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长的地方人们称之为鱼米之乡,哪座城市依江而畔,故名曰“江城”,特点便是水多。她拥有大都市罕有的一百多个湖泊和众多山峦。一年四季分明,到了夏季她脱去含蓄的外衣,一展她热情的“风姿”,“引无数英雄竟折腰”,退她三舍而避之。因其为“火炉”之冠而闻名于华夏大地。
尽管她夏日炎炎,得益于水,故空气湿度较大。水滋润皮肤,可保持皮肤的弹性,生长在那里的女子不似北方女子那般皮肤干燥,通常湿润细腻,经得起岁月的蹉跎。
因水多湖多,莲亦多。莲,一身是宝,莲藕入菜;藕节和莲房入药;莲子做成甜汤食之养心,益肾,补脾,涩肠;荷花清丽脱俗,令人赏心悦目,观之怡养性情。可见莲对人类大有裨益。莲的实惠这里我就不一一道来。
说到莲藕我不得不提江城常见的家庭小菜——莲藕排骨汤,极具地方特色,百吃不厌。烹制莲藕排骨汤时,一定要选老藕,冬季出产的莲藕是上佳原料。其煮熟后咬一口藕断丝连,吃进嘴里粉粉的感觉。藕除做汤外,还可一藕多吃,凉拌、爆炒藕片、藕夹(通常两藕片间夹肉泥,外用调制成稀糊状的面粉裹之,放在烧开的油锅中炸至焦黄)以及藕丸(素食),后者是我的最爱。据说早年来江城出差的北方人,携十来斤粘满淤泥的莲藕(洗干净的藕不易保存)回家打“牙祭”时常可见。改革后经济转型,南藕北植,如今北方人早已不用携藕北上了。
儿时每于暑假,三五好友结伴走三五里地,去青少年宫采莲。可惜我们无舟可泛,无法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唱着采莲小调穿梭于绿叶环抱、婆娑起舞的荷花世界的意境。只能沿着荷塘漫步,顺手采摘近岸边的莲。塘边的小路曲径通幽,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大伙每人头顶一片荷叶遮阳,手里拿着五六只莲蓬,煞是逍遥。走累了,席地而坐,一边剥开莲皮将鲜嫩的莲子塞进嘴里,一边欣赏那水芙蓉清雅,水芙蓉秀逸。嫩莲口感极好,微甜沁人心扉。放眼荷塘四周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将开的荷欲语还羞,千姿百态,美艳动人。岸边的柳树上蝉声四起,时有蛙鸣和“噗咚”落水声,蛙落处泛起一道涟漪,好不热闹。
记得一次徒步十几里地去郊外古琴台赏荷。那时年少,不识人间五味,站在古琴台上,高歌一曲,长叹一声,东施效颦般,似有知音难觅的感悟。时值晌午,似火的骄阳肆虐肌肤,大家顶着烈日,咽干舌燥,饥肠辘辘,但游兴不减。此刻小敏告诉大家,她姑妈住在附近,并提议何不到她姑妈家小歇,吃点东西再上路。于是我们一群人蜂拥而至。小敏的姑妈五十开外,堆满笑容的脸显得分外慈祥。我们叫她伯母。只见她在灶台上忙活了半小时,五六道菜上桌。那天吃的什么菜多无印象,唯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那道清炒藕片。那藕是她当天刚从荷塘里挖出的,白嫩的藕片经大火爆炒后呈淡淡的紫蓝色,出锅前撒上葱花,味道鲜美、香脆无比。此后在我的人生中品藕无数,自己也尝试过用同样的方法烹制,但终究达不到那样的色香味,那碗藕片便成为我的记忆。饭后大伙商量决定留下饭钱,伯母憨厚的笑道:“自家地里的土货,不能要钱的。”我们执意要留,几度推让,伯母只好作罢,将钱收起。
那日看到一组出水芙蓉的摄影,于是我萌发了写荷的冲动。周敦颐《爱莲说》中写到:“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荷,庄严、神圣而高洁,竞秀不为名利,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掌声中深思,在嘲声中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