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实守信篇
来源:《周恩来践荣立德故事选》
作者: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编写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
作朋友一定要做畏友,在大的关键问题上要互相提醒。
——— 周恩来
鼓励敢说真话的张二廷
1961年4至5月,周恩来到河北武安县伯延村进行调研,其中公共食堂问题是重点。周恩来初到农村看到的情况,令人震惊:农民“除了树叶、咸菜、野菜以外,就没有什么东西了,那有什么存粮。”
关于食堂问题的调研,开始人们不愿讲话,更不敢讲真话。周恩来指着墙上的领袖画像平易又风趣地说:“我叫周恩来,就是墙上画的,你们看像不像?这次来就是要听听你们的心里话。你们有什么话只管说,有问题只管提,说错了也不要紧。”
经过反复启发开导,一个叫张二廷的农民猛地站起来问:“总理,你叫说真话,还是说假话?”
周恩来答道:“当然要说真话。”
二廷说:“要说真话,那刚才说食堂好的,都是假话。食堂好,食堂吃不饱。”
周恩来紧接着问:“为什么吃不饱?”
二廷说:“一共几两粮食指标?司务长、炊事员多吃一点,他们的孩子老婆爹娘再多吃一点,干部再多吃一点,还剩几两,最多三四两,这还能吃饱?要是自己做,糠糠菜菜汤汤水水,也还能糊饱肚子。别看我死了老婆,孩子多,但我还是愿意自己做着吃。”
张二廷越说胆越大,竟然冒出这样的话:“总理,再这样下去,过两年连你也会没有吃的。”
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周恩来却感动地说:“二廷,你的话我愿听,继续往下说。”
二廷接着说:“我们吃不饱,干活没有劲,地里不打粮食,长的那粮食不够俺在地里生啃着吃,哪有粮交国家?一二年不交,国库有,三年不交国库就没有了。国库里没有了粮食,你能不挨饿?”
周恩来听后动情地说:“二廷,你是我下来遇到的第一个敢说真话的人。你们批评得对,我很难过,上边不了解情况,下边乱指挥,搞得你们生活困难,我这个当总理的怎么不难过?”
他站起来拉着二廷的手说:“我周恩来走南闯北,很少有人说住我,今天你算说住我了。二廷,咱们交个朋友吧!”
第二天早饭后,张二廷正为昨天的发言后怕,周恩来又来看他了。张二廷把怕挨报复的想法告诉了周恩来。当着在场的公社书记的面,周恩来郑重地说:“我以后每年要派人来,看不到二廷,就找你要人。”
周恩来看张二廷一人带四个孩子,困难一定很多,便真诚地同二廷商量道:“如果你愿意,我帮你抚养两个,长大了再让他们回来,你看行不行?”张二廷打心眼里感激,但想到总理日夜为国家操劳,怎能忍心再给总理添麻烦。周恩来没有食言,从此以后,一直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他的办公室每年都有人来伯延村看张二廷。
这次调研不久,在中央的一次工作会议上,周恩来说:“张二廷的话对我教育很大,我很受感动。当时在场的地委干部听了以后,说这个人是落后分子,我跟他们解释,这样看不对,这个社员说的是真理,一个农民把我们看作他自己人才会说这样的话,这是一针见血的话。”
根据周恩来等调查研究的结果和广大干部、社员的愿望,中央取消了分配上的部分供给制,农村里办的食堂都不再办了。
————————————
艰苦奋斗篇
2007-04-13 09:58:51 来源:《周恩来践荣立德故事选》
作者: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编写
要使艰苦朴素成为我们的美德。
我们在生活方面应该知足,但是,在革命事业上,我们总是不应该满足的,总是要不断地前进。
——— 周恩来
一条红鲤鱼
重庆谈判期间,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在为抗日救国奔走呼号的同时,却过着艰苦的生活,这与国民党达官显贵们的纸醉金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周恩来终日四处奔波,同包括国民党在内的各种社会力量谈判、周旋,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工作非常辛苦。有一天,南方局的同志们看周副主席太劳累了,就想方设法为他增加两道菜。吃饭的时候,细心的周恩来看到自己的餐桌上比其他同志多出了两个菜,立即知道是怎么回事,他皱起了浓眉,批评具体操办的同志不应该为他搞特殊,并指出,今后再也不允许这样做。最后,他将特意为他做的两个菜,端到大伙的餐桌上与同志们一起分享。
不久,周恩来患病住院做手术。党组织安排何谦和周恩来的警卫副官颜太龙两位同志陪护,饭菜由他们自己做。周恩来住院期间,邓颖超经常抽出时间去医院看望,将自己当参政员的工资节省下来留下,并再三叮嘱何谦、颜太龙说:“恩来手术后身体很虚弱,你们要辛苦点,给他增加营养,特别是蛋白质要增加。让他尽早痊愈。”大夫和前来探视的《新华日报》总编辑吴克坚,南开大学校长、周恩来的恩师张伯苓等人也都建议他改善伙食,多吃鱼和鸡蛋。周恩来在友人面前总是回应说:“你们放心,我吃得很好!”
