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文学城
» 博客
» 佛法与科学在廿一世纪的交汇
佛法与科学在廿一世纪的交汇
2008-04-13 17:27:16
佛法在原子时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772 更新时间:2006-5-2 ————————————————————————————
罗无虚 著? 总目录: 序 一、科学与佛法 二、变异的世界观 三、相对的人生观 四、人生宇宙之实相 五、佛法与相对论 附录?原子与无我 详细目录: 序? 自序 一、科学与佛法? 科学定义及科学方法 科学知识及其演进? 科学发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对科学应有之认识与评价? 佛是什么 法是什么? 一般觉证实相的步骤 佛法真理简介 佛法与科学间的桥梁——真理 佛法与科学相辅相成 佛法与科学异同之比较 二、变异的世界观? 甲、略说三法印 (一)人生宇宙三大真理 (二)三大真理的联贯性? 乙、本题:变异的世界观? (一)观察现象——依常识说? (二)研求真理——依佛法方便说明 三、相对的人生观? 甲、生活,生死问题 (一)生活问题? (二)生死问题? 乙、我,法的究竟义? (一)‘我’往哪里找? (二)法的体性 丙、相对人生观的价值? 丁、相对人生观的实践? 戊、真善美人生宇宙的创造? 四、人生宇宙之实相? (一)实相的种种异名? (二)依圣言量说实相之性质与含义 甲、原始经典说涅槃 乙、大乘经典说实相? (三)体证实相之一般步骤 (四)结语 五、佛法与相对论? (一)质能相对 (二)动静相对? (三)时空相对? (四)一切相对? (五)余论? 甲、对机说法? 乙、应病与药? 丙、中道原理?? 附录?原子与无我? 原子概念的演进 原子弹的爆发证明原子不可分的理论不正确 佛法对心性的说明 科学家及哲学家对意识的新概念 佛法的三法印 序 时人崇科学,在穷物质之利用,佛法立三谛,为阐众生之性德,粗观有理事之异,细思则理事相即也,实则科学不超三谛,三谛未舍科学,惟佛法了觉而圆融,所以随缘不变,究竟涅槃,时人迷昧而偏执,反成触境缚心,轮回六趣。然觉为固有,迷乃妄加,故迷应藉方便以启觉,觉必藉弘化以觉圆,迷者三惑所迷,觉者三谛之觉也。?以言乎空谛,言思两绝,一法不立。经云:羊兔毛尘,析为水金尘相,复析为极微,为邻虚。方之科学,元素原子,析为核子电子,复析为中子。是皆色不异空,说空谛也。了知则万法本空,可破见思之惑。? 以言乎假谛,万象森罗,不舍一法。经云:六大自在无碍,草木瓦砾,悉为三昧耶身,于工巧、医药、声音、星算等,必得其明。方知科学,物理电化,一切发明于创制。是皆空不异色,说假谛也。了知则万法妙有,可破尘沙之惑。?此事理无二,而名相有不同也,惜乎执物者非心,执心者非物,各称一元,宁知同落偏见,经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以不二法门,说中谛也。既曰不二,是真一元化矣。了知则法法皆圆。可破根本无明。? 虽得中矣,然亦不废乎空假,犹掌伸拳握,总是一手,智者见一,愚者见异耳。若耽科学者,昧于真空,诽谤佛法,是凡外相着人我,心续世间、未闻大道、犹可原也。若习佛法者,昧于假有,排斥科学,是定性见涉断常,心障所知,欲趋大乘,岂能进也。? 罗居士无虚者,现科学家身,行菩萨道,际原子时,说原子佛法,契众机而了义,就唯物以显觉性,翠竹黄花,无非般若,何异是哉。辑其弘法数讲,汇成一册,名曰:《佛法在原子时代》今世之人,见闻而心折之,争倡付梓,属予为序,曰:此利众之举也,其勿辞。 予三环读之竟,曰:昔王小徐,尤智表二居士,俱优为此调,不图今日而有斯文也。且时境又迁,此文契机,似尤胜于前贤,至其笔粲电化,气畅电流,尚余事也。是时代不曰太空乎?不曰原子乎?彼执假而来,我执空以应,二执交攻,徒见其凿柄不入,方便云乎哉?弘化云乎哉?!? 不有方便,于世法亦有所难行,喻一昼夜,实非日升月落,语人日时,必称曰地一私转,人将笑其颠。从事弘化,不权巧无以收摄折,譬医疗疾,必察所患与药,墨守一方,而应百千种症,人将被其殃。况大乘佛法性相圆通,无虚无实,又安可执时间之今古,空间之东西也哉。说三谛即是科学,明乎体,恰如其分,说科学即是三谛,达乎用,今正是时。弘化也,方便也,是文俱得之矣,予欣为其序以表之。何有乎辞。?? 佛历二五一○年岁次1996年立春稷下李炳南识 自 序 由于宝灯法师倡导,我得有机缘追随洪宽涛、张璜、崔常祥居士等在中华佛学研究会作通俗演讲。其中五题徇朱斐居士之请,经整理录出后刊登于‘菩提树月刊’。兹后复蒙虞兆兴,陈志伟居士等之倡议印此单行本以便流通。在这众多因缘下此小册子方能与读者见面。我在这里谨向各位倡导者,赞助者,助印者表示衷心的谢意。? 通俗演讲的宗旨在去除一般人对佛法的误解,使之了解佛法之真义,启发正信,得到佛法的利益。其实一切佛法都不离对机而说。应运而生(运即时代)。因此离‘时’离‘机’实无话可说。所以所谓‘一般人’,在讲者不得不预为假想是某一类人,否则即有说法不对机之弊。我所假想的对像是:受过科学 教育者,中、大学学生,对人生宇宙等问题有兴趣者,以及一般想凭藉理智追求人生宇宙真理者。预备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文字及思想方法,使他们了解佛法,发觉求真理的途径与其利益。这种用通常知识来认识真理是‘知’的功用。所谓通常知识,我认为在目前应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日常知识。用这通常知识来说明佛法,即是我所想提倡的‘常识佛法’(COMMONSENSE BUDDHISM)? 一切法不离佛法,科学知识亦不例外,追溯科学知识的本源即能见到佛法,亦是可以理解的。那么用时代的骄子——科学知识——来说明佛法,一定是最适应时代要求的。反之,如固执一套固定的陈旧的方式来弘扬佛法,恐怕已不能为大多数受过科学教育的人所能接受。不求适应时代,佛法将为极少数人所信受得益,在形势上必为时代所淘汰了。? 佛法是重行的。仅仅是‘知’是得不到真实利益的,不过要行而受益则非先从‘知’着手不可,尤其是受了科学教育的非从‘知’方面分析清楚是不肯贸然信从的。如能真知,必能明白行的重要,行的利益。那么定为从信解而开始实践。佛法的行门更是千差万别(所谓八万四千法门)。因为在佛教内也是只有对机的行持法,没有固定不变的教条。我们情意上、偏差,各各不同,所以对治它们的行持方法也因之而异。知的偏差尚可以从风行时代的科学知识找得个假想对象。情意方面的偏差却随各人的生活习惯,家庭教育,文化水准,不同的职业,乃至与生俱来的个性而异。除了个别教导外,几乎不可能确立一个普遍性的行门来适应一般的机。但在原则方面可以这么说:? (一)佛法是现实的生活方法(WAY OF LIFE)。佛说八正道即是指示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直趋涅槃妙果。依之而行、即生、即受其益。可是目前部份信佛者不充分了解这道理。以为修行(其实是修改行为的意思)是专为来生的,与日常生活行为无关,这样就脱了节。对个人说即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利益。在他人看来佛法却变成带有神秘色彩的宗教,是与实用人生无关的。这当然是不合乎:‘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的大原则的。 (二)在这时代中得正觉的大导师是难找到了,但善知识不是没有,要多亲近并虚心求教指示正确的行持方法。不过主要还是要依靠自己的理智抉择。佛陀在世时亦鼓励人:‘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在佛法内知与行是并重的,不可分离的。得到了正知正见的,自可以自己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行持方法。总之在行方面要不脱离现实,不好高鹜远,要自病自知自处理,方得受用。所以在这方面我主张提倡‘实用佛法’。(PRACTICAL BUDDHISM)? 除了知与行以外,佛法的总归宿是着重于实证。众生皆有佛性,所以人人可以成佛。没有实证那么一切涅槃菩提等等殊胜功德岂非徒有空名?实证是离言说文字的,用科学名词说是离时空的四度空间。这里不拟多说。要说的是从知从行,必能实证人生宇宙实相。? 现在借刊行单行本机缘向读者一提这几篇讲稿的动机何在,目的何在。但愿读者不要嫌文字粗陋,或因人微言轻而忽视之。究竟说,真理只能自求自得的,外在的文字,只能做为求真理者的助缘罢了!? 本册承妙因、妙境两位法师暨石纯福居士披阅指正。又承李炳南老居士赐序,为本册增光不少。于此谨表感谢并致敬意。?? 一九六六年二月 ? 无虚谨识 一、科学与佛法 各位法师、各位善知识:? 今天的讲题是:‘科学与佛法’。在未讲之前,有两点须加说明,第一,我选这个讲题,似乎自不量力,因为我既非科学家,又非佛学家,虽说学的是工程,信佛二十多年,却很少研究,对于科学与佛法,只能说是肤浅的认识,我之所以大胆尝试,以此为题,只是一种信心鼓励,我相信用通俗讲法,可以阐明科学与佛法的关系,供大家作为参考资料,引起追求真理的兴趣,至于进一步专门性的研究,有待法师和专家门来竟其全功。我相信,佛法是多方面的,可以用常识去理解,也可以用科学来说明。第二,这次以粤语讲述,亦可说是大胆的尝试,以我生硬的粤语,可能词不达意,但为求普及和免除翻译之烦,试以粤语出之,希望各位原谅。 科学的定义及科学方法? 何谓科学?简单地讲,科学是分科之学识,是对事物现象之相互关系作有系统地研究,经过实验证明成为公式化之知识,这种知识,便是科学知识,由此而获得的结论,便是科学的结论。这种科学知识和结论,虽然也是由人类经验中得来,但科学方法是必须经过实验的,一种假设须经实验证明,才能确立,所以通过科学方法而作出的结论,一定能正确地解释某一种事象,因为依靠实验的科学方法,才能避免主观的臆测和判断的错误。人类对于周围的事物,各有各的看法和想法,这种看法和想法,多数是主观的,不一定是对的,譬如人类对天地的想法,起初以为地是平的,天是圆的,太阳是绕着地面而旋转,现在大家都知道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这就是科学纠正了人类主观的臆测。 科学知识及其演进? 科学对于宇宙实相(REALITY)方面的认识和发展,近世纪来不断有极其重大的发现,对于宇宙的构成,有了更进步,更具体的认识,现在分两节来讲:? (1)对原子概念的演进:在十七世纪,人类对物质的认识,认为任何物体是由一种基本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所构成,这种物质微粒,称为原子(ATOM),它的原义,就是‘不可分的’。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道尔登(JOHN DALTON)首创原(ATOMIC THEORY)认为宇宙间一切物质,均由有限的元素构成,元素由同类原子所构成,原子则不可再分。一九一三年,丹麦科学家波尔(BOYLE),经过实验而获得的结论:原子可以分为两部分,就是电子和核子,电子围绕着核子而活动,核子坚实而电子含有磁力线。电学专家法拉第(FARADAY)描述原子的形状,好似星鱼,身体小而手臂长,这一概念,甚为重要,已打破原有的原子独立存在的概念,说明了物与物之间在互相摄拒、互相影响、相对地存在,这与佛法内‘诸法众缘生’的哲理可以会通。? 一九○五年,爱因斯坦(EINSTEIN)预测物质与能力可以互相转变,并认为极小的物质,可以变成极大的能力。他把物质和能的关系立出一个公式 E=MC*C,E代表能,M代表物质,C代表光速,C就是光速的自乘,换句话说,物质乘光速自乘的数字,就是能。光速每秒三十万公里,即是说极小的物质可以转成庞大到惊人的能量。如果把一磅煤转化为能,就可变成为9.6乘以10的17次幂磅的能量。(一呎磅,就是把一磅量的物体,高举一呎的能量。)? 他的预测,已由原子分裂的成功而得到完全的证实,原子不可分裂之说,终于打破了,确切地证实了物质和能可以互相转变的,而更重要的,把不可想像的假设,——极小的物质变为极大的能力——成为现实。这是科学史上极端重要和具有革命性的发展。毫无疑义,对于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甚至整个历史,都将有深远的影响。? 原子分裂及其它科学上的新发现,对于一般宗教来说,不也啻投下了一枚原子弹,动摇了某些宗教的神造万物的理论基础。唯一的例外,就是佛教。科学的发展,不但不足以否定佛教的理论,而且替佛教的理论作了有力的论证。在二千多年前,佛经中就用‘芥子纳须弥’来说明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收缩的时候,可藏之于芥子,释放的时候,可以大过须弥山,(最大的山,形容其大。)释迦牟尼佛在过去讲法华经时,一坐就是五十劫,(劫是亿万年的长时间)这就是佛家对时空的体证。在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理论上,如果乘数倍于光速的飞机在太空飞行,时光同样能不流或倒流,看到过去世的种种事物,这种科学的时空概念,与佛家的时空体证,正复相符。科学界的分裂原子,使极小的物质变成极大的力量,打破了原子不能分裂的理论;在佛教的理论上,如能打破‘我执’,同样可以产生无可比喻的精神力量,不过物理上的力量,可以看到的,精神上的力量,是无法衡量的。用比喻讲,觉者破我执后所产生的大智慧与大慈悲,与物质界原子释放后所产生的光和热,极为相似。? (2)静的力学概念演进至相对论动的力学概念:牛顿的静则恒静,动则恒动的力学概念,对于地球上各种物理现象的应用是适合的,但对于太空外的大宇宙(MACRO COSMIC)和原子内部的小宇宙(MICRO COSMIC)牛顿的定理就无法应用。直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世,新的力学概念,代替了牛顿定理,它认为动静相对,绝对动与绝对静同样没有意义,所有一切物质能力都在相对情形下而存在而发展,甚至时间与空间亦属相对地存在,由空间的变动才能产生时间的概念。现在太空航行中已证实了这一点。对于此后MINKOVSKY创立四度空间的理论,致关重要,所谓四度空间,即是长、阔、高三度空间加上时间,(也就是时间加空间)物质在三度空间内存在,并不能充分描述动的宇宙,必须加添一时间因素进去,才能表达宇宙实相。这便是科学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是科学家以数学方式推求出来的,科学家认识这四度空间的宇宙虽是实相,但无法为我人意识所了解与思议出来,这正与佛法中所说的‘一真法界’,或是‘诸法实相’一样,是不可思议的,至少在这一点上和现代科学家所作出的结论是一致的,正如尤智表君在‘佛教科学观’中所说:‘科学愈昌明,佛教的教义愈能发扬光大’。佛教的教义,不只经得起科学的考验,而且科学上的新发现,更有力地为佛教教义作了注解 科学发达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从一般的说,科学发达,促进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增进了生活的享受;而另一方面,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特别在都市方面,由于工业发达,人口密集,工作繁忙,生活紧张,都市病的患者日益增多,尤其是物质文明高涨的国家,最近报载,英国心理学家霍士称:‘英国成年人有四分之一都有精神病,原因是由于焦虑与恐惧所致。(见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一日星岛日报)其它工业发达的国家,都有类似的现象。即在本港,过去三月中,就发生了一百○二起自杀事件,这在农业社会时代,是无法想像的,这可说是科学发达对人类所引致的一种不健康情绪。科学丰富了人类物资生活;也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烦恼!推其原因,主要的不外下列数点:A、过去维系人心的道德观念,宗教信仰,由于科学发达而逐渐被冲淡了。B、科学本身并未建立新的道德或新宗教,致使人类精神方出现了真空状态,失却了精神的寄托。C、物质方面的成就,增加了人类对物欲的享受,所谓欲壑难填,是现代人苦恼的根源!人除了工作、享乐外,就惶惶无所适从。? (2)就特殊方面讲,科学的发达,论证了四度空间的宇宙实相,建立了科学的宇宙观,在哲学上自有其极重大的意义,但对一般人说来,艰深的数字公式,并无多大用处。不过以佛学观点看,这种科学宇宙观,不违乎佛法内的宇宙观,无异替佛教理论作了科学的说明!同时也构成了使科学与佛法融会贯通的桥梁,故对于佛教来说,却是极端重要的发展,必然的,有助于今后佛法的发扬光大! 对科学应有之认识与评价? 科学丰富了人类的知识经验,科学提高了物质的利用,科学满足了人类的生活享受,科学也造成了足以毁灭人类的武器,科学究竟为人类带来幸福抑或罪恶呢?这是运用科学的‘人’自己的事,科学本身,原是人类的一种工具,无所谓功过,譬如火,善用之,可以煮餐,不善用之可以成灾。现在人类对人生宇宙的真理尚未有正确的普遍认识,内心的贪、嗔、痴、疑、慢无法控制,在这时候忽然拥有了绝大毁灭力的核子弹,无异小孩子手执火把,实属极为危险的事,我们需冷静地去面对现实:? (1)科学在物质方面的成就,可以增加人类的幸福,也可毁灭整个文化,关键所在,还在人类怎样去运用,是祸是福,仍在人类自己去选择。? (2)科学对于精神方面的研究和成就,远不如物质方面,相对地,在科学领域中,精神方面就显得落后,因此,双方发展失却平衡,实是增加人类种种困惑、烦恼的主因。 (3)由于科学的发展,某些宗教的理论受到破坏;某些社会道德观念受到影响;某些人精神上丧失信仰,造成人类精神上的空虚和彷徨。? (4)科学所作出的宇宙实相的数学公式,很少人能了解它的哲学意义,以致无法成为一般人追求真理之研究对象,科学所产生出来的‘瑰宝’,却无法为人普遍享用,以弥补科学所造成的精神上的空虚!?这些事实,无论我们喜欢与否,无法否定它的存在,也无法使人类的历史开倒车!今后人类精神上何去何从?应该把已有的丰富科学知识转过来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本体;认识知识的本源,才能进而认识宇宙人生的实相和真理!于此,只有介绍佛法来解答及解决这个迫切的问题。 佛是什么?? 佛(BUDDHA)是觉悟的人,就是彻底觉悟人生、宇宙实相(REALITY)的人。在我们这个世界里,第一个大彻大悟的人,是印度释迦牟尼(GOTAMA SAKYAMUNI)他彻悟宇宙人生真理,从彻底认识能知的自己是什么?所知的对象又是什么?其间又有什么关系?宇宙间一切事理现象——物理的,生理的,心理的,不离能知、所知以及其间因果变化的关系。这种一切事物变化及其因果关系,总而称之,便是‘法’,了解了这种法法之间的关系,去认识,去体证本来面目,去究竟一切,去寻求觉悟,便是佛法!所以说‘佛法不离世间法’,佛法就是对世间法的彻底觉悟。任何人能依法——佛法——而行(修持),人人都可觉悟!亦即是人人都可成为觉者——佛。 法是什么?? 依照我们的常识,“法”可以分类,如下表:? 法理法 | | 真空[1]佛教哲理——实相及实践方法的方便假说(理论属知) [2]科学假设事物间(或心物间)相对关系的说明 [3]一般情见——不离主观,对事物现象的理解。 本体| | 妙有| |属四度空间——超时空,不可思议,唯证相应。 原则性的,普遍性的法本体——实相。 |事 | | | | | | | |法| | | | |方法(实践属行)依因因果法则,求证实相的方法。 现象心理的明了意识知 情 意 潜意识(第八识) 物理的色声香味触等(主观感觉对象) 由电子以至整个大宇宙(客观对象) 说明: 1、法本体是不可思议,不可说,唯证相应的。方便的说法,在本体里事与理不是二件事。从事方面说,事物的实相,即是缘起而有的妙有。从理方面说,本体即是理性(真理)缘生而无自性的真空。妙有非实有,所以妙有显真空之理性。真空非顽空。(执顽空,其实即执实有。)? 2、佛教哲理是不可说本体的假说,是假立的,比如房屋的图则(二度空间的)用以说明立体的房屋一样;又如静的照片,用以显示动的人物一样:哲理与本体的关系,亦复如是。? 3、科学的假设,亦是实相的投影或图则,不过因为它的出发点已假定事物是实有的,实存的,最后推论出事物是相对的有,相对的存在。但因为研究的是认识的对象,而非认识本体,所以无法体会‘假’是‘真’的图则,想从认识对象中去求实相,好象从照相中去找真人,了无可得。? 4、假如知道了科学假设是‘假’的,即可与佛教哲理相融会贯通,以确立对实相的正确认识。? 5、一般情见,因为不离爱(情感的)见(理智的)的主观作用,把实相幻成不正确的图则,有如戴了有色的眼镜,看不出事物的本来面目。但是情见虽妄,妄的本质却也不离实相,只要能除去有色眼镜(除去情见)实相原在眼前!?回目录 一般觉证实相的步骤? 1、从关系性——事物或心物之间相对关系,(因果关系)去了解一切法,去认识法的本性——诸法实相,以获得正知和产生正信!(从假说里体悟真理)? 2、由正信而生的力量,依照因果法则,引发与实相相应之行为——修持。 3、由行为的逐步成熟,以至圆满,(即是觉行圆满)最后究竟,觉证一切法(人生、宇宙)的实相。一是觉;二是行;三是觉行圆满,彻证诸法实相,便是佛。依此体证,依此修持而究竟一切彻悟人生宇宙的本体的方法,便是佛法。 佛法真理简介? 佛经上说明一切世间法的关系,常用“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前二句,说明事物同时相对存在,后二句,说明异时因果关系。前者是横的说明,后者是纵的说明。第一句和第三句是‘流转门’,执此而不悟,就难脱出六道轮回。第二和第四句是‘还灭门’,能使人超脱生死。总说一切法,是因缘所生的(关系),是互依互成的相对存在的。龙树中论偈说得好:‘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因为因缘生,所以无自性(无独存,实存的性质)故说为空,以破除执有、执实、执常等情见;又因为无自性,所以一切法是假名有的,以破执实、执空、执断等情见。于‘空’‘假’都不执,彻悟空假之理,即是中道。换言之,排除一切主观的情见执著,观察非空、非有的一切事物的本体,始能究竟、觉证诸法实相,彻悟人生。? 这里有两点,须附带说一说:1、佛法是智信,不是迷信。佛法是最客观的排除我执(主观)的理智产物,是破除人类暗愚、幻觉和迷信的!有些人指佛法是迷信,只是对佛教的外表有所误会,佛法经长期来流传,不免掺杂了当地原有鬼神信仰和某些宗教仪式,使人混淆水清。在中国和日本的佛教,就有掺杂了崇拜祖先或神道说教的色彩。这是学佛的人,应该加以分别和澄清的。2、佛经的文字,过于深奥。高古的文字,使现代人难于理解。这一点,是急需设法改进的。用浅显的现代文字语言来阐扬佛法,用科学的知识来解释佛法,彼此互相印证,使大家易于了解,易于起信。佛法是对机而说,说法不对机,等于闲言语,因此,也不应囿于固有方式,应该拈现代的题材,作佛经的诠释。使人易于了解,易于接受。? 以上两点,愿已信佛者予以澄清,予以提倡。 佛法与科学间的桥梁——真理? 缘于上面所说佛法和科学的关系,可见非但并不对立,而且有很多通同之点:科学的立场是客观的,而佛法的立场绝对排除主观的(我执)。科学是理智的产物,曾经破除人类对物理上的谬见;佛法是理智的彻证,彻底地破除人类心理上的迷执和愚暗。科学家研究方法,依靠逻辑对各种错综复杂的事物,进行演绎归纳,经过实验而作出正确的结论。佛教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更深入地观照,体证世间一切事物的真相,佛法和科学最终目的,同样是追求真理!真理可成为两者的汇合点,亦是沟通两者间的桥梁。因此,科学与佛法是互相发扬,相辅相成的。? 过去许许多多科学上重大的发现,佛教不但不像其它宗教的理论不耐科学的考验而告破产,相反的,都成了佛法理论的有力注解,证实佛法的伟大和正确性。如上面所提的四度空间,在基本宇宙观方面,科学与佛法的知见,完全和协而一致,其它方面,多得不胜枚举——尤智表居士在“佛教科学观”一书里,例举得很多,各位可以参阅。 佛法与科学相辅相成? 科学的发展,无疑已震撼了某些宗教的理论,动摇了某些人的固有信仰,丧失了精神上的寄托,造成了精神上的空虚。但是对佛教来说,科学的发展,是科学替佛教作了科学性的验证,有力地证实了佛法理论的正确性。以科学的论证,充实了佛法的理论,加强了原有佛教徒的信心,同时也必然的扩张了佛教的新领域——成为更多人的新信仰!使彷惶歧途丧失信心的人,对人生宇宙,重新建立新信仰,恢复精神和物质的平衡发展,这一点上,科学和佛教的结合,是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同时,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能,以弘扬佛法,论证佛法,必然使更多人容易起信——特别是服膺科学的知识分子。使科学与佛法为人类谋幸福的共同目标下,引导人类走向真、善、美、和谐幸福的境地。 佛法与科学异同之比较 科学与佛法有通同的目标,也有通同的特点,结果也相互助长,相辅相成,但两者之间,显然也有方法上的差异,现在把两者异同之点表列如下:? 区别佛法科学 方法观察对象,见诸法无常性,无我性,摒除主观成见和欲求,使正确认识诸法实相。观察现象,创立假设,须依实验证明,使主观成见无所渗入。 观察 方向内观的(对认识的对象言)向外的(对主观认识言) 证成或发现直证实相,非言说思议所及,但仍不妨相对地假立无量哲理及方法。一切现象作用,都是相对地存在与发展。本体是不可思议的四度空间。 效用彻底明白人生宇宙真相真理,根除忧悲苦恼,解脱生死束缚。物理、化学、工程、医药等方面的物质成就,由于物质的偏面发展。使人类精神方面失去平衡。 现代科学的发展,对于物质方面的成就,无疑大过心理方面的,不及佛教对于心王心所等研究的深入,而心法的生灭变化,又较色法(物质的)灵活而难于捉摸,因此,心法和色法在科学上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也因其如此,今后心法(心理学)在科学上的发展,自有其广阔的前途。我对于心理学素少研究,但我确信,科学的心理研究及其成就,必将有助于佛理的阐扬,一如科学在色法上的成就,对佛法所作的贡献一样。? 上面是我对科学与佛法粗浅的看法。也是希望引发各位的兴趣,作更深的研讨,来发扬佛法的微妙精义,使现代人得益!多谢各位的惠临。 一九六四年八月二十三日讲于香港中华佛教图书馆通俗佛学讲座。 二、变异的世间观 各位法师、各位善知识:? 上次所讲“科学与佛法”中,曾讲到近代科学上的发明,对于佛教的理论,非但不冲突,而且作了有力的旁证。换言之,佛法也可用科学的方法来论释。现代科学对于物质世界的构成,已可从数学公式推出它的真相——宇宙是在四度空间的情况下存在。这一科学的发现,在科学上自有其重大的意义,在哲学上,这是数千年来纷争不休的本性问题,科学虽提供了肯定的资料,但进一步的实证,在现代科学范畴内,只能说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境界,以此为止。佛法中所谓涅槃,所谓实相,所谓一真法界,虽也是离言说思议的境界,却是可以体证的;并且有方便的讲法,有助于对这种境界的认识,现在把这个不可说的实相,试以方便的说法来说明,预定三次讲完。今天先讲变异的世间观。? 甲、略说三法印? 一、人生宇宙三大真理? 在说本题之前,先约略说说三法印。? 三法印是什么?三法印是区分佛法与外道的准绳。印,就是印证,就是以此三项准则印定某法是否真实的佛法。一切法与这三法印一一契合的便是佛法,若不能完全契合的,就非佛法,所谓:‘若无此三法印,即是魔说,而非佛法’。三法印是佛法精义之综合:所谓‘佛法该摄而立三种之法印’。学佛之人,如不了解三法印,就无法了解佛法精义。? 三法印的具体内容是什么?阿含经中所说:“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及涅槃寂静,此是三法印”。诸佛菩萨皆通达三法印而证佛果!? 从现实世界说,三法印所包涵的:无常性、无我性,无生灭性、也是人生宇宙间三大真理。一般人不明白这种真理,而生倒见,进而执著倒见,才起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由此而有: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成为一切苦的元本。佛说三法印,便是针对不明真相、执著倒见的人而说法,使他们明白真理,产生正见,脱离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的流转!? 用现代话来诠释三法印。? a、无常性——变异的世界观——‘无常’法印。? b、无我性——相对的人生观——‘无我’法印。? c、无生灭性——人生宇宙的实相——‘涅槃’法印。?回目录 二、三大真理的联贯性? 三法印的无常——无我——涅槃,是相互联贯的、由浅入深的观照法门,也是修持的一般层次。? 从现象上观察一切事物都不断地在变。所谓:‘世事无常’,这是大家可以看到,容易懂得,容易接纳的概念。无我的道理,就不易使大家了解,接纳了。因为大家从生出来到现在,一直执著了一个‘我’,一旦听到无我,不免引为惊奇,大多数人一定感到难于想像。但是如果对于世事无常的道理有了认识,再从无常的道理中去看有没有这个‘我’。无我的道理,也不难于了解了。懂得了无常、无我的道理,也就不难通达本来无生无灭的道理。? 无常、无我、无生灭、三者间的相互关系,可列出来说明: ? ‘幻’知道它是幻而不执:‘假’知道它是假而不执,即能证真。所以通达了无常性、无我性,也就自然通达无生灭性。因为‘真’是‘事’的实相,‘理’的实性,明白了无常性的事相,渗透了无我性的理性,就显现出无生灭性的本体——‘真’。证真时,幻事、假相,都成为本体之用。须附带说明的,这里所说的‘真’,也只是对幻、假的对比而言,不可执著。如能不执著即证离思议言说,非文字所能形容的自性。因执著事相、理性为常、为我,世间一切苦恼,因而产生。故增一阿含经中,在三法印之外,另加‘一切行苦’(即诸行是苦)为四法印。使大家了解苦之本元,以体证无常,无我,也是体证无生灭的实相。反之,如果能参悟无常,无我的道理,也就可以正本清源,消除诸苦的根源!同时,因为不执我法(事相),一切现象事理本来寂静,生死烦恼均归息灭,自然而然进入四度空间无生灭境界,而体证人生宇宙实相。? 佛说种种法,无非使众生,自求觉悟,自证自性,三法印是统摄人生宇宙诸法、最赅要、具体、浅显的说法。 乙、本题:变异的世间观? 变异,就是变动,因空间的变动,而产生时间的概念,故时间可代表空间的变动。宇宙虽大,可以‘动’字,一以概之。宇宙之间,任何事物,时时刻刻在动,刹那之间就变,一念之间,此世界,即非旧世界!试想转瞬之间,世界多少事物,移转了原来岗位,宇宙之间的星球,已不知移转几千万里!宇宙虽大,却找不出一样不变不动的事物!只是变得快或慢而已。平常我们所能感觉到的变和动,只是些变得快或较快的。变动慢或较慢的,有时不容易觉察罢了。?回目录 一、观察现象——依常识说? 从常识去了解无常的道理,一切不出生、住、异、灭的规律,世界上任何事物,决没有生而不变,住而不动,变异变灭,亦复如是。