,谎也越扯越多。

  撒谎,或者是因为无知,或者是因为害怕,或者是因为逃脱责任,都会引起父母的恐慌:“孩子撒谎是品质问题,这可怎么办呢?”其实,反思自身,对症下药,对父母对孩子都是最有帮助的措施。

  孩子说谎的真实原因

  想象与现实混淆

  这大多发生在6岁以下孩子身上,他们常会将想像与现实混淆在一起,明明是自己的愿望,却说得像真的一样。

  学龄前儿童无法分清想象与现实,常常会把想像的事物当作现实的事物。在他们丰富的想像力和表现力的发展过程中,他们往往会即兴、随意地把自己听到的故事,看到的事物经过自己的想像加工后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出现没有逻辑、不真实的“撒谎”。但是他们的这种撒谎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属于幻想型撒谎。

  专家建议:

  对于这种类型的谎言父母应该满足孩子想象力方面的表现欲。鼓励孩子自编一些故事,或者经常与孩子玩假扮游戏。如:可以将家里的一些玩具作为道具,可以把一些童话故事续编等,使孩子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得到充分地释放,并锻炼其语言表达能力。不应该一味地批评、指责,这会损伤孩子的创造与想像意识,或者对孩子的表现听之任之,会使孩子习惯性地将想象的事物当作现实的事物,导致孩子缺乏理智感,为成长埋下隐患。总之,幻想型撒谎往往没有什么目的性,有时是很即兴、很随意的,对于这类孩子应注意启发与引导。

  由于想长辈夸奖或者逃避惩罚

  孩子做事时不仅想做好,很大程度上也想让父母、老师高兴,从而得到更多奖励。成功难度较大时,为了不让父母、老师失望,只好“说谎”:“这次考试成绩还没有出来”、“考得还可以”等。还有,孩子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好奇,特别是家里刚买来的东西,非要用手拿一拿,仔细看看,往往一不小心,就弄坏了东西,这时孩子内心紧张而恐惧,害怕父母训斥打骂,不知不觉地开始说谎。有的孩子在做错事情以后,内心会受到一种压迫,担心受罚而诱发其说谎。

  其实,孩子并非生来就会撒谎,他们天性纯真、直率,他们不会隐瞒自己的意图,不会掩饰自己的情绪,不会控制自己的探索,他们是诚实的人。但当他发现自己的诚实引起了父母的不满甚至是责罚,他就开始学会了装假说谎。父母虽然很多的时候,理智上强调诚实的重要,可当具体到某一件事情时,情绪会战胜理智,于是出现了不满愤怒、责备,于是父母表现出更在乎事情本身而不是孩子诚实的品质。

  专家建议:

  对于这种类型的说谎,聪明的父母不应该不分原因的责备和体罚孩子,该懂得和孩子沟通,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喜欢诚实的孩子,虽然爸爸妈妈不希望他做错事,但爸爸妈妈更不希望他撒谎。然后,给孩子承认错误的机会:理解孩子犯错误的动机,包容孩子的错误结果,给予孩子改正的机会,鼓励孩子主动承认错误并改正。对于这种类型的谎言,切忌父母之间因教育态度不一致,一方袒护孩子的错误,而在孩子面前争执,给孩子以可乘之机,导致孩子继续撒谎。总之,对于惧罚型撒谎的孩子,父母要调节自己处理事情的态度与方式,给孩子改正的机会,不要失去孩子对自己的信任。

  行为性撒谎

  有些孩子习惯于一切玩具、食品都归自己所有。再加上有些父母不注意教育孩子“不是自已的东西不能拿回家”,导致孩子有时会悄悄地把自己喜欢的幼儿园或小朋友的玩具放入自己的口袋。当父母发现孩子有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时,孩子经常会编造一些谎言,如小朋友送的,或者是自己拾到的等。这种属于行为性撒谎,其表现比较严重,常常伴随偷拿和破坏等不良行为,对孩子自身成长的危害性比较大。这种类型的儿童与前面两种类型的儿童不同,他们的撒谎有明显的目的性,并且是事先想好的,在他们看来撒谎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的利益或满足。这种类型的撒谎因为对孩子成长的危害性非常大。

  专家建议:

  对于这种类型的谎言,若孩子说谎后没有被发现,或者被发现了但父母并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纠正,或者被其他人揭穿后,父母因顾及颜面而袒护孩子等,都会助长孩子的说谎意识。聪明的父母应该不能让孩子的“阴谋”得逞,让他知道如果撒谎后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撒谎是因为没有长大,不知好歹,而放任孩子任意所为,会使孩子养成撒谎的习惯,影响孩子自我意识以及性格的健康发展。


