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群可敌大力士?
2008年01月14日 新华网
伊朗海军小型快艇[资料图片]
美国军舰编队 [资料图片]
编者按:《纽约时报》12日发表了一篇题为《与伊朗的对峙是2002年军演的可怕再现》的文章,其中提到美国军方官员关注伊朗快艇事件事出有因:在一次耗资2.5亿美元的秘密军事演习中,众多行动敏捷的小快艇一拥而上,攻击一支海军舰队,给本来威力更大的战舰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参联会主席迈克尔·马伦更是直言不讳地将矛头指向伊朗:“这显然是伊朗军队的战略转变方向。在伊朗进行这种依靠小型快艇的战略转变期间,我们一直高度关注。”
美军为何在这时向媒体透露5年前的陈年旧帐?“蜂群战术”是否真能让大型战舰遭遇灭顶之灾?就这些问题,新华军事专门连线军事问题专家、《世界军事》杂志执行总编陈虎先生,为广大网友作一解读——
美国军方和媒体再度联手炒作
上次我们曾经提到,美伊间类似的事件在国际海域上确实可能经常发生,甚至有可能每天都在发生。只是现在美国军方作出强硬表态说这是挑衅,各方媒体比较关注,所以它成为一个严重的突发事件。
从这点上看,甚至可以认为,这次对峙事件的升级与美国军方和媒体的联手炒作直接相关。稍加留心,我们就会发现,《纽约时报》的这篇文章在内在逻辑上与上述炒作如出一辙。问题很明显:对峙时有发生,而军演已事隔5年,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公布?
其实,美国媒体在这个事件上的倾向性是十分明显的。一段时间来,他们在报道美伊舰艇对峙时,反复提到“挑衅”这个字眼,它们说,伊朗快艇发出无线电讯号,扬言要炸毁美国军舰。还说,美国要防御时,伊朗快艇掉头撤离,扔下一些不明物体,据美国士兵说,是“白色的箱子”,以让美国军舰作出规避动作。
但是,当时的实际情况是,美国正规军舰已经开到伊朗的家门口,霍尔木兹海峡剑拔弩张。美国军舰的“防御”状态是:军舰水兵已经进入战位,其中一艘军舰的舰长即将下达开火的命令。而伊朗的“严重挑衅”是:从快艇上扔下几个“白色的箱子”。
另外,美国五角大楼发言人惠特曼说,6日发生的事件唤醒了美国对以往遭到高速小型舰艇袭击的记忆。七年前,在也门的亚丁港附近,一艘装载炸药的橡皮艇撞向美国“科尔”号导弹驱逐舰,导致17名美国海军水兵身亡,39人受伤,船体受损。所以他说,伊朗革命卫队6日的类似举动是“致命的挑衅行为”。
七年前的事件是由恐怖分子制造的,美国发言人这样的说法,也是将伊朗国家形象与恐怖分子联系起来,塑造负面形象。
快艇“蜂群”难敌大型战舰
从军事角度考虑,所谓的快艇“蜂群战术”是无法与海军舰队抗衡的,更别说给后者造成毁灭性打击。
首先,与战舰相比,快艇的优势在于“快”。但实际上,美军战舰大多带有舰载直升机,所以即便是单论速度,快艇也不是大型战舰的对手。
其次,快艇的火力强度难以对大型战舰造成致命伤害,要想重创美军的驱逐舰,没有口径100mm以上的舰艇主炮恐怕是不现实的。如果说要造成威胁,小快艇只能满载爆炸物,采取自杀式袭击。
但是,这种自杀式袭击能奏效吗?且不说大型战舰拥有强大的外围火力网,快艇这样的小角色根本难以接近,就算真的“侥幸”杀入重围,还要面临战舰速射火炮的考验。密集高速的速射火炮足以让一般的近身快艇分崩瓦解。所以采取自杀式袭击,并非易事。
再次,《纽约时报》文章提到,小艇利用机关枪和火箭发动袭击,在陆地和空中发射的导弹的配合下,有些满载爆炸物的小艇撞向战舰。请注意加黑部分,美军显然在偷换概念。试想一下,有了陆地和空中导弹的打击,快艇还是攻击战舰的主力吗?这就好比派出一个连当先锋,然后用一个师的力量火力掩护,谁是主角显而易见。另外,以伊朗为例,如果美军战舰已经进入对方陆地和空中导弹的射程范围之内,交战的背景也已经不是对峙,而是在伊朗家门口的近海战斗。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引申开来,谈一谈美军的新海洋战略和对付伊朗的手段。美国新海洋战略中,首次把海岸警卫队加入海军力量,同传统海军力量和海军陆战队一起,构成美军海上力量。海岸警卫队的加入,将加强美军近海作战的能力。而在两伊战争中,美军就对伊朗采取了“片板不能下海”的封锁战术,在海上力量的配合下,用直升机、小口径火炮全面封锁伊朗。关于这一点,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20年前,美国伊朗暗战波斯湾》 一文,这里就不多说了。
美国士兵在霍尔木兹海峡巡视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视频截图 剪头位置为事发地赫尔木兹海峡 来源:环球时报·环球网
资料:霍尔木兹海峡
地理位置:位于阿拉伯半岛和伊朗南部之间,形似人字型,是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唯一出口。
气候类型:地处副热带,属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表层水温年平均为26.6℃,最热月(8月)达31.6℃,最冷月 (2月)为21.8℃。高温、干燥增强了海水蒸发,而年降水量只300毫米。