试从物理、生理、心理各种现象上去证无常之理。? a、生物现象的变异——成、住、坏、空。? b、生理现象的变异——生、老、病、死。? c、心理现象的变异——生、住、异、灭。? 现在先看物理现象的变异,现代科学进步最快的,是对物质的研究,因此人类对物理上的了解也最多。物质、元素、原子、核子……山河大地、太阳、星云……整个宇宙、均为物理现象,在原子内部的小宇宙(MICRO COSMIC)、所包涵的核子和电子,就不停地在转,不息地在动,推之于大宇宙(MACRO COSMIC),地球不停地转,不断在变,其它星球、星云,亦是如此。今日之太阳,在科学观点上讲,已非昨日之太阳,太阳已形成了三十万万年,据科学家估计,再经一千万万年,便会逐渐减低以至消失它的光辉和热力,也即是说,太阳也在变动,太阳黑点周期性的出现,足以说明太阳不只在动,而且动得很显著,只是人类感觉直接不易觉察而已。总之,整个宇宙,跳不出成、住、坏、空的法则,不论从科学或佛法来讲,均是如此,一切息息在变,息息在动,永无休止的变动;永无休止的流转:? b、生理现象的变异,不出生、老、病、死的规律。从人生来说,从出生、长成、老病以至死亡,是必然的过程,也就是说明生理上的变异。从科学眼光看,构成动物物体的细胞,时时刻刻在新陈代谢之中,生理学家说,人体全部细胞,约经十一个月的新陈代谢作用,就全部更换一新。其他如血液不停的运行,吸收氧气,排去碳酸气。筋骨、皮肉、毛发等等,都不停地在变动,严格地说,今日的身体,已非昨日的身体,不变,只是错觉而已。最近觉世报刊上有一篇‘胡子’诗,可以借来说明变动、无常的道理:‘几天不刮,你就长长,十多年前,你在何方?现在你黑,将来你白,再将来呢?无常无常’!? c、心理现象的变异。佛说:‘念念生灭’!我们如能一念反观,即能自己发现,心理现象时刻在变。以人类心理状态来观察,心理学家把人的心理转化分为知、情、意 三种状态:? 知——知识、知觉、认识作用,时时刻刻,对内对外,起分辨认识作用。? 情——情绪、情操、由知觉、认识、感受而起,如喜乐、忧愁、悲伤、恐惧、愤怒、焦灼等等,刹那起伏,变化不息,有些由于生理而引起,出现周期性的变异。? 意——意志。由欲求或愿望的推动,不停地指挥身体的言行举动,诸如男女、饮食、生存等等,都是推动行动的基本欲求,这些欲求在明白真理之后,方可转成比较固定的愿望。? 以上三种是明了意识,是自己可以觉知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不分昼夜,时时刻刻的活动,即使在睡眠时,亦是不息活动,不过稍为朦胧而已。 潜意识——相当于佛学中的阿赖耶识,也即第八识。阿赖耶识,意译为藏识,能潜藏我人经历中之各种复杂经验,保持不失,成为一种潜在势力,不自觉地支配了某些思想、行动。表现最显著的,就是潜意识中的执‘我’的势力,有生以后,无时不以我自居,从不怀疑,习惯成自然,潜意识中深深刻划了不可磨灭的幻影的‘我’!不自觉地顽强地执我为实有,成为一种极顽强的中心势力,在有意无意之间表现出来,成为“我”的个性,换言之,性格受潜意识所支配,也是潜意识的反映,俗话说:‘江山好移、本性难改’。因为一般人的性格,不自觉地受潜意识的支配,而潜意识又是以根深蒂固的我执为中心,确乎很难于改变,但也不是不能改变,只是难于改变而已。因为潜意识也是在变动的,经过长时期的教育,或是突然的或强烈的刺激,都可能改变人的性格,眼望着一种经常的重复的行为,也可以逐渐代替或冲淡原有的潜在意识。例如写字,原来学习颜真卿的信手写来,便是颜体(旧的潜意识),如果想改为赵孟 体,只要经常不断的练习,日子久了,也就一手赵体了,在佛法上讲,藏识的内容,是可以改变的,佛法中的念佛、观照、戒律、禅定等等修持工夫,目的就在纠正改变潜意识中的错误,颠倒的潜力。譬如执我、执常,原是我人藏识中根深蒂固的倒见,我人懂得了无我、无常的道理,却也不可能一下就排除我执,必须经常不断下工夫去修持,犹之写字那样,工夫到了,才能写出你所要的那种字体,修行就是这个道理。简言之,作凡成圣的关键,就看明了意识能否改变藏识中的错误倒见。? 潜意识也是变动的,平时明了意识内所作所为,所见所闻,不知不觉的陆续潜藏起来,同时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潜意识的内容。? 由上述这些分析,可见宇宙之间,所有一切物理、生理、心理的现象,由生住到异灭,不息地在变,不停地在动,找不到一成不变东西,也绝无呆着不动的事物,变异是宇宙间一切事物演化的基本特征,我们也须正视此种变的特征,从而在这种变异——无常的观点上去了解一切事物,寻求其真相,才能获得正确知识。? 反之,如果对于某些表面现象,执以为常,以为大地山河,历久不变,日月星辰,周而复始,永恒不易,常住不改,由此而寻求真理,真理犹如兔角,渺不可得,由此以概人生,人生就烦恼无尽,执常而实在无常,执我而实在无我,为名利得失,生老病死的旋涡所转,难免要受生死烦恼的苦果。 二、研求真理——依佛法方便说明? a、世事无常,为什么无常?因为在变异,为什么变异?用佛法来解释,一切法是众缘(即条件)所生,相对存在,‘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一切既互依而存,也即无有自性(没有独立存在的不变的实有性)生是幻生,灭是幻灭,是随其因缘变异而有生灭,佛法中的缘生真理,是心物关系的因果法,是极为细密、繁复的心物间变动关系的法则。人人都受这种因缘法则的规限,设其中一缘有变,一一缘都随之而变。依科学来说,一物体在影响其周围之其它物体,同时亦被其它物体所影响,如此互依互摄的存在,亦即是佛法所说众缘所生的存在,在此种存在的情形下,一切事物变化无常极显而易见。? b、事相变异的过程说明:任何事物都脱不出生、住、异、灭的法则,这个法则,也就是事相变异的过程,生和灭在现象上是突变,在性质上是质变;住和异,是渐变,是量的变异。突变大家可理会,渐变,就容易为人所忽视,不过任何事物不停地在变,这是可以肯定的。以人为例说吧:生:是众缘和合的现象,也是一种‘异熟果的开始’。何谓异熟果?依佛法说,过去世的行业,结成这世的果报的主体,新生命的开始,由生到长成,(二十岁左右)这个阶段的变化,甚为显著,大家可以体会到的。? 住:从长成到中年,(到五十岁左右)形态渐趋稳定,外表上似无激烈变动,实际上仍是不断在变,不过不像幼年时期那么快速显著,以致往往被错觉为常此不变,忽视了无常、变的真相。所以这期间的人,往往不容易或不愿意相信事物的无常性。? 异:经过短时的稳定,慢慢从中年步入老境,生理上逐一出现老态,齿发动摇,精力衰退,使人不得不承认变异无常的现实,在这时期往往因自身的经验,体会到无常的事相。? 灭:量的变异,最后必然发展到质的变异,是任何事物不可避免的结果——坏灭。对于人来说,就是死亡。? 佛在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觉者对人的看法,提示变动快的事例,使人体悟一切事物都在迅速变动中。一般人以为人的一生,有的是绵长时间,如果站在历史观点上看,只是刹那之间的事,而好多人把这‘刹那’误认为永恒,就是对世事无常认识的不足。? c、不觉悟人生无常的后果,无常是一切有为法——一切事物的真理,谁都无法否认这个变异的真理,可是大多数人执著倒见,以无常为常,因此不可避免的引致种种矛盾、常为烦恼、痛苦、以及死亡所恐怖,这些都是不认识无常真理的必然后果。对于“我”和“我”的一切,强烈的希望它能常住,特别是对生命的欲求!古往今来,除了觉者以外,虽功业如秦皇、汉武、富有四海,都无法求得不死之药,脱出无常的法则,也就是免不了无常所引起的苦恼!? b、解除倒见,即见实相!人能不能跳出‘无常’的圈子呢?答案是可以的!常与无常,相对而来,执常是颠倒事理的倒见,把倒见倒转过来,就是真知!执常就不免于无常。能离常见,亦无无常!如果了解众缘所生‘本无自性’的道理,明白众缘和合的‘有’是幻有,时时不起常见,内对身心,外对一切事相,常作如是无常观,体验一切法只有幻相并无实体,久而久之,不期而然会体证无常的真相(实性),见到无生灭的本体而超脱生死烦恼的苦海!这就是佛法中的‘无愿三昧’,又称‘无愿解脱门’——于一切生死法中,离愿求、造作之念而得的禅定解脱——这可说是情意上的解脱!? 在理智上,亦可从诸法众缘生无自性的认识而进入‘空三昧’‘空解脱门’,详细的,留待下次第二法印时再讲。? 事相的无常感,因为认识体的执常而起,执常之见解除了,事相即是实相,实相中一切相对而统一。说常、说无常,皆属多余,根本无所谓常与无常。但是对于执常的人说无常,对执无常(执断灭见)的人,也不妨说常,自在无碍,即是无生灭的涅槃境界。在讲第三法印时,再详细研究。? 佛说法就是如此圆融无碍,从多方面启发人们的深思,活泼生动,方便自在,并非死板呆执教条主义。于此可顺便说一说,有些经内,个别的措词,看来好似矛盾、实在皆是圆融无碍,自然统一。例如有人看到金刚经所说:‘无人、我、众生、寿者相’,与无常、无我法印的道理固然符合,但与弥陀经内所说:“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劫”,似有矛盾,不能领悟。其实弥陀经所说,乃是觉者‘果地境界’,即是说不执寿者相(常见)寿命即无量!在果地,任何矛盾皆归统一,正反相成,不一不异,所谓不二法门。? 佛说无常,是指出一切事物的真相,警惕众生执常的妄见。说无量寿,是对有些顽固执常的人,听说诸法无常反过来执断灭见,顺应他们,循循善诱的方便说法。果地境界,自证自知,不生不灭,也就是超脱时空,而空间无边!时间无边,岂不是‘无量寿’?究竟地说,无法可说,常与无常,皆为佛方便说法,均不可执!无执、无著,始可圆融无碍!自证实相!? 兹录唐代高僧善导和尚‘劝念佛偈’,以结束本文。此偈以无常观,导人求觉道,能发人深省。偈云:?? 渐渐鸡皮鹤发, 看看行步龙钟! 假饶金玉满堂, 难免衰残老病; 任汝千般快乐, 无常终要到来! 唯有径路修行, 但念阿弥陀佛! 一九六四年九月二十七日讲于香港中华佛教图书馆通俗佛教讲座。 三、相对的人生观 各位法师,各位善知识:? 今天我们继续讨论三法印中的第二无我法印。用本题‘相对的人生观’来方便说明。? 无我法印与无常法印,虽同为说明人类倒见妄执的佛法哲理,可是两者的含义及性质各有不同。上次所讲的‘变异的世间观’(即无常法印),是从事相(现象)上观察一事物的变易的道理,这是具体可见的,所以是比较容易理会的。? 无我,是进一层去研求事相内含的理性。理性是抽象的。是无形相的,在佛法中,虽然到末了是可以证知的,但是对初学的说来,这个抽象的而又与习惯想法相反的概念,显然是不易于了解的。不过佛法中有种种善巧方便,只要我们能摒除成见,便可以从理智上去认识无我的真谛。? 在说明‘无我’原理以前,我们先检讨一下以‘我’为中心的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矛盾烦恼等现实问题。回目录 甲、生活、生死问题? 现实生活中,大大小小问题,可说无量无边,今但举主要的大问题,不外生活问题与生死问题,以及此两问题所引起的烦恼与苦闷,兹分述如下。? 一、生活问题? 人一生下来,即有谋求生存的本能与意欲。为这生的意欲所驱,不自主地必需活动,谋营生活,因而发生生活问题。生存是有条件的。就人类来讲,一生下来就需他人抚养,否则无法自存。在物质方面,衣、食、住、行,缺一即无法生存。要解决此种需要,必须作种种谋生工作。及至长成,又有男女配偶的需求,由此种欲求,即产生组合家庭的需要。以家庭为基层,形成社会的组织,国家的组织。发生种种人我、物我的错综复杂关系。其原始的动力,是谋求个体生存。? 但是一般人并不注意或追溯这些问题,只知向外地谋求生活所需的一切。并对所谋求的对象,生起种种贪著,因而又产生对食、色、名利,权势等等的爱着与追求。使生活问题更趋繁复。? 本来讲,无衣无食,会使一般人感到求不得的苦恼。但是因向外追求,欲无止境,有了衣食等,又想更多更好,得不到便生烦恼,得而复失,更生烦恼,所以尽管富有天下,权倾四海,免不了恐惧失去的烦恼,即使一切巩固,但欲占有享受此一切的‘我’却不坚固,长生乏术,生死的威胁,无意识中无时或离,生活在不明真相之下,其实大致上是充满了痛苦与烦恼的。 二、生死问题? 有生必有死,这是必然规律。但是人是与生俱来有‘生’的欲求,除了觉者彻了生死,人人对于死亡,不免产生极大的恐惧。有人以为自杀的人是不怕死的。殊不知自杀者,并非不怕死,只是感到苦的威逼,超过了死的恐惧,误信‘死’可以解决生的痛苦,才做出这愚蠢的行动,没有生的勇气,即是怯者,那有怯者反而不怕死的道理??乐天的人,他可以把死亡看作自然的结果,把它看得淡些,但这种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既不彻底,更不能予人生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决不是一种完满的人生观。? 一般人在没有掌握正确人生观之前,所谓‘生活’,其实即是‘生死’。因为一生下来,即无可避免地走上了死亡的路途。惟有能彻了相对人生观的人,才能生动活泼地过生活。因此一般地讲,生活问题与生死问题是分不开的。 由于人类对生活问题引起的种种烦恼,对生死问题不明白所产生的苦闷,在思想上便产生了种种哲学、宗教、人生观、宇宙观,企图诠释人生宇宙之迷。但是思想有先天性的限制(见‘科学与佛法’详候下一讲‘涅槃法印’时解释),只能把时间与空间分开来观察,所以一有对象(所知的概念),即成静的、死的、生灭法(亦即是生死的根源)。所以一切世间的哲学、科学、宗教等。假若有一套可立的思想,想解释人生宇宙问题,这是不可能的。因为思想上不能思议四度空间的实相。这点在佛法内说得最明确清楚,在科学内亦已证明其确切(见‘科学与佛法’)。如是说来,那么人生宇宙问题岂不是永远不能解答吗?那也并不。佛法内有善巧方便,虽然言说所不能说,却可用相对的方法,解粘去缚,引导人们自证自知人生宇宙的实相。 现在试把现实生活中生活与生死等问题,依佛法方便来讲。? 依佛法说,人生问题宇宙问题,表面看来似甚复杂,其实找到的问题中心去观察,甚为简单!其关键在人们不能正确了解人生的主角‘我’的体性。与宇宙间事事物物——‘法’的体性。如能把‘我’与‘法’的性质弄清楚,其它枝节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乙、我、法的究竟义? ‘我’的定义包含二种意义:? (一)有独立存在的性质;? (二)有能自己主宰、自由自在的性质。如能证明一切有情于中并无此两种性质,那么‘我见’即无所根据,也即是‘无我原则’便能确立。? ‘法’,是被认识的客观对象,所以说有没有‘自在’与‘主宰’并不确切。只要能说明宇宙间一切事象,理则都‘无自性’都不能单独存在,即可证成‘法无我’原则。? 确立了我、法的真义,即能正确地解释和解决人生宇宙的根本问题。? 顺便一说,佛法对人生宇宙的解释,不定说唯心,亦不定说唯物。一般总是心与物相对说。因是人生问题与宇宙问题在佛法内并不分开来说。有‘有情’即有其所处的世界,离‘有情’说世界,只得抽象的假名,要想象它,仍凭‘有情’以往的生活经验为认识基础的。本题说‘相对的人生观’,其实已无法不提及与其关联的宇宙观。但是本题是偏重于人生一方面的。佛法是不尚空论的,处处着重现实,着重实践,着重基于苦乐的价值观点。因此,单独说宇宙如何安立在佛法内是不多见的,因其与实践及苦乐均无直接关系。? 现在先讨论‘人无我’或‘有情无我’。 一、‘我’往哪里找? 一般最通常的见解是以我们的身体就是‘我’。但如一经分析了解,则大成问题。 依常识我人的身体是由血肉、筋骨、毛发等组成。依科学此等组成物又由碳、氧、氮、铁、磷等各种化学元素所组合。依生物学又可说由动物细胞复合而成。又人体时时需要空气、食物等的营养吸收,另一方面又需排出废料,换言之即是人体与周围环境,息息相关。乃此均足以证成:我人身体实不能单独存在。进一层说,我人对外吸收营养,如呼吸与饮食等动作,实是身不由自主的,绝无自由主宰的能力。既不能独存,更无法主宰,即无‘我’的性质。‘我’只是‘情有理无’的幻相。反之‘无我’性方是‘实相’。? 精神方面是不是有我呢?精神作用不出意识方面的知、情、意,与潜意识里面的本能、习性等,这些都可能是为一般执为‘自我’的。? ‘知’是不是‘我’?西哲有云‘我思故我在’即认‘知’为‘我’。不知我人的知识、思想都是依外在环境而起而变的。没有所知的对象,如何能证明有独立的能知‘自我’?所以能知的‘知’,与所知的对象,互依相对而立,都不能独存。又我人当外境现前。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由是可证我人对‘知’实无主宰自在作用。所以‘知’没有‘我’性。? 我人日常生活中,情绪起伏犹似波涛,推其动机,十、九为外境所牵引,不是单独生起的,更难自作主张的,所以‘情’亦无‘我’性。? 我人的意志,表面上好似可由自己作主,究其实,都受内在欲求所左右,外为环境所左右而不自觉。所谓自由意志,在执‘我’为中心的人说来,简直是没有的。我人的内在欲求如生的欲求,男女的欲求,十分剧烈,我人的意志多数受彼驱策,不得自在,所以‘意志’亦无‘我’性。? 以上所说知、情、意三种作用,其实是互相牵连的,知可以影响情,意。情可以影响知、意。意也可以影响知、情。不可分割。更证明各无单独存在性,即无‘我’性 潜意识一方面有保持我人以往知识与行为方面所得的经验,一方面又形成潜势力影响以后我人知、情、意的活动。此等活动的总和形成我人的性格。所以潜意识与明了意识互为因果作用,即是并不单独存在,又潜意识里含藏着与生俱来的种种原始冲动与本能,都是不能由‘我’自由主宰的。所以潜意识亦无‘我’性。? 综观身心二方面,没有独存自在的‘我’性可得。即是身心中找不出一个‘我’来!‘我’只是情意上的错觉和执见。所以说情有理无。? 依佛法说,‘我’只是我人物质作用与精神作用的假合体,集在一起的时候假名为‘我’。我只是代名词而已。例如众木聚在一起称之为林。‘林’只是代表众木的假名,除了众木,别无有林。? 佛经上有一段关于无我的寓言,颇足发人深省,兹录如下:? ‘昔有一人,受使远行,独宿空舍。中夜有一鬼,担死人来着其前。后有一鬼,逐来骂前鬼:‘死人是我所有,汝何以担来?”二鬼各捉一手诤之。前鬼言:‘此有人可问。是死人是谁担来!’是人思惟:此二鬼力大,若实语,亦当死;若妄语,亦当死。二俱不免,何为妄语,语言:‘前鬼担来’,后鬼大 ,捉手拔出著地。前鬼取死人一臂,补之即著。如是两足头肋,皆被拔出,以死人身,安之如故。于是二鬼共食所易人身,拭口而去。? 其人思惟;我父母生我身,眼见二鬼食尽;今我此身,尽是他身肉。我今为有身耶?为无身耶?若是有者,尽是他身;若无者,今现身如是。思惟已;其心迷闷,譬如狂人。明日寻路而去,到前国者,见有佛塔众僧,不可问余事,但问己身为有为无?诸比丘问:‘汝是何人?’答言:‘亦不自知是人非人’即为众僧,广说上事。? 诸比丘言:此人自知无我,易可得度。而语之言:‘汝身从本以来,恒自无我,非适今也。但以四大合故,计为我身’。即度为道,断诸烦恼,即得罗汉道。是为能计无我,得道不远’。? 上述寓言,以现代知识说,亦很合理。因我人身体中细胞,新陈代谢,每十一个月全身细胞就统统换成新的。可惜我人不知不觉地被‘无常’鬼,偷了换了,竟不能由此体悟无我的至理。 二、法的体性? 人生除了主观认识体以外,还有客观的事物。以个体主观方面说,客观的事物即成为‘环境’。在佛法内统称为‘法’。广义说:‘法’包括一切物质、精神、事理、概念……等等,无所不包。所以有时称为‘诸法’,或‘一切法’。现代名词无以相当,勉强可说为‘宇宙万有’。? 宇宙间物质精神种种事象,表面上好像各个独立地存在,各有它的特性。现在说‘法无我’,即是要说明一切法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所谓一一法的特性,亦是要依赖其它各法始能显现的。换句话说,宇宙间一切心、物、事、理,各各都不是绝对地存在,而是相对地,在互依互含的状态下存在。? 佛法内说一切法都是众缘所生,而无自性。缘,意思是条件。譬如说一座房屋,是水泥、砖瓦、木材、玻璃等材料,加以各种技工,按照建筑的设计,众多条件凑合起来,才能完成,除了各种的条件,在适合之情况下(这情况也是条件之一)凑合起来,房屋即无法产生。而完成后这房屋的特性与功用,也是依组成它的各种材料而决定的。除此以外。即没有房屋的‘自性’可言。例如说房屋有遮避风雨的功用,这功用好像是房屋所特具的,其实假如我们想像,有一扇窗的玻璃打烂了,这功用即时就打了折扣,可见房屋没有所谓‘自性,在众缘凑合的条件下,在起一种暂时的性能或功用。说‘暂时’,因为组成它的各种‘缘’进一层了解,亦是各各依其它条件而存在,所以不可能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存在,而是刹那刹那在变(见‘变异的世间’一文)既然是在变,即否定了‘自性’二字的意义,因‘自性’应有自己独存的性能,有不可变异的含义 龙树菩萨在‘中论’中,说一首有名的偈。说明这诸法缘生无自性的精义。偈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从没有自性方面说,称之为‘空’。在众缘成就时,相对的相状,作用非无,名之为假名。空对本体非有说,假名对相对地相用刹那非无说。如偏执诸法定是空,则忽视了众缘生的相,用起不起功用,成为断灭邪见。如偏执假名的相,用为实有,则成我人通常的常识观点。成为决然的人生宇宙观,无法体会诸法无自性的实性。二边不执,即是佛法中道第一义。能说明的以此为止。因为究竟中道实相,不是以言说可以说明的。唯能离言自证自知。一切言说(思想与文字)都建立在假名上面。只能是诸法的代名词而已。诸法实相按科学说是四度空间的,而言说、思想、文字都只能代表三度空间的。诸法实相,好比一个活动的人,诸法假名,好比那个人的一幅照相。无论照相如何像真,决不能真正代表一个真人。? 众缘生无自性,是佛法说明‘法无我’的方便。因为我人对内对外执诸法为实有,由来已久(与生俱来),绝不怀疑,所以每觉得‘法无我’的道理,甚为深奥。此处顺便说及,详细待说‘涅槃法印’时,再予讨论。 丙、相对人生观的价值? 人生的主角‘我’既是不存在的,其相对的‘我所’即一切法,也是众缘生无自性的,那么上述因执我为中心而起的种种生活问题,生死问题,以及执法而起的宇宙生起问题,都应能迎刃而解的。不过‘我’与‘法’的相对性,只是觉者们自己实证以后给未觉者的一种正确的启示,要彻底的解决人生宇宙问题,则非由自己经实践去自证不可。 丁、相对人生观的实践? 我们也许要问,为什么知道了这道理还须经过实践后才能自证?因为我们潜意识内有一种惯性作用,以往处处时时执‘我’为实有,执‘法’为实有,因而起种种对内对外贪著,计较,傲慢等等行为,这种种行为在潜意识内留下一种潜伏的势用,即使已经知道这行为使我们起烦恼,对真相起障蔽作用,可是除非也在行为上去纠正它(佛法内称为对治),这执我执法的势用是不容易去除的,不去除也就无法清除烦恼,体证实相。譬如抽鸦片的人,抽上了瘾,即使理智上了解它是有害的,应该戒除的,但是除非下决心去戒除这习惯,便无法解脱被烟瘾所引起的束缚。? 如其‘我’‘法’两执经实践中去除了,即能契入诸法本来平等自在,清净安乐,充满智慧,慈悲的觉者境界,到那时才能称为,人生宇宙问题的究竟解决!? 由于我人不了‘我’‘法’是因缘生无自性的道理,我人即生活在以幻觉的‘我’为中心,幻现的‘法’为环境的世界中。心智昏暗,情绪矛盾,意志盲目,到处千重束缚,万般烦恼。于中我们也是在实践,不过脱不了业力的困惑,生死死生,流转无尽,所谓生活,即是生死!如此生死旋涡,觉者称之为有情世间的轮回。? 关于业力轮回问题,似另专题再讲,此处从略。 戊、真善美人生宇宙的创造 认清楚了的人生的主角,及其周围环境的缘生性质,更了解不明这道理而执著‘我’‘法’独存,所引起的种种矛盾,迷惑及烦恼,使生活变成生死,使人我、物我间生起矛盾,冲突,失去了和乐,互利的功用。这样,便可以对人生起一种正确的观点与信念,依这人生观,一步一步去实践,便能正智日朗,烦恼日轻,执我而起的贪、嗔、痴、慢等习性渐薄,对人对物的同情心日益扩大,渐渐从自心上体验到光明(出离迷暗)自在(脱离束缚)安乐(脱离烦恼)清净庄严的境地。? 这种人生观既是真,又是善,又是美,这便是佛法的人生观。这不是乌托邦的理想世界,而是可以由知而行去创造,去实证的世界!真善的人生可以完成,美丽庄严的世界可以创造,这是觉者们给我人的启示,既可以适合我们知、情、意的要求,更经得起科学的考验,试问那一种人生观有这样圆满?这样彻底?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一日讲于中华佛教图书馆通俗佛学讲座 四、人生宇宙之实相 依三法印说,本题是说明第三法印,‘涅槃寂静’。? 不过本通俗讲座是以现代知识青年为对象的,所以用本题,以实相两字为主,阐明第三法印。? 实相,虽依佛教各宗亦有种种不同含义,然本题为方便通俗计说为诸法之真实性质与真实相状(性质与相状,在佛法内简说为性相,略言之,性即本体,相即现象),如此说法,很接近于西洋哲学的REALITY,亦即实相之意,或说为THINGS AS THEY ARE,有本来面目之意。 依三法印程序说,从现象得知法无常性,从性质得知法无我性,但契合这诸法的无常性与无我性,需要从实践中实证。不能实证一切佛法的道理(包括无常、无我),便不异于世间哲理。所以第三法印,实是三法印的重心所在,无此法印,即失去佛法离苦得乐,普利世界的价值,也可说离此法印,佛法等同外道!故说:依文解义,三世佛怨! 实相是人生的究竟安乐处,宇宙诸法的本体,智慧之泉源,是一切世间法的体性,所以不离世间法,但与世间法不同范畴,所以不即世间法。(世间法是时空分离的,实相是四度空间性的,即是超越时空的。)? 因为与世间法不同范畴,所以‘实相’不可能成为我人思维的对象,因一落思维,即时空分裂,堕入三度空间的世间相。科学的结论也是说四度空间的实相,是不可思议的。(见‘科学与佛法’一讲)。 既不可思议,即不可言说,也不能以文字来直接表达。虽然如此,实相的体性是人人可以亲证的,亲证的过来人也可以用语言文字从各方面间接显示它的体性,好比多幅平面图则可以显示出一座立体的房屋一样。? 本讲即是依先觉者对实相体验的说明,用通俗的言词介绍与各位。但请不要忘记所说所讲的,都是方便说明这不可言说思议的实相,只能意会,不可执著。?回目录 一、实相的种种异名? 诸法实相不可言说,不可思议,已如上述。但可以用方便说,不过要了解所说的只是实相的图则(用上喻)而不是房屋的本身。房屋的图则可以从各方面划出来,例如平面图,侧面图,以至横切面图等等。实相亦然,可以各方面来方便形容。兹略举数名如下:? 法性,就它是一切法的体性或通性说。? 真如,就一切法体性真实,平等,无差别说。? 法身,一切法依之为体,体中含有一切法,故曰法身。? 涅盘,就它的离言寂静,无生灭说。? 佛性,就它的自觉自证性说。? 其他如华严经说为法界,解深密经说为真如或无为,般若经说为般若佛母,楞伽经说为如来藏等等,都是从各方面说明实相的体性、相状或功用。 二、依圣言量说实相之性质与含义 实相是唯证相应的境界,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非亲身体证,意识是测度不到。好像没有到过外国的人,如欲知道外国的情况,一定要请教去过外国的游历者一样,我们没有亲证实相,只有从先觉者的经验谈里面,得到一点实相的消息。已经录下来先觉者的言说,即是圣言量。兹依佛法原始经典与大乘经典对实相说法,以供各位参考。 甲、原始经典说涅盘 在初期的佛经里面,说实践的方法多,说本体的理论少。多数佛弟子都依随佛陀说法,具足信心,勤求解脱出离生死,致偏重于证寂灭的涅槃,很少说明实相的哲理。? 佛陀当时教弟子们依照所教导的方法修行,即生可以自证圣果,不尚诡辩。这也许因为当时印度有很多外道,喜欢讨论各种问题,如世界有边无边?如来(当时外道所执我自体的别名)死后存在不存在? 佛及弟子们如遭人问到此等问题时,概答以‘无记’,意即不可记说。因此等问题在言说上辩论,都属戏论,与解脱生死无关。所以不值得讨论,还不如勤力依法修行,自己不难自证自知。? 虽然如此,原始典籍并不对‘涅盘’一点没有说明,不过不注重空言讨论而已。? 涅盘,巴利文为(NIBBANA)意即寂灭,寂即寂静无热恼,意谓生灭的矛盾性消除。灭即贪瞋痴灭,渴爱灭,与无明灭。贪瞋痴是种种情绪的冲动,渴爱是生命对自体生存的欲求,延续的欲求(如性欲),无明是不觉,即是不明白实相的盲目冲动。凡此种种均归息灭。这息灭后的境界,称之谓涅盘。? 依原始经典说,涅盘有二种:? 有余涅盘,指已得解脱,出离生死轮回界之境界,但尚有现身之位。? 无余涅盘,已得解脱者,当其现身亦舍,即所谓‘永远隐没不现’。? 有余涅盘与无余涅盘,以身体有无为别,其本质并无差异。 以上所说的无余涅盘,往往容易为人误解为断灭论者(NIHILISM),即使佛弟子中也有此种误解。当时有焰摩迦比丘,(YAMAKA),初即主张证涅盘,圣者阿罗汉,即生寿尽,即入绝无之境,不存一物。但遭佛陀呵责,说为邪见,后经佛上座弟子舍利弗为之开说种种法义。说明五蕴与无我的关系,‘五蕴非如来,离五蕴亦无如来’,令彼自知其意见之错误,结果焰摩迦闻法后,即撤回其绝灭之主张。? 在经文方面,亦可引证佛法绝非断灭论者。如杂阿含经有如下说法:‘彼知正受,知受而于现法无漏,身体虽灭,住于法而为圣者,亦不入于轮回之数!’后两句显明地说:虽断生死轮回,但‘住于法’而为圣者,足证不是断灭。? 又本事经也有一段比较更显明的说明:‘云何名为无余涅盘,诸比丘谓得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已舍重担,已证自义,已善解脱,已得遍知,彼于今时,一切所受,无引因故,无复希望,皆永灭尽,究竟寂静,究竟清净,隐没不现,惟依清净无戏论之体,不可谓有,不可谓无……只说为不可施设,究竟涅盘,以此名为无余涅盘界……。’? 另一方面原始圣典中亦有对涅盘作积极方面的解释,如说自觉时有‘光明爆发’,‘得自在’,‘得不死’。‘接于久远’,‘绝对安稳’,‘清凉’,‘最高乐’,等等说法。此等对‘涅盘’的直觉,无疑地与大乘经说大涅盘有常、乐、我、净,四德有密切的关系。? 征之事实,佛陀自身,自大觉后,说法四十余年,于此世界创立佛教,是证涅盘的积极性。又佛弟子中有不惜身命,弘布佛法,如富楼那布教于输屡那地方,明知该地人凶暴残酷,彼甘冒生命之险,卒使无佛法处有数千百人皈依佛法。又如目犍连,相传因布教而为外道所谋杀,更显证道后之无畏精神,所以有的说,阿罗汉为独善主义者,其实是有不定然的,因决非全部阿罗汉都倾向于灰身泯智的偏差的。 乙、大乘经典说实相? 大乘经典是指由梵文译成的经律论,传布于中国(包括西藏、蒙古)、韩国、日本与越南的一系佛教,通常称为北传佛教。相对于南传的巴利文典籍,盛行于今锡兰(斯里兰卡)、缅甸、暹罗等国。? 大乘经典对实相有比较详尽的善巧的说明,在说明的时候,指出其不可言说思议性,预告人们不可执著言说或文字。喻如‘因指见月’,不能执‘指’为‘月’。又说明以言遗言,以楔出楔的道理。? 般若部经典就用随说随扫,或正,反,合的辩证方法来说。例如金刚经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又说‘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大乘起信论:‘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明,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这是就一切法体性说,一切矛盾(即相对性,两边性,生灭性),都归统一,平等真实,不可言说。但另一方面,体证了此实相的觉者,也不妨从言说名相随对方的迷执来建立相对的说明,以启发未证者,引导彼等证成离言实相,这也是说明了为什么佛法可能建立种种不同的哲理(理论上可建立无量哲理),而不如其它宗教、哲学,只有一套固定的哲理,并执之为真理。? 