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国FB--彷膳

作者:孑孓^0^

这次回国,前后二十多天,去了北京,杭州,四川的成都,九寨沟,黄龙和上海,所到之处,除了游山玩水,不外呼吃吃吃。从帝王将相的宫廷御膳到小百姓的粗茶淡饭,吃了个包罗万象。

回来这些天来,总算恢复了元气,调整了时差,才有时间和精力慢慢整理出来和大家分享旅游所见所闻。在78,我们就谈吃的。

第一吃:听鹂馆

去北京之前,好朋友给精心策划了一份北京游旅程安排,吃喝玩乐,衣食住行,图文并茂地给安排得面面俱到。其中吃就提到,如果去故宫或颐和园,不妨去试一下那里的“彷膳”。

“彷膳”顾名思义,即模仿之御膳。带着好奇心,我们去了坐落在北京颐和园内的听鹂馆。



听鹂馆位于举世闻名的皇家行宫颐和园内。园内有殿堂楼阁,亭台廊榭等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三千馀间。听鹂馆为十三处重要建筑之一,座落在万寿山南麓,前隔长廊,面临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背靠万寿山,四周翠竹掩映,景色宜人。当时是慈禧太后和其宠臣们欣赏音乐和娱乐的重要场所,因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之优美动听,故名"听鹂馆",牌匾系由慈禧太后亲笔手书 。



据介绍,听鹂馆为著名的宫廷风味饭庄,多年以颐和园寿膳房膳单为基础,经过挖掘整理推陈出新,现已制出了集满汉精肴为一席的满汉全席,祝养生健体的万寿无疆席,像征万事如意的福禄寿禧席,注重营养保健的延年益寿席,还有全鱼席、全鹑宴以及各种不同功能的滋补药膳、加之传统的活吃昆明湖大鲤鱼更令宾客惊叹不已,听鹂馆烹饪技术力量雄厚,技艺高超,在菜品烹吃中突出宫廷风味,色、味、形艳丽,可口,逼真,倍受国内外客人青睐。

建国以后,听鹂馆饭庄被定为专门接待中央首长和外国贵宾的场所,先后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英国伊利莎白女王,美国国务卿舒尔茨等。第一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就是由听鹂馆饭庄负责接待的。满清皇族溥杰先生曾为听鹂馆题字:"宫廷寿宴"。

"宫廷寿宴"意为古代皇家筵席,据《上驷杂志》中记载,颐和园内为慈禧太后做饮食的"寿膳房"大小共八个院落,厨师(太监)一百二十多名。每逢她在园中作寿,都要大设宴席,宴请王公大臣、公主命妇,"日费千万两,歌舞无休日。"

近年来听鹂馆饭庄以清代"寿膳房"的膳单为依据,研制出了几大类数百个品种的宫廷寿宴。在菜点的研制过程中,注意突出"宫廷风味",保持一个"古"字,将山珍海味、飞禽动植经过合理的搭配,利用现代炊事工具和厨师们精湛的烹饪技艺加工制作,创造出了既不失古代风格又适合当代营养科学的菜点,每个品种选料严格、制作精细、色彩艳丽、形像逼真、醇鲜可口、软嫩清淡、富于营养。

在大门口咨询了餐厅经理,让她为我们选择了一桌可供我们三人享用的“御膳”后,便随身着仿清服饰的领位姑娘一路跨长廊过门庭地来到“御膳厅”。因为他们提供的都是套餐,不用点菜,问过茶水后,“丫环”们便穿梭着快速地上菜了。连同面点,小吃,冷盘,热炒,主菜,副佐,汤羹,水果,十几道菜点,不下5分钟便“承”完了。看得我们眼花缭乱。我是带着“使命”去品尝的(回来还得跟我们78的朋友交代不是),忙不叠地问清他们各道菜肴“尊姓”“大名”,最后还是记不下来那些花里糊哨的菜名来。

先看看各道菜点的尊容,再让我告大家我们的评价。


《菊花茶》

据介绍是以著名的杭白菊用西湖水冲泡的,我想那菊也许是真,那水恐怕就不怎么真实了吧.

《碎肉夹馍》

这肉到底是“细切粗斬”的呢?还是那"葱爆里肌""京都排骨"剃下的癈肉放绞肉机里绞碎的,这得让蝌蚪大叔来鉴定了。

《白斩鸡》

哈哈,和咱老百姓吃的一样,只是那鸡是去了骨头的,而且切得很细小,估计古时很讲究吃相,大块大口的有失儒雅。看那一堆鸡,不如叫鸡碎。

《麻油万年青》

这名字皇上一定喜欢,讨个口彩。是晒干的的菜尖水发,汆烫后加麻油等凉拌的。

《大葱肉片》

那肉很嫩滑冰味道不错,估计老筋边角都修去做绞肉了,哈哈。。。

《什锦虾仁》

那虾仁据说是野生河虾剥的,不过要是皇上吃了如今这道菜,恐怕要下圣旨,将御厨满门抄斩了。虾仁简直就是一团面粉,难以下咽啊!

《酥炸鱼排》

卖相不错,味道一般,要有点什么酱汁蘸一蘸便不错了。

《珍珠豆腐》

炸豆腐上放个半个鹌鹑蛋,淋上酱汁。

《草菇菜胆》

平平常常,反到觉得爽口。

《墨鱼蛋羹》

吃到尽头才有了一点点的新鲜感。那墨鱼蛋是煮熟后切成很薄的片,在放在高汤里加料勾芡做成的,蛋片润滑爽口,感觉象是一种什么菌菇。

《豆沙包》

就是你家吃的那种,一模一样的,呵呵!

《绿豆糕,小窝窝头和花生卷》

绿豆糕味道还不错,其他的没什么可夸奖。

整桌看一哈,当然有点米饭,外加一小盘西瓜。


“太监”托着菜盘,穿堂过厅地急步穿梭在御膳房和膳厅之间。

用完御膳,LD说了一句总结性的话:原来皇帝也就吃这些啊,阿拉住的,玩的不如皇帝,吃的无疑是比皇帝好。

总算游览完宫廷御花园后不平的心态得以安慰。哈哈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