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米,黄颜,新年好!
给你们拜年啦!
很喜欢读你们写的故事,很喜欢品你们写的文章。你们能如此慷慨,让大家分享精彩的文字,真是太感谢了。
谢谢你鼓励让我写写我在德国的故事。我在德国已生活了十五年多,经历了很多,也见识了不少,可惜的是我并不擅长讲故事,没有开博经验。但因为很喜欢艾园的氛围,所以在文学城注册,想来凑凑热闹。不过,你们那么辛苦码字,让我们分享你们生活中的欢乐。我觉得起码可以给你们俩大概叙述一下我和我先生如何走到一起的。
只有四星期中文速成基础的LG,尽管没有阅读过《山楂树之恋》,但就这本书,他和我讨论了许多。当我开始在新浪网上为《山楂树之恋》投票时,每天的第一票让他给投了,直至每机只允许投一票。
二十年前,我先生受德国经济合作部派遣,去上海评估一个中德政府合作项目。当时的我,经一位老教授的推荐,过了专业考核(英、德语口试)和政治审核(没人说过,但估计那个时代是缺不了的:))两关,进入这个项目,工作没多久。第一次遇见我先生,他就真诚相待,为我解了难,让我深感被人爱护的难得。
一年后,在我们未曾牵过手,未曾接过吻,还在按照德国式的礼貌相互尊称时,他采用了虚拟式,问我是否能想象成为他的妻子:)。当时正愁着嫁不出,但内心又不想嫁出国的我,面对我一向崇拜和无条件信任的人,只知道坦白自己无一技之长,难为人妻。而他呢,耐心排除我的顾虑。好在我们的交谈只持续了两三分钟,就有他人介入:)。尽管我当时不知道,如果我说我愿意,他会如何高兴,但他给我的感觉是,如果我说不愿意,他决不会耿耿于怀,而是会一如既往地尊重我,保持良好的工作关系。一天后,他一并随同去了北京,和外贸部人员进行洽谈。当几天后我肯定的答复通过电话线传到他的耳旁时,他流泪了。
三年后,我们结了婚,经历了我们之间的第一次。那第一次,用“美好“二字可以说是太轻描淡写。那第一次,是郁积多年的渴望,终于迸发出滚滚的火焰,如同影片《色戒》中最后的床上激情。不同于影片的是,真实生活中的我们,拥有更多的一份心灵的合一,体验更深的一层幸福和感激,沉浸于更美的一片享受和陶醉之中。
十五多年后的我们,携手并肩,工作休闲,整日形影不离,把共同的时光看作是一份珍贵的礼物。夜深人静时,不能把我这个夜猫子拥入怀中,我先生就不能沉睡;不能像盘藤植物似地紧搂着他入睡,我情愿通宵达旦,直至疲劳过度,趴在桌上睡去。
这二十年的时光,没有他的日子度日如年,有他的岁月光阴似箭。
正值春节,想起去年此时发生的一件事:
去年除夕那天,因为忙于工作,没怎么考虑做什么特别的菜肴过节,所以我先生提议去饭店吃饭。那天我们去的那家饭店人头济济,不料意外遇到两位亚洲人。因为有可能是其他亚洲国家来的,我也就只不过冲他们微笑一下,没说中文。他俩坐得离我们不远,见到我们可能也很好奇,不过同样是保持距离。他们点菜时,见其和服务员交流有困难,私下说着普通话,我就自告奋勇帮了忙。相互寒暄几句后,我先生建议我们四人坐到一起。天南海北,大家聊得很开心。他们是公派出国人员,在德国大学进修几个月后,正在离我们不远的一家公司实习。听取我的意见后,我先生邀请他们第二天(年初一)来我家玩。因为他们下榻在附近的饭店,没有做饺子、吃饺子的机会,他们提议我们年初一一起做饺子。我是上海来的,在上海生活时什么面食都不会做。到了德国,什么都学了一点点。那两位是从北京、河北来的,所以很乐意向他们取经。这样,我们当机立断,改变原计划,驱车去了几家商场,购买了一些第二天需要的食品,正儿八经准备过节了。
第二天去饭店接好他们,我们首先去了二三十公里开外一个较大的城市,参观了那里的大教堂和历史悠久并保存良好的旧城区。好在我先生很会讲故事:),堪称一级导游。两位同胞到德国大约一年的时间将近尾声,之前还没人能给他们如此详尽地介绍德国的经济文化,让他们能理解透彻(当然我这当翻译的也有一点点苦劳啊:))。到了我家,两位同胞几乎包揽了做饺子的任务。因为他们其中一位是吃素的,我们准备了一荤一素两种饺子馅儿。另外,我还做了两三个菜,我先生负责布置餐桌,准备饮料等。
那一天我们感到很愉快,因为看到我们的客人过得很开心。那是他们到德国后第一次被邀请到私人家中,接触德国人的家庭生活。加之正逢大年初一,“流浪在外”的游子,能体会一点家庭的温馨,品尝最合自己口味的饺子。尽管我们素不相识,或许正因如此,我想,他们表达的谢意是发自内心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