涅盘在原始佛教偏重于实证已如上述。但在大乘经内,涅盘的含义,相状,功用给大大地扩充了。? 法华经内说:‘我(佛陀自称)为设方便,说诸尽苦道,示之以涅盘,我虽说涅盘,是亦非真灭。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这经文是佛陀对部份修道者以了脱生死而得涅槃,执涅槃有寂灭相,不知生灭相本身虚幻不实,如不执我法,生灭相当体即空,本来寂灭。所以寂灭相亦不能执,一执即滞,不能流通,发不出本性具有的无量功德妙用。这是大乘教基本的观点。? 思益梵天所问经说:‘当知!佛不令众生出生死入涅盘,但为度妄想分别生死涅盘二相者耳。此中实无度生死至涅盘者,所以者何?诸法平等,无有往来,无出生死,无入涅盘’这说明证实相者,彻了一切法缘生性空,一无可执实相是活泼泼地,无障碍的,随缘随机,可以生起无量称性功用,所以除了自身证成解脱之外,更能发挥自性本具的度生利他种种功德。在觉体方面说,完成此种功德的作用即是般若(意即智慧,不过不同世间的智慧,故用原名。)? 依大乘说大涅盘有三德:?? 大涅盘三德 : 般若德——实相之相——光明遍照,一切无碍。? 法身德——实相之体——一切功德法所依,遍十方三世。? 解脱德——实相之用——众苦都尽,离分段变易生死。自利圆满,利他无尽。? 从上亦可说:狭义的涅槃,只就解脱一方面说;广义的涅槃,则从实相的体、相、用三方面说。但体、相、用虽然说为三方面,却是一实相的三方面,是不能分割的。? 在大乘经论内,往往把实相的体与相,用同时相对地说,并指示人们说:这是一体的两面(或三面)不能把它分裂执为两边,不执两边即能契于中道。体证实相。所以有时称实相为‘不二法’。? 兹列通常于经论内见到的‘不二法’,以供各位参考:?? 实相体、性空、真空、寂、不变、无生、无知、泯一切、定、平等、无量寿。 相或用、缘生、妙有、照、随缘、生、无不知、立一切,慧,差别、无量光。 三、体证实相之一般步骤? 无论原始经典或大乘教法,有一个一贯的目标,即是:教人如何体证实相。究竟说,除了体证,佛法的真价值是无法显示的。佛法内常说:‘说食不饱’,即是通常说画饼不能充饥的意思。所以佛法不光是哲学,哲理在佛法内的地位并不太高,它只能令人启信得解,是一种方便,本身不能视为究竟法。佛法内甚至有些宗派轻视哲理,而主张从实践中直接去体证(例如禅宗)。? 不过,对一般说即是对大多数人说,体证实相可分信、解、行、证四大步骤。现在略述梗概于后。 (甲)‘信’可分为两种:? [1]理信,即是依我人的理智分辩而确立我人的信仰。我人的智识是由过去自己或他人所得的经验而来。我人的知识又可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的经验,即是常识,一种是经过实验证明的知识,即是科学知识。对实相的信仰,可以确立在这两种知识中无论哪一种上面,这一点也是佛法所特具的,其它宗教、哲学,虽说都自有一套真理,但往往经不起科学知识的考验,因而不能为现代科学知识者所信奉。? [2]事信,有些人不喜分辨或不善分辨,他们可由见到了觉者们的相好或庄严的仪态或道德学问等,即生信心。这种信仰近乎情感的信仰(近乎基督教的FAITH),虽然也可一样得益,但一切行为均以‘常’‘我’为中心,在佛法内终是觉得有欠缺的,因为它可以导人入于歧途而不自知。所以佛陀在经典中常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就是叫人依靠自己(的理智),依靠觉者们所说的‘法’不要依靠旁的。? 佛法可说是自始至终,重点放在智慧上面的,从分别的理智开始,直到无分别的般若。所以,紧随‘信’之后、即是‘解’。? (乙)‘解’,是进一步的了解。既然‘信’已经建立在理智上面,那末为什么再要说解呢?因为上面说过实相是‘离言说相,名字相,心缘相’即是不能成为我人知识的对象的。所以须要了解我人通常的知识,是如何来的?它的可靠性怎样?与怎样可以转我人的知识使它为‘般若’智慧?这种种是可以了解的,并须要深入了解的,这些是近乎现代的认识论。? 我人一般的知识,都杂有主观的情见。科学的知识,虽没有情见作用,但它建筑在假名假设上面,而科学知识一到我人习惯的思想方式里面,不期而然执假名的东西(如原子、电子等)为实有。因是得不到正确的了解,反成为体证实相的障碍。? 要了解一切法因缘所生,没有自性,可言说思议的都是假名无实。这样即可得正确的了解。兹引大乘起信论关于如何去正确了解,如何能契入不思议的实相,一节文字以供参考。? ‘若知是义者(接上文说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文中‘若知’两字,即是深入了解。‘随顺’,即是虽仍分别,但不坚执。‘离于念’,即是不起分别。‘得入’,即是契入无分别的实相。? 从分别到无分别,是须要锻炼的,锻炼过程即是‘行’。? (丙)‘行‘,即是行为。锻炼的行为即是修行。行为可分为身、口、意三种。为什么我们须要修行后才能证实相呢?我人可以观察,我们目前的一举一动(包括意识在内),都受以前我人所作所为习惯所牵制,以支配。我人以前对一切法的实相无正确认识及了解。不知道一切现象是无常的,在变的过程中是没有‘我’性的。不知道无常、无我,因而主观地坚执‘常’‘我’,一切行为均以‘常’‘我’为中心,为出发点。以心理学言之,一方面行为的惯性影响思想,思想又引导新的行为。展转互为因果。思想是比较容易转变的。我人若从思想上认清楚了无常、无我的道理。但以前行为(包括意识)的惯性作用仍在,又影响我人的思想。在意识上我会自觉一时认得清楚(例如无常无我之理),一时却又为惯性所扰乱,还复到以前的想法(执常,执我)。因此,思想上一时明白过来,仍是不可靠的。一方面须不断地以正确理解反复观察,另一方面须从行为上来改造以前的惯性作用。? 现代心理学说,后天性的重复行为,可以造成条件反应(CONDITIONAL REFLEX)这是潜意识的。这条件反应也可由另一种重复行为使之转变。这过程名为RECONDITIONING。佛法修习止观,亦可说是心理上的(RECONDITIONING),以对治以前错误的心理状态及习性。佛法的种种戒行,是身口两方面行为的对治,亦可说对潜意识内在情意方面的(RECONDITIONING)对治 心理学中又说无条件反应(UNCONDITIONAL REFLEX)如饥思食,倦思眠等。佛法内说为俱生的惯性作用。如经过长时期的锻炼,也是可以转变的 (丁)‘证’,由不断的锻炼,解行纯熟,一切情见偏见不再能扰乱了,即能契入诸法实相,自证知,自实现,自游履,于四度空间的实相境界中。? 证即证成所信所解的正确无误。证成无生灭的寂灭解脱境界,不为生死烦恼所束缚,证成宇宙间各种法界(通常依果报不同分成:佛、菩萨、缘觉,声闻四圣法界,以及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六凡法界,共十法界。详见天台宗哲学)生成及其间变化的因果法则。亦即证成人生宇宙的真实相状。详请参阅佛教各典籍。? 信、解、行、证四步骤,是互相关连的,不可截然分开为定有前后。其间都有互为因果关系,例如信笃而解深,解愈深而信愈笃,解行间,行证间亦然。一般说起信以后,要解行并重,然后能捷得菩提,速成圣果! 四、结 语? 究竟实相是不可说的,所以说只是随顺对方的机而说。现在说个比喻,希望各位能意会对机说法的道理而对以上所说不起执著,佛陀亲证了人生宇宙的实相,万法真理,彻然明了。却好比一个精通万国语言的人,对人不知讲那一种语言好,只有依照对方所知的语言而讲。佛陀说法亦然,只是对机而已。是故金刚经说:‘我(佛陀自称)无定法可说’。又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试问世间各宗教哪一位教主会说自己所说的道理,是应当舍弃的!? 但是活泼泼的实相,真实性质如是,觉悟实相的觉者也只能如是说,别无他法了。 一九六四年十月二十五日讲于香港中华佛教图书馆通俗佛学讲座。 五、佛法与相对论 原子释放成为原子能,是人类划时代的大发明。是祸是福,暂置不论。今且讨论与质能互转有密切关系的相对论。以及佛法与相对论相似与相异之处。? 远在原子能大量释放以前,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已于一九○五年发表简明的质能互变公式。即E=MC*C。 E代表能量,C代表光速。光速是极大的,它的自乘数当然更大。即是说:极小的质量可以转成极大的能量。这公式是依据相对论原理推演出来的。它的正确性已有原子能的释放而予以证实。因此相对论被科学界一致认为是揭穿人类对宇宙奥秘的锐利武器!? 本题所要讨论的是相对论的几个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佛法内如何用另一方式表达出来。最后再说明:依佛法,相对论是可以实证的,这实证竟彻底解决了人生宇宙的真相问题。不同科学,虽求得了数学公式,却无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去契证这四度空间实相。 一、质能相对? 如前节所述,物质与能力是能互相转变的,块然的物质,抽象的能力,这种概念已成过去。质与能绝不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单体(ENTITY),而可说是一体的两面。物质可说为‘能’的浓缩状态。在适当条件下质可以变成能,能也可以变成质。这已是科学所证成的事实。? 依佛法唯识论说:物质主要是感觉对象,如色、声、香、味、触等,须依种种条件才能现起。其中主要条件是我人的第八识(近乎现在心理学的潜意识)中的色法种子,种子实是一种潜在的能力,色法种子生现行,也可说即是‘能力变物质’。反之,感觉现象生起的同时即还薰第八识使成潜能。也可说为:‘物质转成能力’。这两种过程在唯识学中名为‘种生现’与‘现薰种’。不过,这是依我人习惯想法方便说的。其实色声等当体即是能力,依因缘(条件)和合而现起,又依因缘离散而隐没,一法如是,法法如是。非特质与能相依(即相对)互变,质与质间,能与能间,莫不相依互变,推论广义说之,法法相持而存在,依佛法术语说为:‘诸法众缘生’。众缘在理论上应是无量条件,虽在实用上我人只能计度有限而显见的主要条件。? 二、动静相对? 牛顿的力学概念是以物体动则恒动,静则恒静为基础的。这观念看来似甚合理,但如深入一步研究,宇宙间实找不出,一个绝对静止的东西来。反过来说,也找不到一个绝对动的物体。依相对论说:动与静只是在相对比较时才有意义。相对论发现以前,科学家曾费尽心机要找出一个绝对静止的坐标,以便测定宇宙间物体的运动。有些科学家假定有一个绝对静止的‘以太’(ETHER),说为遍宇宙无处不在,其他物质都在‘以太’中运动。这假定须凭实验来证明,可是没有一个实验能证明‘以太’的存在。及至相对论面世,含有神秘性的‘以太’概念才给打得粉碎。相对论说明:一切动静都是相对地存在,说一物质绝对动或绝对静,同样没有意义。我人也毋需假立一个绝对静止点作为坐标,而可以依我们的便利随意假立一点,作为坐标,以便说明物体在这一系统内的运动。? 十七世纪初叶有科学家卜鲁拿,(BRUNO)因创地球自动(自转)之说,被当时教会视为异端,竟以身殉!大科学家加里雷倭(GALILEO)也创地球为太阳行星之一,亦遭尽磨折,几乎终生被幽禁。如以相对论释之,说太阳绕地球而行,或说地球绕日而转,俱无不可。但如坚执一说为是,则都属偏差。不过我人如以太阳为中心而说地球绕日运行,则生存在地球上的人能计算或解释天体运动,比较以地球为中心方便点。究竟说:一切争辨,都属戏论。? 佛法中对动静相对说法,极为普遍,如圆觉经说:‘云驶月运,舟行岸移。’即说明物物之间,动静相对。又六祖坛经内有下列公案:‘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即六祖)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是说:心有执著(即心动)即生风、幡之相,心无执著(不执实有风、幡)即无风幡动静之争。这是更深一层说明心境(即心物)相对而存在,是觉者体验实相后的方便示说。亦已是相对论的实证境界了。? 又五代时有位布袋和尚有一偈云:‘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偈显示出体证相对境界的自在风光,末两句更明白说出超越世俗习见(人动桥静,或水动桥静等成见)的相对境地,此偈亦可与上述地球绕太阳,太阳绕地球的相对道理互相比观。? 三、时空相对? 依相对论说,我人常识中有空间的感觉,也是时间的感觉,但是这个分离(时空分离)是纯粹主观的。空间与时间分开来都是相对量,它们对每一个观察者是不同的。依这原理,德国大数学家柯斯避(HERMANMINKOWSKY)发展成为时空连续区的假说(CONTINUUM),以数学方式来表达相对原理。时空连续区的观念亦即是四度空间(4TH DIMENTIONAL)的宇宙实相观。? 巴纳特(L.BARETT)在‘宇宙与爱因斯坦’一书内说:‘你不要以为时空连续区不过是算术上的虚构,这个世界、实在就是时空连续区。一切真实在空间时间中存在,两者是分不开的。一切时间的度量,秒、分、时、日、月、年等是地球在空间对于太阳、月球、恒星等地位的度量。同样,我们计算在地球上地位的经度与纬度,是用分与秒来度量的:而要精密地计算时,我们必须知道年中的某日,与日中的某时……’时空互依而成立是可以想见的。? 我们现在再看佛法中如何说明时空。佛法说:时间是不能离开‘法’而别有的。中论说:‘因物故有时,离物何有时?’即是说时间是依具体存在的变动相待而起的概念。离开具体的存在即无常住不变的时间实体。一切法都在不断的流变中,这一切法的变动,便现出时间相。结论是:时间是无自性的。(即相对性的)佛法说空间是与物质相对而存在的。‘因色故有无色处,无色处名虚空相’。‘色’即相等于‘物质’,以有碍为性,空间以无碍为性,但无碍的空间,没有有碍的色法是无法显现的。即没有色法,那有无色处的空相可得?物质与空间相对存在,在佛法内说得最清楚最彻底的。? 一切法相对存在,佛法用‘众缘所生’来方便说明。缘,即是条件(CONDITION)。一切法在众多条件之下,刹那生起,刹那灭尽。从纵的时间方面看,虽前法后法相似相续,但前法已非后法。从横的空间方面看,众多条件下生起的法,不可能单独存在的,即没有决定的‘自性’的。所以离开了时间因素而想像某法存在(占有空间)是不符真相的。依缘生观,一切法无自性(即无单独实存性质),而缘生时假相幻用非无。无自性所以非‘实有’,有假相幻用所以非‘实无’,这是佛法的中道观,亦即是,时空不分割时一切法的实相。实与四度空间的观念若合符节。? 佛法更指出,我人的主观经验,很久以来,是依时空分裂的观点去认识人生宇宙的,这倒见即产生了我人主观的世间相。由于这观点的惯性作用,我人即使知道了一切法相对存在的道理,竟无法立刻破这根深蒂固的倒见。须要经过锻炼,才能把我人的主观错觉纠正过来,真实的见到实相。也可说为相对性的究竟实证,或说为四度空间的契入。佛法内说为自性的觉悟,彻见诸法实相。 时间、空间在佛法内,与相对论一样,说明为主观的产物(假分位),并都说把它们分开来,只是一种方便的看法(假立的)。佛法不同科学的即是:佛法找出了这是主观的错觉,即从纠正主观着手,进一步,引导人们怎样去除主观,体证实相。解决了知识的矛盾与迷惑,情意上的苦闷与烦恼,这些问题,都为科学范围所不及的了。 四、一切相对? 质能,动静,与时空是宇宙间一切现象事理的最基本概念。它们既然都是相对的,无疑的宇宙间一切都是相对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一切色相如色别,大小、明暗、美丑等等;一切声音的高低,幽扬,静躁等等;一切感觉如冷暖,轻重,硬软等等;一切动态如动静,快慢等等;以及一切概念如时空、有无、断常、主客,乃至相对绝对等等,总之一切见闻觉知,都不离相对性,故说一切相对。科学与佛法可说殊途同归,同此结论。 五、余 论? 相对论可说为科学已证实的世间极成理则。由分析观察现象开始,综合其共通性,发现宇宙间一切相对,这真实相状却不在我人思议范畴以内,只能表达在四度空间的数学方式中。换言之,这结论对一般追求真理的人说,是消极性的,并容易给神教者以机会说:科学既无法彻底说明人生宇宙的实相,足证凭人类的智慧,人生宇宙的实相是无法追求得到的。所以,即使是科学家不少也在相信上帝创造万物,……。? 有些人明知这是不合逻辑的,但也很难反驳它。?佛法却说得很清楚!我人之所以见不到一切法的相对性(即一切法的实性),因为我人的认识作用(包括明了意识与潜意识),受主观成见及其惯性所扰,所以即使知道了诸法的相对性,也看不清楚诸法实相。但主观成见及其惯性,却可以利用相对原理去破除的。破除了以后即能明明白白地体证到诸法实相。体证实相的人(不是神)称为觉者。所以依照先觉者的方法去训练自己,人人有机会体证实相而成为觉者的。? 现在分三节来略述佛法如何利用相对原理,来纠正我人的主观错觉,以结束本讲。 甲、对机说法? 彻证诸法实相的觉者,一方面彻见众缘所生、相依、相摄(即一法中有一切法,一切法中有一法,见前数讲)的假相幻用,另一方面亦因众缘所生,彻证诸法空无自性的体性。 这相用与体性都是活泼泼的,四度空间的,时空不分割的境界。远离我人充满了主观成见的意识领域。既然不能成为意识对象,亦即无法出诸语言文字。不过觉者们却可以随顺我人的常识方便地假立语言文字。利用相对原理,来纠正我人的主观错觉。假立的语言文字与实相的关系,好比房屋与图则的关系。或真人与照片的关系(详见前数讲)。假立只是假立,并非真实,科学内立的假说,其实也是方便说明。但是科学家如不知道‘假’与‘真’的关系,即无法排遣执假为真而生错觉。请注意,以上说明也是假立的,领会到了,不必执著。? 觉者以假立的语言文字如何说法呢?回答是:只能针对对方的错觉与误解,依对方所能了解的语言文字,予以纠正或予以说明。譬如迷途的人,迷东方为西方,只能指出他相反的方向却是西方。如我人执实有一个独立自在的‘我’觉者只有依我人的知解来说明‘我’实是不存在的。假如不针对对方的错觉说,这说法的作用便不发生。又如不依对方所了解的说,对方不能懂,说法的作用也不发生。所以常言:‘说法不对机,等于闲言语’。? 就觉者自身讲,一切法的体性、假相、幻用,法法间的关系,都是彻了无遗的。在这情况下,可以想像他实是无法开口的,除非依不觉的对方而说。好比一个精通万国语言的人,见对方是中国人即可说中国话,即对方是英国人即说英国话,随机应感,恰到好处。但试问对方如不开口,他应说什么话好?? 金刚经内佛问须菩提: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答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即无上正等正觉),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这充分地说明了利用相对原理,方便对机说法的道理。? 修学佛法的人,对对机说法的原理,更不可不知。佛所说的经,与其他先觉者所说的论,都是有时、地、人等等因缘,应机而说的。在对机的时候都是恰到好处,成就殊胜功德,值得赞扬。但万不能以此抑彼,以自宗为最胜(这是可以的),而去毁谤他法(这是不合理的)。他法自有对他法的机,破他方便,罪过不轻!? 上面所说,是就我人知识方面的错觉,(理性方面的错误),需要对机说法。我人理性方面的错误,人人之间,虽千差万别,但亦有相似之处,共同之处。例如一般人都执有实‘我’,有实‘法’。针对此执,觉者们说种种‘我空’,‘法空’的道理。因为‘我’‘法’是一般的执见,所以‘我空’、‘法空’也成为佛法一般真理了。依常识,一般均执质能或时空等的单独绝对存在,所以相对论与缘生性空的‘中论’,亦可成为普遍真理了。 乙、应病与药? 除了知识方面的错觉,我人尚有情意方面的错觉。因为不了解诸法的缘生性,无自性,内执独存的‘我’盲目地愿望它能常住,外执独存的‘法’,起种种爱憎行为。情意方面的错觉,是依知识错觉而起的,但因为势用大,却不能单凭理智力可以克服。先觉们除了用上述相对原理说明以外,更施设种种对治方法,去纠正情意方面的错误行为。情意方面的错觉,是比较具体的,其性质与程度,因人而异,实是千差万别。因此事相方面的对治方法亦成千差万别,所谓‘法门无量’。? 法门虽多,但原理则一,即是应病与药。我人的错觉如病,觉者针对它而说某一法门好比是药。药以治病,病去药也不需要再服了。足证是不离相对原理的。金刚经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意即说:觉者所说的法,为使未觉者觉。好比渡河用的筏,等渡到了彼岸,这筏也应舍去了。能令人觉悟的‘法’,尚且应舍,何况其他‘法’泥?可见佛法是彻底的相对论。? 我人外在的种种错误行为,佛法用戒律对治之。我人内在的种种知识上,情意上的错觉,佛法用种种观行调服之。例如对贪欲重的教修不净观,对嗔恨心重的教修慈悲观。对心多散乱的教修数息观,对愚昧不明理的教修因缘观,对业障重的教修念佛观。种种方便,无非对病发药而已。? 相对原理已如上述,但在实施之时须恰到好处,即是中道原理。 丙、中道原理? 在法则上,一切法既是相对的,即不应执有两边(用现代语即是两极POLARITY)。例如对执‘有’的人应说‘无’,但对执‘无’的人应说‘有’。不执‘有’‘无’两端即成中道。六祖坛经说:‘若有人问汝义,问,‘有’将‘无’对,问‘无’将‘有’对,问‘凡’以‘圣’对,问‘圣’以‘凡’对,二道相因,生中道义。? 在程度上,当锻炼行为或修习观行时,亦不可趋于极端。所以佛佗的教法,一方面反对当时的顺世外道享乐主义,一方面又反对极端的苦行主义。认为两种都不是中道,在四十二章经内有‘弦缓不鸣,弦急声绝,缓急得中,诸音普矣’的比喻。? 总之,相对原理证到了时是活泼泼的,无可形容的实相。等到遇缘应机时,却又是肯肯定定的,恰到好处的中道。宇宙诸法,实性如是,除了依相对原理方便假说以外,亦别无他法可说了。本讲所说,亦请如是理会。 一九六五年三月十三日讲于香港三轮佛学社。 附录 原子与无我 前 言? ‘科学是创造近代文化的主要因素’这种说法,相信不大有人会反对的。近年来,由于发现了原子能力可以释放,科学又引导着人类踏进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就是我们所通称的‘原子时代’。但是,不幸得很,揭开这新时代的序幕前奏曲:是以非常残忍、恐怖的武器——原子炸弹的——爆发,宣布这新时代的诞生。于是,人类开始惶惶不安了,认为生活在这个时代里,是很危险与不幸的,原子的威力,随时可以彻底毁灭整个世界、人类、种族以及全部文化。一般人不由产生了这种想法:不如放弃这危害,破坏性的能力,而宁可平稳地过一种简单、朴实、类似我们祖先的那种比较安静、和平的生活。可是,历史的进步,是不允许时代开倒车向后退的,正如美国科学权威康普顿(COMPTON)所说:‘没有一群人能够阻挡这原子时代的来临。’因此,人类只有一件事可以做,就是自觉人类在这个严重处境中,应时时提高警惕,纠正自己的思想与生活方式,在那种办法之下,使人类在已经掌握到这种新的能力中,用于有益于人类方面。事实上,原子弹的本身是并没有错误与罪过可言的,若是有罪过,应是人类本身。? 原子弹的爆发,不仅影响了整个科学的领域,同时也影响到其它一切的知识领域,如哲学、心理学、甚至宗教……本文的目的,是要向读者们介绍和指出,现代科学家所发现的一连串重要事实以及新的观念,与远在二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陀(意即觉者)所揭发与宣扬的宇宙基本真相(在佛法内称为实相),是何等相似而可以作相互比较 原子概念的演进? 一八○八年约翰道尔登,第一个提出了原子的理论:他认为每一个元素是实实在在一个一个独立而不可分割、看不见的原子所组合的。他将原子想像为桌球房里的桌球相似。到了十九世纪末叶,大科学家如法拉地、墨司威尔,开尔文等,他们开始将原子从事在电学方面的研究,因而使原子在电的性能上,也被发现出一部份来。一九一三年丹麦科学家波尔,他提出一个理论是:每一个原子可分为二个部分:一部份极小而质量比较极重的称为核子,它是被另一部份称为电子的所包围着。核子外有一层相当距离的空间,空间的外层有很多电子围绕着核子转动,好像行星环绕太阳转动相似。电子的周围有磁力场,磁力线的影响力,在理论上的可说是普及全宇宙的。法拉地描写原子像一种星鱼,身体小而手臂特别长,它能够交叉牵缠四周其它一切所能接触到的物质,这就是说组成种种物质宇宙因素的质体是相互牵连而难能分割的,这种原子概念,在哲学上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证明了物质并不是单独存在的,而将物质认作为单独存在的想法,实在是我们心理上的错觉而已。宇宙简单地说,仅不过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程序及一组一组相互关连的活动,在活动中间,没有一个因素可以单独变化而不影响其它因素,一切是在不停的动态状况中。这种说法与佛陀在梵网经内对宇宙相所作之比喻极为相似,佛陀描述法界实相(即宇宙真相)譬如帝释天宫殿外发光的珠网,每一个网目上的明珠含有其它千千万万明珠的影子,而其他千千万万明珠中也均含有这一明珠的影子。宇宙的组成就好像帝网珠一般地光光互摄,重重无尽。这与科学家们所发现的原子电子世界,可说是极相吻合的。不过,佛陀是从能认识的心方面体证法界实相,科学家则从研究所认识的对象中发现这宇宙间各质点的互相关连状态,可谓殊途同归。? 在原子能没有释放以前,科学家们总有一种信仰,认为全宇宙有一百多种元素(现在已发现者为一百零二种)在他们想象中,元素内最小单位是原子,它是不可毁灭的。但早在一九○五年时,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已预见到‘物质与能力可以相互转换’,他曾经立出一个简单而又明了的公式:E=MC*C(E=能力(量);M=质量;C=光的速率)从上列公式即可见到:极小的质量假如能完全转成为能力的话,就可以发出极巨大的能量,这个公式在广岛、长崎等地原子弹的爆发,证实基本上是正确。因此,我们不妨将物质或原子,描写成能力的高度浓缩状态。 原子弹的爆发证明原子不可分的理论不正确 原子(ATOM)一字,是希腊文(ATOMS)借用的,ATOMS原义是‘不可分’,但释放成能力原子后,证明是可以分的,也就是说:‘原子不可分’的理论是不成立的。不过,在普通化学及传流原子理论上,为了方便于科学之研究工作起见,原子(不可分)的理论,依旧可以适用在实用范围之内,可以讲成如此:一个原子(不可分,意思)其实不是原子(因为可分为)而称它为原子,是由于方便起见。基于这样的观点,如果读者们能有机会看一遍‘佛说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其中有一句:‘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所谓世界,是各种各样的因素组合而成,各因素是互摄互含的,不能单独存在的,这样的组合是不可能成为我们意识对象的,所以说世界非世界:但是为了言说的方便起见,不得不给予一假名为世界。实在真实的世界,是无法言说的,不可思议的),就一定会感觉到佛陀的此种说法与现代科学家们所发现的若合符节。现在我想将这题目转向到另一个新的区域去与读者们共同研究,这个区域是一般科学家比较所不重视的——‘心’的功用。 佛法对心性的说明? 一般公认心理上的动态要比物理上的动态来得复杂、精微,最不容易捉摸。其实每一个有情(有生命的动物),是具有足够现成的工具与材料供自己研究,只要自己愿意观察思维的话,就一定会发现,我们心理上或精神上的功用,所以分为二个区域;一个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上,另一个是在意识状态以外的,即所谓无意识状态。无意识(或称潜意识)所包含的内容,现在心理学家用种种名词称之谓:‘原始冲动’、‘欲望’、‘本性’、‘本能状态’等……不容讳言,目前科学家对这一门学说,还是在比较幼稚状态中。这里有一件令人惊异的事实:就是无意识(或称潜意识)的区域,在原子能时代中的人类,却还无法能看清楚,但在佛教典籍中,早已有非常详细,反复、充分的解释了。在佛教典籍内,不但提出了关于‘心’(包括有意识与无意识活动)的理论,并且更进一步具体地提出了如何薰修身心的方法,能使其掌握表面上似乎不能控制的冲动与欲望;彻底根除这些积习,达到明心见性(觉悟)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能使我们证到一切法的实相(宇宙的真实相状)而觉悟到无我的真谛——没有自我的独立存在,也没有任何一种物质可以独立存在。 由于篇幅关系,本文不可能详细讲述佛教哲学及薰修身心方法,仅简单地介绍佛教中‘唯识论’一部份理论与读者们共同研究。? 根据‘唯识论’哲学的解释:整个宇宙可分为八个识(识的意思是了知分别作用),前五识——眼、耳、鼻、舌、身的功能是感觉,认识的对象——色、声、香、味、触、就是现在科学家所谓物质世界。第六识(意识)的功能是知觉,最最活动,是包括一切心理活动,它的对象即是现代科学家所谓的概念:在佛教中称为法尘。第七识(末那)的功能是我执,它是心理上与生俱来的本能,盲目执住第八识(阿赖耶)能知部份当作为‘我’。第八识(阿赖耶),也称藏识,这是最重要的,它的功能是包藏以往行动及经验累积所产生的业习,而引成物质世界的一切种子。? 第七、第八识的作用,是永恒继续不断的,它是我们心理系统中,不管一个在有意识状态中,或在睡眠中,甚至在普遍称作死亡状态中。这第七、第八两识的作用,依旧在继续不断活动着的,尤其是第七识,盲目执我的力量是极大极大的。它就是好像是一个原子核心中核子心力似的那样巨大,第七识与第八识引发在心理表层上求生本能,对下一生的滋生欲及占有欲……事实上本能我执,是引发一切表面上所谓情感或情绪的冲动,它甚至影响到我们理智作用,使我们意识的心念发生错觉,引成‘我’以及‘法’等等个别存在的错觉。由于这个错觉遮盖了本来无常、无我的本性,因而在意识心上的一切作用,被一种盲目执我的势力所影响。可以讲成如此:潜意识的区域是意识活动的核心,这核心我执是一种牵制的力量,而其他的心理活动(有意识活动)用原子的理论来比喻,无意识好像是原子核,意识好像是电子围绕核子转动的情形相似。? 各种原子,它的电子围绕核子运动的排列方法是不同的。由于排列方法的不同,也就决定这个原子的化学性质不同,同样情形,每个有情(有生命动物),它们有意识活动、情绪、情感、思想等活动的不同,也决定每一个人的性格及特性不同。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出一点,就是人类的第六识有高度分别的力量,这种力量是能够对环境及过去经验产生了解、分析、以及归纳的功用,由此人类可以传达及相互交换各自的理解与思想。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第六识被本能我执所影响的力量,是比较最小,反过来说,经过思考及理解、反可以使自己认识无我的真谛。事实上就是运用这一种精致的意识功能——第六识(思考)。去除我执,成为可能。用比喻来说,就是人类有可能成就心理上的原子爆发。 科学家及哲学家对意识的新概念 或许由于新近一连串科学发明新概念的形成及理论的启示,使一般科学家及哲学家对‘意识’的概念,有进一步的认识,如科学家兼哲学家威廉、占姆司,他宣称:‘意识其实是一个过程’。英国大哲学家罗素,他说:‘所谓心念这一个词,并不是属于单独有自性的东西,(即:幻觉的我)仅不过是一组各种单纯条件组合而成的。’像这种说法,预示人类对‘无我’心念的复活,恢复对真实相状的信念;这一种心念是建筑在一个纯粹理智和哲学基础上,这种哲学与现代科学是有非常密切的契合与关连。但是了解‘无我’的道理是一件事,而实践、体认及过‘无我’的生活,又是一件事。比如,爱因斯坦早已想像到原子能可以释放的理论,而事实上原子能释放直到四十年后才产生。也就是说,理解‘无我’比实践‘无我’来得容易,而真正要体悟‘无我’必需要实践,当然这并不是说不要理论,理论是指导和帮助我们实践的方针。像释迦及其阿罗汉弟子们,远在二千五百年前已证悟全部自觉及彻底去除了‘我执’的境界,而辛勤地向全人类宣扬、弘布,虽然他们的目的与目前科学家的目的并不相同,然而这种自觉的状态,在千万亿有情中,实在是稀有的,这就好像世界上一种放射素,如:铀、镭等一样的无比珍贵。关于如何修行的方法,每一部佛教典籍中都有提示,本文不容详细介绍,不过有一点,我相信读者们一定有兴趣去注意的,就是在佛教典籍中,每一个地方,总是提示中道的原理,这原则的精神,是指导我们在心理及行动时,避免采取极端,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使我们有效地一步一步深入达到自觉。? 在原子核击破过程中,科学家发现一个原子是有复杂的负电荷电子层,包围着一个相当距离的正电荷的核子。有电荷的一种粒子,(像正子、电子或者是阿尔法拉)及有电磁场的放射线(如加马线)、在经过这一层空间的时候,能力就会消失,速力也降低了,科学家终于发现出一种新的粒子——称为中子(没有电荷的粒子),是能够穿破电子层而无阻挡的深入,直到撞击到核子为止。佛教徒利用一句佛号子(专念阿弥陀佛四字)或参一句话头(禅宗的术语,用它为疑情,时时刻刻地参究),久而久之直到击破我执为止,这作用与科学家利用中子击破原子核极为相似。虽然,原子科学与佛法从表面看来,似乎是二回事,但实在说他们完全在解决一个同样的问题——能力及能力的释放。击破这能力极浓缩的状态,在科学上称为‘原子’,在佛法上称作为‘我’。还有,他们的方向也是一样的——是向内的。虽然,破除我执能力——我的释放,并不像原子的释放那么显著和可怕。所以我们用不着惊奇这二种东西有极相似之处。同时,我们也应该体会到,佛陀的伟大,他那崇高的智慧及无穷的慈悲,完全像光与热,从自然原子能(太阳)内放射出来一样。 佛法的三法印? 以上简单地略述佛法中三个主要原则(在佛法中称之为三法印)中的二个原则:无常、(一切是在变动,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无我、(因缘所成,没有单独存在的我)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涅槃,(由不执无我为有我,不执无常为有常而体证的无生灭境界)以上三个原则,在佛法中是具有最重要的地位,是被公认为一切佛教的试金石,就是说,任何一种理论或学说,假使完全与这三个原则相符合,我们就可以称它是佛法。从这一点事实来看:我们不难感觉到佛法的理性的性质,至于另外还有一个原则——涅盘。 由于与本题无直接关系,只能等有机会再另题与读者们研讨。?(本文系罗无虚居士于一九四七年在香港联青社用英语演讲。原稿经居士口述,王槐居士笔录,附刊于兹,以便读者与原英文稿对照参阅。) 经书法宝,难得见到, 研读熏修,得益匪浅, 启发智慧,增长德行, 随缘流传,吉祥如意。 回向 世界和平,人民安乐, 灾障消灭,祸患不生, 正法久住,法轮常转, 法界有情,同生极乐。 回向偈 圣菩提心极珍贵,诸未生者令生起, 令已发起不衰退,辗转增上恒滋长。