纠正孩子撒谎坏习惯的策略

孩子:如果撒谎,她将用剪刀剪去他的舌头。以后孩子似乎乖多了。在坐的一些人认为这也是一个不得已的办法。但是,一位教育专家则提出询问:“如果孩子真的撒谎了,你真会剪掉他的舌头吗?”这位母亲理直气壮地说:“哪能呢!你以为疯了吗?”教育专家反问道:“那么,你是在向孩子撒谎啦?”做家长的用谎言来教导孩子不要撒谎,这真是天大的笑话。但事实上,很多家长正是在不知不觉中教导孩子去撒谎。

现象一:小明的父亲是一位领导干部。一天,爸爸正在看录相,外面传来门铃声。爸爸让小明去开门,并教给他说:“爸爸不在家。”小明这样做了。但是,他迷惘地问爸爸:“你明明在家,为什么说不在呢?”爸爸笑笑说:“这部片子非常精彩,我不愿意别人打扰!”一次,两次,小明以为父母撒谎是一种应付的技巧,认为撒谎也不是什么大错误。因此,小明就从父亲那里学会了撒谎。

现象二: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常常为了诱导孩子做一件事,就轻易许诺,而事后就忘记了。孩子的希望落空了,他发觉父母在欺骗自己,在向自己撒谎。比如,妈妈嘱咐儿子,在奶奶家要听话。如果表现好,星期天有许多家务要做,就把日期推后,而且一推再推,不了了之。孩子因为妈妈的诺言没有实现,感到失望,并因受骗而愤怒。

孩子也从中得到了一些经验:

(1)为了要达到目的,夸张一点说话、许诺也无妨。
(2)父母在对自己撒谎,自己受骗了。
(3)父母的言行不一致。
(4)父母是会失信的,以后不能完全相信他们的话。
(5)撒谎是允许的。

策略一:先从父母做起。孩子的行为和思想,受家长的影响很大,他们对父母的崇拜,会下意识地模仿父母的动作,吸收他们的思想,学习他们待人处世的态度。这样,就在潜移默化中不自觉地形成了孩子的人格、个性和品质。所以,要纠正孩子撒谎的习惯,必须先从父母做起。

策略二:要提醒家长注意的是,孩子的撒谎,很多时候是无意的,特别是在幼小年龄的孩子中,常有这种情况产生。因为孩子的智力和识别能力发育不完全,所以,不能清楚地分辨哪些是现实,哪些是幻想。这个时期的孩子,脑子里充满了幻想,同时,他们的记忆力薄弱,常会把一件事同另一件事混淆在一起,也常会把脑中幻想的事情,当作曾发生的事实讲出来。如父母不了解情况,误认为这样幼小的年龄就会撒谎,甚至劳神伤气,则大可不必。

策略三:要提醒父母注意的是,有时孩子是在环境的压迫下撒谎的。比如,小宁从爸爸口袋里拿了一元钱去买不干胶贴画。爸爸发现钱少了,就问小宁,同时还许愿:“如果是你拿了,说实话,我就不打你。”小宁以为坦白了就可以不挨打了,于是,他承认了。爸爸得知孩子的偷窃行为,气上心头,完全忘记了许下的诺言,打了小宁。父母食言了,孩子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不会再被父母欺骗,同时为了不挨打,也不说真话了。如果小宁的爸爸听完了孩子的话,控制自己的情绪,教导孩子偷窃行为是错误的,本不该原谅,但是他能认识错误,以后又能引以为鉴,是可以宽恕的。然后,父子共同磋商补救这次错误的办法。这样处理,父母履行了诺言,既鼓励孩子以后再不要撒谎,同时也可纠正孩子偷窃的行为,又提出补救的措施,可以收到教与导的效果。

网友贴图/>


坦然面对孩子撒谎
 
  案例故事

  2岁11个月的玲玲跑过来要拿奶瓶喝水。爸爸说:“你都快3岁了,不要用奶瓶了,还是用杯子喝水吧!”可玲玲非要用奶瓶喝水。这时她看到妈妈走过来,就告状说:“妈妈,爸爸不让我喝水。”妈妈说道:“爸爸不是不让你喝水,只是让你用水杯喝水。”

  专家分析

  孩子混淆想像和现实

  这一阶段的孩子有时不免将想像的事情当做真实的,其实不是在故意说假话。例如,明明听了孙悟空的故事,会告诉妈妈他跟孙悟空一起玩,并一起打妖怪。又如,珍珍告诉老师:“我们家有汽车,是红颜色的。”其实,孩子不是在有意撒谎,而是他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想像。

  家长在引逗中无意强化

  例如,姥姥问3岁的青青:“你喜欢姥姥,还是喜欢妈妈?”青青说:“喜欢妈妈。”这时,姥姥板起脸孔,教训她:“好没良心的东西,从小我就带着你,给你买吃的,买穿的,你却喜欢妈妈!”青青一看这势头,马上改口说:“我喜欢姥姥,姥姥好!”于是,姥姥笑得嘴都咧开了,又是抱又是亲。从此,青青学会了看什么人说什么话,当着妈妈说妈妈好,当着姥姥说姥姥好!