然而,周恩来在生活上仍是对自己近于苛刻的节俭。电影明星吴茵当时也在中央医院,她从心底里萌生了深深的敬意,周恩来俭朴的生活作风与她所见的国民党高官的生活作风迥然不同。但是,她深知手术后的营养与调理对于身体康复的重要性。她想让何谦他们烧鱼吃,这样,既有营养,又不奢华。于是,她悄悄地教给何谦、颜太龙做鱼的厨艺。学会了手艺,何谦他们赶紧得表现一番。一天开饭时,何谦、颜太龙兴高采烈地端上一条味美异常、鲜香可口的红烧鱼。周恩来津津有味地尝了一口,然后笑着说:“嗯,挺好吃的嘛,你们俩人的厨艺大有长进啊!”何、颜二人一听喜出望外,连忙说:“太好了,那以后我们经常给周副主席做!”周恩来听完,很认真地说:“鱼很贵,以后就不要再买了,还是吃普通的饭菜嘛!”“但是,医生说手术后是需要增加营养的啊!”何谦抢着说。“青菜也是有营养的嘛!”周恩来不容分辩地说。何谦、颜太龙鼓着嘴,不再吱声了。
担心何谦、颜太龙思想上的疙瘩解不开,一天,闲暇下来的周恩来躺在病床上,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你们应该知道,延安现在的生活很艰苦,主要吃小米和土豆,连吃盐都很困难。晋西北更艰苦,贺龙同志那里有时连吃黑豆都很困难,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好多了。”周副主席一番情真意切、入情入理的话语,深深感动了何、颜二人,他们明白了周副主席像海一样宽广的胸怀,病中的周副主席丝毫也没有把自己看作一个病员,更不用说生活上的特殊待遇了。
这样,住院期间何谦他们再也没有为周恩来做红烧鱼了。
拒修西花厅
西花厅位于中南海西北角,是中南海最简陋、最破旧的地方。 1949年开国大典前夕,周恩来住进了西花厅,从此在这里生活了整整二十六个春秋。西花厅后院的几间旧式平房,便成了开国总理周恩来的办公室。这几间老式平房由于年久失修,油漆早已斑驳脱落,墙壁发黑,墙柱因风吹日晒已经开裂,屋内地面潮湿。每当严冬来临时,肆掠的寒风就会钻过窗户的缝隙,长驱直入,工作人员只得用旧报纸裱糊以挡风御寒。
1958年夏天,《人民日报》记者金凤同志应约来到西花厅,将一条重要新闻送给周恩来审阅。就在金凤静心等候时,天空乌云密布,雷声隆隆,紧接着就下起了滂沱大雨。她看见一位秘书拿着只旧脸盆飞快地向总理办公室跑去,不一会儿,就听见办公室里传来清脆的“滴滴嗒嗒”声音。金凤顿时明白了,总理的办公室已经破“漏”的不经风雨。泪水模糊了金凤的双眼,是啊,如果不是耳闻目濡,有谁会相信一个泱泱大国总理的办公室竟会如此破漏?