原址:
http://www.ss133.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881
懒风 发表评论于
2008-04-14 13:44:23
从佛法与现代科学的对应中---探本体明自性
作者:科学易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641 更新时间:2006-5-2
仁 香
一、名词解释及本题缘起
认识宇宙人生事物的客观现实和发展规律,从中发现奥秘,开启智慧,觉悟真谛,以确立人生的正确信念和改善现状开创未来的正确途径,是从古至今人类的共同追求。“佛”是古印度梵文“佛陀”音译的简称,意译为觉者(佛是无上正等正觉者),觉者对宇宙人生事物真相和真谛的弘扬叫佛法。现在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人,他通过多年不懈追求和种种探索,最终通过禅定(外不住相,内不动心)的修持,开显了自身潜在的如来智慧德相(“如来智慧德相”是自性本来清净、本具照明和觉了一切的能力),在对宇宙人生事物进行全面宏观认识和彻底微观深入的切身体中,觉悟了自性。
佛法的觉悟究竟圆满,觉者的如来境界微妙不可思议,没有一定修学基础和一些切身体验的人很难理解,甚至很多人不相信佛法的真实性。
当代科学利用高科技手段,也扩展了对宇宙事物的宏观认识和微观深入,这时我们发现,虽然佛法与现代科学的求证手段不同,但双方对宇宙宏观景象和微观现象的观察结果相应,结论对应,只是现代科学还没有觉悟自性,因此,两者结合,即有利于现代人对佛法的理解领悟,也能给现代科学研究以启迪。
二、从佛法与现代科学的对应中--契入本题佛法意境
例1、当代能源和信息领域的高科技应用和开发前景展示和说明了,物质活动越接近微观,能量转换和信息感应的性能越强,与此对应就可以这样理解,人本身是智能生命体,自身本具本原物质的能量转换和全息感应性能,佛法称此本体性能称为“如来智慧德相”,两千五百多年前的释迦牟尼佛就是开显了此本体潜在智能,而达到了对宇宙人生事物全面认识和究竟觉悟的人。
例2、爱因斯坦指出:“物质是由场强很大的空间组成的”,另一位当代西方科学界先驱爱德.蔡安指出:“宇宙物质各系统一般可归为物质、能、电荷等等,一概都是归于零(空)”。这两位科学家的观点与佛法的“如来藏中,性色真空,空性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观点对应,其中“场强很大的空间”与“如来藏”对应(“如来”是本来如此,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意思;“藏”是含藏万有,能出生万有的意思)。
例3、如来境界是不可思议境界(没有主观思想意念的境界),《华严经》说:“自性本空寂”,“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执著分别而不能证得”,与佛法的揭示对应,现代科学也发现了:在量子力学中,观测者的主观行为或称精神因素,已成了不可避免的作用之一,观测者所能测到的数据,已非该系统未被干扰前的本来状态。
例4、与佛法“本体不灭、生命轮回”说对应的现代科学研究和发现:
例(1)1963年获诺贝尔奖的英国科学家约翰艾克理教授在他的获奖论文中说:“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沟通物质,这就是灵魂的构成,人体内蕴藏着一个非物质的思维与识力的‘我’,他控制着大脑,就好比人脑控制电脑,它使大脑内的神经细胞发动工作,这种非物质的‘识我’,在肉体大脑死亡后,仍然存在,并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永生不灭”。
例(2)美国维吉尼亚大学神经学系及心理学系主任史谛文逊博士,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对灵魂不灭之说进行了大量的实际调查和研究论证,并出版了著作进行论述:“有确凿的科学实验和现实事例的证据,证实东方古老的灵魂转世轮回理论是真实的”。
以上佛法与现代科学的对应理解便契入了本题的佛法意境,现代佛法修学者能从中比较容易的领悟到:
1、自己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源头是本体,本体的性能是自性。
2、自己的本体无形无色,场能空间大至无外、小至无内,周遍宇宙空间和宇宙万有,佛法称此本体场能空间为“如来藏”,也叫“清净心”、“法身”、“一真法界”和“实相”等。如《金刚经》说:“是实相者既是非相”、“非身是名大身”。
3、本体本具本元物质的能量转换和全息感应性能,本体能量转换产生的本原光能是自性本具的照明一切的能力;能全面感知本体所照的全息感应性能是自性本具的觉了一切的能力。
4、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同体(真空的场能空间)共源(真空的空间场能)互为作用,自性本来清净(没有执著和分别),本体能量本来是在清净无色的如来本体和洁净明亮的本原光能之间转换(此是自性的不生不灭境界);是执著和分别的主观思想意念作用于本体能量转换产生了杂染物质活动,使本来明洁的性体晦昧不显。 佛法把不同精神活动作用于本体源头能量转换产生的不同的微观物质活动分为黑业、白业、杂业、不黑不白(无色)四种,并指出了贪嗔痴是三毒烦恼,能产生有毒害作用的物质活动。在这方面,现代科学也有相应的发现:如,斯坦福大学作了实验,拿鼻管搁在鼻子上让你喘气,然后再把鼻管放在雪地里十分钟,如果冰雪不改变颜色,说明你心平气和;如果冰雪变白了,说明你很内疚;如果冰雪变紫了就说明你很生气。把这紫色的冰雪抽出1--2毫升给小老鼠打上,1--2分钟后小老鼠就死了。还有,日本波动研究所江本胜先生发表的水结晶实验报告揭示了:人的情感意念(包括带有情感意念信息的文字和音乐)能使水结晶起变化,爱和感谢等善的情感意念能使水的结晶美丽,憎恨和敌视等恶的情感意念能使水的结晶难看。他们还发现,善的情感意念能净化污水、减轻食物的腐坏、促进植物生长。这两例科学实验说明了,人的情感和思想意念不仅能直接作用于自身能量转换,使自身产生不同的微观物质活动,同时,也能直接作用于自身以外物质的能量转换,同时还说明了,非有情物质也有接受信息、储存信息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此段佛法与现代科学的对应,可以使我们从源头上理解《华严经》揭示的“一切诸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和“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的含义。
5、因为,自己的本体是无形无色的场能空间,肉体生命的死亡只是肉体功能的停止,而自己的本体和本体的微观物质活动还存在,本体又是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源头,所以,肉体生命结束后自己还存在,并且还会随精神活动作用于本体能量转换产生的微观物质活动,再进行下一期生命活动。
6、(中国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开悟时说的:“原来自性本来清净,原来自性本不生灭,原来自性本不动摇,原来自性本来具足,原来自性能生万法”是对自性本质和性能的精要概括。
7、对所有事物现象(包括空)的执著和分别都是迷执妄想,因为事实的真相是:真空不空生妙有,妙有无常为幻有,执有著空均迷妄,破迷除妄显本真;本性清净本无念,本体空相本无色,空寂之中显灵光,本觉见光不起念,灵光光显灭刹那转,有如不生也不灭,此是一真法界境。
三、佛法的自性求证意境(先简要摘抄佛法论述,再对应理解领悟)
1、求证自性应具备的基本觉悟和基础条件
(1)发菩提心
"菩萨”是梵文“菩提萨跺“音义的简称,“菩提”意译为正觉,菩萨是正觉者、是成佛的必经身份,“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是菩萨的四宏誓愿,发此誓愿就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自性德能的正觉和求证的强大动力。
顺应本性为“德”,精神方面是清净、平等、慈爱、正觉,物质方面是洁净、光明、美妙。
“道”是宇宙事物本来的运行规律。“佛道”从作用上说,是觉者的智慧德能对宇宙人生事物的运行发展所起的净化、圆融和改善的作用;从存在上说,一是弘扬佛法普度众生,二是觉者的本体能量转换活动回归如来(回归了自性本来的运行规律)建立净土世界。觉悟者知道,自己和宇宙万有同体共源息息相关,成就佛道是自性价值的最高体现和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
(2)恢复清净心
《金刚经》说:“菩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萨为利益众生故应如是行布施”。
解:自性本来清净,恢复“清净心”是从源头上求证自性的必须条件。菩萨要面对现实,把各种执著和分别的贪嗔痴的思想言行修正过来(简称为修行),达到无所住生清净心,以此清净心开显如来智慧德相,成就佛道。
2、明心见性(亲证自性的现量境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妙三菩提”。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既见如来”。
解:“般若波罗蜜多”是梵文音译,意译的意思是依智慧,从有种种迷惑和种种苦恼的此岸,到没有任何迷惑和没有任何苦恼的彼岸。“般若”是智慧,佛法称这种智慧的体用为“般若无知而无所不知”,即:本来没有知觉的本体有全息感应功能。
依“般若”观察事物为“照见”(本体有“照”的功能,能感知本体所照为“见”)。佛法有比喻:自性的寂照功能如清洁平静的水,有清晰的映照功能;迷执妄想能使水产生波动和杂染物质活动,破坏了水本有的清晰的映照功能;停止迷执妄想,就能使水逐渐停止波动、沉淀杂质、恢复本有的清晰的映照功能。
菩萨通过持之以恒的以利益众生、无所住行布施为思想言行准则的修行,净化了精神活动也净化了自身物质活动,在此基础上,当精神活动达到一念不生定力持久时,本体能量就转向了自身物质的更微观、更深(至空)、更广层次的序化,一念不生的定力越强,本体场能空间越大、稳定性越强。此过程可不同程度的开显出一些本体潜在功能(看见一般人看不见的事物现象、感受到一般人感受不到的境界),对看到和感受到的所有境界无所执住,就能不断深入开拓本体场能空间,达到照见五蕴皆空的境界(突破了一切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层次,“照”达诸法之空,“见”证本体之有),就探到了本体,由此,从源头上亲自感受、亲自看见和亲自验证本体性能,佛法称这种亲证自性的现量境界为“明心见性“。
《妙法莲华经》说: “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无量无碍,力无所畏,禅定解脱三昧深入无际,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华严经》说:“菩萨摩诃萨,以如是智慧,入受职地已,即得菩萨离垢三昧、入法界差别三昧、庄严道场三昧、一切种华光三昧、海藏三昧、海印三昧、虚空界广大三昧、观一切法自性三昧、一切佛皆现前三昧、如是等百万阿僧祗三昧,皆现在前,菩萨于此三昧,若入若起,皆得善巧,亦善了知一切三昧所做差别,其最后三昧,受一切智胜职位,此三昧现前时,由大宝莲花忽然出生,其华广大,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以众宝间错庄严,超过一切世间境界。出世善根之所生起,知诸法如幻,众行所成。恒放光明,普照法界,非诸天之处所能有”。“其华常有无量光明,众宝为藏,宝网弥覆。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莲华以为眷属。尔时,菩萨坐此华座,身相大小,正相称可,无量菩萨以为眷属,各座其余莲华之上,周币围绕。一一个得百万三昧,向大菩萨一心瞻仰。佛子,此大菩萨,并其眷属,坐华座时,所有光明,及以言音,普皆充满十方法界”。
《楞严经》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唯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大中现小,小中现大,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虚空,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解:
西方著名物理学家f 卡普拉菱说:“古老的佛教典籍《华严经》中所述,与现代物理学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量子物理预言:“当两个双生般完全相同的的分子被制造成完全相同的物质特性时,科学家若对他们两个之任何一个的观察,就会推动两个分子的另一个‘立即反应’,纵然那一个分子可能在宇宙的另一端”。
著名的法国物理学家狄布赫格将从事一项新的研究,他要用反传统的实验证明:心力比光速快。
对一切事物外不住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
“三昧”是正定中感受的境界。
“此三昧现前时,由大宝莲花忽然生出,其华广大,量等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与现代科学的宇宙大爆炸说对应。
根据佛经阐述:日月围绕须弥山是一个小世界(与现代科学对应理解,一个恒星系是一个小世界,须弥山是一个星系的中心,如银河系的中心,也就是说,一个星系中的每一个恒星系是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是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地球所在的大千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又在普照十方炽燃宝光明世界种的第十三层(普照十方宝光明世界种是银河系,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从最下层向上、向外扩展分二十层),普照十方炽燃宝光明世界种又在华藏世界的中央(华藏世界是一个星系团),华藏世界的周围又有与华藏世界相等的世界(组成一个超星系团),若广说不可穷尽。以上所有世界无不从真空的一真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此一真法界是诸佛也是自己的法身(宇宙万有共同一法身) ,若离妄执,妙契一真法界,身中现刹,刹中现身,层层交参,自在无碍(此自性妙用境界可与上网的电脑功用对应理解)。
《楞严经》说:“如来藏中,性色真空,空性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性觉真空,空性真觉”。“见觉无知,因色空有”。“当知了别见闻觉知,圆满湛然,性非所从,蒹彼虚空、地水火风,均名七大,性真圆融,皆如来藏,本无生灭”。
解:本来无形无色的本体空间可以转变出有色物质,有色物质还会转变成空。本来无知无觉的本性可以随缘转变出种种知觉,如,见觉本不显能知的作用,因色空出现而显现见觉的作用。所以应当知道:自性本来具足,见闻觉知、虚空和地水火风,这七种宇宙人生事物的基本元素,不是从任何所在而来,都是如来藏本具的本无生灭的能量转换和全息感应性能的循业发现(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互为作用和反作用产生的宇宙万有为“循业发现”)。
《楞严经》说:“妙觉湛然,周遍法界”。“如来藏妙明元心,离即离非、是即是非”。
解:清净本体寂静不动有照的功能,清净觉性能感知本体所照而寂静不动,在这种情况下,本体能量就只在清净无色的如来本体(真空)和洁净明亮的本元物质(真色)之间刹那转换,此“离即离非、是即是非”境界,就是如来藏本具的“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离真空”的不生不灭境界。
《优婆塞戒经》说:“世间之法,有因有果,无因无果”。“虽念念灭,因于身业微尘力故,而能转动”。“业有四种:黑业黑报,白业白报,杂业杂报,不黑不白,是无业无报。黑业黑报,所谓地狱;白业白报,所谓色天;杂业杂报,所谓欲天、人、畜生、饿鬼;不黑不白,是业无报,所谓无漏”。
解:
根据《楞严经》阐述,宇宙众生的成因是:性觉必明,自己不知,起一念妄想,欲明觉体,觉体并不是妄心所能明的,一念妄想(也叫妄动),便产生了妄能,使本来清净明洁的性体晦昧不显,本来无分别的自性因妄动而妄分为能(主观我)所(客观存在)两部分。妄想坚持欲明,晦昧与虚空相对而成动摇,是故产生风轮执持世界。坚依于觉而成宝,动摇之性而成风,风轮相磨擦而成火大,故有火光变化而生。宝体因明极而生冷,火光遇冷而上蒸,因此产生水轮含十方界。火势上升,水势下降,两种性质交错发明而产生地大。总之,从一念迷执妄想开始,妄想和妄相交替发生,递相为种,生灭不已,就是这个原因,世界从中成就毁灭,相续不断。另一方面,妄想成就了自身的妄相,能受了自身妄相的限制,听不能超越声的局限,见也不能超越色的局限,各种妄想和妄相相继成就,由情想合离,形成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不同的形式受生,更相变易。所有众生,受自己的业力牵引,或飞或沉,各往受报之处受生,以此因缘众生相续不断。
不同的思想行为和不同的情感意念,作用于本体源头能量转换产生不同的微观物质活动(此为“身业微尘力”),归类为黑色、白色、杂色、无色四种。一期生命结束时,本体场能活动(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源头)从亡体分离出来,在自身场能空间范围内(意念专一定力强则自身场能空间大,意念散乱定力小则自身场能空间小,清净无想者场能空间无量),洁净升华(命终时清净无念定力强者立即升天),染浊坠(命终时憎恨等恶念强者立即坠地狱),或成为中因身(中因身一般最多存在四十九天),各往受报之处受生(胎生众生,以自己的业力为因,所投父母为缘,三者业力互相缠绕而受胎),这样一期一期因果相续,形成一个携带迷执妄想信息储存的本体能量转换活动在六道(天、阿修罗、人、畜生、恶鬼、地狱)里,轮转往返生灭无常。明心见性的觉者,能超脱六道,回归如来,不生不灭为无漏。
3、成就佛道(自性价值的最高体现和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
《妙法连华经》说:“诸佛世尊欲令众生闻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知诸众生有种种欲深心所住,随其根性,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方便力,而为说法”。
《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说:“我若成正觉,立名无量寿,众生闻此名,具来我刹中,如佛金色身,妙相系圆满,亦以大悲心,利益诸群品,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愿我智慧光,普照十方刹,消除三垢冥,明济众厄难,悉舍三途苦,灭诸烦恼暗,开彼智慧眼,获得光明身,闭塞诸恶道,通达善趣门,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诸佛光明所照远近,本其前世求道所愿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时,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为预计。阿弥陀佛,光明善好,胜于日月之明,千万亿倍,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是故无量寿佛、亦号无量光佛、亦号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等光佛、亦号智慧光、常照光、清净光、欢喜光、解脱光、安稳光、超日月光、不思议光,如是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诸佛光明,或照一二佛刹,或照百千佛刹,唯阿弥陀佛光明,普照无量无边无数佛刹。
《华严经》说:“华藏世界海,庄严及清净,安住于虚空”。“此华藏庄严世界海,是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于世界海微尘数劫,一一劫中,亲近世界海微尘数佛,一一佛所,净修世界海微尘数大愿之所严净”。“此一一世界种中,一切世界依种种庄严住,递相接连,成世界网,于华藏庄严世界海,种种差别周遍建立”。
解:
觉者妄念不生的定力和利益众生无所住行布施的愿力所开显的本体场能空间为“功”、作用于本体的此种信息储存和产生的洁净美妙的物质活动为“德”。
华藏世界是一个宇宙世界,地球所在的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和西方极乐世界都在华藏世界中。
宇宙万有同体共源息息相关,无始以来,无量觉者以大慈悲(同体大悲、无缘大慈)和大智慧(究竟圆满、善巧方便)弘扬佛法利益众生,使无量众生转迷开悟,离苦得乐;无始以来,回归了如来的无量觉者,以无量功德建立和延续的无量净土世界,维系着宇宙的净化、圆融与和谐,为宇宙众生提供着清净本体的无量光明和无量能源。
众生都有佛性,因为迷执妄想不能证得,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佛为众生指出的成佛捷径。西方极乐世界在娑婆世界的西方过十万亿佛国度,是阿弥陀佛,为普度众生,发了四十八愿,于无量劫,修菩萨行、积功累德建立的净土世界,众生只要发菩提心,愿生净土,以一念佛净念,断诸烦恼妄念,达到一心不乱,由此净化形成的本体信息能量场,就能与阿弥陀佛的愿力场感应道交,临命终时,佛来接引,于一念顷生到佛净土,亲见如来境界,得无上正等正觉,永不退转。
自性概要
真空不空生妙有,妙有无常为幻有,
执有住空均迷妄,破迷除妄显本真。
本性清静本无念,本体空相本无色,
空寂之中显灵光,本觉见光不起念,
此光显灭刹那转,有如不生也不灭。
迷执妄想生染业,相续作用成六道,
迷妄随业六道转,生老病死诸苦随;
众生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自作自受是因果。
觉者回头归本性,一念不生本灵光,
慈悲喜舍利众生,心量广大福慧增,
功德圆满超六道,回归如来常寂光,
不生不灭成佛道,普施众生功德宝。
众生都有佛之性,妄念不断不能证,
念佛伏妄最方便,求生西方佛净土,
阿弥陀佛大愿力,临命终时来接引,
于一念顷到佛土,受诸妙乐无烦恼,
见性开慧觉无上,成就佛道不退转。
回 向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断除贪嗔痴,同归于佛道。
说“幻”
有的人看见了一般人看不见的现象,被不理解的人称为幻觉,意思是他看见的不存在,不承认他看见。
而实际上,他的见是真的,是自性本有的,他看见的现象也存在过,是微观物质现象,微观物质现象转变的快,消失的快,如闪电,如电视荧屏的图象,另一方面,他自己的这种见也会被看见后的思想念头产生的物质活动遮蔽,所以,看见了还会消失。
要说“幻”,不应该说见是幻觉,而应该说相(现象)是幻相。因为,宇宙所有现象都不能永存,都有消失的时候,只不过是有的现象消失的快些,有的现象消失的慢些,《华严经》说,“凡所有相,皆使虚妄”,所以,对一切现象都不应该执著;另一方面,执著的精神作用会使自身产生业障,遮蔽如来妙用,甚至走火入魔(丧失理智)。
后记
学佛和弘法的最大难题是一个“信”的问题,现在佛法已能和现代科学对应理解,也就是说佛法可以被现代科学验证,在现有验证的基础上,可以推论出佛法的自性觉悟是正确的。现在我们佛教界应该向科学界传达这个这个信息,以推动佛法与现代科学结合,系统的把佛法的真实和真谛性阐述出来,让大众都知道,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源头是自己的本体,宇宙万有都是这一个共同体,精神活动能直接作用于本体源头能量转换,不同的精神活动产生不同的物质活动,只有确立正确思想意念,才能从源头上改善现在,开创未来,无论是自己的身体状况,还是环境状况,包括宇宙状况都如此,这样,不仅有利于现代学佛人很快进入正信和正修,也能避免现代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走入歧途。
作者意愿说明:
学佛和弘法的最大难题是一个“信”的问题,现在,佛法已能和现代科学对应理解,也就是说,佛法已能被现代科学证实,现代科学可以在两者现有对应的基础上推论出佛法自性观点的正确性。现在我们佛法界应该向科学界发出这个信息,以促进佛法与现代科学结合,共同尽快把佛法的真相和真谛揭示于世,让全世界的人都能觉悟到: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的源头是一个真空的场能空间,宇宙万有同体共源,本体本具本原物质的能量转换和全息感应性能,众生的主观思想意念能直接作用自身和自身以外物质的本体能量转换,不同的思想意念产生不同的物质活动、、、、、,确立清净、平等、慈爱的思想意念,就能从源头上改善现状开创光明美好的未来,无论是自己的身体状况,还是环境状况,包括宇宙状况,都是如此。觉悟了这些道理,不仅能使学佛人很快进入正信和正行,也能防止现代科学研究和科技发展走入歧途。
因我的学识和德能都很欠缺,本文仅为抛砖引玉,望有认同的德才兼备者,予以修正完善后,发表出去(现在科技传递信息太方便了),愿全人类早日共同觉悟,同归佛道,世界和平,人民安乐。
懒风 发表评论于
2008-04-13 18:57:20
佛法与科学
作者:科学易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311 更新时间:2006-5-2
智行(本讲稿作者为核物理专家,退休后研究佛法)
向释迦牟尼佛 合十敬礼
向诸山长老、各位大德、各位善士、各位善信合十敬礼
诸山长老、各位大德、各位善士、各位善信:
能参加这个庄严的法会,真是一个殊胜的因缘。我来参加这个法会的目的,是来聆听诸山长老的开示接受各位大德的教诲并与各位同修一起研讨、交流学习佛法的心得体会。但是,周居士通知我来参加这一法会时,要求我也讲一讲,并且出了个题目。
几十年来,我是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但是,对于科学,我懂得的确实太少,太浅薄。而对于佛法,我更是在退休之后才逐步开始学习的。至于皈依佛门,作为一个佛弟子,日子就更短了。的确,我没有资格,也没有条件在这里讲。今天,我谨作一个引玉之砖,我把学习佛法的点滴心得体会向各位做个汇报,不当之处,请多批评。
一、引子(也就是破题)
我认为:佛法不是科学,佛法也是科学。
这要从科学与佛法本身来研究一下。
首先,科学是什么?
根据辞典的解说,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惟等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人们常说,这件事情是科学的,或说,这种方法是不科学的。其含义也就是,这件事情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是正确的;或者,这种方法不符合客观规律,是不正确的。
再说,佛法是什么?
