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子文化

享受每分鍾的生命,追尋在你手中的幸福! 如果傷痛曾經留下刻痕,莫回首.如果幸福可以追尋,莫遲疑!花香不長留,叶落不留痕!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国人 爱 竹





中国人历来喜爱种竹、用竹、食竹、赏竹、咏竹,在炎黄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处处浸润着竹文化的精髓。竹,有骨有节,顶天立 地,玉树凌风,刚柔相济,关照着生命的高洁与顽强,竹的风采神韵、君子之风早已成为华夏国民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种不朽的民族品格。

竹与中国人的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文人之所以爱竹,爱竹形艺术,是因为人们把竹子一尘不染,不畏严寒,高雅素洁 的品性作为自己品行的准则,在竹子身上寄托着文人们清高的生活情趣。所以,竹被列为松竹梅 “ 岁寒三友 ” 之一和梅兰竹菊 “ 四君子 ” 之一,成为文人生活的影 子,赋诗作画的题材。

竹轻盈细巧、四季常青,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它不开花,清淡 高雅,不求虚名。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竹不求索取,只有奉献。苏轼《记岭南竹》有云: “ 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焚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 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 ” 竹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全部。 “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 不可医。 ” 这就是千百年来 “ 竹 ” 这种看似普通的植物在文人雅士心目中不可替代的至高地位。

竹子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自有文字以来,便有对竹的叙述。如《易经》、《诗经》、《山海经》等书中,都有竹的记载。早在秦朝,竹子 就已引种于咸阳宫廷园林中。到了汉代,宫中已设有修竹园、竹囿。历史上,对竹子及其栽培比较系统的论述当首推晋代戴凯之的《竹谱》。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 术》及此后明代王象晋的《群芳谱》、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均对竹子的栽培、利用有详细论述。

  自古人们崇尚君子,在大千世界中,梅兰菊竹并称花中四君子。梅花傲雪绽放,不畏风雪严寒;兰花香艳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菊花深秋吐 蕊,不与百卉争妍。这些的确是君子的品德。那竹呢?竹萌芽于冬,成笋于春,拔节于夏,蓄根于秋。竹挺拔坚韧,节节分明。竹四季常青,郁郁葱葱。竹常与松为 友,与梅共品格。经霜雪而不凋,亭亭玉立,无花胜百花,竹是真真正正的君子啊!


东汉成书的《说文解字》中以 “ 竹 ” 字为部首的字仅有151个,到了清朝《康熙字典》收录以竹 ” 字为部首的汉字已达960个。现代汉语 中以 “ 竹 ” 字为部首的字竟有1,490个。竹子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苏东坡 “ 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伐,焚者竹薪,衣者竹衣,书者竹纸,履 者竹鞋 ” 道出了 “ 真可喂不可一日无此君 ” 的真缔。想想看,上至国家竹简记事,下至百姓衣食住行,那里能离得开竹。就连我们古代的音乐,不也叫 “ 丝竹 ” 音乐 吗。至于用竹子制成的工艺品及生活用品,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现代人生活紧张,节奏快,已很难有养花弄草的闲情雅志。那不仿就在自家的院子里种上棵自己喜爱的竹,有空浇浇水,观观竹色,闻闻竹 香,情趣会大不一样。大的庭园可种毛竹,小的庭院可栽孝顺竹,青篱竹,无庭无园的可在室内种风尾竹。种竹也有学问。无论那种竹,不外归为散生竹、从生竹或 混生竹三类之一。其主要区别在于它们的地下茎的生长特性,也就是我们老百姓常说的蹿根否。人们通常比较忌讳散生竹,它们容易失控,对花园、房基等建筑有威 胁,故购买时一定要搞清楚竹的种类和生长特性。

中国观赏园艺中比较受人喜 爱的竹子主要有罗汉竹、斑竹、紫竹(毛竹属);苦竹、大明竹(大明竹属);孝顺竹、风尾竹、青皮竹(簕竹属);赤竹、翠竹(赤竹属)等。



竹子簡歷                                                 




  竹,古人称为冬生之草。《说文解字》上讲,竹胎生于冬,且枝叶不凋。按现代科学分类,竹子归禾本科竹亚科。全世界竹子有70多个属约1,200多种,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其中,中国有大约400余种竹子,散布在华南及部分长江和黄河流 域



