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引用

关于引用

一篇文章里太频繁地引用古今中外名人大家的语录,给人两种感觉,一种是博学,一种是壮胆,后一种往往使人想到拉几个大个子来帮着打架。

多数作者引用名人论点的目的,是为了证明这里不是独家观点,证明古代就有名家这样说过。(但这也证明作者说的也不是什么新东西,几千年前就有人说过了。)而作者的高明之处,在于将旧理论套在新事物上,用古人的百代不衰的真理,证明历史是可以预见的,证明今天的很多事情也不过是历史的重演。因此引用在这里并非简单重复他人之言。

正如前面提到的,作者能够引用出如此之多的名人语录来,说明作者的博学。这点我绝对同意并且佩服的很。能写出布满了引号的文章的作者一般都有几下子,家里四面墙壁都是书,精装简装线装手抄,而且每本都读过。这点很重要,不像我的书,多数在那里含情脉脉地等着我的青睐。而且,我也绝对相信引用的那些人都确有其人。

当一个人读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的时候,也是这个人与作者单独相处的时刻。他们用一种心照不宣的语言交谈。读书是一件非常个人 (personal) 和隐私( private )的事。我个人感觉,如果一篇文章里太频繁地出现其他人,陌生人,以及异国人疙疙瘩瘩的名字,会或多或少打扰读者的思路。好像两个人聊得好好的,突然来了个第三者,左一句右一句的插起话来,有时候还讲的蹩脚中文,(这是翻译的问题)。尽管大部分话都插的非常得体和精彩,但读者还是不得不将目光移到第三者身上,开始为他的来龙去脉而走起思来。

当然,引用的多少,与文章的体裁和内容有关。理论性的文章自然引用多一些。因为读者并不一定知道作者是谁,但他们一定知道马克思是谁,爱因斯坦是谁,肯尼迪是谁。他们的一句话如大铁锤敲在小钉子上,读者是再不会怀疑的。随笔的引用就会少一些,或者没有。但也有人为了使随笔体的文章显得更理论些,而从增加引用名人语录下手。想到那些有学问的人,一提笔,脑子里就挤满了留着大胡子脾气暴躁的老学究,冲着他大呼小叫,然后他们互相大呼小叫,我倒开始同情他了,学问也会欺负人的。

科学性的文章里引用很多,有时候一篇文章需要上百篇文章来助威。几乎每句结论性的话都要有出处。因为科学论文的成果,都是建立在其他成果的理论和试验基础之上的。而只要与那些理论和试验有关的文章,都要列出来。但不同的是,科学文章所引用的人,大部分是无名鼠辈,哪怕是个小小的实验,如果这个小小的实验在此处被采用,就榜上有名。科学是靠事实和数据说话的。科学成果一定是古今中外的群体成果。而文学成果却常常是个人成果。虽然有时候“引”几个人来分享。

如今每个人都一肚子理论,满脑子观点。网络时代使人们变得喋喋不休起来。刚刚绞尽脑汁写出一句可以自鸣得意的话来,古狗一下,发现已经有人说过了。世上还有没被人说过的话吗?今后写文章大概一个引号从头冠到底,以避抄袭之嫌。人们还在争取话语的权利,我倒想准备放弃了,我所获得的无非是个重复别人话语的权利罢了。

网络的古狗简直让人没法做人了,稍稍一动就险些成了别人。作为个体的特殊,创造,新鲜,刺激都打了折扣。如今的个体可以微小如灰尘,可以膨大如气球,而这个灰尘与气球的区别也正在瞬息既逝的信息海洋中变得微乎其微,可以被历史忽略不计了。

我有时也会在随笔写的文章中引用名家语录,多数是吓唬人的,叫你们都给我住嘴,明白人来了!这种文章往往没人敢回帖。当然更多时引用名家语录,是因为觉得不管我说的多精彩,再也无法表达的像人家那么精辟明白。一针见血了。

11/9/07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