佛法是佛的教法,是让人们觉悟宇宙、人生之大法。
本来,佛教以佛所说为教,佛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的分派,合称宗教。而到了现代,所谓宗教是泛指对神道的信仰。
既然,佛法已经成为宗教,而且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之一。在人们心目中,佛教已经仅仅是烧香拜佛,作揖磕头,烧纸放鞭炮,求佛菩萨保佑发财,保佑身体健康、保佑生个胖娃娃……
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法当然不是科学。
第二步,我们从科学与佛法研究之对象,研究时所使用的方法,以及对结果的判定、讲究上来分析一下。
一般来说,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客体,说白了就是“我研究你”。科学研究的方法是外求,也就是它要使用仪器、工具,例如要研究细菌,就要用放大镜、显微镜;要研究天文、研究星星,就要使用望远镜、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在地面上看不清楚就把望远镜装到卫星上,如此等等;科学对研究的目标、结果、讲求实证。
再来看看佛法,佛法研究的对象是主体是自我,说白了就是“我研究我”;佛法研究的方法是内求,也就是不需外界的仪器,设备,仅仅是依靠自己的身心,佛法虽有八万四千法门,归根结底,存乎一心;佛法对研究的目标、结果,讲求的也是实证。(信解行证)。
第三,从佛法与科学所覆盖的范围来看。
所谓自然科学,一般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矿物……等等。所谓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的科学。而社会是指由一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譬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实质上,任何社会都是人群组成的,所以社会科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各种关系、各种现象的一门科学。它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艺学、美学、伦理道德……等。所谓思惟科学是研究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认识活动的科学,也就是研究人类应当怎样认识主、客观世界的科学。它通常包括了逻辑学、哲学……等。
好了,我们看看佛法。
佛法不仅具有极其丰富的社会科学、思惟科学;而且还具有极其丰富的自然科学。佛法不仅具科学所覆盖的内容,而且在这三方面均有极其突出的贡献。
下面,我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佛法对自然科学的贡献。
二、佛法对自然科学之重大贡献举例
佛法对自然科学有许多重大的贡献。这里我谨举两个例子:一个数学,一个天文学。
1、佛法对数学的贡献。
所谓数学是指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包括算术、代数、几何、三角、微积分等。我现在要说的是大约二千五百年前的事,那时候的数学还没有现代这么复杂、高深。就在那个数学还处在比较原始的时候,我佛如来开讲了幂,讲了无限次幂;讲了大数,并为大数定名。所谓幂,也就是乘方,它的一般表达形式是:
n
X
X的n次幂,也就是一个大写的X,在它的右肩上写上一个小写的n。念起来是“X的n次方”。如果二者均为2,即是2的2次方,表示两个2相乘,结果是4。也就是“2的2次方等于2乘2等于4”。用现代数学写法如下:
佛给我们讲了幂,讲了无限次幂。
佛还给我们讲了大数,给大数定了名,而且告诉我们数大无限。
这件事情,现在讲简直小事一椿,初中生,甚至于高小学生都懂得。但是退回去二千五百年前,这简直了不得。这是对世界数学的发展进步的一大贡献。关于这个问题在《国际数学通史》这部书上写得明明白白。也就是说,全世界公认释迦牟尼佛对数学的重大贡献。释迦牟尼佛在国际数学的历史上占有一席之位。
这讲这件事是有根据的,是写在《华严经》上的。八十卷本《华严经》卷六十五第十一页到第十二页。上面写道: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参到自在主童子面前……原文是:
“自在主言:善男子,我昔曾于文殊师利童子所,修学书、数、算、印等法,即得悟入一切工巧神通智法门。……我亦能知菩萨算法,所谓一百洛叉(10万)为一俱胝(千万或亿),俱胝俱胝为一阿庾多,阿庾多(音雨)阿庾多为一那由他,那由他那由他为一频婆罗,频婆罗频婆罗为一矜(音京)羯罗,广说乃至优钵罗优钵罗为一波头摩,波头摩波头摩为一僧祗,僧祗僧祗为一趣,趣趣为一喻,喻喻为一无数,无数无数为一无数转。”
请各位看看,这是不是讲无限次幂,是不是讲了大数,并给大数定了名。
2、天文学
几千年来,人们都认为我们所居住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月亮、太阳以及天空中的星星都是围绕着地球运行的。直到大约500年前,有一位科学家提出太阳中心说(即日心说),也就是说,太阳才是中心,而地球、月亮、星星都是围绕太阳运行的。这一比较正确的说法竟遭到当时天主教会的反对,那位科学家(布鲁诺)竟被教会活活烧死了。
而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提出的空间宇宙构成的学说竟与今天最先进的天文学、宇宙构成学说是那样的吻合,那样相似。
佛陀不认为地球、太阳是中心;佛陀认为,宇宙本无中心、本无边际。这个说法也出自《华严经》。
在《华严经》第一卷之前、华严处会之后,是法界安立图。这里先讲了小世界——也就是我们的地球、月亮、太阳,接着提出了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乃至大千世界的概念。也就是说一千个太阳系,算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谓之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谓之一个大千世界,并且画出了图形,还特别说明了图形是平面的,实际上是立体的。
接下去讲无量数的大千世界构成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无量数的世界种构成华藏庄严世界海。
再接下去,佛陀讲了,若以华藏庄严世界海为中心,在它的八方上下可以标出十个世界海,它们都与华藏世界海相等,并且指出:“广说者不可穷尽。”
而且在《华严经》第八、第九、第十三卷,即华藏世界品更是专门、详尽地给我们讲述了无限宇宙之构成。
各位同修、各位朋友,在二十世纪快要结束的今天,天文学界的科学家们使用了那么多先进的天文望远镜才看到的宇宙空间,而我佛如来在二千五百年前就看到了,并且讲得那样具体,那样清楚。难道这也是封建迷信吗?这能用一般的“宗教”二字所能说明的吗?
谨就以上二例,完全可以证明佛陀是非常伟大的数学家、非常伟大的天文学家。在佛教的经典里有高级的数学、高级的天文学,有丰富的自然科学。
当我读经读到这些地方的时候,对于世尊我是由衷地敬仰、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是明明白白的正信,哪儿有一点迷信的影子呢?!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下面我们就讲一讲现代科学技术发现之宇宙构成。
三、宇宙之构成
先讲宏观,后讲微观。现在讲宏观宇宙。
在秋天晴朗的夜空,天上有一条银河,这就是我们居住的银河系。概括天文学家多年的观测研究,确认在银河系中像我们的太阳这样的恒星有一千亿颗之多。太阳在这一千亿颗恒星组成的银河系中,仅仅是个小兄弟罢了。许多恒星都比太阳大。有的大几百倍到一万倍;有的更大到几万倍甚至几百万倍……。
当然也有比太阳小的恒星,例如白矮星,只有我们地球的几十分之一大,但是它们仍然是恒星,它不像地球是行星,本身不发光,要围绕太阳——恒星——旋转;它们自己发热发光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人们基本上察觉不到这种旋转,所以称之为恒星。所谓矮,是指它们体积小;所谓白,是说它们亮。白矮星虽然小,但是它上面的物质却很重。1个立方厘米的物质,相当于小手指尖那么大,如果是水,它重一克;如果是黄金,它重十九点三克。而一个立方厘米白矮星物质竟有几十千克,几吨,甚至上千吨。
更为奇妙的是1967年以后才发现的中子星,几十年来发现了三百多颗,它们是恒星,但是特别小,它们的直径大约廿千米(公里)左右。中子星上的物质更重得出奇,一块小指头尖那样大的东西,用一万艘万吨轮船都拖不动。
在广阔的宇宙空间,在银河系之外,还有许许多多类似于银河系这样的星系。
真是,天无有边,无限大呀!大而无外呀!
科学家们用最现代化的天文望远镜,望出去100亿光年那样远,也还没有看到边。
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因为宇宙空间太大了,用我们日常所用的公里来表示实在太小,所以就用光线跑一年那样长的距离做单位。光线一秒种就跑三十万公里,30万乘60秒乘60分再乘24小时再乘365天,这样远的距离就是一光年。(946,080,000万公里)。
过去认为星球之间广阔的宇宙空间什么也没有:没有物质,没有空气,连声音也不能传播,因而称之为真空。现在,经过研究发现,宇宙空间并不是真空,而是充满了宇宙微粒,只不过这些星际物质,或者星际尘埃,非常稀薄罢了。此外,还有宇宙射线,还有星际磁场。否则无线电波怎么能够从月亮、从火星上传回来呢?
这正是“真空妙有”啊!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宇宙之间某一天,条件具备了,会发生大爆炸,于是就形成了新的星星,新的星系。而这些星星也会逐渐衰老,太阳有一天也会死亡,也会消散,重新变为星际微尘。
这正是“缘合则生,缘尽则灭”呀!宇宙如此,人生亦是如此。万事万物莫不如此。
下面讲微观之宇宙。学习过中学物理的朋友都知道,世界是物质构成的,而一切物质均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一切分子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为了方便,今天再简单说明一下。
一切物质均是由分子构成的,这种分子就是这种物质的最小颗粒。虽然非常小,但仍具有该物质的基本性质。大家都知道,大海是由一滴一滴的水组合而成的。如果把一个水分子,一个水分子小得人眼无法看到,但它仍然是水。如果我们把水分子再分,那它就不是水了,而是成了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我们用“H”表示氢原子,而用“O”表示氧原子,那么一个水分子就是一个“H2O”。现今科学家们发现的原子有109种,也叫做109种元素。我们的地球就是由这109种元素构成的甚至月亮、星星也是由这些元素构成的。科学家们还发现一颗星星,全是由黄金构成的。
那么原子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研究发现:原子是由中间一个原子核和外面围绕它旋转的电子所组成,而电子比原子核小得多。肉眼是看不见原子的。如果把原子放大到十层楼那样大,原子核也不过黄豆那么大,而电子呢,大约也就是一粒微尘那样大。十层大楼那么大的一个原子(放大了的),除了黄豆大的一个核,和一个或几个,或十几个微尘那样大的电子之外,就空空如也了。就是这样一些空空的原子组成了空空的分子。就是这样一些空空的分子组成了你眼睛看得见手能摸得着的各种物质,于是人们就以为这相世界是那样坚固,那样真实。
那么原子核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研究发现:原子核里有质子、中子等粒子。进一步把这些粒子再分就是所谓基本粒子,已经有300多种基本粒子了。再研究,这些基本粒子会互相变化……再研究下去,就没有了,不存在了——不是说全没有了,而是再分下去的那些粒子,“寿命”太短了,通常只“活”万分之一秒,甚至百万分之一秒。你刚看见它,它就不见了,这真是:
万物本空,空而妙有!
也就是说:宇宙之大,大而无外,宇宙之小,小而无内。
世尊二千五百年前的教导,已经为当代科学所证明。
下面给大家讲点有趣的事例:
大家所熟知的汽油、煤油、凡士林等,其组合的元素只有两样:一样是炭,一样是氢。也就是说,不管是汽油还是煤油,或者凡士林,它们都只不过是炭与氢的组合而已,都是炭氢化合物。
再说我们日常所吃的粮食、脂肪、酒精、糖……它们的内含都是一样的东西——炭、氢、氧,氢和氧组成水,加上炭,所以也叫炭水化合物。
再说一个更有趣的例子,烧锅炉用的煤、学生用铅笔芯的材料石墨,再一个做高级装饰用的金刚钻。虽然它们的价值不相同,但是它们的成份——组成它们的元素——都是炭(符号C)。渗有杂质的炭,就成了煤炭,比较纯粹的炭就成了石墨,可用来造铅笔,可用于铸铁等用途;而高纯的炭,不含一点杂质,它就成了金刚钻。
这正好说明:众生自性平等,人人皆有佛性。能否成佛全在一念之间。
说到念头,说到心之发动,说到认识,下边就要讲一讲:佛法与思惟科学。
四、佛法与思惟科学
佛法中之思惟科学极其丰富、非常高级。
我们知道,有不少的自然科学家曾求助于佛学,有不少的哲学家曾求助于佛学,还有不少的自然科学家、哲学家因学习佛法中的思惟科学而悟入(宇宙真理)。
佛法中讲认识论,讲思惟方法,讲哲学,讲逻辑学的经论是非常之多的。举例说:中论、唯识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专门著作。实际上,在每一部经论中几乎均可找到非常高级的逻辑学、哲学。
今天,我仅从《金刚经》中举一个例子来说。
《金刚经》中有一著名的哲学公式:“佛说——即非——是名——”
换个说法就是:“说是什么,就不是什么,也就是什么。”这是我学习《金刚经》非常深刻的一点收获。说它是个公式,是因为它通用,是真理,是可以套的。今天,我们就来套一套看:
说是个人,就不是个人,也就是个人;
说是同学,就不是同学,也就是同学;
说是时间,就不是时间,也就是时间;
说是西方,就不是西方,也就是西方;
……(这涉及到相对论、模糊理论、量子物理、测不准原理等知识,我们再回忆一下《道德经》中开篇也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此等等。
为了辩明真理,我试着来解释一下。
首先,通说一下。开头一个“说是”,那是假观,假者,借也,是个概念,借以说明某件事,某个人……等。第二个“就不是”,那是“空观”,是说那个人,那件事本无自性,本无实体,本无一根你可以抓住的“救命稻草”。第三个“也就是”,那是“中观”,为了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得到一种方便,暂且如此。(也就是所谓缘起性空者也。只讲缘起,会著于“有”,而只讲性空,只会著于“无”,两者都会出问题,只有圆融二者,既讲缘起,又讲性空,才能一切无碍,与宇宙实相相符,编者注)。
现在解释第一例。
说是个人,这个人是一个概念,是一个抽象,它已经经过舍象,舍去了具象——舍去了男人,女人,白人,黑人,老人,小人……等。
就不是个人,是因为既然是抽象,是概念,它已经没有了自体。我们睁开眼睛看到的,并不是这个“人”,而是具体的男人,女人,具体的张三、李四、王老五……。
末了,也就是个人。这是为了方便,因为我们讲话时总不能一气把张三、李四、王老五……全说出来。
现在解释第二例。
说是同学,这同学二字也是一个概念,是人们假借而来的一个名词,事实上并没有一个实际存在的某个同学。例如:我们班上有36位同学,这是为了说话方便而已,实际上拿不出一个“同学”本身来看一看。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张三、李四、王老五。同学只不过是说明一种关系而已。全班就你一个人,就没有同学。增添一位张三,可以说增添了一位同学,张三是你的同学,你也是张三的同学,互为同学,也就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缘起性空”,并无一个实体的同学存在。
人们经过舍象,抽象,为了方便,创造了一个个概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人们常常把概念当真实,当作具象,从而自我矛盾,弄出许多怎么也讲不明白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中国古老的经典《易经》里也就有了论述。(《易经》——你可以认为它是一部算卦的书,但的的确确它是一部记载着中国古老文化的巨著)。《易经》里说:“形而上者谓之神,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形,就是形象,是人们经眼耳鼻舌身可以感触的东西;所谓上就是经过舍象,抽象思惟加工的过程;所谓神,是指精神概念。所谓下者,是求其形象之具体者;而器就是一件件具体、实在的事或物。上面讲的人,同学就是形而上的结果。再例如“粮食”二字,就是形而上,古人发现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它们的果实,种子可以果腹,于是把这些各种各样的果实种子,舍去一个个具象,经过抽象,上升为概念,也就是形而上,就得到了“粮食”这两个字,反之,追求这些果实、种子之具体、有形、实在者,就发现有大米、小米、麦子、玉米……等等各各不同,这也就是形而下。
人们的确太聪明了,但也常常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人们往往把概念当真实,把在一定时空中正确的东西,无限扩大,结果自己给自己找了一些说不清弄不明的问题,所以佛说:“不住于相”。
下面我们就解释一下上边举的第三个例子——时间。时间是什么?只不过是人们为了方便借用的一个假名而已。谁见过时间?谁能拿一个具体的时间来看看?!(爱因斯坦曾说过:时间、空间,是人类的错觉,编者注)不用急,好好想想再回答。手表、钟是时间么?日出、日落、立个竹竿,观察日影而看“时间”,那只能说明地球自身在旋转,春、夏、秋、冬也只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相对位置不同而已,哪有一个真实的时间?时间只不过是人类为了方便所创造的一个概念而已,它并无自性,更无真如实相。
人们说,一天24小时,这不是时间么?
我说:这既对又不对。
古人定一天为十二时辰;今人定一天为24小时,这都是人定的,为了方便,否则事情就乱套了。
但是,什么是一天呢?人们心目中的一天是指一昼夜,即一个白天加一个夜晚,从今天早上太阳升起到明天早上太阳升起算一天。这是人为的,是非常有限的。譬如在月亮上,这就不能成立。科学家经过观察发现,月亮上一天(也就是一个白天加一个晚上)相当于地球上29天还多。其实,就在我们的地球上,有的地方就不是一天等于24小时。譬如地球的两极——南极和北极,在那里一天相当于我们这里一年。因为在那里有半年是白天,半年是黑夜(南极和北极正好相反)。科学家们研究还发现,质量非常好的钟表,在地球上和在宇宙空间走时就不一样。所以一天等于24小时,又是不正确的。(再想,若一年是指地球绕太阳转一周所化的时间,那如果此轨道直径缩小或扩大不是一切就乱套了吗?)
我们学佛,得智慧,就不要把在一定条件下正确的东西,当作永恒的东西,尤其莫把概念当真理。
下面讲方向这个问题。
不要忘记《金刚经》教给我们的这个公式:“佛说——即非——也就是——”,方向也一样。
举一个西方,那么东方,南方,北方都是一样的。说是西方,这是人为确定的,它是一个假名。即非西方,是说并没有一个真实的西方存在(佛经中说,“虚空无迹”);也就是西方,这是在一定范围内,为了说话,为了交流,为了分别,一句话,为了方便。拿我们成都市来说,不分个东南西北,你怎么走路呢?
但是应用的范围是有限的。譬如说,印度在哪里?你当然会回答:在我们的西方。另外有一个人,他回答说印度在我国的东方。你说对不对呢?你说对,和刚才回答西方不就矛盾了吗?你说不对,那么这个人说:我向东走,经过日本、太平洋,经过美国、大西洋,地中海,经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不是也到了印度么?
再说,如果在北极顶尖上去修一间房子,四边都开上门。那么,你从任何一个门出去都是南方。在那里已经没有了东方、西方、北方。
如果你再辩论一下说:“我左手指向西方,是空间的西方,不围绕地球表面转。”好!我们画一个圆表示地球,画一条切线表示你左手指向的西方,这时正好是白天,你面向太阳。但是,当到了夜晚,地球自己转了半圆(180度),你背向太阳,你的左手实际上指的已是东方了。
佛说:“如我伸手,本无上下。”
各位,能自己想通这个问题吗?
谈到认识论,谈到哲学,就有人说:佛教是唯心论。并且振振有词地说:“你们佛经上白纸黑字明明白白写着万法唯心嘛!”
这个说法看似有理,实际上无理。因为这样说话的人要不是对佛法一窍不通;要不就是故意歪曲。
因为佛经均来自印度,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此其一,其二,是汉字的含义多样。就以这个“心”字来说,它可以解释为人的心脏,人的大脑,可以解释为精神,也可以解释为认识。所谓万法唯心,也就是万法唯识。世间的真理是要经过人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去感知、觉知,去认识它。一切事物莫不如此。
半个世纪了,常常听到人们说佛教是唯心论,自己看不到的事物就不承认其有,不承认其客观存在。对此,我也很难置可否。直到最近读《唯识三十颂诠句》才豁然开朗。现在把文中一段文字抄录于后,与各位一同分享。
“云何为识。唯有二义。一、决定义。表有内心,说唯有识。二、简别义,遮无外境,说唯有识。世间现见诸色法等,体虽非无,然是识相。识若起时,相方显现。识若无者,相亦非有。由是故说诸色声等,不离识故,名为唯识,非彼全无,名为唯识。”
这就是说,客观世界所存在的一切事物,一切真理,需要人们用心去感知、觉知,用心去认识了知。否则,那些虽然客观存在的事物,真理,怎么能显现得出来呢?
譬如说我们脚下踩着一个金矿,而且品位很高,极富开采价值。但是在没有勘测发现并实施开采以前,怎么样呢!客观虽然存在,主观(内心)却还没有认识到。虽然是个品位很高的金矿,从某种意义上说,和没有也无多大区别。只有当你勘探它,开发它——认识到它——这时才能实现它的价值。
世尊教导我们的这种思维方法无疑是十分正确的非常科学的,是完全符合客观存规律的。
再说,怎么能把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的教法来套当今的什么唯心论,唯物论呢?!(那样做不就是在偷换概念了吗?)
要尊重古人,尊重祖先嘛!
其实,心和物怎么可以完全分开呢?我大胆套用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说法,“心即是物,物即是心,心不异物,物不异心”。我没有一点玩弄游戏的心思。这完全是我学习经论的体会,是我自身亲身的经历所证明的。
大约15年前,我还在岗。我们单位一位科技人员研制了一种类似于心电仪的仪器。外形相像,原理相同,主要不同点在于这种仪器的灵敏度比一般的心电仪高了上千倍,从而可以测量人体上极其微弱的生物电流。观察其变化就可以测知身体某部位是否有病。仪器研制好后的一天,在实验室里,在场的约七八位科技人员,记得还有四川大学的几位教授,我们的工作是要对该仪器进行测试鉴定,以便向鉴定会提出测试报告。记得当时川大一位林教授(头部秃顶)把两根探针接触到手擘的皮肤上。开机后,记录纸条向外走动,记录笔在纸条中心线上画出一条微弱的、有规律的振荡曲线。我正站在林教授背后,想开个玩笑,心中一动——奇迹出现了,记录笔被子弹出纸条之外。满座惊呼:“怎么回事?!”我告诉大家,是我开了个玩笑。于是大家要求重复一次。重复开始,当我心中一动,记录笔又弹出纸条外面去了。而我站在林教授背后,和他保持着一定距离,而且这一次是大家聚精会神、瞪眼看着的。事实证明,当我心一动时,就有某种物质从我身上发出而射入林教授体内,从而使他身体内的生物电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被仪器记录下来。
科学讲究实证,要求重复,此后不久,我们约请了三十多位对人体科学,对气功有兴趣的朋友在文殊院西方丈院内聚会。研制者本人坐在仪器前面,探针接触手擘,与会的朋友们一一从他面前走过,有的想一想,有的指一指,结果都能使记录笔偏摆一定幅度。我在一旁观看了全过程,也参与了“想一想”。这是科学实验,反复地实验,证实了心和物有紧密的关系,从而使我得出了上面心物不二的科学结论。
结束语
过去在印度的后期佛教,便提倡大乘菩萨自身必须具备五明的学问。所谓五明是:
内明:学习佛法,由修道而悟道。
因明:精通逻辑、宗教哲学,以及其它人文科学。
声明:各种文字与文学。
医方明:擅长医药。
工巧明:具备工艺技术。现代来说就是应学习技术,科学等技能。《华严经》上说:“了知世间技艺”。
这五明的要求不是科学吗?
佛教的教义,除了哲学思想超人一等之外,最为重要的,它不是空谈学理,它是要以人的身、心、为实验条件去身体力行。这样长期地实践,实证,觉悟,开悟,才可以求证到一个圆满的答案。
因此,佛法本身,以现代眼光来看,是最有科学精神,而且经得起时代考验的。何况其中除了哲学思想以外,有关理论科学、自然科学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只是这一宝藏尚未被世人所深入认识,大量开发而已。
愿我佛弟子,各位同修勿忘三皈依誓言:“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身充实,才能宏扬佛法,使正法久住。
阿弥陀佛!
(仅供参考)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证无上道。
------
佛法与科学[2]
作者:科学易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366 更新时间:2006-5-2
张 南
谨以此文贡献在伟大的宇宙、恩深的师长和宝贵的众有情面前,请您接受,阅读,并思考。
宗旨:辩析佛法与科学之本质、异同,如何正确对待。
提纲:
一、引子
二、科学与佛法的本质
三、二者有关联吗?
四、不同之处
五、史实与证明
六、如何看待科学和佛法
一、引 子
在爱因斯坦对宇宙真理的热沈追求之影响下,我也热爱上了物理学所指向的宇宙真理。而当我从大学的物理系毕业时,已经是一个佛门居士了。
几年来,我惊讶地发觉在许多学习科学和佛法的朋友心中,不能把这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执著一方的人总是排斥着另一方,平添多少烦恼。我即禀承上天好意,降生人间,不忍知而不言,于是便在此写出内心的所知,希望探索科学和修证佛法的人们,能对科学与佛法产生和谐、广阔、深入的认识,不要在互相攻击中浪掷才华和岁月了。
二、科学与佛法的本质
先让我们看一看科学是什么吧。
风吹动树叶,小鸟凌空飞翔,阳光普照大地,星球运转不息。这些美妙的万物之所以存在,之所以循着它们的轨迹运行、变化以至消亡,不是已经让我们习以为常了么?而那习以为常的“常”是什么?存在的背后,是谁在操纵它们?我并不是小说家,不准备再举太多小故事和例子,绕着弯子表达我那直接的思想了,请您接受水的平淡无味,空气的无色无嗅,真理的淡乎其无味。
一切存在,空间、时间、物质、能量、虚空,都符合着某些规则,在宇宙中成、住、坏、空。微小的东西组成庞大的东西,细小到一个原子,一个电子的波,都遵循着的普遍而不变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永恒的真理。
牛顿力学,电磁学,相对论,量子力学都揭示了真理的一个小小角落,犹如盲人摸象,他那感觉不太灵敏的手摸出了一只耳朵。于是我们知道:无论是庞大的行星、星系团,还是微小的尘土、光子;抑或是有生命的鸟、兽、虫、鱼,都有着惯性和万有引力,我们都有由几种基本的微观粒子如电子、质子、中子、夸克等构成,都有能量,构成的粒子的每一刻运动,都由它所受到的作用和它目前的运动状态及自身的物理性质所决定。你并不因为自己是有生命的人,就能摆脱一块石头所受到的万有引力的作用与制约。你大脑中的每一个细胞都不能例外。在真理面前,永远没有例外。
而科学的目的,正是认清/宇宙间一切存在/所遵循的/永恒的真理。
虽然,迄今为止,没有哪个伟大的科学家已经向世人昭示宇宙真理的全部。
那么佛法呢?
佛陀的境界非我所知,因此我只能谈论到我所领会的深度,也许已经不是佛陀本意,只做一家之言罢了。可名之曰“佛法之我见”。
佛的含义有“觉者”之意,佛陀觉悟到什么而可称之为“佛”呢?永恒的真理。如果他不了解宇宙万有的构成,过去、现在、未来的衍化及其所遵循的规律,能称他为已觉悟一切真理的佛陀吗?不,那我就不能称他为佛。
佛陀拥有无所不知的智慧和遍覆一切有情的慈悲心??菩提心。
三、二者有关联吗?
佛法中有五明:内明、因明、声明、医方明和工巧明,包含对缘起性空的认识,逻辑学、辩证法,文法,医药知识,一切工艺技巧方面的知识。也有对生命的教化,讲到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教导人们认识十法界和因果轮回,号召大家诸恶习莫做,众善奉行。
在这里,我们看到佛法对生命界的关怀和认识,也看到对普遍存在万物本质的洞察??成住坏空,常乐我净和缘起性空等等。医方明和工巧明无疑是属于科学范畴的,一切科技都可以归入工巧明中去。内明中既含有科学探索的范畴,也含有哲学的玄思。科学家要学习、思考、研究世界并表达他的思想,需要借助逻辑学和文法,这在佛法中属于因明和声明的范畴。我们不难证明,佛法中的五明涵盖了科学的全部范畴。有没有科学以内的事物而超乎佛法之外呢?没有,万有存在与不存在及其缘由都在如来观照之内,一切悉知悉见。科学所认知的宇宙真理,佛一定全部知晓,否则不称为大彻大悟的觉者。
可以说科学是佛法的一部份、一个真子集,好比左脑是人身体的一部份一样。
佛法对宇宙的真理之认识,比如说缘起性空、业果、轮回、十法界构成、身心关系等等,与科学对宇宙真理的认识完全相同吗?这些都不离万有存在的规律,都是科学所研究的对象,我看不出有何差别。
四、不同之处
纵使如此,二者还是有着不同之处。
佛法是帮助众生成佛的方法,好比佛到达了一座山脚下,他看清了山和路是什么样子,又回来告诉大家应该到那座山去。他简单地描述了那座山是如何美妙,好比极乐世界一样。他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准备,怎么走才能到达那座山,但并不一定把他所了解的山的前后左右、里里外外都描述清楚。譬如那山上有多少株草,草上的露珠各有多大,石头里有多少个虫洞……的确,佛陀看见了,但这对我们认清到达山的路之意义不大,因而他更多的是在讲,应该走哪些路,沿途的标志是什么。但佛陀也完全可能对一些喜欢追根究底的朋友,详细描述了那山的一切。这些,都是佛法的一部份。
佛法包括教导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众生要离苦得乐,便须有大智慧,认清生命和世界的真相,循着正确的方法到达无苦之境,并且必须发心,也同样担起渡化一切有情成佛的责任,已欲达而达人。
那大智慧,既包含有关生命的圆满智慧,也包含对万有存在及其所依循真理的全部通达。佛无所不知且大慈大悲,而大慈大悲并不是科学所关怀的领域。科学求真足矣,佛法同时具足真和善。
让我们考察一下科学和佛法有哪些不同吧!
(1)目的不同
科学为了认知,如此而已。
佛法为了一切有情的最终成就,离苦得乐,证悟佛之知见。佛法是为了生命的幸福而设的。
(2)原则
能认知宇宙真理的科学家也是生命,因此他的方法也不离作为一个生命来认知宇宙的方法集合。为了认识宇宙真理,采用的方法在千百万年来,已经变化了许多,以后还会变化。观察、实验、思维、猜想、验证、反驳,再观察、实验……一切都属于份内之事。
科学的目的是探索真理,为了结果不择手段。因此,缺少同情心的科学家为了了解一些现象,获得一个数据,在实验室中给千百万的蝴蝶、麻雀、鱼、青蛙、田鼠、兔子、猴子和各种其他动物们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并且发明出农药、毒气等与生命为敌的产品。
由于佛法目的在于渡化有情成佛,因而采用的方法是让有情闻思修证与心灵转变有关的内容,由凡夫之心升华为觉悟之心。由于佛陀具有大慈大悲之心,因此佛法中,在教化众生成就最圆满智慧的道路里,每一步都不会伤害其他生命,也许恰恰如此,才能成就最高的智慧。
(3)方法
科学家们,从不知名的观察身边事物和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现象的先民,到后来的亚里士多德、开普勒、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玻尔;研究的对象,从大自然中可见的事物到不可见的波和能量、势场及时空变化;观察的手段,从眼睛到借助仪器,科学的方法在逐步丰富。到如今,观察者在观察宇宙万象时,仍离不开“意识”的分辨和理解能力。凡夫科学家有着自己也难以认清的理解力的限制,比如我来问问:“为什么你的心识现在是清醒的,而不是处于幻觉状态?你何以觉察自己的精神状态是否正常呢?你对自己从事科学观察、思考时所倚赖的心智有多大把握呢?要知道,精神病患者中也有科学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疯了,生活在自己的意识幻想出来的世界里。”他怎么回答呢?须知,凡夫科学家只能自如调动意识,在佛法中称为“第六”意识(第一是眼识、第二耳识、第三鼻识、第四舌识、第五身识、第六意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他对自身心识中比较微细的第七、第八识是如何存在并发挥作用也是很难察觉的。而他借助的仪器又是没有心识的元器件,用它们观察到的宇宙也只停留在无生命的层次上,哪怕把这些仪器指向生命体,它所能测得的信息也只是从那生命体中,所发出的无数信息中,无生命的信号中的一部分罢了。人类先是认识了万有引力,然后认识了电磁相互作用,继而是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如今电磁与弱相互作用已经统一在一起了。我们知道,仅用于测量万有引力的仪器是不会测量出电磁相互作用的,一个物质管它是带正电、负电还是不带电,带的电量是多还是少,只要它们的质量(惯性)相同,那么它们表现出的万有引作用就相同。对其他两种相互作用的观测也一样。现在的科学观测手段束缚了我们的视野,使观测者无法取得这三种已知相互作用以外的宇宙间存在的信息。
上述说到的两个局限在佛法中则不同了。佛法认为心识不仅有我们通常运用的意识,还有末那识的和阿赖耶识。佛陀则已经转识成智: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具足五智。这些便突破了凡夫科学家理解力的限制。修证佛法的手段是用整个身心做仪器,开始观测身心状态与外境,包括气血骨肉皮毛的生长运行,以及眼耳舌身意六根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进入六识产生的相应感觉和意识,并深入到心识的各层面,最终将贯通五智,突破色身牢笼,与法界合一。可见,当今科学探测方法所能获取的三种相互作用信息,以修证佛法的心识,同样可以获得。一则,那些科学方法同样是佛法的一部份;二则,在修证佛法时,心识对“境与心识”的体察是包括那三种相互作用的,它们属于境中的一部份,法界中的一隅而已。
修证佛法时不但可以接收到无生命的物质(属于色法界)所发出的信息,也可以对生命体所可能发出的特有的信息做出反应,突破了当今科学研究方法的第二个束缚。
第三点不同,在收集到相应的信息后,用以思维这些信息的心识智慧也是有区别的。凡夫科学家们只能比较自如地用第六意识,因为他无法把握第七、第八识和五智;而修行有所成就的人,则可以自如运用第六、第七、第八识乃至五智,这通天彻地的智慧,不是局限在肩膀上的左右脑所容纳得了的,须知,修行或就者的身心已突破肉身限制,“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列一个表对比一下:
观测者
运用的心识
运用的状态
仪器构成
采集到的信息
思维分析者
凡夫科学家
八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阿赖耶识
不自如
无生命的元器件
三种相互作用
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修证佛法成就者
八识+五智等
自如
色身、心识
上述+生命信息
上述+五智等
于是我们看到,凡夫科学家所拥有的一切资源、手段和方法,修证佛法的人不但都具备,而且还更多、更广、更深。因而佛陀证悟的真理远超过凡夫科学家的发现,也就不足为奇了。看来,现在是科学家向佛陀取经的时候了。在此提醒有志于此的凡夫科学家:聆听佛陀的教诲,要以谦虚的心怀学习佛法,同时学习真理和慈悲心。如果想只取其真而抛弃其善的部份,那么你必然会发现,没有了相应的善心的积累,你也掌握不了圆满的真理。因为真理不会掌握在魔鬼手中。真包括了善。
我们对科学也不要就此不屑一顾,飞机上天、潜艇入海、万家灯火、高楼大厦是谁带来的呢?科学研究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还在发展中。面对科学观测者,思维者及其观测手段的局限这三个问题,有见识的科学家必将采取相应的对策,正如前人用望远镜取代了肉眼,用逻辑思维取代了主观臆测一样,将来必有一天,科学家要向佛法和其他一切文化取经,运用第七末那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和五智的力量,面对并思维被观测的对象??包括自我身心在内的全部宇宙存在。而借助的仪器呢,也不仅是无生命的元器件,而是包括有气(炁)、有心识的生命物质组成的“有生命的仪器”,获得非生命、生命、既是生命亦是非生命、既非生命亦非非生命等各方面的信息。这样,能知与所知都扩展了,逐渐接近并致力于达到完全拥有与佛陀相同的心智能力,去探索永恒的宇宙真理,那时的科学家与佛陀又有什么差别呢?
