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拿什么称呼您, 我的国人同胞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至所止, 生活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咱们中国人,素来讲礼仪。古圣人云“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如何称呼人是历来有讲究的。比方说姓宫的工程师,你不能称他为“宫工”;姓纪的博士,你不能称其为“纪博”;当然姓苟的医生,你也不想称之为“苟大夫”了。

中国语言最复杂也最难研究的就是“称呼”。在日常生活中,称呼只是个小小的代号,然而世道炎凉,人情冷暖尽在其中。如果说,流行什么样的称呼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的价值观,那么,喜欢什么样的称呼则反映了一个人理解世事的心态。

一般的称呼经历了时代的演变:古时候“大人”、“客官”之类的称呼反映出,“位高者尊”恐怕是中国流行久远的称呼文化;上世纪前半叶风行一时的“先生”、“女士”当是洋务运动后从西方学来的;革命后不分男女一律称“同志”,则洋溢着战斗精神。

改革开放以后,先是“同志”这一称呼被逐渐抛弃并随之有了暧昧的意义,接着“小姐”也臭了大街,于是北方人先是把“师傅”这个称呼借了来,用以称呼所有值得尊敬的人。因为中国人历来对师傅是尊重的,即使没有传统上的跪地磕头。南方人则是称“老板”, 似乎老板是管人的有钱的人,称“老板”自然便是尊称。

近年来,社会上又流行称呼“老师”(不知是否是老板+师傅的简称?)。CCTV的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呼唤着老师是最多最响的,殊不知在节目外竟称同一人为“傻X”……。而且现下看来,“老师”一词也有发臭的趋向:一是因为用得太滥。原来人称“同志”或“小姐”的都摇身一变成了“老师”,在大街上司机都称交警“老师”了!二是因为,本来是老师的人干的事却越来越不那么为人师表了。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那些曾经使用过的尊称终究没有逃掉被过度消费的命运,因为它所包含的尊重含义,迅速地贬值了。以至于几年以后,再喊人家“老师”,恐怕倒像是讽刺。

虽然现在咱们中国人在正式场合还是可以称呼别人“先生”、“女士”的,不过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称呼更喜欢重在亲情。如北京人历来开口就是“大爷”、“大妈”、“大哥”、“大姐”的,再亲热一点的就是“哥”、“姐”了(“大爷”、“大妈”里的“大”字似乎省不得?)。更有甚者,初次见面聊不几句,就过于世故地套起了近乎:“咱爸/妈好吧?”聪明的中国人啊!当旧有的尊称都被消耗掉了,被逼无奈,只好启用了那些起源于血缘关系的称谓了。而且,我们迅速发现了“哥哥”“姐姐”的妙用,因为这是情感弹性很大的称呼。不仅有对年龄身份的确认,而且暗含了撒娇的味道,在有的场合表示了尊重,而在有的场合则迅速拉近了感情。在服装店里试衣服,殷勤的售货员一口一个“这个大哥”、“那位大姐”,叫得人心里热热的,不买都不忍心。

WXC里,大家不也是“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地乱叫么?即使你不知道网络那一端的真人是男是女,比你大还是比你小。

这就是一个哥哥姐姐浑叫的时代。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