西花厅工作人员曾多次提出对房屋进行修缮的请求,都遭到了周恩来的拒绝。 1959年底,周恩来到外地调查研究,将离京一段时间。工作人员认为时机难得,经过西花厅党支部会议研究,决定“先斩后奏”,乘机对西花厅总理办公室进行简单的修缮。所谓修缮,只不过是修了屋顶、铺了水泥地、粉刷了墙壁、换上了新吊灯、挂上窗帘而已。两个月后,周恩来回到了北京,当他看到了焕然一新的西花厅时,感觉非常意外,同时也很生气,立即找来相关工作人员,严厉地批评了一番,然后说:“这样搞,造成浪费,影响多不好。我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却没有做到。我不回来住吧,大家不安心,回来住吧,我又不安心!”邓颖超赶忙分担责任说:“这件事我知道。”停了一会儿,周恩来又问秘书何谦:“我在银行里有多少存款?”“你那么一点工资,什么费用都在里面开支,能有多少存款!”何谦苦笑着说。周恩来无可奈何地说:“房子已经修了,不好再动。但必须把新加的吊灯和白窗帘拿下去,将原来的旧木床换回来。”工作人员知道自己惹下了麻烦,他们深知总理的秉性,怎么办?工作人员只好撤下了吊灯、窗帘,停止了没有完工的修葺。
修房引起的风波虽然暂时平息了,但事情却远没有结束。周恩来先后三次在国务院会议上自我批评,批评自己律己不严。他说:“我住的房子修了,你们去看看,我要求大家勤俭节约,自己却没有做到。你们千万不要重复我的错误。”在西花厅党支部的会议上,周恩来在自我批评的同时,又语重心长地说:“修缮房屋是一件小事,我作为一国总理,吃得好点、穿得好点、住得好点,没有人会说什么。但是,我不能那么做,因为领导的示范作用会影响一大片。如果领导干部一层一级都讲求享受、排场,那么奢靡之风就会蔓延开来。同志们,我们国家还很穷,我们应将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打那以后以后,周恩来对房屋修缮的控制更加严格了,从那时起直到 1976年周恩来逝世,西花厅再也没有维修过。
西服巧变中山装
1957年,周恩来在北京人民服装厂定做了一件蓝色呢料中山装,这件衣服他一直穿了六七年,因为穿的太频繁,洗涤的频率也非常高,因此,时间久了,衣服的底色近乎发白,袖口也被磨破了。可就是这样破旧的衣服,周恩来还是舍不得丢掉它。他让警卫员拿出去,请服装厂的师傅将衣服袖口等处织补,然后再打翻改新(就是指仍然用这件旧衣服,将旧衣服的反面翻过来作为正面)。改过后的衣服,他又穿了四五年,袖子上的补丁越补越大,最后竟然占了整个袖子的三分之一,实在不好再补了,服装厂的师傅感觉非常为难。为此,他们挑选了几种衣料送到西花厅,请周恩来亲自选定。
一个月后,警卫人员又原封不动的将衣料退回,同时,又捎来了一件周恩来二十年前穿过的旧式西服,要求把它改成中山装。工人师傅感动了,泪水模糊了他们的视线,心里默默地念叨着:这么大一个国家的总理,穿的衣服竟然这么简朴,甚至连平常人的标准都不如,多么简朴的总理啊!工人师傅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精心改制这件西服,结果一共拼接了 20多处,仅一个衣兜就拼了4小块,最终才将这件衣服改做好。为了弥补明显的拼接痕迹,工人师傅又请普兰德洗染店的师傅精工织补。周恩来看到这件衣服后,非常高兴,象欣赏一件艺术品一样左看右看,啧啧称赞,夸奖师傅们的手艺巧夺天工。以后,周恩来经常穿着这件衣服外出视察和接见外宾。
几年过去了,有一次,周恩来穿着这件衣服在沈阳接待外宾。宾馆一位细心的工作人员看见衣服的后腰处有处织补的痕迹,他感动地说:“总理,您这套‘礼服’应该换了,这样穿太难看了!”周恩来听后,微笑着说:“这蛮好嘛,穿着补丁的衣服照样可以接待外宾。织补的那块有点痕迹不要紧,别人看了也没关系,丢掉艰苦奋斗的传统,那才难看了!”