那时,科学或许将会象证明万有引力和其他相互作用的存在一样,以不容怀疑的证据证明:宇宙中,生命存在着不同境界,有佛,人与畜生等等,证明前生后世的存在,并且能发现同一个神识可以在天人、阿修罗、人、傍生、饿鬼、地狱有情这六道中以不同的面貌出现,比如说一个人下辈子变成牛,或者成仙了等等。重要的是,科学家必须揭示出作用于神识在其间转化轮回的规律,也许那就是佛法中久唱不绝的业果规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行善便趋向佛境,作恶便步入地狱。
科学会展示完整的宇宙规律图景,而奉劝我们趋吉避凶的则是佛法。
五、史实与证明
在历史上,以修证佛法而证悟真理的觉者,至少有释迦牟尼佛,而据他介绍,在宇宙中,还有无数的象他一样觉悟圆满的佛。
某些人对佛陀是否洞彻了终极真理表示怀疑,佛陀那高深的境界并那我辈所达到的,终极真理是什么样,我也不明了,那么我所能考证的,只是在已知的佛经和历史中,去勘察它的正确性。
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对世界空间,时间和物质分布是如是描述的:许许多多象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一样的世界构成一个小千世界,三个小千世界又构成了一个中千世界,三个中千世界又构成了一个大千世界。而法界中有无数个大千世界。佛陀又说“一尘中有尘数刹”,在一个微观的尘埃之中又有无数的大千世界,那里的每一粒微尘中又有无数大千世界,如是无穷嵌套下去。这些世界又各有其寿命:亿万年计为一个小劫,又有多少个小劫计为一个中劫,又有若干中劫计为一个大劫,在每一劫中有成、住、坏、空的阶段。相比较之下,另一些文化说大地是无限延展出去的平板一块,是宇宙的中心,将永恒地存在下去云云。而今天,我们借助天文望远镜,证实了佛陀对宇宙的描述:太空中确实存在许多象地球一样的行星,许多太阳系又组成了银河系,许多星系又组成星系团,星系团再组成超星系团……而且每个行星、恒星、星系、星系团都有其诞生、壮大、保持、衰落、灭亡的过程。在近世发展起来的分形几何学,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混沌学,对我们周围世界的新发现,正与2500年前佛陀对世界的描述“一尘中有尘数刹”相应。
佛陀说一碗水中有八万四千虫。在两千多年后,我们用显微镜终于从晶莹透亮的水中看到了千万计的微生物在游动。而佛陀在两千多年前,并没有借助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就已道出了这世界极大和极小尺度里的真相。
佛陀不但对物质世界有着超前的惊人准确的描述,关于人事他也做了不少同样准确而不可思议的预言。比如说,他预言在自己涅槃八年后,莲花生大士将应化世间,弘扬密乘佛法。佛陀还对千百万年之后的一些人物和事迹做了授记,我们的历史正如他所描述的那样发展过来了。这些预言的应验,是非常值得深入思维的现象。为什么会这样?佛陀是怎么作出这些预言的等等。在现在的科学水平下,科学家要想预言一个非常简单的中子、光子或电子在未来五天、五年、五十年、五百年后,将出现在那一片空间里,处于何种运动状态,它会遇到什么?那么科学家们必须知道,几乎整个可观测到的宇宙中,每一份微小的能量此刻准确的状态和他们所遵循的各种相互作用规律,才有可能开始计算。这时,就需要无比非凡的智慧,既能同时清楚地知道宇宙间每一存在。无论它多么渺小或庞大,在同一刹那时的具体状态,也要掌握那些存在所遵循的运动规律,即宇宙真理,而且以远超出地球上所有计算机运算能力总和的运算智力,运算这无数个信息,并得出正确的解。目前,纵使动用全部科学家的大脑和计算机也无法获得、存储、处理那么多的信息。请问,拥有这般智慧的人,不是已经洞悉了宇宙真理了吗,不是已经拥有了弥漫于整个宇宙的智慧,才能做到对宇宙中每一细节了如指掌吗?怀疑者们该扪心自问一句,“我是否已达到达了佛陀已经达到的境界高度,再去考察那个境界中的智慧是否完美?好比一个小孩子,至少应该学懂了相对论再去考察相对论的得失。”当然,也许佛陀并不是计算每一个粒子后才做出预言的,他或许有另外的方法,不论那方法是什么,总归是我们还没有达到的智慧层次。
再看那按照佛陀教诲的人,有什么收获。直到如今,许多修行有素的人,会在修证过程中验证佛陀对气脉明点及不同定境的描述,去世后他们中有的人会留下舍利子。有的人也具备了预言未来事件的能力。从几天后的人事到活佛对下一次转世的预言,以及其他在几十、几百年后会发生的社会与自然事件等等,并且不乏历史的证明。
这一切,以及远远不止所举出的例子的一切,证明了佛陀的智慧高深莫测,佛法是真实不虚的,在已知的佛法中,只有我尚不了解的,却没有错误的。
有一个鼓舞人心的消息,是佛陀带给我们的:“众生皆可成佛”。透过今生如法的修持,你有可能证悟佛之知见。
如今,科技昌隆,也带来了种种过患。
信科学而不信因果轮回的佛法的人,是囿于自己的小智小慧,见其近而不见其远,知乎显而莫能知乎微。我们已经说明了科学的目的、方法都是佛法中的一部分,佛法在三大方面还有迄今为止,凡夫科学家所不具备的高明之处。我所接触的大多数反对佛法的人,都不曾认真阅读过代表了佛陀思想精华的佛经,他们甚至无法说出佛法的主要内容,和阐述这些内容的经书名称,更不用提历史中的种种人物经历所给予佛法的确凿证据了。那么,对于你既不了解、更不理解的事物,你有什么理由否定呢?在这个世界上,模糊地怀有这一种观念的人,虽为数众多,却都不足道矣。他们在几百年前的中世纪,会怀抱同样经不起推敲的宗教信念,而热情地反对科学,把哥白尼的学说和宣扬地球不是宇宙中心的布鲁诺投入熊熊大火之中。而具备起码的科学求实态度和逻辑学素养的科学家,决不会对自己所不了解的领域妄下结论。相反,他们必将认真考察。佛法是经得起检验的。
另外,有些佛教人士也以各种缘由排斥科学。也许,他们并不了解科学和佛法的真实含义,而只是基于一些模糊的概念和不愉快的感受。其实,经过前几章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科学是佛法中的一部分,而且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佛法从不与科学为敌。他们本是一体。
我曾经遇到过一些排斥科学的观点,在此简单列举其中较具代表性的。
有一种观点认为科学是心外求法,不究竟。然则科学总会转向内心世界的探究的,因为科学的本质之一是:面对整个宇宙去探索真理。科学从来不曾宣称:“我决不研究精神的世界。”本世纪发展起来的心理学、超心理学、人体科学等等不也是科学的分支吗?
也有人因为科学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衰竭、核战威胁、物种灭绝、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等等过患,便认为应当抵制科学。
其实这些过患与科学无关,难道宇宙真理会有意与人为敌吗?不,是那些心灵杂染,被无明蒙蔽的人,运用科学成果在制造世间的灾难。科学家发现了在世界上本来就存在的事物规律,而运用这些规律的人可就不止是科学家了,还有商人和政客。科学无罪,人心有恶。
难道我们该停止对认识宇宙真理的探索追求?那么你怎么成就佛果呢?又何必拥有能够思索宇宙真理的崇高智慧呢?在你浪费自己的才智时,没有权利要求别人也照做。
或者,我们不应用科技成果?那么当敌军屠杀我们的同胞时,只有引颈就戳的份儿了,世界上并非只生活着心地善良而贤明的人。不要忘记,在本国之外,还有其他国家;在地球之外,还有外星文明,他们中也许存在恶的力量,将要进攻地球;而且,还有小行星或毁灭性的宇宙射线会扑向我们的美丽家园。
那么当科学家发现一点事物规律后,不要向凡人公布科学成果?这倒是个方法,我们在教育小孩子时,注重他们智慧和慈悲心的平衡发展,对于慈悲心不够的孩子,我们便停止教授并防止他控制具有极大潜在破坏力的科学成果,以免他今后有能力为害世间。可是希特勒是画家出身,他要掌握国家的权利,并不需要多少科学基础知识。而且恰恰是他指挥的研究所和军队,在科学研究和科技运用方面,让全世界都吃了一大惊。你不教他,他自己仍旧会思索,去了解并运用科学成果。只是早与迟罢了。“众生的业力呀!”
那么,在科技时代,佛法应如何指导科学的发展呢?
比如让科学家研读佛经并修证佛法,看能否升华其心识层次,培养他们的慈悲心,开启智慧之门。科学家本人应该称成为有成就的修行者。退而求其次,可以让科学家与修持佛法的成就者们一同设计实验,让人们观察到生死轮回中神识迁转的真相,尤其是证明在背后起决定作用的业果规律、缘起性空法则。让人们认识到行善的重要,不愿也不敢以科技手段来造恶业。
而佛法又如何在科学时代弘扬呢?
展开佛教与科学界人士公正的辩论会,让正确的思想驱散人心中的无明。我们甚至可以把这场辩论会固定为年年举办,涉及的范围也扩大的一切文明中去,真理是不分你我他的。
将佛法中对宇宙真理的描述列编成册,以科学印证之。让科学证明佛法,则信仰科学的人自然也相信了佛法的真实不虚。我们当以现阶段的人们,普遍接受的方法设计实验,让普通人也易于在各地重复这些实验,让人们象经历中学物理实验中,自由落体和三棱镜折射出美丽彩虹一样,对这些阐述心识层次、因果轮回的实验,也有亲身经历的机会。我们应该设法,全面、深入地运用科学方法证明佛法中的真知灼见,也许做出此贡献的人将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那时,让我们运用传媒加以广泛报道,并把这些科研成果带入教育少年儿童的普及教育领域。
------
佛教的世界观
作者:科学易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315 更新时间:2006-5-2
一、学习佛教世界观的重要性
今天的讲题,是佛教的世界观。为什么要讲这个题目呢?因为,虽然佛教的世界观是一门普通的常识,但对佛教徒或研究佛教的人来说,却是相当重要的。
有些人认为,因为佛教讲空性,所以就没有什么世界观或人生观等概念;也有人认为,佛教只不过就是烧香磕头,劝人向善而已。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其实佛教并非如此简单。虽然佛教是讲空性,但并不是说万物皆不存在;烧香磕头也不能代表佛教,更不能阐明佛教教义;还有,虽然劝人向善的确是佛教所宣扬的,但却并不是佛教独一无二的特点,例如:传统儒家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导,也同样是在劝人向善。由此可见,上述这些观点,都是因为对佛教的一知半解所造成的。为了让更多的人弄清这一点,所以有必要就此问题进行一些研讨。
要讨论这个题目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佛教经典对宇宙构成的描述,与现代自然科学所发现的结果,从表面上看似乎有部分冲突。一些不懂佛教教义的人,就因此而认为佛教不科学,并连带地将佛教的一些修法与见解,也认定为是不准确、不合理的。之所以有这样的看法,主要是由于没有系统地学过佛教,因此也就无法透彻地了解佛教的真正见解。
在西方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宗教与科学之间的争论。每当此时,自然科学往往能提出强有力的、具说服力的证据,来驳斥宗教的部分理论;然而,不但现代科学无法推翻或证明西方宗教所阐述的造物主,就连这些宗教本身,也不能令人信服地说明这一点。如此一来,有些人就以点代面,想当然地以依此类推,对所有宗教、所有教派,以及所有的修法和见解,都抱持同样的观感,认为它们都是迷信、愚昧、消极、落后的代名词,佛教当然也难逃此劫。为了澄清这些误会,为了消除这些成见,就理当以研学佛教世界观作为切入点。
因此,虽然佛教特有的教义包括缘起性空、大空性、大光明、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一系列的见解和修法,但今天暂时不讲这些,而只就佛教的世界观进行一些必要的讨论。
这个题目如果深入地讲,就必须要对宇宙形成理论作广泛的研究,其复杂性可想而知,所以今天只是浅谈而已,希望能以此提供给诸位一些思维的线索。
二、佛教的微观世界观
要完整地叙述佛教的世界观,就要从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两个层面来讲。
首先讲微观世界:佛教的很多基本教派在对微观世界的观点上,都存在着许多分歧,其缘由可上溯到近三千年以前,佛在转法LUN时,曾有意地宣讲了不同的教言,人们根据各自所听到的法语,从而创立了不同的教派。基本教派有四:一切有部、经部、唯识宗与中观派。(如果将密宗单独分开,则就是第五派了,但今天暂时不讲密宗的见解。)如从大小乘的角度来分,则一切有部和经部属于小乘,唯识宗和中观派属于大乘。四大基本教派的见解像楼梯一样,分成四种不同层次,一层高过一层。
之所以有这样不同的层次,是因为佛考虑到众生的承受能力不同。如果一开始传法就讲中观或密宗,闻法者会难以接受,并因此退失信心,从而不能进入解脱道。如果这一世不能走解脱的路,下一世能否再有这样的机会就很难说了N?烁?谏?嘀蚕嘤Φ纳聘???耸视Σ煌?谏?母???鸩呕嵋圆煌?萄缘姆奖憷匆虿氖┙獭R部梢运担?且蛭?谏?枰?煌?囊?迹?呕嵊姓庑┙膛傻拇戳ⅰU庖磺校?际嵌然?谏?纳魄煞奖悖??⒉皇欠鸾搪凼?蚋呱?蟮旅潜舜酥?涞墓鄣愦嬖谧欧制缁蛘呙?芩?贾碌摹?
下面分别就四大基本教派的观点一一进行介绍:
(一)一切有部的观点
一切有部认为:外界的山河大地、房舍以及肉身等所有的粗大物质,都是由微尘所组成的。佛经中所谓的微尘,就如同科学目前所发现的基本粒子——质子、中子、光子、介子、超子等等一样,是构成物质的极小单位。他们认为,所有粗大的物质,都是由细小的微尘所组成的。虽然《俱舍论》中对非常细微的、最小的物质结构体,安立了许多不同的名词:极微、微尘、铁尘、水尘、兔毛尘、羊毛尘、象毛尘、日光尘等等,但我们暂时知道是“微尘”就足够了。微尘又是由最细小的极微尘组成,这个极微尘已经细小到不能再被分割,或说已经分到不能再分的地步,所以叫做无方分极微尘。这种极微尘是实有的,它是物质构成的基本元素,所有粗大的物质,则只不过是极微尘的产物而已。
也就是说,山河大地、人体、房舍等粗大的物质,都是由许多极微尘堆积而成的,除了极微尘以外,这些物质实际上都不存在。众多极微尘的累积,就会使人形成幻觉。所谓的幻觉,就是以为物质确有形状、颜色等等。然而,这些错觉中的山河大地、人体、房舍等却并不存在,只不过是一些没有形状、颜色的极微尘而已。
极微尘与极微尘之间,有空间相隔。这种极微尘之间的空隙,虽然从宏观世界的角度来看是很渺小的,但在微观世界里,它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
一切有部同时认为:精神也可以被分割,但无法像物质那样由方向来分,而是经由时间来分。譬如一个人心中冒起了一刹那的念头,虽然这一刹那的念头在宏观世界里是非常短暂的,但从微观世界的角度来看,这一瞬间的念头也可以再分成许多前后的阶段,直至最后分到实有的无分刹那。
另外,一切有部还将时间、空间、速度、方向等法都抉择为实有。
由时间将精神分割到不能再分的无分刹那,与物质的最小单位极微尘相结合,这两个元素就构成了人,除此之外,我与众生都不成立。一切有部就是经由极微尘以及无分刹那来抉择人无我,再以此为理论基础,从而证达阿罗汉的果位。
(二)经部的观点
经部关于微观世界的观点,基本上与一切有部相似。二者之间的差别,在于经部进一步将时间、空间、速度、方向等判定为非实有。
何谓空间?所谓空间,就是在一个范围内没有被任何物体所占据的位置,这种没有被占的位置,就是空间,除此以外,并没有空间的存在。如果有东西占据了某个位置,这个位置就没有空间了;当物体被移走后,腾出来的位置就是空间。由此可见,所谓的空间,实际上是假立的、不实在的。
再说时间,不论是一分钟或一小时,一个月或一年,都只不过是物质变化的过程而已,除此之外,并不存在所谓的时间。我们只能通过世上万物的变化来判定时间,譬如根据气候的变化过程,而建立起春夏秋冬的时间概念等等。这种物质变化的过程,我们称之为时间。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太空中没有任何星球的话,我们能算定时间吗?不能。由此可知,时间只不过是以物质变化为基础,由人的意识而增上安立的法。
虽然现代物理学对时间也有不同说法,到底时间存不存在,它的本体究竟为何,都是学术界激烈讨论的课题之一,但经部的论师们却认为,时间只是人的一种概念而已,除了物质的变化以外,实际上并不存在独立的时间本质。
那么速度又是什么呢?只是物质运动的过程而已。除了物质以外,并没有速度可言。譬如,当某个物体在静止状态下,它是处于零的位置;在第一刹那,它进入第一个位置;在第二刹那,进入第二个位置……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速度”。由上可知,无论物体是在零的位置,还是正进入第一、第二、第三等位置时,都是除了物质自身的本性以外,不存在任何实质上的速度。
虽然从宏观而言,用我们的肉眼可以看到一个物体迁移的速度;但从微观的角度而言,它却不存在任何真正意义上的迁移。因为一个极微尘才刚产生,在还来不及迁移之际,就当即消失了。这个观点,与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的“测不准原理”比较接近。
方向也是如此。譬如,我们如果以一个基点为中心,来指出东南西北的方向,这些所谓的方向也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因为如果向东移动一段距离,重设一个基点的话,原来的东方就变成现在的西方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故不一一陈述。
以上内容,为经部与一切有部的差异。
二者的共同点是,经部也同样认为粗大的物质并不独立存在,所谓的存在只是由许多的极微尘占据了空间而已。但极微尘为什么会聚集在某个空间而不分散呢?他们对此解释道,这是由于每一个微尘都可分成地、水、火、风四大的缘故。请大家注意,这里所说的地、水、火、风,并非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地、水、火、风,而是指某种能力。
所谓“水”,是指将微尘聚集在一起,而不让它们分散的能力。由于每个微尘中都有水的成分,即彼此之间的吸引力,所以不会散开,但在经部的一些论著中,却将其归为风的力量。而在物理学中,则称其为“粒子之间的引力”;所谓“地”,不是指宏观世界里的地,而是指所有坚硬的物质,如骨头、金属等物质中的坚硬成分都属于地;除了四大之外,还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就是众生的共业,这是现代科学所无法证明的。
以上内容,是经部关于微观世界的观点。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西方的科学家们就提出过原子学说。他们认为,世界最基本的成分,是物质的最小碎片,这种碎片希腊文称为atomos,即不可再分割的意思。原子的英文写法atom,即来源于此。几千年来,人类一直认为原子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小单位,但事实证明,原子根本不是坚实而不可分的物质,而是极为微小的能源贮藏室。直至二十世纪初期,科学家们才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新的了解,并开始探讨潜藏于原子中的巨大能量。在每一个原子的中心,是由质子(proton)和中子(neutron)组成的原子核,原子核周围有电子(electron)围绕旋转。
而夸克学说的提出,更使世人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尺度分别缩小到原来的十亿分之一(相对于原子)和万分之一(相对于原子核)。但即使是夸克、轻子和传播子(即传递力的粒子)这些现代科学目前所发现的更为基本的粒子,其细微程度仍远远不及经部与一切有部所说的极微尘。
更重要的差别是,经部和一切有部通过对微尘的发现,从而抉择出人无我,并由此走向解脱;而物理学对基本粒子的研究结果,却不幸被用于现代武器的推陈出新方面。双方所走路线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
(三)唯识宗的观点
唯识宗认为,如果不详细观察的话,外界的物质在表面上是存在的;要是深入地进行观察,则外界物质的实有性就无法成立。为何无法成立呢?因为,如果用最简单的分解方法来观察物质,就根本找不到物质终极的实有性,也就是说,根本就不存在任何基本粒子,表面上的存在只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这也是佛教独有的论点之一,其他学说都还没有到达这个境界。
在唯识宗的微观世界里,没有真正的物质存在,所有的物质经过观察后,都是内心的现象。这种观点的某些部分,有点像贝克莱的“经验论”,但二者的差异之处也很多。然而,我们不能因为它们有一点像,便认定唯识宗就是唯心论。这好比牛羊头上都有角,却不能因此而认为牛就是羊,羊就是牛一样。既然所有的教派都是人创立的,其间必定会有某些共同点,但细微的共同点不足以认定此即彼,彼即此。
总之,唯识宗的微观世界,是一个非常内在的精神世界,外在的物质世界对他们而言并不存在。
(四)中观派的观点
中观派有两种观点,其中最究竟的见解就是空性。从空性的角度来说,已经不存在所谓的微观或宏观世界,一切都是空性。但中观也讲世俗谛,所谓世俗谛,就是从眼耳鼻舌等感官所得出的结论。
从世俗谛的角度来说,中观也有两种:一种是与唯识宗类似,即认为不存在物质的微观世界;但大部分的中观世俗谛见解,也可以称之为世间观。所谓世间观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以眼耳鼻舌身能够感知到某种物质,就承认它的存在。譬如,如果能看到或听到某种事物,就承认这个事物的存在。
佛曾说过:“世间人会与我争论,但我不与世间人争论。世间人认为存在的,我也承认是存在;世间人认为不存在的,我也承认是不存在。”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从世俗的角度来看,外在的山河大地等不可能不存在,肯定是存在的,只不过这是世俗人的见解,是眼耳鼻舌所得出的结论。这就是世间观,很多中观世俗谛的境界就是如此。
在世间观的世俗谛境界中,也存在着物质的微观世界。这种见解与经部的观点十分相似:外界粗大的物质是由许多极微尘构成的,很多极微尘堆积成不同的形状,并由人替这些不同的形状取了不同的名字,如房子、车子等等,而实际上它们只是一堆堆的微尘而已。
总结四个基本教派的论点如下:由于唯识宗认为没有物质的微观世界,所以就暂且不谈;其他三派大部分的见解,也承认物质的微观世界。
中观派则是将一切有部与经部认为不可再分割的无方分极微尘分解尽了,什么都不存在——虚空一片,物质的本体越往深处寻找就越找不到,最终到达无中无边的空性境界。就像万里无云的晴朗天空,没有天地万物、喜乐悲苦,这就是中观的空性。
小乘的微观世界观,与早期自然哲学的原子论,或经典物理在物质结构上的发现,是有一点点相似的。但是中观派和唯识派遮破了这种论点,而认为:根本就没有任何基本粒子的存在。但目前科学领域的研究结果却尚未达到这种境界,量子力学虽说比较接近,但也只是接近而已。
我曾与几位数学家,以及权威的量子物理学家探讨过这个问题,他们都认为物质最终是不可能变成虚空的,即便质量可以转变成能量,但能量却不可能消失。目前科学的观点仅止于此,但从佛教的角度来看,这还不够深。
这两年我看了一些物理学方面的书,并多次向物理学专家请教,也学到了一些东西,但对我来说却是了无新意,因为其中的许多观点与佛教是一致的,而且在经书中都已讲得非常透彻。只是他们的结论是靠仪器实验出来的,而我们的结论则是由推理或前辈的证悟而来,差别仅此而已。不论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或是玻尔等人的量子力学,我都不觉得特别新鲜,反倒认为这些理论还未达至颠峰,有必要继续发展。
综上所述,中观的微观世界观,其境界已经超越了最先进的物理学说。至于密宗,则更有着非常奥妙的、准确的、实用的微观世界的观点,但现在还不必急着讲,就只先讲显宗的观点。
仅就微观世界的论点而言,纵观全世界所有的学说,不论是宗教的、科学的还是哲学的,没有一个能比佛经讲得更为透彻。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佛教的微观世界观,已经远远超越了所有目前已知的其他学说。如果量子力学能不断发展进步,也有可能达到佛教微观世界的部分境界,但即便经过成千上万年的发展,它也不会超越佛教的究竟境界。
无数的事例可以证明,世间的科学理论永远无法抵达究竟,终将被新的观点所替代。我们都知道,虽然经典物理学家也曾宣布:物理学的研究成果已经达到了顶峰!但随着爱因斯坦等人的相继出现,经典物理学的观点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而不得不被推翻。
佛教中观的微观世界的境界却不是这样,在这种境界中,物质世界已经被分解到虚空的状态,所以没有再超越它的可能。
有些人因为不了解佛教的推断方式,所以不能接受上述观点,不接受也无妨,这是个人的问题,能否接受通常要看个人的理解程度。诸位也许对量子力学的观点比较精通,但对佛经中的观点却不一定能了解得十分透彻,所以自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无论如何,绝不是因为我是佛教徒才如此自卖自夸,如果单纯因为我们是佛教徒才这样说,那就是片面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假如无根无据地夸大其词,也就毫无意义;如果所讲的观点有根据、合逻辑,则在任何情况下都经得起考验。总之,佛教教理的无懈可击,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只需拿几本其他宗教或者学科的书与佛经比较一下,就可以一见分晓。
言归正传,佛教的微观世界观为何要如此抉择物质呢?其宗旨,是要藉此打破我们对人、对事、对钱财名利等世间万法的执着。至于其他学说,则有着与佛教截然不同的目的。
三、佛教的宏观世界观
世人对佛教的最大误解,主要是在宏观世界的问题上。譬如:有人认为,《俱舍论》中没有说地球是圆球形;《时轮金刚》也没有提到这个世界是圆形的;佛经中对须弥山、月亮、太阳以及四大部洲等等的描述,与科学家们从月球上或太空中所看到的情形也是大相径庭;还有,佛经所说的太阳围绕四大洲的观点,也与现代科学所发现的事实恰恰相反;另外,经书中在描绘月球的时候,提及了月球上的天人以及天人的宫殿等等。但大家都知道,一九六九年的七月二十日下午,阿波罗十一号正式在月球上登陆。三位太空人在月球上进行了长达二十一小时的探测,却没有发现任何的天人或宫殿……这些事实是无法回避的,因为这在佛经中叫做现量,就是能清清楚楚地见到。
难道是佛的错误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矛盾呢?是不是现代科学发达以后,就出现了新的世界观,所以我们才要去寻找答案?这一切,就是今天要讲的主题。
其实,释迦牟尼佛住世时,就早已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都知道,现代科学的历史只有三百多年,二千多年前结集的佛经,虽然不可能存在与现代科学研究成果相抵触的问题,但在当时的佛经中,就有了自己的问题和答案。当时的佛教学者, 便已经就佛经与佛经之间对宇宙构成,以及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的不同描述提出过疑问。譬如《俱舍论》与《时轮金刚》对宇宙构成的描述就有非常大的出入,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说法也有很多种,以至于后来的佛教学者对此产生了诸多疑问:难道是有两个世界?还是一个世界有几种不同的描述?于是乎学者们就到佛经中去寻找答案,结果他们找到了。那么,佛经中对这些差异是如何解释的呢?下面我们分别进行讲解:
第一、关于对宇宙不同描述的解释,有以下的几种:
1、在《时轮金刚》的一个大疏里将此问题讲得非常清楚。这个《时轮金刚大疏》,是以前的香巴拉人写的,距今约有二千一百八十一年的历史。后来西藏人也写了很多这方面的书,距今也有七、八百年左右,所以,这些都不可能是为了应付登陆月球或物理学的发展,才被动地来思考该如何进行解释的。
针对《俱舍论》与《时轮金刚》对宇宙结构描述之间的巨大差异,《大疏》以恰如其分的理由向我们一语道破:问题的关键,在于佛陀传法的内容不是根据自己的证悟境界,而是取决于听众的接受能力。其主要考量,是看对方能否受益。
如果能利益众生,就算所讲的与事实不尽相符,佛也会暂时先这样讲,然后再慢慢地引导;如对众生有害,就算事实的确如此,佛也不会如实告知。听众能承受到什么程度,唯有佛才知道。因为佛有他心通,所以十分清楚地知道,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及文化背景下,只有这么讲才能让听众接受,从而利益那些众生。由此可知,佛之所以说大地是平面的,中间有须弥山等等,都是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巧方便。
不仅《大疏》之类的论著这样进行解释,包括佛陀自己也作过类似的解答。比如,针对释迦牟尼佛在不同场合谈及当初自己是如何发菩提心,如何走上解脱道前后说法之间的偏差,一位弟子就曾问道:为何从前您说是在某尊佛前发心,现在又说在另一尊佛前发的心呢?佛陀对此回答道:我传法的内容是随众生的根基而定,针对以前那些人,就要那么讲,他们才能接受;对于后来的这些人,只有这样讲,才能对他们有益。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众生的利益。由此可见,佛陀传法的内容,是随众生的根基而变的。
这是否意味着佛永远都不讲真理,只随众生根基而说呢?也不是。这只能说明:因为众生的根基千差万别,所以进入佛门的途径也是各不相同的。在经由不同方法逐步将各类众生引导入门之后,最终的解脱道还是只有一条。
佛经中对同一事物或现象之所以有多种不同的描述,其原因就在于此。至于佛经的描述与现代科学发现之间的差异,想必也就不难理解了。
2、无论是《俱舍论》或《时轮金刚》,其中对宇宙结构所作的描述,从空性的角度来说,都是众生的幻觉,都不可能实有存在;但从世俗谛或众生的角度来看,两者的描述都有可能。也就是说,在某些人的境界中,宇宙的结构正如《俱舍论》所言;而在另一些人的境界中,宇宙的结构又如《时轮金刚》中所说的一样。因此,针对不同业感的众生,佛的开示也不只一种。
另外,《时轮金刚大疏》中还提到:在一个五肘深五肘宽的岩洞里,可以容纳转轮王与他的四部大军。也即是说,从一个普通人的角度而言,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山洞;但对另一个众生而言,则可以容纳转轮王以及他所率领的千军万马。
《大疏》中又说道:令人类垂涎三尺的一桌丰盛美食,在饿鬼众生的境界中却根本不存在;对于造作过杀生等严重罪业的地狱众生而言,在如同针尖般大小的微尘上,也会出现险恶峻峭的高山。
对于这些看似矛盾重重的描述,该如何解释呢?其主要原因,就在于不同众生会有不同的认知或者“业感”,因为这些景象都不是外在的,而是一种内在的缘起。这好比米勒日巴尊者钻到牛角中去,牛角没有变大,米勒日巴也没有缩小一样,但这却是谁也抹杀不了的事实。
依照佛陀所讲的观点,不同的众生看同一个星球,各自会看到不同的形状,因为内在缘起的差别会影响到外在的缘起。佛教所讲的这些奇妙现象,蕴含着现代科学与哲学以前从未接触过,将来也不可能彻底知晓的真理。
当修行不足的时候,外在的诱惑会变得强大有力,从而使内在的能力无法与之抗衡;当修行达到一定程度,而使内心获得自在之后,内在的能力就能随意改变外在的状况。现代科学无法解释这一点,即使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但从佛教的角度来看,其深度和广度却远远不够。
虽然佛陀将这个世界描述成很多不同的形状,但并非意味着这个世界同时存在这么多不同的形状,而是表明一个世界在不同众生的眼里,会显现出不同的面貌,其原因就在于内在因缘的不同,只有佛才能知道个中奥妙。佛经中对这个世界的各种描述就是由此而来的。
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没有一部佛经中的描述,符合现代科学所发现的世界“真相”呢?