生活上的應用



竹刻

中国产竹,中国人爱竹,故以竹子为雕刻材料甚是合乎人们的审美取向。竹刻,即是在竹上刻画,与书画些许相通,不过是以刀代笔,以竹为纸。国画本就讲究颇多,寥寥几笔,境韵皆出,而用刀在竹上作画,其难度可想而知,甚于书画。

竹刻品类

   翻簧竹刻也叫 “ 贴簧 ” 、 “ 竹簧 ” 、 “ 反簧 ” 和 “ 文竹 ” 。将毛竹锯成竹筒,去节去青,留下一层竹簧,经煮、晒、压等工序,镶嵌在木胎、竹片上,然后磨光, 再在上面雕刻纹样。内容有人物、山水、花鸟、书法等。清代时,福建上杭、湖南邵阳、上海嘉定、浙江黄岩、四川江安等皆是著名产区。翻簧的雕刻,多在很薄的 竹簧表面,故以阴纹浅刻为主,亦有施以薄雕的,色泽光润,类似象牙。

  留青竹刻留用竹子表面的青筠作雕刻图纹,铲去图纹以外的竹青,露出下面的竹肌作地,故名 “ 留青竹刻 ” 。竹青选用深山冬竹,经防霉 防蛀工艺处理,成品表面光润。竹筠洁如玉,竹肌有丝纹。竹筠色浅,年久呈微亮;竹肌年愈久,色愈深,有如琥珀。留青竹刻,宜充分利用这种质地和色泽变化差 异,采取青筠全留、多留、少留或不留,分出层次,形成自然退晕的效果。竹刻留青之法到明末张希黄时大备,立葆恂《旧学庵笔记》载其竹刻山水臂搁时云: “ 凡 云气、夕阳、炊烟,皆就竹皮之色为之,妙造自然,不类刻画。 ”


关于竹的应用颇多,从古代的攻城梯到现在默默无闻作为生活用品的一员,它从未退役、落伍过。日本剑道中,它也永远地作为练习竹剑,这是木棍不能代替的,全因为竹有着能屈能伸的本质。



至于文学方面

西方,《马可·波罗行纪》中记载着中国盛产竹的江边,人们把它作为各种用途。大概是因为西方没有竹(总之没见过),已致于马可·波罗提到过,而且对于这种生活气息记述的如此完好,西方文学巨匠在知道东方有竹后也许会挽惜自己没有出生于东方吧。

中国。文人墨客崛起,多少人是在青竹上留下永恒的印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苏东坡也为此陶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郑坂桥是否可算是头号爱竹之人,不能是,又有多少更爱竹的人把竹真正爱在心里,而不露于外,永久隐于竹林。这些隐士都有竹的精神。


说 起来,每个人心中都有竹,有竹的精神,特别是我们中国人,竹在我们这里生长,它自然生长在我们心中,谈起古往今来气节之士,关羽曾说“玉可碎而不可毁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断其节”这不就是中国人崇敬的么。文天祥,他在死的面前也没低过头,所以后来的日本武士也都去效仿,渐渐成为武士道精神的主干。

我 呢?气节虽不至如此,却也要去学竹的朴实,我爱竹,更爱它的宁静,愿望也不过是找到一片竹林隐居(当然是到老的时候)。你呢?想到竹林,你会想到什么?幽绿的雾中竹,随风动的竹叶,小桥流水的人家,偶尔传来孤寂的竹笛声。看!随风动而不屈,看翠绿而不华,刚劲易成器,君,当如竹。



一首古老的民歌《彈歌》唱道: “ 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 說明早在 7000 年前,我們的祖先已用竹子製作箭頭、弓弩等武器,用於娛樂、捕獵或戰爭了。竹 與人類的文化生活結下不解之緣,自古以來,在中華民族的日常衣、食、住、行中,到處都有竹的倩影。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感嘆地說: “ 食者竹筍、庇者竹瓦、載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書者竹紙、履者竹鞋,真可謂不可一日無此君也。





