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兵工科技》2004年1期作者:东进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装甲兵的主要战术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装甲兵的主要战术

《兵工科技》2004年1期 作者:东进


  我志愿军装甲兵于1951年5月入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到达战场后运动战阶段已经结束,阵地战阶段刚刚开始,双方均已转入防御。我参战部队初期为4个坦克团,后又相继入朝9个团,实际参加过战斗的有8个团。在两年的作战中,志愿军装甲兵共出动坦克自行火炮约1000辆次,毁伤敌坦克74辆,火炮20门,摧毁工事864个,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本文试图将志愿军装甲兵的主要战术做一简单介绍,使读者对志愿军装甲兵的作战历程和主要战术有所了解。

  一、主要战术运用方式

  当时,由于我军装甲兵成立不久,仅仅完成了初步的技术和战术训练,技术、战术水平都不高,对装备还不够熟悉;战场多为山地,不便于坦克机动和大规模使用;部队协同作战的意识还不强,步兵对坦克的技术、战术性能了解也不多;我军航空兵和炮兵都较弱,不具备大规模使用坦克作战的条件。因此,我志愿军装甲兵多分散配属步兵,直接支援步兵战斗。在战斗中,我志愿军装甲兵通常采用的战术有:防御时配属给第一梯队步兵师、团,用作掩体内坦克和设伏的坦克;进攻时参加火力准备,以直接瞄准射击支援步兵战斗,以火力抗击敌人反冲击和支援步兵巩固既得阵地。

  二、防御时装甲兵的主要战术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阵地战阶段前期,志愿军主要进行的是野战阵地防御。随着坑道工事的构筑普遍完成,志愿军开始转入坚固阵地防御。防御中,志愿军装甲兵对坦克的运用,主要采用配置在掩体内担任坦克发射点和以坦克设伏两种方式。

  1、 掩体内坦克

  掩体内坦克,是以少数坦克采取突然的动作,占领预先构筑好的发射阵地,以原地射击消灭敌人掩体内的坦克、摧毁敌人的工事和杀伤其有生力量。志愿军装甲兵在两年的作战中,共执行此种任务上百次。

  最初,我军是将坦克配置在野战工事内,担任坦克发射点。当确实观察到敌人的坦克位置和活动地域后,在我防御前沿构筑坦克发射阵地,坦克利用夜间秘密占领发射阵地(或先进入隐蔽地隐蔽),次日黄昏,以突然的射击击毁敌人掩体内的坦克,尔后乘夜暗迅速撤出阵地。如1951年10月15日,我坦克第1团第3连发现,山店里西南敌军阵地上经常有5至7辆掩体内敌坦克,不断向我射击。该连决定用2辆坦克将其歼灭。经现地勘察后,在我155.7高地上构筑发射阵地,距敌坦克约1700米。15日黄昏,坦克从连的待机地域出发,由于下雨路滑,仅有1辆坦克占领发射阵地,以15发炮弹击毁敌3辆坦克和5个掩蔽部,然后乘夜暗安全地撤出阵地。

  由于敌航空兵和炮兵威胁很大,发射阵地又没有坚固掩体,我坦克昼间无法射击,后来部队对上述射击方法进行了改进,在我军基本阵地上构筑坑道式的发射阵地,以坦克长时间占领,发现有利目标即随时进行射击。坑道式的发射阵地,即构筑在我防御阵地内高地上的坑道,坑道口朝向敌方,坦克平时在坑道内隐蔽,发现目标后运动到接近坑道口处射击。如我坦克第2团于1952年2月在朔宁东南的196高地上构筑了一条贯穿山腰的坑道式发射阵地,距敌前沿300-1000米。该团以1辆坦克占领阵地。3月8日,我坦克发现敌250及138高地上有坦克11辆,即开始射击,发射2发炮弹后,敌坦克即以烟幕弹迷盲了我坑道口,使我无法瞄准,并将坑道口炸塌。此方法虽然能减少损失,但是不便于观察、机动和发扬火力,而且坑道口易遭敌炮直接瞄准射击。