因为,在当时人的概念中,大地就是平面的,太阳围绕着大地而转。虽然从现代人的角度而言,这些观念是错误的,但在这些相对来说不是很关键的问题上,佛陀都不会与世人争论。不论地球是圆的还是平的,对希求解脱的人来说并不重要,对修行也不会有丝毫影响。因为这些都是小问题,佛也就无需与世人争辩,但在重要的关键问题上,佛却非常认真,力图要推翻世人的错误观点。譬如,我们始终认为有一个“我”的存在,对此,佛就不遗余力地加以破斥。佛的说法原则,是抓根不抓枝。
佛陀传法先后只持续了四十多年的时间,宣讲《俱舍论》与《时轮金刚》中间相隔的年头也只有三十多年,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以佛陀浩瀚如海般的智慧,怎么可能讲到后面就忘了前面是如何讲的,然后又重新再讲一个不同的观点呢?即使普通人在说话时,也会注意到前后的一贯性,不可能前后颠倒、信口开河。所以,佛陀如此传法,是有世人无法测度之密意的。
实际上,不要说我们生存的这个小小的世界,就算是太阳系、银河系,乃至整个宇宙所有成员的一切运动,佛也了解得一清二楚。关于这一点,我们只需将《时轮金刚》天文学与现代天文学的某些数据作一比较,就可以真相大白,譬如:
古今天文学比较
主要天文数据 现代天文学
(单位:天) 《时轮金刚》
天文学(单位:天)
地球公转轨道周期 365 365
月球轨道周期 27.3217 27.395343
火星轨道周期 686.980 687
水星轨道周期 87.968 87.97
土星轨道周期 10759.2 10766
金星轨道周期 224.701 224.7
木星轨道周期 4332.6 4332
黄白道交点周期 6793.460 6792.99
注:两个天文学的小数进位取值不一定相同。
其中黄道和白道的两个交点,在《时轮金刚》天文学中取名为罗睺罗的头和尾,罗睺罗是传说中的动物,因此有些人就误解了佛教的天文学,以为这只不过是一些神化传说而已。但从上面的数字可见,除了土星的周期以外,其它结果与现代天文学的计算结果有着惊人的相似。
我们都知道,为了研究月球等天体的运动,几个世纪以来,许多天文学家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但是,没有借助于任何精密仪器,仅凭着超人的智慧,佛陀便早已用精确度极高的数据,十分准确地描绘了月球在其轨道上运动的平均速度和近地点与远地点的速度,以及其它星球的顺行、留、逆行等运动的情况。
具有如此智慧的佛陀,又怎么可能毫无意义地说出先后矛盾的话来呢?绝不可能!
3、佛经对宇宙结构的描述众说纷纭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如果经书中只有一种描述,大家就会从此认定宇宙只是这个样子,世界肯定就是这样,继而使其成为固定不变的一种执着。正因为佛经中有各种各样的描述,孰是孰非很难确定,世人就不会固守一见,从而最终了解到:原来外境是随着众生的因缘而变的。
所以,要了解佛教或是想研究佛经,就必须饱览佛教经论。无论是要支持或是批评佛教,就算没有读遍所有的经论,至少也要掌握其中的关键。如果只是翻过几本经书,就想对佛教妄加评论,是非常草率的做法,谁也没有资格这么做。在仅知皮毛的情况下,任何评语都是盲目的、无知的。这就像要评价基督教的观点,首先就必须熟读圣经,假设除了知道耶稣这个人以外,对基督教的其他教义都一窍不通,又如何去加以评论呢?
上述观点除了在《时轮金刚》中提过以外,在一千多年前的学者所著的《般若波罗密多释》中也宣说过同样的道理。
第二、佛经中曾讲道:月球上有天人和天人的宫殿。可是当宇航员登上月球时,却只能失望地看到一个毫无生机的星球。
如果要问其中谁对谁错,应该是双方都没错。我们在承认科学发现的同时,也要记住佛曾亲口所说的话:“世间人与我争论,我不与世间人争论;世间人认为存在的,我也承认是存在;世间人认为不存在的,我也承认是不存在。”所以,佛教的包容性很大。不仅是现代的,就是千百万年以后的科学新发现,佛教都可以包容。
佛所说的“世间人”,并不是指任何一个人的胡思乱想,而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以人的眼耳鼻舌等感官所得出的结论。如果我们看到此屋中没有骆驼和大象,佛也会认定是没有;如果我们看到此屋中有很多人,佛也会承认有很多人。当佛站在我们世间人的立场来看问题时,由于这些是我们眼睛所得到的结论,佛就会予以承认。
同理,虽然现代科学是依靠各种仪器来作实验,下定论,但仪器最终还是要靠人的眼睛来观察。说穿了,实验都是人作出来的,而人靠的就是眼耳鼻舌身。这些感官在正常情况下所得到的结论,佛永远都不会否定。只要是经过无可非议的实验所得到的结论或新生的事物,佛教都会接纳。只要是佛教徒,都应该知道这一点。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的宏观世界观有着无限发展的空间,这是非常重要的。
既然我们不否认现代科学对宇宙的准确认知,那么佛陀为什么要在荒凉寂寥的月球上描绘出美丽的天人和华丽的宫殿呢?
其实,佛并没有说月球上存在着以普通人类的肉眼可以看到的天人和宫殿,并不是说在月球上存在着人类的城市,而是说有天人的城市。如果佛说有人类的城市在月球上,人们就应该能看到;如果月球上只有天人的城市,则人类就不一定能看到。
佛曾说过,两种不同道的众生在看同一个东西时,会得到两种不同的结论。人只能看到人的世界,而看不到天人的世界。就像人的肉眼只能看到粗大的物质,而看不到无线电波等更细微的物质形态,但却不能说因为我们看不见,无线电波就不存在。同样,天人的世界也不是我们所能看到的。
这种说法合乎逻辑吗?其逻辑性非常强!两种完全不同道的众生,其器官的构造与阿赖耶识中的种子都截然不同,当他们同时看一个东西时,看到的会是两种不同的结果。如同有些鱼类和人类的感受不同一样,天人和人类之间的差别就更大,他们在观察同一外境时,所得出的结果就更不相同。由于天人比人类高一个生命档次,所以天人可以看到人的世界,而人却不能看到天人的世界。总而言之,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因为佛并没有说月球上有人可以看到的城市,所以佛的说法没有错。
这不是新的答案,而是几千年前就有的答案,也是非常精妙的回答。如何能证明这一点呢?佛经中讲过:以前有一种老鼠,专门住在火坑中,以火为食却毫发无损;过去还有一种衣服,穿脏了不能用水洗,而是要扔到火里,以熊熊烈火来清除衣服上的污垢,却不会烧坏衣服,因为这种衣服的原料是石材。在中国的史籍中,也有这样的记载。
因为那种老鼠的身体构造与我们不同,就像用石材做的衣服与用普通布料做的衣服不同,所以能够承受烈火的高温一样,老鼠对火的感觉也与我们人类完全不一样,因此就可以生活在火里。虽然现在没有再听说有此类动物,可能是已经绝种了,但很多人都知道,在海底的火山口附近,即使水温高达摄氏二百度,却仍然有一些鱼类常年生活于其间,完全不受高温的影响。如果是人类或其他鱼类,则绝对无法在这种环境中生存。
从以上这些例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不是所有众生对冷热疼痛的感受都一样。既然感觉可以如此不同,那么眼睛所看到的现象不尽相同也是合情合理的。类似的逻辑还有很多,此处无需赘述。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推理的话,就根本没有理由执持一般人所谓“眼见为凭”的正确性。难道在整个宇宙中,唯有人眼所见才算是真理吗?并非如此!我们不能排除有比我们看得更清楚、更透彻的生命存在,而且也不能排除他们在看我们所了知的太阳系之时,会看到一个跟我们所见的世界完全不同的世界。
我们对外在冷热疼痛等等的感觉,其实也是一种内在的特殊因缘反应在表面上而已。而人类正常的感官反应,也只是相对地准确,而不是绝对真理。人类的许多传统观念已经被量子力学推翻,而量子力学无法推翻的观念,却早已被佛理所推翻了。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固守己见地坚持:只有我们所看见的才是唯一的真理!
对佛教修行人来说,这是很容易接受的。譬如:米勒日巴尊者能自在地穿越悬崖,或双盘坐在空中;有些成就者的脚踩在石头上,就像是踩在泥地上一样,立刻可以现出脚印;又有些瑜伽士能够穿越墙壁等等。这些不可否认的事实,便足以颠覆传统的旧观念。
现代人很傲慢,总喜欢将自己没看到或想不通的归结为不存在。没有看到是事实,但这却不能说明不存在。譬如,在三百多年前,还没有量子力学理论的出现,可它当时是不是绝对不存在呢?当然不是,只是未被人发现而已。同样,有关月球的问题,也要从这个角度来分析。
必须强调的一点是,并不是在人类登陆月球,并发现它是个不毛之地之后,我们才开始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而是由于佛学家们考虑得非常周到,所以二千多年前的佛教典籍中,就已经有了答案。
总结以上各点可知,佛教的微观世界境界不仅超越了早期的自然哲学原子论,也超越了现代量子力学的论点;而佛教在宏观世界领域中,已经令人心悦诚服地分析出:宇宙构成的许多类型,是由于众生内在因缘的不同所致。反观科学和其他学说,他们只是一成不变地死认一个我们熟知的圆形地球,月球则是死寂一片,从没有推测过一个地球或月球同时有不同现象存在的可能性。仅从这一点而言,我们也无法否认佛教宏观世界的先进性与包容性远胜于现有的其它学说。
总而言之,作为一种学说,或是像佛教这样极具逻辑性的宗教,其所有的观点都必须有根据、合逻辑。在佛教的世界观中,微观世界与现代的物理学既有相同点,也有超越其上的地方;而宏观世界与现代科学的相同点,大家可参阅《大方广华严经》的第九品。在第九品中讲道:太空中漫布着许许多多的世界,其数量是无边无际的。这不仅与现代科学的发现一致,更远远超越了日心说和地心说;至于宏观世界与科学的不同点,则是佛陀为了令众生入道的一种权巧方便;还有许多佛教特有的、超胜于科学的观点,则是现代科学根本无法解释的。
在西方,时常有媒体或科学工作者到寺庙或佛学院去探讨这类论题,可是我们这里目前还没有,除了一些人在看过《俱舍论》后,有时会私下进行讨论之外,几乎没有其他交换意见的机会。但自然科学的观点现在连小学生都知道,当佛经中所讲的与其发生冲突时,大家就会产生怀疑。有些人打骨子里就轻视佛经,认为里面的全部内容都是不科学的。
针对这些现状,就有必要向大家介绍佛教的世界观,这需要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着手:微观世界包括相同的和超越的部分;宏观世界则包括相同的、表面上不同的以及超越的部分。一旦建立起这些框架与思路,讲起来就比较容易被了解。凡是稍有智慧与思维能力的人,都不太会排斥佛教的理论及行为,因为佛教永远都不会害怕智者的观察。
由于不了解这些论点,就会产生诸多误解。
以前,我们比较了解的是东方文化,所以只认为大乘佛法是整个东方文明中最辩证、最透彻、最顶峰的思想。后来逐渐看到了西方哲学和科学理论,才深深地体会到,佛法不仅是东方文化的顶峰,而且也是全人类所有文化中最伟大、最顶峰的思想。
仅仅从世间的角度来说,佛法所强调的自由、和平、平等、民主、真诚、环保、素食、卫生、节约等理念,也是真正的跨世纪思想。因此,我个人认为,无论是对任何人来说,没有机会读佛书都是人生最大的遗憾!
在这个充满着冷嘲热讽的世界里,深广理性的智慧从古至今就容易被世人所忽视,但我们深信,佛陀的智慧和慈悲,定能为人类社会带来新的希望!
---
佛学与科学融通之省思
作者:科学易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366 更新时间:2006-5-2
近代以来,科学君临全球,成为举世公认的价值尺度、无上权威。宗教,尤
其是被西方人作为宗教之典型的基督教,因表现出与科学明显相悖的禀性,曾藉
教权迫害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科学家,阻碍过科学的发展,因而随科学
之进展而大大贬值。“宗教与科学水火不相容”、“宗教是科学的死敌”,成为
许多人看待宗教与科学的基本态度。戴着宗教帽子的佛教,难免受到株连,面临
科学的强劲挑战。融通佛教与科学,攸关佛教慧命,于是成为一批热心弘法的人
士深切关注、精心论述的重大问题。
“佛法是科学”的论证
佛教特别是作为其教义的核心的佛法,具有尚智重真、贵实践验证的精神,
确与基督教等重感情上之信仰的神教有颇大不同;佛教经典中,有重视工巧技术
(科技)及不少与科学发现相符的说法。弘法者们从这一角度着眼,论证佛法与科
学最相符契。佛教革新运动的领袖太虚大师对佛教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甚为关注,
撰有《佛法与科学》、《唯物科学与唯识宗学》、《佛法的色法与物》、《论天
演宗》等多篇文章论佛法符契科学。他肯定“科学之可贵,在乎唯徵真理实事,
不妄立一标格坚握之”。而佛教唯识学,“其贵理事真实,较唯物科学过无不及”。
(《唯物科学与唯识宗学》)就连推崇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李石岑,也在其《人生
哲学大要》中称扬提倡佛学“不特对于科学毫无抵触之处,而且能使科学的方法
上,加上一层精密;科学的分类上,加上一层正确;科学的效用上加上一层保证。”
论证佛法符契科学的主力,是一批信仰佛教的科学家和具备科学知识的佛教
徒,其中主要者有王季同、尤智表、王守益、沈家祯、黄明德、罗无虚、牛实为、
冯冯等,他们运用现代科学知识,以通俗晓畅的文字论证、解说佛法,具有相当
大的说服力,其著述长期大量流通,影响不小。
最早论证佛法是“应用科学”的王季同(?—1948),曾留学英国学电机工程,
是20世纪初卓有成绩的科学家。从1930年起,他陆续发表《佛教与科学》、《唯
识研究序》、《佛法省要》、《佛学与科学的比较研究》等论证佛法“是不折不
扣的科学”,其理由主要有三条:
其一,“一切宗教绝未有以科学方法出发者,有之则唯佛法。”(《劝全世界
学者研究佛法书》)佛法探究真实,从现比二量出发,现量中的前五识现量(即感
官不掺杂感情等因素而得的直觉)为各门科学观测实验的根本素材,意识现量与比
量(归纳、演绎等推理)对科学研究尤为重要。
其二,佛教的基本原理“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即是时下社会科学界最时髦
的科学方法——辩证法,天台宗的空假中三谛犹如辩证法的正反合三段论命题,
《维摩经》的不二法门即是辩证法所说对立物的统一。
其三,佛学很少与科学矛盾之处,“而且有许多地方和科学不谋而合”(《唯
识研究序》)。如佛经说三千大千世界的结构、成住坏空四劫,与天文学的发现相
符,佛教所说认识发生的过程与生理心理学的说法相契,“净色根”显然就是感
觉神经。可见佛菩萨的神通决非神话。当然,佛经中也有少数与科学新知识不合
的地方,如说北洲人寿千岁等。王季同举出四条理由予以解释,认为这些地方并
不至于影响佛法的整体价值。
尤智表,曾赴美国哈佛大学读无线电工程,回国后任浙江大学教授等职,著
有《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1940)、《佛教科学观》论述佛法乃“殊胜的
科学”。前者采用科学实验报告的形式写成,首先从佛经的文字和外表着眼,以
科学家的眼光考察,发现其与科学实验报告的写法竟然相同,注疏分析之精密在
当今科学书籍之上,句法与文体质朴通俗,概念准确,时以符号代文字,正与科
学著作的文字相同;译名和定名极其严格,名词之多超过任何专业词典;其内容
涉及修行之理论、方法、步骤、效果、注意事项等,结构与“实验指导书”有相
同之处。
其次,尤智表以科学知识考察佛教的理论,发现“佛法有一部分的理论是可
以用科学来解释的,而另有一部分已超过了科学的领域。”如以《金刚经》“所
谓、即非、是名”观察任何现象,都可得到最合理透彻的了解。又如《心经》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可解释为新物理学的质能互变。唯识学精研心识,可谓
“心理化学”。科学研究的对象,仅为佛学所说五位百法中的色法和时、方、数
学5种不相应行法,而且其所知色法也仅限于佛学所分11种色法中的7种。对色、
声二尘的理解,科学的说法甚至还没有《楞严经》说得透彻。
尤智表还通过比较,说明佛教和科学一样,是理智的产物,其重理智、扬弃
感情、破除迷信、重实证的精神,与科学一致。参禅修定念佛等修持方法,与科
学研究将研究的对象单纯化的方法相通。总之,佛教不同于一般的宗教,亦非哲
学,有理论,有应用,是一种“可以实验,可以获得实际效果的学问”。
王守益(1930—)为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曾任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教
授、主任,发表有《佛光与人生》等文章以物理学解释、论证佛学,辑为《物理
与佛学》(1983)一书。王守益主要以量子力学理论解释佛法,谓任何物质现象在
其微观层次皆显现波粒二象性,代表质点波性显现的波函数是不可见、不可测的,
我们能看到、测到的形状、能量、压力、温度等,只是该物质系统的性质之一而
非其本来面目,故可说任何物质现象或其波函数本体是佛经所说的“空”,“这
里的空表示在实质世界或实数世界里没有实质存在”。又,据量子力学的测不准
原理,科学所能测到的实验数据亦即佛学所谓“假有”,是在测量工具与被测物
之间产生的,已非该系统未被干扰时的本来状态,一切法绝对真实的物性是不可
测到的,佛法说实相不可说,绝对正确。至于世人所感知的存在,有人类神经效
应与心理作用所引起的失真成分在内,可以说具虚妄性。佛家修持的实质,可谓
逐渐解除低度空间实数世界的限制,而到达本居于高度空间的自性或本体,此即
是见性成佛。王守益还以量子力学超流体与超导体理论解释佛教的修持方法,谓
通过降伏妄念将心理温度降至某值时,便会有开悟、神通等突破性的觉受,犹如
超流体的超流性质突然发生及超流体的各种超流现象,为达基态(净心)或共态而
到达自性,学佛者必须断除一切烦恼执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牛实为教授自1988年以来,发表多篇文章,论述佛法与
科学的关系,以量子力学、量子生物学、混沌动力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解释佛法,
尤其是解释藏密修证、禅宗开悟的原理。他从时空、物质、依正二报三大结构的
理论比较佛学与科学,论证佛学与现代科学关于宏观微观世界、社会生态与自然
生态的理论暗相符契。现代物理学所说的“真空”是“科学通向佛学的一条隧道”,
其性质与禅宗所说自性相类,可看作当代科学界已在关注的终极实体。通过修持
使心脑系统内的混态平息、纯态开显时,“具有寂照功能的固有真空态就以心脑
之光的形式呈现出来”,此即参禅者之顿悟,其信息可能由脑中的生物量子场所
产生的振荡波传递。藏密所谓明点,可看作一种未知的生物能量,可能是智能之
源或生物光量子场的能源,当通过自控三业使神经系统处于最小激发态时,明点
不受干扰而复明,形成生物光量子场运行于中脉内。明点的波动频率与宇宙中的
生态量子场辐射频率相同时,便可吸收宇宙生态量子场的辐射能,迭加于自身明
点上而共振,转肉体为虹光身。
罗无虚于1948年以来在港台所作佛学讲录《佛法在原子时代》中,运用现代
物理学相对论、粒子说解释佛法,如说以一句佛号或一句话头击破我执,与科学
家利用中子击破原子核极为相似,都是向内用力以解决能量的解放问题。旅美物
理学博士沈家祯善于用科学知识解释佛学空、无相等原理,其讲录在海内外颇有
影响。旅居加拿大的冯冯(冯培德)居士自1984年在香港《内明》杂志连续发表一
系列文章,以科学知识验证、论述佛法,其内容广涉现代科学和佛学的方方面面。
“佛法是科学”论引起的驳难
王季同等以科学家的身分,论证佛法符契科学,以现代科学知识,对古奥的
佛法做出令今人容易明了的解释,在帮助、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佛教、理解佛法上,
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他们的文字中尽管透露出热忱弘法的感情、信仰因素,但平
心而论,他们所列举的佛法与科学相通之点,及佛典中不少与科学发现相符的说
法,乃不容否认的事实。当然,佛学与科学,各有其庞大的深奥的内涵,既有相
通之点,也有迥然相异之处。两家的异同,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须透彻两家
之学,并超然于两家之外,方易说清。论证佛法是科学的王季同等科学家,尽管
学识渊博,也未必能完全通彻精深博大的佛学,他们所引来解释佛学的科学知识,
可能会因科学的进一步发展而显得陈旧乃至谬误;世人所认的“科学”,也并非
一致的概念。一味地论证佛法是科学,以科学释佛学,难免片面化及借科学抬高
佛学地位之嫌,从而引起一些唯科学主义者、具严格科学思想者及一些虔诚严谨
的佛教徒的质疑和驳难。
力倡实证主义“科学方法”的著名学者胡适,乃佛法是科学论的激烈反对者。
1930年,王季同将他所撰《佛法与科学》稿本及附录送给胡适看,要胡适表示一
点意见,胡适当即撰文,发表于《新月》杂志,公开批评。他很不客气地指责王
季同将佛学与科学这两个迥然不同的材料拉拢来做“搭题八股”,这种工作,既
非科学家之“求真”,也“终莫能回科学家先入之见”。因为科学家自有他的立
场,他们在实验室里研究原子、电子、素子,其方法手段与佛学完全不同,即便
证明佛经中的极微与科学的粒子说相同,科学家至多不过说:“很难得!古人没有
我们的设备,居然敢提出这样大胆的假设!”佛弟子引科学以证明佛法,“至多不
过摭拾一二偶合之点,供佛弟子弘法卫道之一助”。佛弟子(包括王季同)尽管撰
出科学分析的架子,大谈什么八识百法、因明学,到头来不过是最下流的“陀罗
尼迷信”的障眼法,其根本立场是迷信:论证我及物质世界是妄,却深信轮回、
六神通、真现量、极乐世界是真。他就王季同文稿中所提出的推理原则反诘:既
然王先生以我人所亲历为推论其事必有的前提,那么凭什么相信六道轮回、六种
神通、极乐世界是真?请问这几项中有哪一项是你王先生“所亲历者”?王先生也
不过是迷信“佛及大菩萨的真现量”而已。这种“真现量”,据王先生的解释(如
眼见青山只有青之感觉,尚无青之概念)只不过是下等动物的知觉状态,即便有了
这种“真现量”,难道就可以证知轮回及六神通了吗?