竹與文字





  竹與中國文字結緣最早。可追溯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1954 年,在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陶器上,有 “ 竹 ” 的象形符號。在 甲骨文、 金文中都有 “ 竹 ” 的象形符號和與竹有關的文字。古人以竹片作為文字的載體,用牛皮繩串起來編結成書,就是所謂的 “ 韋編 ” 。大教育家孔子勤於讀書, 把牛皮繩多次翻斷,被人們作為 “ 韋編三絕 ” 的佳話傳頌。從戰國到魏晉長達八百年的歲月裏,人們皆用 “ 竹簡 ” 寫字、刻字、著書立說。我國最早的歷史文獻《竹 書紀年》以及《尚書》、《禮記》、《論語》等經典,都寫在竹簡上。由於竹簡的利用,使中國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上溯到殷商時代,為中國文化的發展及歷史文獻的 傳存立下了汗馬功勞。以象形表意為特徵的方塊漢字也因竹簡而被固定下來,逐漸形成了中國獨特的書法藝術。


竹與科技

  竹在科技方面的應用引人入勝。早在商周時代, 我國已發明使用竹鑽;西元 251 年李冰任四川太守時,便帶領民眾修築了世界上第一座農田水利灌溉工程--四川都江堰。 其中使用了大量的竹子。世界上最古老的自來水管是用竹子製作的, 古時稱為 “ 筧 ” 。在盛產竹子的四川, 漢代時人們已用竹纜繩打出了深厚度達 1600 米的鹽井。到 19 世紀這種竹纜繩打井技術才傳到歐洲, 1859 年美國在賓尼夕法尼亞州鑽出了第一口油井。 早在 9 世紀我國已開始用竹造紙,造紙術成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文房四寶之一的毛筆,竹枝是上等材料。 久負名的湖筆已發展成羊毫、兼毫、紫毫和狼毫四大類、 250 余個品種,既是人們得心應手的書寫工具,又是賞心悅目的工藝品。 算盤是我國古代科學發明的成果,而它的前身 “ 籌算 ” , 就是用竹籤做籌碼來進行咚愕摹kS著火藥的發明, 南宋時人們採用竹管製造出突火槍;元代,有人在椅子的四條腿上各綁一個大竹筒, 裏邊裝上火藥,點燃後利用火藥噴射的反作用力,將坐在椅子上的人送入空中。雖說有點異想天開,你能說它不是最早的 “ 載人火箭 ” 嗎?明代,人們用竹筒製作成 一種 “ 二級火箭 ” ,名叫 “ 火龍出水 ” ,發射升空時極為壯觀。

竹與建築

  竹子用於建築藝術歷史悠久。漢代,能工巧匠利用竹子為漢武帝建造的甘泉祠宮,造形美觀。宋代大學士王禹偁在湖北黃岡做官時,自造竹樓, 並寫了《竹樓記》,其中對竹樓的音響效果寫道: “ 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 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聲和暢;宜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然;宜投壺,矢聲錚錚然;皆竹樓所助也。 ” 真乃美奐絕侖。 盛產竹子的南方,竹樓是尋常百姓家的房舍。 西南少數民族如傣族至今仍住竹樓,綠樹芭蕉叢中掩映著座痤竹樓,充滿了詩情畫意。修竹何以成為建築中的龍材呢?竹子體輕質堅,皮厚中空,抗彎拉力強,渾身 展現出力學美。 科學家對竹子進行力學測定表明,竹子的收縮量很小,而彈性和韌性極強, 順紋抗壓強度每平方釐米為 800 公斤左右;順紋抗拉強度每平方米釐米可承載 1800 公斤;其中剛竹的順紋抗拉強度每平方達 2833 公斤, 享有 “ 植物鋼鐵 ” 的美稱。因此人們用竹子代替鋼筋, 澆鑄竹筋水泥建築物。竹子的抗彎能力極強,如大毛竹的空心度為 0.85 ,抗彎能力要比同樣重量的實心桿大兩倍多。 機械設計師從中受到啟發,研製出很有價值的空心轉動軸, 在不降低承載能力的條件下可節約一半鋼材。 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從鄭板橋的《蘭竹圖》中受到啟示,設計建造高達 315 米 70 層的中國銀行大廈。這一 “ 倣竹傑作 ” ,巍然屹立於多颱風的香港, “ 千磨萬擊 還堅韌,任爾東西南北風。 ”