  后来部队又改进了战术,将坑道和野战工事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发射阵地。1个坦克排的发射阵地包括坦克待蔽工事(坑道或者有重掩盖的掩体,每个工事内隐蔽1辆坦克),人员、器材、弹药、物资掩蔽部,2-3个掘开式发射阵地,由待蔽工事通往各发射阵地的道路,观察所。待蔽工事通常构筑在高地的反斜面上,发射阵地通常构筑在山脊、鞍部等便于坦克观察、射击和坦克能够到达处,两者间距离通常为200-500米,以免因坦克运动距离过长而失去战机或遭敌航空兵和炮兵突击,各发射阵地间隔通常在50米以上。作战时,坦克预先进入待蔽工事,发现目标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占领发射阵地,以突然的直接瞄准射击歼灭敌人,然后迅速撤回待蔽工事内。1952年4月,坦克第2团在朔宁以东我238.4高地的山腰构筑了一条坑道式待蔽工事(长25米、高宽各3.5米、顶部厚8-15米)、2个发射阵地及由待蔽工事通往各发射阵地的盘山路(长达1.5公里)。该团以1辆坦克于4月24日进入待蔽工事,在坑道内停留83昼夜,多次占领发射阵地进行射击,先后摧毁了敌人坚固的发射点20余个,并且以原地火力支援我步兵向敌前沿支撑点进攻3次。敌对我坑道集中炮击数次,发射炮弹2000多发,航空兵投弹数十枚,曾将坑道口炸塌,但都未造成人员和装备损失。这种方法缩短了由待机地域向发射阵地运动的距离,昼夜均可射击,大大减少了敌航空兵和炮兵突击造成的损失,不但可以打击敌掩体内坦克和游动的坦克,还可以支援步兵进攻和抗击敌反冲击。

  2、 设伏的坦克


  设伏是以坦克和自行火炮埋伏在敌人必经道路之两侧,以短距离的突然猛烈的射击消灭向我防御前沿接近或突入我防御纵深的敌坦克和步兵,是山地防御时使用坦克的基本方法之一。在朝鲜战场上,凡是遭我伏击的地点,敌人坦克很少再出现。

  设伏的对象,主要是敌人的坦克侦察群和游动的坦克,以及敌人在进攻时突入我防御纵深内的坦克和步兵。设伏兵力的编成通常为2至3辆坦克为宜,并加强少数冲锋枪手和工兵,用以保障坦克的行动(帮助坦克伪装和抢修坦克工事)。设伏阵地和地域的选择,通常是在我基本阵地的前沿,便于敌人坦克向我纵深接近时必经的要道两侧、隘路口和主要防御地带内的谷地周围山脚、道路交叉口、林沿等处,通常要构筑掩盖掩体或坑道工事,并在设伏地点的接近路上布雷。

  设伏的坦克通常利用夜间进入阵地,占领阵地以后即严密伪装,严格警戒和阵地内的纪律,避免暴露目标;准备射击诸元,编制射击要图;组织观察;沟通各车之间和通往步兵营或团观察所的通信联络,为防止敌电子侦察,通常采用有线电话或者简易信号联络;随时准备战斗。发现敌人后沉着冷静,掌握最有利的射击时机,把敌人的坦克放到最有效的射击距离内再行开火(通常是在500-1500米)。先打头尾的坦克,使其前进受阻和不能逃跑,然后集中火力全歼敌人。下面两个战例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这个问题。

  1、坦克第2团以2辆坦克在沐浴东山设伏,在阵地上等待了24昼夜,到1951年10月31日9时20分,敌人2辆坦克沿着德隐里的山谷小路向我阵地前沿接近,当进至距我600米时,我坦克突然开火,以7发炮弹将其全部击毁。

  2、坦克第5团坦克和自行火炮各1辆在笃正里设伏5昼夜,1952年10月5日14时,敌人3辆坦克向161高地运动,当敌人第1辆坦克刚刚出现在山脊时,我坦克即开始射击,当即将敌第1辆坦克击毁,但敌人另2辆坦克立刻利用山地反斜面地形隐蔽。我们虽然阻止了敌坦克的前进,但没有能够将其全部歼灭。

  三、抗登陆作战准备

  战争进行到1952年底,随着志愿军坚固阵地防御的日趋稳固,敌军已不可能从正面突破我军防御,我军后方两翼的海岸线却处于美军优势的海空力量威胁下。美军擅长两栖登陆,作战经验丰富,而且1950年9月的仁川登陆,正是击败朝鲜人民军的关键一击。因此,志愿军对美军从两翼实施两栖登陆的可能性非常重视,积极准备抗击敌可能的两栖登陆行动。对于装甲兵在抗登陆作战中的运用,也做了充分的准备。由于朝鲜东海岸地形不利于登陆,志愿军将抗登陆的重点放在西海岸,装甲兵部队也集中配置在西海岸便于登陆的地点附近。当时志愿军装甲兵装备的坦克-自行火炮数量较少,沿西海岸防御正面的坦克-自行火炮密度仅有每公里1辆,但是通过广泛的机动配置,在重点防御方向正面的坦克-自行火炮密度达到了每公里14辆。