  家长有时候不让孩子讲真话

  例如,4岁的文文不小心打碎了邻居的花盆。妈妈告诉文文:“如果有人问你,就说不是你打碎的,要不,邻居要打你的,妈妈还得赔花盆。”文文按照妈妈的话做了,妈妈夸奖道:“文文就是聪明!”从这件事中,文文能得到一个结论,妈妈喜欢撒点谎的人。

  还有时候,家长在家议论别人的短处,被孩子听见了,要求孩子别到外面说。

  孩子为了避免受罚

  当孩子说实话受到惩罚时,他就会用撒谎来自卫。例如,爸爸发现自己的钱少了,问到孩子,孩子承认是他拿了,爸爸不由分说,一顿饱拳,还大声骂道:“你这么小,就会偷钱了,今天,我要好好教训你!”孩子对这种教训记忆犹新,每遇到犯错误或不中爸爸意时,说话就要动脑筋了,要不就会受惩罚的。

  专家建议

  父母以身作则

  要时刻注意不要给孩子说谎的机会,既不要引逗孩子说谎,也不要让孩子出于自卫撒谎,更不要教孩子说谎。

  坦然面对孩子撒谎

  孩子说了谎,也没必要教训他一顿,而应当面对现实,想法让孩子明白撒谎是没有必要的,撒谎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可以用别的方法解决问题,任何人都不喜欢撒谎的人。

  故事引导

  家长给孩子多讲一些有关诚实的故事,如“华盛顿砍树”、“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等,使他认识到为人诚实的益处。

  强化孩子说实话

  孩子做了错事,家长要鼓励孩子说实话。当孩子真的说了实话后,要就事论事,首先要表扬他的诚实,然后再妥善处理他的错误。家长千万不能因为孩子说出了所犯的错误而狠狠惩罚他,致使他以后为了逃避惩罚而不再报告实情。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的故事是值得借鉴的。一次,一个孩子打了另外一个孩子。陶先生批评了打人的那个孩子,同时因为他勇于认错、诚实可信而奖励了他四块糖。

  帮助孩子分清现实和想像

  当孩子想像与现实分不开的时候,如上例玲玲喝奶,家长只需要用正确的语言给孩子表达一遍,让孩子知道这种情况应该如何用语言表达。对于孩子充满幻想的“谎言”,妈妈没有必要大惊小怪,而是注意引导孩子从幻想的世界中走出来关心现实。


网友贴图


正确对待孩子的真性与假性撒谎

 无论谁做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撒谎,都免不了担心:这会不会是孩子学坏的的征兆呢?因此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撒谎行为,总会加以严厉地批评或惩罚。但是,在批评或惩罚之前,爸爸妈妈要先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孩子撒谎,是真的还是假的?你知道宝贝真正的心声吗?

  宝贝宣言

  对爸爸妈妈来说,我们胡说八道,睁着眼睛说瞎话,就认为我们撒谎了,我们只好等着被打屁股吧。可是有的时候我们真的是被冤枉的!因为我们所谓的“撒谎”也分类型:

  撒谎只是幻想而已

  我们这个年龄正是想象力特别丰富的时候,我们常常有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我觉得书里的猫咪也会说话,我感觉到刚才布娃娃朝我笑了一下……这些奇怪的感觉可不是我存心和爸爸妈妈捣乱,而是我的年龄决定的。

  撒谎为了满足一下我的虚荣心

  妞妞的裙子特别好看,甚至她的发卡都是和裙子配套的,这太让我羡慕了!我可不想让她比下去,所以我胡编着说,我也有这样的裙子和发卡。

  撒谎为了开玩笑

  爸爸妈妈难得有空和我一起玩,我可高兴了。为了逗乐,当爸爸出门买菜的时候,我主动把外套递给他,并声称已经把钱包放在口袋里了。结果爸爸回来却气鼓鼓地大骂我撒谎,真扫兴!

  撒谎为了保护自己

  药太苦了,我就告诉妈妈我已经吃过了;把花瓶打破了,为了保护我的屁股,我说是风刮的……

  撒谎是为了自己的隐私权

  大人有事,总是对着我说:“大人的事,小孩别管!”那小孩有小孩的事,大人们也别管。牛牛和小明打架,纯粹是孩子之间的误会,你们问我,我就通通都说不知道!