竹與音樂


  有了竹,才有了竹樂器有了音樂。在《漢 . 律曆志》中記有一個傳說,黃帝指使一個叫伶倫的人定 “ 音律 ” 。伶倫便去大夏之西,從崑崙山南麓 取來了竹子,斷面節間, 長 6 寸 9 分,吹之,恰似黃鐘宮調,音律優美。從此便有了簫笛等樂器。 考古學家在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發現了竹制的十三管古排簫實物,是目前考古文物中發現年代最早的排簫。 古時稱音樂為 “ 絲竹 ” ,有 “ 絲不如竹 ” 之說。唐代,稱樂器演奏者為 “ 竹人 ” 。我國南方有一民間樂器, 直接稱為 “ 江南絲竹 ” 。中國傳統樂器如笛、簫、笙、箏、鼓板、京胡、二胡、板胡等皆離不開竹。從那牛背上的牧童吹響動聽的竹笛,苗寨傳情的蘆笙,到現代流 行音樂,都有竹樂器悅耳的演奏。我國第一家竹樂團所使用的樂器全都是竹子製成,以笛子來說就有十幾種,如只有一個孔的吐良、兩端堵口的,一支笛子可以同時 吹奏兩個聲音的雙音笛,帶拐彎的大低笛,長達 3.2 米,重近 5 公斤的巨笛,短的僅有 4.6 釐米的口笛等。他們還研製出失傳千年的古代低音樂器 “ 相 ” ,用錘 擊打的竹板琴,拍擊竹管發音的拍筒琴,根據民間漁鼓發展成的竹排鼓,用世界上最粗的竹子做的巨龍鼓,用 1000 多攝氏度高溫燒成的竹炭做成的能發出金屬般 聲音的炭琴等。可以說中國的管音樂,實際上就是竹管音樂,演奏的樂曲是一種遠離塵囂的最清純最原始也最貼近自然的天籟之聲。

竹與竹編

  竹編是中國人的最早發明。新石器時期己有了竹編器具,浙江錢山文化遺址中出土的 200 余件竹編器物,說明當時我們的先人己有了較嫺熟的 編織技能。古時,人們外出以竹笠遮雨,竹鞋踏泥;東漢時有了竹布; 唐代嶺南一些州縣將漂亮的竹布作為貢品,進獻皇宮。隨著社會發展,文化生活的不斷進步,竹器種類花樣翻新日益增多,坐有竹椅、竹凳、竹沙發; 臥有竹躺椅、竹床、竹蓆、竹枕;住有竹樓、竹屋;穿戴有竹衣、竹鞋、竹笠;貯藏物品有竹櫃、竹箱、竹匣; 裝飾美化客廳的有竹屏風、竹簾、竹花瓶、竹燈唬淮娣攀称芳笆尘叩挠兄駲弧⒅窕@、竹桶、竹盒、竹碗、竹筷;供書寫用的有竹桌、竹坐椅、竹筆筒、毛筆;農家 常用的有竹籮、竹筐、竹篩、竹簍、竹簸箕、竹掃帚、竹笆、竹扁擔;捕魚垂釣用的有魚薪、魚罩、魚弧⑨灨停唤煌ㄟ輸上的有竹車、竹轎、竹滑竿、竹筏、竹 船、 竹橋;人們手中把玩的折扇、團扇以及老人用的手杖等。目前竹編工藝品己達數萬,品質高超,大型竹編立屏九龍壁榮獲國際珍品稱號;竹編白尾海雕被送入美國白 宮。竹刻工藝品分為浮雕、透雕和圓雕。浮雕是在竹材表面刻出近似立體圖像;透雕是把竹材刻透鏤空造型,刻出玲瓏剔透立體感強的工藝品;圓雕多采用竹根,因 材施刻,就材造型,雕刻出完整的立體形狀,給人以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