  战争后期,随着装备数量的增加,志愿军开始在部分步兵军、师增编坦克-自行火炮团,由1个坦克营、1个自行火炮营、部分炮兵和其他兵种分队、勤务分队编成。在师的编成内(或以第二梯队步兵军的坦克-自行火炮团加强给第一梯队军的步兵师),根据滨海地形和任务,通常是以自行火炮分队配属给第一梯队步兵团(营)作为掩体内的坦克,配置在主要防御地段基本阵地的前沿和支撑点上,以火力消灭敌人登陆舰艇、上陆工具和登陆兵。以坦克分队作为师的坦克预备队,配置在便于实施机动的位置,用以支援师的第二梯队步兵团实施反冲击,或占领预定的展开地区抗击敌人坦克的冲击。必要时,以部分坦克-自行火炮配属反空降预备队与敌空降兵作战;或加强反坦克地域,协同反坦克歼击炮兵抗击敌人坦克的冲击,阻止其连接登陆场和向我纵深扩张。

  志愿军装甲兵直属的独立坦克团,通常是作为步兵军或集团军的坦克预备队,配置在便于机动的位置,用以协同第二梯队实施反冲击;或占领预定的展开地区,抗击敌人坦克密集的冲击和增大受威胁方向上的坦克密度。

  坦克师主要是作为集团军坦克预备队,配置在便于机动的位置,用以协同二梯队步兵军实施反突击;但在个别情况下,当步兵军没有足够的坦克加强时,也可以在坦克师里抽出1至2个坦克连配属给军的反空降预备队,用以消灭可能在第二防御地带内着陆的敌空降兵,或加强给第一梯队主要方向上的步兵军进行反冲击。

  由于志愿军进行了充分的抗登陆作战准备,敌军没有进行两栖登陆的冒险,为我军开展三次夏季反击战役和取得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四、进攻与抗击反冲击时装甲兵的主要战术

  为了改善防御态势,保持战线的连续和防御的稳定,我军不断对敌前沿支撑点进行小规模进攻,并与敌反复争夺,大量杀伤敌人有生力量。1953年夏季,由于正面防御阵地的稳固和抗登陆作战的充分准备,我志愿军已无后顾之忧,开始放手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展开大规模进攻,先后发动了3次夏季反击战役,而以金城进攻战役为高潮,直接促成了停战协定的签字。在进攻与抗击敌反冲击的作战中,志愿军装甲兵主要采用在遮蔽阵地以间接瞄准射击或直接瞄准射击的方式支援步兵战斗。

  1、 遮蔽阵地间接瞄准射击

  由于我志愿军远程炮兵较少,难以压制敌师、团炮兵阵地,为增大我远程炮兵的火力密度,志愿军装甲兵广泛地运用坦克进行遮蔽阵地射击。自遮蔽发射阵地行间接瞄准射击,就是坦克在我防御阵地内的高地上占领发射阵地,以炮塔分划赋予火炮射向,以高低水准器装定瞄准角,并派出前进观察员及时向指挥所或坦克乘员报告射击偏差,进行射击修正。其任务是压制敌远程炮兵,歼灭敌预备队、观察所、指挥所,破坏敌通信枢纽部。实施自遮蔽发射阵地射击的坦克,通常是在进攻的前一天夜间占领发射阵地(或待蔽工事),进行战斗准备,并在炮火急袭的同时开始射击。

  实践证明,在山地运用坦克进行遮蔽阵地射击,不仅能克服地形障碍,而且能大大增强火力密度,协同炮兵保持进攻战斗中我火力优势,保障步兵和担任直接瞄准射击的坦克不受敌炮兵火力危害。在两年的作战中,我装甲兵先后执行了112次遮蔽阵地射击的任务,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障了步兵第一梯队占领敌人阵地和第二梯队进入战斗。

  2、 直接瞄准射击

  直接瞄准射击是发挥坦克火炮威力的最好的射击方法,是我装甲兵主要的射击方式。实施直接瞄准射击时,坦克既可在我防御阵地的高地上占领发射阵地,也可前出至敌人前沿和侧后。在我阵地内占领发射阵地的坦克,通常在我炮火急袭之前30分钟至1小时或在我炮火急袭的间隙内实施破坏射击,当我炮火急袭时则停止射击,并在我炮火延伸时支援步兵冲击或者撤出战斗,具体任务是:歼灭预定进攻的支撑点和相邻支撑点上的发射点及掩体内坦克,在敌防步兵障碍物中为步兵开辟通路,歼灭敌残存或复活的火力点,支援步兵击退敌反冲击和巩固既得阵地。前出至敌前沿实施直接瞄准射击的坦克,通常是在我步兵、炮兵的掩护下,在步兵冲击出发阵地之后占领发射阵地,利用我炮火急袭的间隙实施破坏射击,以摧毁敌发射点、压制相邻阵地的发射点。前出至敌支撑点侧后实施直接瞄准射击地坦克,通常是在我步兵、炮兵的掩护下,在我步兵战斗队形之后占领发射阵地,或者在步兵保障下单独前出至步兵战斗队形之前占领发射阵地,在步兵发起冲击前进行破坏射击,以歼灭敌支撑点侧后的发射点、在敌防步兵障碍物中为步兵开辟通路、在步兵发起冲击后压制敌侧后阵地上的发射点、协同步兵击退敌反冲击、保障进攻部队的翼侧安全、切断敌人退路。