  第一种所谓的“撒谎”只是我犯的小错误而已,后面四种撒谎才是有目的的撒谎,但是无论是有无目的的撒谎,我都是没有恶意的。

  撒谎的根源

  孩子们有目的地撒谎,主要源于他们自我意识的成长。从这个角度来讲,孩子们学会“撒谎”,也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一般来说在3岁左右,孩子开始明确意识到自我和客观世界的分离,自己不同于爸爸妈妈,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从这个时期开始,他不再跟随爸爸妈妈称呼自己“宝宝”或者“妞妞”,逐渐学会用“我”来称呼自己。与此同时,宝宝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事情,其他人未必知道;并明确知道,自己不同于其他人。

  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孩子们“阅历”和“履历”的增加,他们追求独立和自主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他们有着自己的审美观、自己的恶作剧、自己的秘密、自己的友谊,他们迫切希望可以象成人那样生活,有自己的自由。

  大约到6岁之后,随着他们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和“觉醒”,他们开始试图通过撒谎来保护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撒谎的目的仅仅在于,保护属于孩子自己的秘密,而不要受成人过多的干涉。

  应对宝贝的撒谎行为

  孩子们撒谎并非“心怀鬼胎”,如果谎言只是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爸爸妈妈可以一笑了之,不必过于苛责或是附和。任何苛责或是附和的行为都可能强化孩子对谎言的印象,从而使得孩子以后将撒谎作为取悦他人或引起他人注意的手段。

  但是另一方面,对孩子这种行为的发生频率要加以注意。如果孩子频频撒谎,就要警惕不要让他形成撒谎的习惯。

  预防篇

  ◆ 保留孩子处理秘密的权利

  和成人一样,孩子希望自己被他人承认是一个独立自主、有思想的个体,他也需要在自己的内心保留一块空间。秘密未必是不健康的,只要不涉及道德品质等原则问题,对于孩子的秘密不必深究,否则孩子就会心生反感,将撒谎作为反抗的手段。

  ◆ 保留孩子自行解决冲突的权利

  不要小瞧了孩子之间的各种游戏和规则,但也不要为了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去过多干涉孩子们之间的友谊,否则孩子就会在同伴集体中受到鄙视。为了维护他的尊严,很有可能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情,孩子就会隐瞒起来。试着让孩子自己解决他们之间的冲突,也可以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 保留情感上的相互信任

  最理想的状态是孩子能主动和爸爸妈妈分享秘密,这就需要相互间无比信任的情感基础。平时对孩子的宽容和尊重,可以引发孩子的信任。对孩子偶尔一次没有恶意的撒谎,只需淡然处之。

  矫正篇

  ◆ 慎用“撒谎”的字眼

  孩子在6岁之前说话和事实情况不符合,多半是他们的想象力发挥了作用,并非是孩子存心撒谎,所以爸爸妈妈不用高度戒备,也不必批评孩子。6岁之后,孩子的谎言有可能是他们故意编造出来的,但是未必都是为了逃避责任或逃避惩罚,所以爸爸妈妈不要动不动就用“撒谎”的字眼,否则很容易让孩子背上心理负担,导致他以后习惯性的撒谎。

  ◆ 慎用当场戳穿谎言的方法

  孩子都有自尊心,虽然他的谎言十分拙劣,但是爸爸妈妈还是尽量不要当场戳穿他的谎言。不如对于事件来个冷处理,使得孩子保留自尊。但是在事后一个星期内,帮助孩子反省。

  成功妈咪事例:

  林林应该每天都带手帕去幼儿园,可是他老是忘记,又怕妈妈会责怪他,所以每天都撒谎说自己带手帕了。妈妈一直没有出声,等到周末,故意让林林帮忙洗手帕,并淡淡地说:“你这个星期都没有带手帕,我洗衣服的时候都没有看到你的手帕。”林林见妈妈不骂他,又这么“火眼精睛”,以后再也不感撒谎了。

  ◆ 表扬诚实的行为

  教育孩子总要有取舍。要改正孩子撒谎的行为,有的时候就不得不原谅他们的卤莽,表扬他们诚实的行为。“如果你告诉妈妈实话,妈妈就不怪你”这句话虽然老套,但是十分管用。既然都不会责罚孩子,他还有什么可害怕的,自然是一五一十把真相都说出来了。

  ◆ 召开秘密大会

  当发现孩子因为有心事而心神不宁时,爸爸妈妈不妨可以召开一个揭露秘密的会议。爸爸妈妈先讲讲自己最近的秘密和丑事,搞活气氛。孩子们多半藏不住秘密,慢慢地就会说出自己的心事。

  或者在这个时机,爸爸妈妈可以趁孩子心情好,把他以前的谎言再来一个“解读”,没准宝宝就会坦白交代了,也省得爸爸妈妈再费心如何戳穿他的谎言。

网友贴图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