竹與飲食

  竹為中國食文化增色添彩。竹筍以嫩脆鮮美的風味受人青睞,《周禮 · 天官 · 醢人》中有 “ 箈菹雁醢 ” 、 “ 筍菹魚醢 ” 的記載。 “ 箈 ”“ 筍 ” 即指竹筍。歷代文人名士皆愛竹筍,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食筍》詩云: “ 置之炊甑中,與飯同時熟。紫籜折故澹?丶‰⑿掠瘛C咳罩鸺硬停?浭巢凰既狻?久為京洛客,此味常不足。且食勿踟躕,南風吹作竹。 ” 詩人對竹筍的嗜好及懷念之情是何等強烈。 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有一次路過 于潛縣金鵝山時被竹林陶醉,即興賦詩: “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使人瘦,無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 詩未成,于潛縣令用 “ 筍燜肉 ” 款侍他, 蘇東坡食後讚不絕口,情不自禁地吟完後兩句, “ 若要不瘦又不俗, 還是天天筍燜肉。 ” 清代李漁稱筍為 “ 蔬食第一品 ” ,他說,食筍素宜白水,葷用肥豬。近代作家梁實秋的散文《筍》引人入勝,他懷念北京東興樓的 “ 蝦子燒冬 筍 ” ,春華樓的 “ 火腿喂冬筍 ” 等名菜,說他從小最愛吃冬筍炒肉絲。 國語大師林語堂妙論食筍,說竹筍之所以深受人們青睞, 是因為嫩竹能給我們牙齒以一種細微的抵抗,品鑒竹筍也許是別有滋味的最好一例。它不油膩,有一種神出鬼沒般難以捉摸的品質。人們還以竹、竹米釀酒,清醇甘 冽。庾信詩云: “ 三杯竹葉酒,一曲鵷雞鳴。 ” 竹,還是藥用植物,明代大藥物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堇竹、淡竹、苦竹的藥用價值。


竹與文人

  竹,以神恣仙態,瀟灑自然,素雅寧靜之美,令人心馳神往;又以虛而有節疏疏淡淡不慕榮華不爭艷麗不媚不諂的品格,與古代賢哲 “ 非淡泊無 以明志,非寧靜無以志遠 ” 的情操相契合,故古人有 “ 君子比德于竹 ” 之名言。這又與中華民族的審美趣味、倫理道德意識相吻合,自然而然地被引入社會倫理範 疇,從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刻影響。

  竹, “ 依依君子德,無處不相宜 ” 的風采和品質, 成了高尚人格的化身和楷模。《禮記 · 祀器》中說: “…… 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 故四時而不改柯易葉。 ” 將竹人格化並引入社會倫理範疇。《詩經 衛風 淇奧》雲: “ 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賦予竹以人的精神、道德、情操。 正因為竹如此引人,古代不少文人名士遠離人欲橫流的紅塵凡間, 隱居深山僻壤,滿野竹林成為理想的解脫之地。他們以竹為伴,視竹為友,追求超脫凡俗的無拘無束的精神生活。晉代的阮籍、稽康、劉伶等竹林七賢;唐代孔巢 父、李白等竹溪六逸 …… 文人們托身浪于廣袤的竹林,朝夕沐浴在修竹篁韻之中, 枝疏 葉柔清麗俊秀典雅的嬋娟風姿, 挺拔淩雲堅貞不阿剛直有節的操守和特質,令風流名士如癡如醉,沉溺其中, 賦竹吟竹讚竹為竹作譜,成了文人墨客的時尚。王徽之仰天高吟, 不可一日無此君也!晉代王羲之在蘭亭修禊,稱 “ 此地有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 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以神來之筆描繪出 “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的勝景。戴凱之愛竹研究竹,著了一部描述 70 多種竹子性狀的《竹譜》,這是 中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以四字韻文形式寫的一部植物學專著。