  如1952年7月15日,我独立坦克第1团配属步兵对敌前沿支撑点——官岱里西无名高地进攻战斗中,有2个坦克排参加战斗,以1个坦克排在我防御阵地内占领发射阵地;另1个坦克排前出到敌支撑点之侧后占领发射位置。17时45分,坦克第1连第3排由西炭甘里待机地域前出,19时占领了庆坡里南300米处的发射阵地;坦克第2连第1排于18时20分(炮火准备前5分钟)由待机地域龙岩里前出,在炮火准备中与第1连的掩护下,迅速接近敌支撑点翼侧,于18时50分进入290高地西麓预定发射阵地。当我炮火转移与延伸时,第1连第3排对敌支撑点前沿发射点进行了破坏射击;第2连第1排则由侧后压制歼灭敌之支撑点反斜面工事内的兵力兵器。至19时20分,我坦克将所担负目标全部摧毁。我步兵于炮火急袭后,于19时25分从正面和翼侧同时对敌阵地发起冲击,迅速全歼守敌占领阵地。我坦克于19时50分,当我炮火进行另一次急袭时,乘机撤出战斗,全部进入待机地域。

  实战经验证明,对敌人前沿支撑点进攻时,坦克担任直接瞄准射击,可部分地发挥坦克的机动性,也提高了射击的命中率。当敌支撑点翼侧暴露时,我坦克协同步兵大胆地向敌人翼侧实施机动,达成一翼(两翼)包围,往往给予敌人出乎意料的打击,并能保障正面进攻部队的翼侧安全。在朝鲜战场上,运用此种方法支援步兵进攻共94次,占总作战次数的40%,成为当时使用坦克的主要战斗方法,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3、 在进攻战役中对坦克的使用

  对坚固阵地防御之敌进行大规模进攻战役时,坦克通常以连为单位配属主要进攻方向上的第一梯队步兵师,由师(团)直接指挥,并与担任进攻的步兵分队保持密切的协同动作。在炮火准备时节,坦克分队按照协同计划,在炮火掩护下占领发射阵地,并按照事先区分的射击目标和被支援步兵分队的要求实施直接瞄准射击;当步兵占领了敌基本阵地后,坦克即被编为步兵师的坦克预备队,沿通往敌防御纵深的道路和山谷与师第二梯队一起向敌纵深发展进攻。

  金城进攻战役中,1953年7月13日至25日,独立坦克第2团以坦克2个连配属步兵,在官岱里西无名高地至直木洞之间的主要突破地段上,对坚固设防之敌实施进攻。坦克第1连于7月13日23时38分,以2个排集中射击压制官岱里西无名高地之发射点,至23时53分停止射击,共发射炮弹350发,摧毁敌发射点17个。与此同时,以1个排压制敌峙尾岘东高地之发射点,至14日1时停止射击,共发射炮弹127发,摧毁敌发射点7个。在坦克破坏射击与压制射击后,步兵顺利地占领敌基本阵地全部纵深,步兵师随即投入第二梯队发展进攻。坦克第1连于14日9时50分,跟随步兵师第二梯队,前出到东山里地区占领发射阵地,准备抗击敌人反冲击。10时20分该连进至中芳坪以西地区时,我步兵为敌残存发射点所阻,该排以直接瞄准射击摧毁敌发射点与工事,支援步兵肃清了残敌。坦克第2连于13日21时,于我炮火急袭的同时,对敌支撑点进行破坏射击;19分,我步兵占领敌前沿支撑点后,坦克即实施火力机动压制敌纵深阻碍我步兵前进的发射点,战斗中共发射炮弹946发,摧毁发射点24个。至23时46分,我步兵占领敌栗洞与直木洞南山敌基本阵地。

  总之,我志愿军装甲兵根据当时的条件,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战术,并不断调整、改进战术,适应了敌情、我情、地形、天气的变化,完成了作战任务。时至今日,他们用鲜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