————————————
遵纪守法篇
来源:《周恩来践荣立德故事选》
作者:中共淮安市委宣传部 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编写
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合理的还是要保留。……有人要把一切制度砸烂,这是极左思潮。
革命党员守纪律,比在任何政党中还要紧要。假使没有这个要素,一定不能把反革命的陈炯明、假革命的杨希闵、刘震寰打倒。
———周恩来
三付餐费
党章规定所有党员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周恩来是自觉遵守这一纪律的模范。每次在外用餐后,他和随行人员都要付餐费和粮票。
1973年9月16日,在西湖旁的植物园参观结束后,周总理送别了客人。在返回的路上,他对随行人员说:“去‘楼外楼’看看,请你们在那里吃饭。”于是,车子往楼外楼饭庄开去。
到了门口,已过了营业的时间,总理叫卫士高振普先去看看还卖不卖饭。高振普走进饭店,问一位服务员,还有没有饭吃。这位服务员端详着眼前身着整齐的客人,一时没有答话。边上一位年纪大点的师傅问道:“有几位?先进来坐下。”
高振普正要请周总理,就听有人喊:“总理来了,总理来了!”认出了总理的人都抢着和进了饭店的周总理拉拉手,随后,他们请周总理上楼。
周总理一边上楼一边说:“很久没有到你们这里来了,今天我带几个人来吃顿饭。他们是北京来的,有的没到过这个饭庄。”
饭店负责人说:“欢迎,欢迎。大家坐下等一等,我们马上备饭。”
总理问:“有什么菜?”
这位负责人知道总理的意思是上点特色菜,就答道:“还有西湖醋鱼,不过叫花鸡没有了,现做也来不及。”
“有醋鱼就可以了,这是你们的名菜,再配两个菜,不要搞多了。我们就这几个人,多了吃不了浪费。”周总理招呼说。
饭菜很快上来了,大家一边赞美西湖醋鱼的鲜美,一边进餐。
吃完饭,高振普照例去结账。从柜台回来,周总理问高振普付了多少钱,高振普拿着发票对总理说:“十元一毛。”
总理摇摇头,“太少了,这样他们会赔光的,再去加钱。”
那位负责人推托不再收钱。周总理说:“你不收钱,我就不走了。”
于是,饭店又加收了十元钱。周总理看到高振普拿到了第二次的付款发票,才起身下楼。高振普转身轻声问一位服务员,如果是别的什么顾客吃这顿饭,要花多少钱。那位服务员答道:“大概要三十元吧。”
大家上了车,闲谈中周总理知道了饭店第二次收费收的是二十元,比正常的价格还是少收了十元。他很严肃地对随行人员说:“他们这种做法不好,应该按实际价格收费。看上去他们那是对我们好,实际是帮倒忙,这种风气什么时候才能改呀!”
随即他嘱咐卫士,要将那十元钱补交给饭店。同时他还让卫士告诉“楼外楼”,以后不准这样做。因为当天下午有事,卫士们没空去。于是,他们便把补交的十元钱给了浙江省接待处的同志,请他们转交。
不久,周总理办公室收到了那家饭店寄来的信,信中叙述了他们接待周总理时的愉快心情,特别是周总理严于律己、不谋一点私利的做法使他们深受教育。在随寄的一张饭菜加工用料清单上,各种价格清清楚楚,全部费用19元多一点。加上加工费,30元足够了。卫士们把这信的事向总理说了。周总理笑着说:“这就对了,不能搞特殊。”
退茶馓
1962年初,北京召开七千人大会。淮安县委书记邵凤翥、副书记王纯高准备赴京之前,有人提到他们去北京应该顺便看望一直惦记着故乡的周总理。
看望周总理,总得带点家乡土产给他尝尝吧。可是这一想法刚由一名同志提出,随即遭到了另一名同志的反对。他认为,这次就不要送了。因为上次仅是送了点莲子、藕粉等土产去,总理、邓大姐虽是勉强收下了,却付了100元钱,还回赠了一箱名酒,大大超过了所送实物的价值。
最后两种意见折衷下来,大家认为,少带一点最有特色、最廉价、又是他童年最爱吃的东西去。而茶馓是最适宜的物品。
过了几天,淮安同志到了北京。会议空闲时间,邵、王两位经过联系,亲自把茶馓送到西花厅总理办公室。
秘书们都知道周恩来的脾气,当即劝他们把原物带走,说总理是从来不收礼品的。而两人坚持着,说这不是什么礼品,只是家乡人民一点心意,如果总理连这点都不收下,怎么好回去跟家乡人说呢。这样,秘书们只好暂时代收下来。两人完成了任务,轻松地回到了会议住地。
过了几天,大会秘书处打电话通知邵、王到江苏代表团秘书处。他们到了秘书处,一进门,就看见桌上放着一包东西,那不是他俩送给总理的茶馓吧!