盐度洋流:由于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结果增大了海峡内海水盐度,达37~38‰,波斯湾盐度达38~41‰。海峡和波斯湾盐度大于阿曼湾,产生了海水密度梯度,引发阿曼湾盐度较小的海水通过海峡表层流向波斯湾,而波斯湾盐度较大海水通过海峡底层流向阿曼湾。
重要数据:东西长约150千米,最宽处达97公里,最狭处只有48.3公里;南北宽56~125千米,平均水深70米,最浅处10.5米,最深处219米。
战略地位:国际石油运输通道——波斯湾石油通往西欧、美国、日本和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东西方国家间文化、经济、贸易的枢纽。
其他特点:海峡中多岛屿、礁石和浅滩。
战略咽喉
霍尔木兹海峡自古就是东西方国家间文化、经济、贸易的枢纽。特别在海湾地区成为世界石油宝库之后,每天有400万吨石油通过海峡运往世界各地,约占世界石油出口量的1/3,平均每8~10分钟就有1艘海轮驶过海峡。是波斯湾石油通往西欧、美国、日本和世界各地的唯一海上通道 。被称为世界重要的咽喉,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 。霍尔木兹海峡位于亚洲西部,介入阿曼的穆桑达姆半岛和伊朗之间,东接阿曼湾,西连波斯湾(简称海湾,阿拉伯人称阿拉伯湾)。由于它是波斯湾进入印度洋的必经之地,因此有“海湾的咽喉”之称。
阿曼的穆桑代姆半岛突出于海峡水域,海峡呈弯弓形状。海峡连波斯湾一端,以穆桑代姆半岛西侧的谢赫、马苏德角向北延伸至伊朗海岸以南的亨加姆岛为界;接阿曼湾的一端,以穆桑代姆半岛东侧的代巴角延伸至伊朗海岸的达马盖山为界。海峡中分布着格什姆岛、霍尔木兹岛、亨加姆岛(属伊朗)和赛拉迈岛、埃奈姆岛、穆桑代姆岛(属阿曼)等。海峡不经常涨潮,这主要与波斯湾口形状有关。自古以来,霍尔木兹海峡就是交通、战略要地。16世纪初葡萄牙开始入侵,其后成为英国、荷兰、法国、俄国等争夺的重要目标,现仍为霸权主义者所觊觎。
石油门户
霍尔木兹海峡正扼波斯湾出口,是盛产石油的波斯湾的门户,在战略上和航运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波斯湾沿岸产油国的石油,绝大部分通过这个海峡输往西欧、澳大利亚、日本和美国等地。这些产油国除了伊拉克和伊朗外,还有科威特、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和沙特阿拉伯,它们共同负担着西方石油消费国的60%的供应量。目前,每天都有近200条油轮运载这些国家的大约2000万桶的原油通过海峡。由于它是油船来往的重要通道,它一旦被切断,西方经济就会遇到致命威胁,因此,它被视为西方国家的“生命线”也历来是帝国主义列强企图控制的重要目标。
传奇名称
该海峡的得名,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公元1100年阿拉伯人在海峡中的霍尔木兹岛上建立了霍尔木兹王国,海峡由此得名。
另一种说法是,霍尔木兹岛是波斯萨桑王朝第四位国王的名字,“霍尔木兹”在波斯语中意为“光明之神”。
还有一种说法是,远在古希腊时代,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派大将霍尔木兹雅率舰队出没于此,并在海峡中的一个无名岛上停泊。后来为了纪念这位舰队统帅,便把他的名字“霍尔木兹雅”作为海峡和那个无名岛的名字。以后,这个马其顿人的名字慢慢阿拉伯化,变成了今日的“霍尔木兹”。
此外,也有人认为“霍尔木兹”一名来源于葡萄牙人。1506年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后,发现这一带贸易兴隆,用葡语秒之为ORMUCHO,意为这里金子多,后来ormucho就演变为海峡名。
我国《元史》称该海峡为“忽里摸子”,《明史》称“忽鲁模斯”都是对海峡名“Hormuz”的不同音译。
伊朗革命卫队舰只在拉腊克岛附近水域演习 [资料图片]
伊朗海军小型快艇[资料图片]
资料:伊朗革命卫队
伊朗革命卫队成立于1975年5月5日,其使命是保护伊朗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保卫伊朗革命和维护伊斯兰教义。革命卫队还负责维持其国内秩序,监控国内的敌对势力,并建立了庞大的情报网络。
1986年,伊朗革命卫队有编制35万人,以营为单位进行独立或联合的军事行动。革命卫队还成立了小规模的海空军。至1996年,革命卫队正规军整编为陆军10万人,海军2万人。
革命卫队进行海外行动最大的一支部队由12000名讲伊朗语、阿富汗语、伊拉克语等不同语言的阿拉伯人组成。还有一支部队由库尔德人组成,与伊拉克北部的库尔德人关系密切。
革命卫队的海外行动接受海外情报委员会和海外行动委员会的共同指挥,由小分队和非政府组织的成员共同落实。目前,这支部队在伊朗和苏丹进行训练,在海湾地区具有重要影响。
据《华盛顿邮报》2007年8月15日报道,美国政府已经决定将伊朗革命卫队定性为国际恐怖组织。
报道援引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官员的话说,布什政府作出这一决定是因为伊朗革命卫队干涉伊拉克及阿富汗事务,支持中东地区的极端势力。
而联合国针对伊朗核计划采取的措施收效甚微,以及美国国会要求加强对伊朗制裁,也迫使布什政府作出这一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