  歷代的士人君子之所以醉心竹林,流連忘返,並非僅僅為了逃避現實社會,而是為了尋找一種精神寄託。人具有兩重性,一是社會的人,肩 負著社會和家庭的責任;一是作為個別的人、具體的人,他要確認自我價值,體驗人的自由創本質, 這種精神需求不是社會單方面能夠給予的。克服這種社會與個人矛盾,到大自然中去縱情山水,是彌補心理缺陷的一種方法, 可獲得暫時的心理平衡。而綠竹猗猗靜謐幽雅的環境, 成為理想的去處。唐代詩人王維歷經 “ 安史之亂 ” , 飽嘗塵囂煩惱之苦後,拋棄功名利祿之念,隱居藍田鄉下建竹裏館,潛心修行, 徹悟佛法,靜習禪定,使心境歸於淡泊自然, “ 獨坐幽篁裏, 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 詩人此時是何等的自由、愉悅、超脫!比王維稍晚的大詩人白居易,也是仕途幾經挫折,晚年退居洛陽,在 “ 十畝之宅, 五畝之園,有水一池, 有竹千竿 ” 的家園中,詩人在讀佛書習禪定之餘, “ 日晚愛行深竹裏,月明多在小橋頭。 ” 處於修竹篁韻懷抱中的詩人,心寧神靜,體驗到較多的自我價值,生命之 光得到昇華。他還在《養竹記》中將竹比作 “ 賢人君子 ” ,高度讚美竹子的 “ 本固 ” 、 “ 性直 ” 、 “ 心空 ” 、 “ 節貞 ” 等品格和情操。

  枝葉柔柔,鳳尾森森,龍吟細細,清秀俊逸的修竹之美,不知傾倒了多少丹青大師,為之揮毫潑墨。唐宋以來,以竹為題材的畫竹名家輩 出,幅幅竹畫各以神姿仙態光照人寰。 唐代畫竹名家蕭銳將所畫十五竿竹贈與白居易後,詩人讀竹感其意,作《畫竹歌》: “ 植物之中最難寫,古今雖畫無似者; 蕭郎筆下獨逼真,丹青以來第一人。人畫竹身肥臃腫, 蕭畫莖瘦節節疏;不根而生隨意生,不筍而成由筆成。 ” 愛竹成癖的蘇東坡向畫竹大家文與可學畫墨竹, 他對文與可的 “ 胸有成竹 ” 的繪畫理論推崇倍至。詩云: “ 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 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其身與竹化,無窮出清新, 莊周世無有,誰知此凝神。 ” 在中國美學中, “ 淡 ” 是一個極高境界, “ 作詩無古今,惟造平淡難。 ” 集古今畫竹之大成,達到如此高境界者,首推清代 “ 揚州八 怪 ” 之一的鄭板橋, 他對畫竹技法和理論的發展、完善,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竹林這一通身流溢著恬淡虛無幽幽靈光的伊甸聖土, 孕育出竹子文明給人以感染和力量,使人去品味人生頓悟人生。 愛竹耠竹畫竹,實是愛人耠人畫人。蘇東坡的 “ 蕭然風雪意, 可折不可辱 ” ;鄭板橋的 “ 烏紗擲去不為官, 囊橐蕭蕭兩袖寒;寫取一枝清秀竹,秋風江上作魚竿。 ” 以詩言志,借竹的形象抒發自已不媚權貴,格守淡泊正直的人格和情操。竹,不正是高風亮節的象徵嗎!

  

“ 未出土時便有節,及淩雲處尚虛心。 ” 這是中華民族優秀品格和情操的寫照,也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深深浸透竹的印痕之原因。





有關竹的詩句欣賞:

玩友人庭竹 施肩吾

曾去旋州看种玉,那似君家满庭竹。客来不用呼清风,此处挂冠凉自足。

竹轩 沈辽

古人爱修竹,潇洒临幽轩。劲节有高致,清声无俗喧。


春日斗琐碎,秋风撼琅干。谁知渭川富,千亩可悬冠。

于潜僧绿筠轩 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傍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