总理的一位秘书微笑着坐在椅子上。傻了眼的两个人赶忙商量了一下。对秘书说,已经带来了,总不好再带回去,千里鹅毛一片心啊,我们就照收粮票、照收钱,请你给总理带去吧!
秘书笑开了。他说:“你们的这个主意,我早给总理说过了,得不通。”
停了停,他接着说:“你们过去不送了一次莲子、藕粉吗,总理付了钱,你们这次又来了。要是再收下来,以后还会再来送的。总理再三嘱咐茶馓一定不能收。他老人家还让我带给你们一份中央关于不准请客送礼的文件,请你们好好学习……”边说边递给两人一份文件。
在这份文件上,周总理亲自用铅笔写着这样的指示:“请江苏省委、淮阴地委、淮安县委负责同志认真阅读一下,坚决照中央文件精神办!”
邵凤翥、王纯高仔细读了总理的批示,深受感动。他们噙着热泪请秘书转告周总理:“感谢他老人家对故乡干部的谆谆教诲,我们一定要以周总理为榜样,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严守党的纪律,照中央文件精神办!”
两位同志回家乡后,把这件事对很多同志进行讲述,家乡人不仅不埋怨周总理,却更加敬仰周总理,因为从这件小事,看出周总理严守党纪,大公无私的高风亮节。
严守保密制度
1964年6月的一天晚上,我国准备进行一次核弹试爆。周恩来办公室的灯光又亮了整整一夜。随着电话铃声一阵阵地响起,秘书们手拿文件进进出出,来去勿勿。天刚亮,邓颖超一觉醒来见周恩来仍未休息,赶忙穿衣下床,蹑手蹑脚来到周恩来办公室门外。她看见台灯下周恩来正在全神贯注地批阅着面前的文件。
作为妻子的邓颖超,虽然非常关心丈夫的身体,但看他正聚精会神地思考国家大事,就打消了问他的念头。正在卫士值班室值班的乔金旺将邓大姐迎进了门。邓颖超朝总理办公室看了看,随即转过头小声对乔金旺说:“总理怎么到现在还不睡觉啊?”“听说这次好象是风向不对。”乔金旺悄悄回答。邓颖超虽不明究里,但感觉到总理一夜未休息肯定与这风向不对有关。走回自己卧室时,妻子疼爱丈夫的本能使她在周恩来办公室门口停下了脚步。“恩来,休息一会吧,听说是风向不对?”周恩来一听火了,一下子从椅子上起身,站在离办公桌不远的地方,目光盯住邓颖超,认真地问:“什么‘风向不对’,是谁告诉你的?”邓大姐知道出了岔子,但又不能将事情瞒他,只好实话实说:“听老乔说了一句风向不对么。”
“老乔?”周恩来立即毫不客气地对邓大姐说:“你把老乔叫进来。”乔金旺被叫进了总理办公室。周恩来严肃地问:“你怎么知道是风向不对?是谁告诉你的?”乔金旺心里想,总理啊,你让我交人,我交谁啊,我是偶而听到的一句。他只好站在那里,不吱声。周恩来心里自己清楚,这些在他身边工作多年的秘书、警卫们既不是瞎子,也不是聋子。就拿这次核弹试爆来说,军事秘书来来去去,商量工作时,声音大了一点,无意中被值班卫士听到一句两句也是不足为怪的。但是,保密工作是不能有一丝一毫马虎的,更何况象核弹这样的国家重大机密。作为警卫,就不应该知道这件事,如果知道了,就更不能再向别人传播,这别人当然也包括自己妻子、中央委员邓颖超在内。所以忙得不可开交的周恩来不再追问已知错的乔金旺,而是对邓颖超说:“你跟老乔谈一谈,怎么能随便和人谈这类事呢!”
邓颖超叫走了乔金旺,说:“总理是严格要求,挨点儿批评就挨点批评吧。以后,不该我知道的事就不要对我讲,什么事不该我知道的我也不问,大家一起把保密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