王季同的《唯识研究序》发表后,也有黄宾撰《佛教与科学》一文批评。黄
文主要批驳王季同“佛教是彻底的辩证法”之说,认为佛教只是在承认宇宙万有
是生灭、变动、矛盾的几点上与辩证法相符合,而并没有黑格尔、马克思那样严
整的辩证法体系。王季同所说佛教辩证法的彻底性——真理终不可言说,并未超
越康德不可知论的范围,尽管佛教中有一些与科学“不谋而合”的说法,但佛教
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这是佛教和科学根本矛盾之处。佛教的这种反科学
的性质“不但不能利用科学使它变成合理,反而是要在科学的照明之下露出破绽
来。”
胡适、黄宾从当时流行的“科学宗教冰炭不相容”的非宗教观点出发批评王
季同,判佛教和所有佛教徒的根本立场为迷信,态度过于偏激,有失学者气度,
他们对佛学的理解也相当肤浅片面。但他们的批评,也抓住了王季同文章中的一
些漏洞。面对非宗教的时代思潮,论证佛教与科学、与辩证法这样重大严肃的问
题,应力求客观严谨,仔细辨清佛学与科学的同和异,措辞稍有偏激,便容易引
起不必要的诤讼。
“佛法是科学”的论断及以科学释佛学之举,不仅为一些教外非宗教、反宗
教者所反对,也为不少教内人士所不赞同。“佛法非宗教非哲学非科学”,乃当
时教内外相当流行的一种说法,欧阳竟无居士等即持此论。王守益等以物理学解
释佛学,受到信仰佛教、懂科学的黄明德博士(陈健民弟子)的批评。黄明德在
《论空性不能译成波函数》一文中,认真检讨了空性和波函数各自的特性,通过
比较,说明波函数虽在主客一体、全体周遍性、不可测性、不可得、假有、兼容
性、不确定性等性质上与佛法所说空性相似,但若进一步比较,便会发现这些相
似之处也不尽相同,而空性最重要的无得、离知见解会身心意识、不可思议、无
我、证量、形而上、大悲等特性,乃波函数所不具,因为心物本非对立。故物理
研究所知波函数等,固然会显现出一些与空性相似的地方,“然而相似并不可以
为就是”,如镜中人影毕竟不能当真。黄明德还撰有《论空性不能译成能量之理》,
对尤智表等以空性为能量的说法进行了批评。文中通过比较,说明能量与空性虽
有若干相通之点,但在主客合一与对待、周遍与局限、不可度量与可度量、可逆
与不可逆、本质一元与多元五点上,大不相同,能量与空性的相通点也并非能量
所独有,“所以不能把空性当作是能量来论断”。但空性也不能舍弃了能量,并
非能量之外的空。用科学知识解释佛法,若只当作权宜之说,未尝不可,但不可
以为是究竟的方法。佛学与科学,在目的和方法上毕竟有所不同。
李长俊《论科学的精神与佛学的精神》(《现代佛教学术丛刊》63册)、吴锐
坚《论科学与佛学的异同》(《内明》153期)等文章,对佛学与科学的同异作了较
为深入的论析。李、吴二文观点大致相近,都认为佛学与科学是两个不同的体系,
各有其独特的目的和方法,不宜轻易混同。探讨二者之关系,须先对什么是科学
作出界定。李文指出,今人通常谈的科学,实际上是“科学的”而非“科学”,
所谓科学,大抵应包括科学的观点(即态度)、科学的方法、科学的对象及科学的
结论(或成就)。吴文总结科学的基本性质为可印证、互为主观、怀疑的、累积与
系统性四点,而最重要的应是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若仅着眼于结论之皮相,抓住
佛经中一些说法如人身中、一杯水中有八万四千虫,佛观阎浮提如掌中庵摩勒果
等,便说佛法符合科学,未免过于轻率。因其非如科学方法那样通过常人的共同
经验和理性观察研究而得出,故不能说成是科学的结论。一个凡夫佛教徒仅根据
经论便相信人身是虫窠、相信六道轮回、极乐世界,其态度显然是非科学的,至
于佛教与科学在目的、哲学观上的区别,更是显而易见。为弘扬佛法而跟在科学
的屁股后面迎合、附从科学,未必对佛教有利。然而,说佛学在态度、方法上非
科学,并非贬低佛学的价值,更非说“非科学便是迷信”,“佛学的价值不应单
以与科学相合之程度来作出评估”,科学也称不上堪以评价一切的唯一价值尺度。
论述佛学与科学的关系,首先应如实地界定佛学非现今一般人心目中的科学,
是具有独特性质的文化体系、社会教化体系。但佛学不但不反对而且相当重视科
学,大乘以掌握科学技术为菩萨度化、利乐众生的必备方便,列为般若度的修学
项目之一。《华严经·十地品》谓菩萨若不能通彻世间的一切工巧技术,不能证
入第五地;佛学尚智重真、真修实证的精神与科学的基本精神相通;因佛学的理
论乃系对万有理性的、如实的观察,故科学的许多发现,都可做佛学的注脚,如
太虚大师所言:“科学愈发达,佛教的真意愈显。”(《佛学、科学及其它宗教之
异同》)当代多门科学的发展,从哲学角度看,表现出某种与佛学遥相接轨的趋势,
这些,乃是应该承认的事实。其次,应辨清佛学与科学的根本区别所在,这大略
有如下几点:
一、与科学迄今为止以便利生活、增殖财富为目的,以物质现象为主攻方向
不同,佛学虽重视科学,在医药等方面也有一定建树,但其目标主要在生死的超
越与社会教化,其主攻方向不在物质而在心灵,如太虚大师所言:“科学是求物
质的进步,而佛学是求心理的进步。”(《佛学、科学及其它宗教之异同》)佛学
在自然科学方面实际无多成就,显然不能取代科学。
二、与科学发现系通过以理性整理感性经验、观测实验的途径所得,十分精
确不同,佛学虽不乏与科学发现相近的说法,但并非由科学的方法获得,而是通
过禅思修证开发的天眼智等超常能力直观而得,且经过长期传写,只能是大略近
真,不及科学描述之精确,也不应将它作为科学结论看待。
三、与科学成果可以拿出来供人使用,因而能强迫一切人接受其观念不同,
佛法的成果,只有各人自觉按佛法所示之道修行,方可证知,其证知也多分为主
观的体验,因而较难于强迫一切人接受。而且,佛法之修证,须有解脱的自发需
求及对佛法的确信,“信”被强调为修证佛法的前提及“道元功德母”。这使佛
学从表面看来与以怀疑为前提的科学有颇大的差异。
四、与科学以肯定意识之外有一实体世界的实在论为出发点不同,佛法以缘
起论为哲学出发点,认为有离心独存实体之实在论乃是不如实的执着,必须破除。
五、与科学相信理性能认识一切、以观测所得感觉经验为素材不同,佛学首
先用缘起法则考察理性和认识,认为感觉经验(相)具主观性、相对性、虚妄性,
以感觉经验为本的语言概念(名)是人造符号,依感觉经验及语言概念为工具的理
性思维,及其二元化的认识方式,不可能到达绝对真实。应以理性如实检验理性
自身,发现其极限,以此为桥梁,通过修行开发超感觉、超理性的般若智慧,方
可证知绝对真实,获得绝对自由。
六、与科学由穷研物质、征服自然以获得主宰世界的自由不同,佛学认为向
外逐物,不可能证知绝对真实、获得真正自由,只有如实观察世间最为灵妙、起
主枢作用的自心,如实知自心,方能证知绝对真实而获得永恒幸福、绝对自由,
这是实现人类文明终极目标的捷径。
佛学与科学的这些相异,只是就当今科学大体而言,并不是绝对的。科学并
非独究物质,对心灵也越来越重视,科学的哲学观和方法在不断发展;科学的终
极目标,亦指向全人类的永恒幸福、绝对自由和证知绝对真实。科学与佛学同趋
一轨,在未来社会并非毫无可能。
对唯科学主义及科学弊病的批判
王季同等弘法者,还从佛学超越科学的认识出发,运用佛法独具的智慧,对
当世流行的唯科学主义、科学迷信及科学的弊端、局限性进行了批判。
唯科学主义以科学为唯一价值尺度,科学之外一切不论,甚而形成科学迷信,
将相对的科学结论执为绝对真理,信仰唯有科学才能救世,从而排拒、否定一切
宗教。太虚大师对一些科学家“得少为喜而生执着”表示遗憾。(《人生观的科学》)
王季同在《佛法省要》中批评自然科学家“特寝馈于说得分明之中,专在说得分
明上用心,遂忘却说得分明之一小区域外,尚有偌大之说不分明之宇宙在焉。”
劝告科学家勿被自然科学之狱卒拘禁在说得分明之牢狱中,应关注可证而不可说、
说亦不得分明之佛学。陈健民《正觉与迷信》从明与无明、智与识等九个方面比
较佛学与科学,破斥世人对科学的迷信,揭露科学家之研究不离无明、妄识、我
法二执、人欲与功利心,故其发现乃摸象之谈,昔日俨然为真理者,后日往往证
明为迷信,而被其武断为迷信者,往往可得实效之验证。剑平《漫谈科学与佛法》
(《人海灯》1993年第2期)亦指责科学在“真理”的另一方面充满了迷信和谎言,
“数不清的假设、猜测和推理,充满了各科学领域,并被人们当作金科玉律来奉
行”,制造出“科学的迷信”。王季同《科学之根本问题》、王恩洋《佛法为今
时所必需》等文章指出,科学发达尽管提高了物质的利用,满足了人类的生活享
受和愉乐便利,但并不能彻底改变人类诸苦交攻的境遇,无力消灭战乱、斗争、
欺诈、剥削,更不能满足人类的一切欲望,令人获得永恒的安乐。苦乐唯决定于
人心之欣厌,不可能由任性纵欲、满足物质生活而达到极乐。解决人生的根本问
题,令人获得永恒安乐,还须走佛学以智慧自净其心的路线。
对科技发达所造成的弊病,弘法者们也作了揭露批判。王恩洋谓随科学、工
业之发达,“一面杀人之具既精,一面贫富之差日远,由兹怨毒潜伏,苦多乐少,
抑郁愤慨之气,充塞人心”(《佛法为今时所必须》),酝酿着破坏与战争。陈健
民指责科学家的研究因不离人欲与功利,故其成果难免“被政治家所利用,企业
家所奴役,军事家所指挥”,发生助长物欲、污染环境等副作用。罗无虚《佛法
在原子时代》揭露科学在物质方面的成就造成了生活紧张、病患日多等苦恼,令
宗教贬值,道德失范,使很多人丧失信仰,空虚彷徨。然科学本身是工具,无所
谓功过,就像火,善用之可以煮饭,不善用之可以成灾。科学既能增加人类的幸
福,也可以毁灭整个人类,关键是人类怎样去利用它。随科技发展而来的环境污
染、生态失衡、知识爆炸、道德沦丧、人欲横流等弊病,实际不应归罪于科学,
而应归咎于人类缺乏合理利用科学的智慧。
弘法者们着重揭露了科学在认识世界方面的局限性、片面性和方法上的缺陷。
欧阳竟无揭露科学方法局限于人类意识的比量,“不能超量,物理推至原子电子
而术穷”(《与章行严书》),无法穷彻万法的底蕴。太虚称现时未能扩充心觉而
得全宇宙之诚验的科学为“狭义的科学”,其研究方法扩充我人感验的能力有限,
无法修缮意识的缺陷,科学方法加上佛教修缮意识、开发潜能的高级瑜伽方法,
方称广义的科学方法,用这种广义科学方法才可能穷尽世界的真相。王季同判现
今之科学为建立于常人时、空、量、度等常识基础上的“欧克里得式”之科学,
难以克服常识之相对性、虚妄性,其根本的缺陷是未曾重新审察和估价人类的知
识源头,就像科学家测量光电磁等而未曾检查所用的仪器。对于心、物的深层关
系及认识形成的最终原因,科学至今难以提供明确的答案;对于实际上最为切要
的人类心理现象的研究,科学最显薄弱,而且其方法也最不可靠。佛法的宝贵,
在于它一开始便从人类知识源头上着眼审察,对我人感知进行检验,可谓检讨人
类整个认识的专科。
近现代弘法者们运用佛法的知见,对唯科学主义、科学迷信和科学的局限弊
端所作的批判,对佛学与科学相比较而显现的殊胜之肯定,在当代世界反省科技
的思潮中,独具特色,颇有深度。在科技救世的信仰破灭、科技弊端危及人类生
存、科学理论面临“终结”困境的今天,佛法对科学的批判,对促使人类正确反
思科技利弊,掌握善用科技的智慧,促进科学的统合和飞跃,具有深刻的启迪意
义,此可谓佛学在科学时代的最大价值所在。
积极回应科学之挑战
佛学虽然具有超然于科学的内涵,有资格对科学作出批判,但科学的高度发
达,尤其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人类生活方式的巨变,及研究人
自身的心理学等学科在近几十年来的日益迅猛的进展,毕竟对古老的佛教形成挑
战,可能是未来世纪的佛教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佛教应发扬应时契机的精神,正
视科学,面向未来,以佛法所本具、科学所持有的理性的、开放的心态,积极回
应科学的挑战,发挥应负的正确引导科学、赋予人类以善用科学的智慧之作用。
如果说,未来科学的发展不能离了佛法智慧之启迪的话,那么,未来佛教的
发展,也不能离了科学的促进。佛教应以佛法所强调的离我法二执的客观、平等
态度,如实正观自身,正观科学。应当承认和赞扬科学利乐人类乃至以现代信息
传媒技术等惠施于佛法弘扬之功德;应当承认科学与佛学,乃人类认识世界、改
造世界的双轨,缺一不可;应当承认科学在求实精神、精密度、研究方法、检测
手段等方面有其独具的优点,有些地方乃古老的佛教所不及;应当承认佛法虽精
深博大,独擅出世间之道,但主要传扬于古代,又受众生主观信仰之感情因素及
保守习性的影响,与科学相比,在有些方面显得古旧,存在缺陷,应吸取科学之
特长以改进、发展自身;从“一切法皆是佛法”的角度,应将同属人类智慧成果
的科学看作佛法的组成部分,佛法乃本具真实的发现,并非仅仅是佛陀、祖师所
宣说。
面向未来,正视科学挑战的佛教,大概不能仅仅做引科学论证佛法的文章,
而应依经论所示将科学列入佛弟子修习智慧与方便的课程;大概不能仅仅引科学
成果诠释、注解佛学,而应运用佛法的智慧去发展、指导科学,完善科学的研究
方法,纠正科学的谬误。应采用科学的归纳、观测、统计等方法,阐发佛学的因
果等理论和修证的效验,总结佛学的修持方法。应吸收现代科学的管理、教育、
心理治疗等方法,运用于教团建设、人才培养、教法传布。应充分运用信息传播
工具等科技成果,扩大佛法信息的传播。只有从多方面回应科学挑战,运用科学,
促进科学,与科学共进同趋,才能使佛法焕发无限生机于未来。
懒风 发表评论于
2008-04-13 18:27:43
佛陀发现的法理指明了现代科学的归宿
作者:科学易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513 更新时间:2006-5-2
佛法与现代科学是否有矛盾?
现代科学的归宿是什么?
现代科学能解释心识、思维这些现象吗?
因果律如何理解?忏悔消业的道理是什么?
如何理解缘起性空?
修行的方法是什么?
如何远离邪魔外道?
……
本文试从另一个角度,探讨这些问题,但文中的观点,多是推理和假想,仅是一些破砖块,希望引出各位善知识的晶莹美玉。
佛法是最究竟的智慧法门,是真修实证的实践之法。
科学则研究世界的本质与变化规律,采用实验、分析、假想、验证等方法。物质、思想、觉知都是世界的一部分,分别属于不同的领域,还有观点认为世界由物质、能量、信息组成,分别属于不同的形态,又有观点认为世界是时间和空间的组合,科学对这些构成世界的因素都要有所研究。
先看科学如何阐述世界:
物质由基本粒子组成,最“基本”的基本粒子尚无定论,但由它们组成更高层次、再高层次……的粒子,然后组成我们熟知的中子、质子、电子、光子,各个中子、质子、电子由偶然因素会聚一处,组成不同的原子,再由各种原子构成分子,各种分子合成不同的物质,最后不同的物质形成这个万象纷繁的世界。这些物质发射或反射的光子引发人的视觉感应;这些物质震动的波所传播的能量产生人的听觉感应;物质散发出的气态分子,与嗅觉器官感知细胞的分子相遇,由化学作用产生嗅觉感应;味觉与嗅觉类似,只是由物质分子与舌的味觉细胞分子的化学作用产生;物体与身体触觉细胞的力作用产生触觉感应;这五种知觉感应引发思想;但现代科学没有彻底研究清楚思想到底是什么、感知各种知觉的是什么、它们有什么运动、变化规律。
物体因整体运动而有动能,因内部分子不规则运动而有热能、因发射光子而产生光能、组成物质的带电粒子因电荷力作用而表现出电能,电能的某些有序作用表现为磁能,最后物质因质量而有潜在能量 m*c*c,这种能量在粒子聚合、裂变等转化过程中体现出来(这告诉我们物质、能量可以互相转化)。那么能量到底是什么?科学只告诉我们由物体、物质各层次的运动体现出能量的作用,而没有告诉我们能量是什么,但科学总结出:能量在各种形式的转化中守恒,还有,物质与能量可以互相转化。物质、物体、能量的各种运动和作用产生人的意识,于是有信息这个概念;但科学又没有明了地讲出信息是什么,是否脱离物质、能量的另一种物质,还是一种概念,“概念”本身又是什么?人的意识是什么?
我们由自身及外在世界的变化而有时间的概念,如果我们到了自己永远不变、外在永远不变,乃至不必分自己与外在,那么将不会有时间的概念。基本粒子构成的原子、分子组成了独立的物质和物体,物体形象不同、互相距离,于是我们产生空间的概念,如果一切没有形象,就不会有空间的概念。
基本粒子构成原子、分子,进而组成物质、物体,以及各种能量的体现,都是依靠粒子间的相互作用,即“力”而实现,基本的“力”有电磁力、引力、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四种,这只是现在科技认识水平所作的结论,人们正在寻找四种力的统一者,例如“统一场”。
最后不能忘记“场”这种特殊的物质,它没有形象,能概括粒子、能量、力这些概念,有的观点认为所有物质、能量、力都是“场”的外在表现。
速度是物体在时间、空间运动的尺度,现代科学认为速度的极限为光速。(假想物体达到了光速,则都应当转化为光子,因为只有光子才达到光速。)
我们认识世界,多借助视觉,如前所述,这是由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子作用而形成的影象,用于高能物理研究的大型仪器也是通过粒子进入胶体物质,由各种物理、化学作用产生轨迹,然后借光子之力,使我们看到。所以,人们日常和科学研究中最多地借助光子认识世界,那么我们的认识及科学研究是不是受光子的限制,是否粒子一旦超过了光速,就不与低于光速的粒子乃至光子有直接作用力,或者有某种作用力但产生的现象不能被光子表现出来,也因此不能被我们借助光子而发现?即超光速存在,只是不能被我们借助仪器而发现。
再来探讨一下感知和思维是什么: (1)如果是脑细胞内部组织的电子、化学运动,那么就可能研究出是脑细胞的哪种组织、什么结构产生和感知这种运动,因而能人工制造出这种组织和结构,从而模仿出感知和思维,即创造“机器制造的人”,这大概永远不能实现;还有刚死的人,其脑组织、细胞结构与活人没有区别,现代科学也足以让其血循环不停止,但还能让其恢复知觉与思维而不死吗?——没有先例;可见感知和思维并不仅仅是脑细胞的内部运动。还有,如果思维是脑细胞内的电磁运动,那么精密的电磁探测仪器有可能探测到思维运动,也可能用电磁场干扰、控制人的思维,但现代科学只能探测到由脑细胞整体活动有序或杂乱而表现出的不同脑电波,而不是由思维内容决定的电波,也不能用电磁场干扰、控制人的思维(如果可以控制,则不必有学校,机器就能把世界所有的正义、智慧一次飞快地灌输给人们,全世界人突然都变成品德高尚的绝顶天才)。
(2) 思维是光子运动吗?不论哪个频谱范围的光子,从无线电波到可见光、紫外线、 X光、γ射线,都能被现代科学仪器直接或间接地探测到,但至今没有仪器探测到思维的光运动,所以思维不应当是光子运动。
(3) 思维是脑细胞的化学作用吗?如果是,并且有适当的化学反应适应思维的速度和复杂性,那么记忆是以哪种化学物质和形态存储的、能否仿制这些保存记忆的化学物质,给人们食用,因而都成为不学而知的聪明人?
可见,在对思维的探讨中,现代科学只好承认思维是超越以上理、化运动的。那么是“生物运动”吧?生物运动也是由物质运动形成的,如果以上物质运动不能解释思维、感知,那么生物运动是什么?
现在,我们参考一位 UFO学者的假想,结合现代科学已有的发现,再做一次假想:物质以光速为界限,低光速的是我们所知的各种实态基本粒子,其运动规律符合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并且可以与能量互相转化;光速的只有光子一种,具有波粒二象性,即运动规律有物质与能量的双重特性,但没有静止质量;超光速的则超越了实态物质的运动规律,只具有能量、场的特性,其能量值为n*v*v(n为某种参数,例如低于光速时质量的某种函数;v为速度), 它与低光速、光速的物质以不同于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力而相互作用。
那么“统一场”,是否即是所有这三种速度的物质的“最基本粒子”?当然已不是实态粒子,而是一种能,统一场形成的物质,其速度以光速为界限而表现出以上三种物质状态,并且这三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化,而“统一场”在任何物质中都没有区别,总数也没有增加与减少。
思维是否即是超光速物质的有规律运动?远低于光速的物体运动符合牛顿力学理论,接近光速和光速的物体运动符合爱因斯坦相对论,而超光速物质运动的某些形式,即是感知和思维,其运动规律符合佛法中早已讲过的因果律。因仪器探测不到超光速物质,普通人心力有限、现代科学又过分迷信仪器的作用,所以普通人没有总结出因果律,自然也不易相信这个客观规律,虽然事实上任何平常人都逃不过这个规律。(正象古罗马教皇以平常人的知见理解《圣经》,因而错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不承认客观存在的地球环绕太阳转的事实,虽然教皇解脱不了这种事实形成的四季变化。)
(现代科学没有理由说物质的速度达不到光速,如果说根据相对论,物体速度越快,质量就越大,无限趋近光速时质量即趋近无限大,从而不可能达到光速,那么为什么某些粒子对撞、原子核外电子跃迁,都能产生光子?难道光子不是物质吗?可科学证明光子是波粒二象性的物质。科学更没有理由说超光速不存在,因为科学仪器都借助光子表现探测结果,如果超光速运动不产生可以通过光子表现的现象,即仪器探测不到相应的现象,科学不应当因此认为超光速不存在,如同人眼看不到空气,但不应当因此认为空气不存在。)
为什么现代科学和哲学不能彻底发现生命的运动规律?因为作为生命重要特征的感知和思维,是仪器探测不到的超光速物质运动,普通人的思维又因为没有达到相当程度的有序化而不易自己发现自己的规律,只有经禅定智慧的修习,才能渐渐发现,如同经合理的试验、仪器检测、推理,才能发现现代科学的定律。
现在能够知道,不可能依靠某种先进的仪器来净化人的心灵、开发卓越的智慧,因为一切仪器由低光速的物质组成,它不能探测、控制借以形成感知和思维的超光速物质。作为感知、思维的超光速物质,其运动象低光速、光速物质符合牛顿力学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一样,也有客观的规律,不过这种规律下的运动现象自然地由感知、思维来表现,即超光速物质运动规律即是我们的感知、思维本身的运动规律。现在我们就可以推想因果现象的道理:正象物体有惯性、物体低光速运动遵循力学三定律,您给物体一个速度,如果没有阻力的减速,这个物体即会永远以恒定速度运动下去,这是任何人改变不了的规律,类似的,我们的思维,以及思维统帅下的言行,如果种下某种因(如同物体受到向某个方向的作用力),就必定得到相应的果(如同物体因作用力产生加速度而有向一定方向运动的趋势,经一段时间加速就会向这个方向运动),这是作为思维本身的超光速物质特有的运动规律,同样是任何人改变不了的客观规律。由于超光速物质的运动已经表现为思维、感知本身,所以它所形成的运动现象是善、恶等思维特有的现象,这些现象的运动规律只能由思维自己,通过禅定、智慧的修习而发现和总结,而不能由我们普通的感知和思维常识来总结,正象粒子世界里,由物体运动表面现象不能发现惯性定律,经过深入地试验、研究、推理才发现一样。
可见,现代科学如果进一步发展,研究超光速现象,只好放弃仪器的帮助,由对超光速现象本身——感知、思维的研究开始,而且这种研究只能借助禅定、智慧修习这种方法;研究超光速现象是对感知、思维的研究,自然回避不了善、恶这些基本的感知、思维现象;科学家研究世界所得的理论,目的是让人们更真实地了解世界,然后改造、净化、美化世界,而对超光速现象(即感知、思维)研究所得的理论,必然用以指导改造、净化、美化超光速运动(即思维);所以,科学顶点理论的应用将是道德净化和升华,及对感知、思维本质的探索。(由此可见,佛陀直接告诉我们科学尚未发现的最究竟方法。)
现在总结一下以上假想:
感知、思维是超光速物质的某种运动现象,但不是超光速物质本身,而是超光速物质的运动形成的现象,是一种时刻在变化(生、住、异、灭)的假相,即感知、思维是幻象。
超光速物质本身,是由最基本的“统一场”形成,“统一场”不是粒子,而是能,“统一场”的某种组合,形成构成超光速、光速、低光速三种物质的“最基本粒子”,进而组成这三种物质,而“统一场”不可再分,也没有数量的概念,即“统一场”没有相对的事物、没有增加与减少的可能、没有不同的分别。我们把“统一场”简称为“能”,这个“能”指形成一切物质、能量的根源,不是指热能、电能等复合的能。
现在猜想:
众生的本源心性即是这种“能”。但众生迷失这种根本,错认这个“能”形成的“最基本粒子”组成的感知、思维、物质为真实,因而虚妄地由产生思维的超光速物质积聚为“自己的”第八识(阿赖耶识)。
组成第八识的物质仍带有各自运动的某种“惯性”或特征,即“因”,遇到外缘(各种事物组合成的现象)时,思维错认外缘为真,而引发或助长第八识中有相关特征物质的运动,即引起相应的感知、思维,进而驱动身体、语言等,然后造成的现象即是“果”,同时感知、思想错认这些思维、语言、身体的行动为真,相应的思想(超光速)物质又积聚到第八识,形成新的“因”。
超光速物质的某种运动,执着第八识积聚的物质为“我”,这种运动即是第七识。形成感知、思维的超光速运动,是第六识;对应眼、耳、鼻、舌、身感觉器官感知的超光速运动,是前五识。
世界种种事物、现象,以及我们的感知、思维,都是“能”形成的“最基本粒子”因各种偶然、必然的因素而组成的各种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运动,而不是“能”本身,这些物质和运动当然都不会永久保持各自的面目,都会因各种内、外因素作用而改变、消失、重新组合……,即都是缘起假象,而不是真实的“能”。
修人天福报者由思想的善力,即思想这种超光速运动的善的方向,遵循相应的客观规律而得人天福报,但思维仍是象普通人一样无序,只是善的思维占多数。
九次第定(世间四禅八定)引导感知、思维这种超光速运动有序化到相应的程度,但仍未认明事物、感知与思维的虚假。
小乘圣果认识到事物、感知、思维的虚假,但仍未证入最根本的“能”。
大乘圣果证入最根本的“能”,超越“最基本粒子”及其组成的一切物质、现象,因而彻见这一切事物、现象的真实。(如果曾发愿,则可以驾御愿力相应的事物、现象。)(下面的“事物”包括各种速度的物质及其运动,即低光速、光速的物质、运动,以及超光速物质运动形成的心识、思维等一切事物)这形成所有事物的“能”没有区别(无有异同);“能”超越了他所形成的超光速运动物质积聚成的八识(无我);一切心想、物质的体性是形成它们的“能”,而“能”超越一切心想、物质(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能”形成一切事物,而不是任何事物(体性本空);“能”形成一切事物而不依靠任何事物(无有安立);“能”形成所有事物(遍一切处);“能”形成一切事物却不随任何事物改变(无有变易);“能”形成一切事物却无一切事物之相(恒守本性);一切事物虽是虚幻之相,而由“能”形成(真空不空);“能”形成一切事物,这些事物由各种因缘而变化、转变,而“能”没有增加与减少(无有增减);心识、思想是由“能”形成,而任何心识、思想不是“能”(无相);一切作为是各种事物运动现象,而形成一切事物的“能”不是任何现象(无作);事物有净、垢之别,而形成事物的“能”没有不同(不垢不净)(例如低光速的脏的、净的物体都由相同的质子、中子、电子构成,何况最基本的“能”。)一切事物遵循因果规律变化,而形成事物的“能”没有变化(世谛言因果,第一义谛不可言因果)。
忏悔消业的道理:“因”是第八识中有相应特征或运动惯性的超光速物质,那么可以用内、外力改变其特征及运动方向或趋势,甚至转化成其它物质,所以将来遇到外缘也不会引发相应的运动,即不会产生“果”,这内、外力即是善念、忏悔念、念佛念、观罪性空之念等。
由此可见,我们要对自己负责,不要用恶的行为、语言、思想引发的不良思维物质积聚第八识,而要以纯善正法净化第八识,长久保持在人天善道,常修正法,直至心念纯一高能、证入究竟智慧。
有人问:既然第八识中的物质可以转变而消业,为何佛菩萨不用神通智慧为我们转变,从而轻易地消业,而能早证菩提呢?思维这种物质运动有思维特有的性质,即一旦运动,即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如果自己不澄清善恶、不改邪归正,佛菩萨在转化自己第八识的物质时,这些物质一有所动,即成了自己相应的思想本身,但如果自己仍固执错误思想,这种思想物质如何能改变成正确的呢!不是佛菩萨的力量不够大,而是这种物质运动就是你的心识、思想本身,要由你自己澄清和改正。邪门魔怪也不是有能力改变你的思维物质,只是如果你认邪为正,则邪门魔怪一引诱,你的思想物质运动与其有共同特征,你就习惯地发动错误思维运动,从而自己把自己的思维转邪;如果心正,任魔怪引诱,何关我事,我念纯正,心念、思维是自主,任何魔怪不能改变。所以,我们应当常观自心之过,恒以正法清净自心,这样,思维物质运动即与解脱正法相应,如此持续,必然解脱,终需自修自证,非任何外力可使自己证悟。
何为净宗的“信”,一心不乱的含义,如何念佛?思维既是超光速物质的运动,那么只要这种运动是纯一、高速的,即可以达到“一心”及“不乱”,纯一的运动不杂,属“一心”,高速的运动不易被一点点的外力所改变,属“不乱”。这种纯一和高速,即是忘掉其它感知和心念,清净一心地念佛、清净一心地念佛,把思维这种运动向纯一的念佛方向加速,直至速度非常高,则可以一念间与佛陀大愿相应,得生净土,如果速度足够高,可能发生质变的超越,而证入根本的“能”,即证悟本源自性。相反,如果在念佛之念以外夹杂祈求之念、夹杂外面有佛来加持自己之念,乃至夹杂外面有佛来接引自己之念,则此思维运动不纯一,一定加速很慢,甚至被夹杂之念加速到错误方向,而入邪途,所以念佛不需其它心,只需忘掉其它感知、心念,清净一心地念佛。
外道的心外求法、正确的自主思维、邪法的外力控制:如前所述,思维是属于自己的超光速运动,当然由自己驾御,即思想、发愿、选择都是自主的,只要自己心念正确,就能主动作正确的思想、发愿、选择;那些不愿自主,片面强调外力与“缘分”者,是错认“外力”与“缘分”为真,实是自己不清醒、不负责啊。
一切事物,都是各种物质及其运动,都是因缘幻现的假象,终归坏灭,而不是形成一切事物的不变的“能”,所以追求各种事物,而不寻找根本的“能”者,即是“外道”“心外求法”,所得的成果也终归坏灭,怎能与证入不变的根本之“能”而永不坏灭相比!所以追求本是幻化思维现象之神通者、迷信某“大师”之给弟子所“下”“”者、只求幻化事物之享用的求福者,……可知自己所求终是一场空,趁早不要再浪费心思。思维既然是自主的,就不需任何其它力量来控制,因为其它力量的控制不是自己的意愿、不能保证随自己的意愿而运动;由此可见,那些迷信邪法,在静坐中听随非自己的声音、非自己人的指挥者是太傻瓜、太危险、太邪魔了,其实不是邪魔之过,而是迷信邪法的人认邪为正之过,如果自己心清意正,怎会听信邪魔摆布!
神通的道理:在科学技术中,掌握了力学等相关理论技术,可以设计制造汽车,再掌握了空气动力学,可以制造飞机,又掌握了天体物理学等理论技术,可以制造宇宙飞船,现在掌握了粒子物理,可以制造核动力机器……。类似地,如果实证到思维最究竟的根源之“能”自然有思维所想象不到的最究竟的超能力和智慧。外道没有实证到究竟之“能”,而追求思维这种超光速运动的某些不平常运动,靠思维而有某些“神通”,终非究竟,必将随思维运动之变化而终归坏灭;更何况某些邪法由邪类生命暗中捣鬼,使迷信其法者暂时被误导有一些不平常的思维运动,即“神通”,一旦邪类生命逃跑,自己则失去任何“神通”,落得一场空。
粒子组成的物质和物体有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现象、粒子的聚合与衰变等运动类别,类似的,超光速运动也可能不只有感知、思维一种类别,也可能有记录宇宙一切行为(包括无机物质与生命,包括各种物化现象、语言、感知、思维等)这种运动类别,以及其它类别。所以,有天人为我们平常人所不能见到、有圣者能一念间遍知无量劫之事物等现象。
但佛陀早已在《法华经》中告诉我们:假使满无量世界皆为阿罗汉,尽无量劫思维推测,也不能测度到佛的智慧。所以我们凡夫更不能思维想象佛陀智慧。本文的设想仅是根据现代科学的发现,和一些推理、假想,来探讨一下从另一个角度认识佛法的可能性,以及现代科学的局限性,文中的所有假想和观点,仅是戏论,是抛出几个碎砖块,引出善知识的晶莹美玉。
愿各位净宗善知识驾御“心识、思维”超光速运动直奔净土,宗下善知识直证究竟之“能”。
南无阿弥陀佛!
----------------------------------------
原作者声明:文中的假想仅是探讨,不是结论,请您不要以之为完全正确,特别是关于正见、本源心性、缘起性空的观点,以及实修方法,请以大乘了义经的论述为唯一正确。并牢记究竟实证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是我们凡夫思维、总结、灭除一切意识等方法所能达到,实修方法请详阅《楞严经》、《华严经》、《坛经》、《阿弥陀经》等大乘了义经。
-----
一个学物理的人对佛教的认识
作者:科学易 文章来源:本站 点击数:895 更新时间:2006-5-2
紫虚居士
〖壹、前言〗
我是个学物理科班出身的,目前在某研究机构任职研究员,从事先端科技的研究,业余研究佛学,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是观世音菩萨的绝对忠诚的信徒。有些亲戚说:「读书读到博士的人,还那么迷信,是不是头脑有些阿达!」对这些亲戚们我「无话可说」,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除了介绍佛教一些知识外,主要是要告诉大家佛教决非迷信的宗教,有人问我信佛教的理由是什么,我只告诉他「我是从事实验研究工作,若佛教的修行不能给我一些东西,我是决不会相信佛教的!」佛教修行中的体认,就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能也不方便告诉他人,当然也有一些实际的效应。
我学佛的心路历程已相当久,多年以来我对周遭的很多问题都充满疑问,包括:人到底是像机器那样,还是尚有灵魂?人是怎么出生的?死了以后又去那里?有没有来生?我们的宇宙是怎么样的状况?有多大?物质不断分割到基本粒子后,还会变成什么?基本粒子是不是还可再分割下去?我们所认识的森罗万象到底是唯心的、或唯物的、或者是心物二元的?花开花落,人的青春转眼消逝,人生要怎么过日子,对人生要抱持什么态度才正确?有很多很多的问题一直困扰著我,求学时代就不断看各种书籍以期能得到答案,那时想法是宇宙间各种问题都可用物理来解决,但到现在看来这是不可能的。对周遭各现象的无常感,使我由青春期开始就对人生抱持著悲观的态度,尤其每当秋风吹起,心里就有些伤感,总觉得生命离终点又近了,火红的落日也给我同样的感觉,记得有一次登玉山,到达排云山庄,恰巧是落日余晖的时候,那时内心的感伤到现在还留在心上。年纪稍长,对人事之间的一些起浮升降,对一些长辈的过世,对一些友人在壮年时期就离开人间的惨事更是感触良多。似乎任何人,不论富贵贫贱,有钱没钱,每个人都经历大致相同的过程:出生、成长、谈恋爱、结婚、生子到生病死亡,人一生就像走马灯转个不停,劳碌奔波,心力俱疲,而最后什么也带不走。这就是未学佛之前我的人生观,是相当悲观的。
也许我运气不错,或是佛菩萨的慈悲,大约十五、六年前,我想经由静坐方式来使身体健康,读书做事更有效率,于是看一些有关静坐方面的书籍,也看到一些念佛与禅坐方面的资料,我就开始静坐念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也开始接近佛教一些书籍,这才发现佛教相当科学,此后多年我不再看文学、哲学方面的书,有空闲就看佛教的书,几年下来在修行上也有点体认,最近几年,我已完全摆脱过去心?的困境,夜晚偶有所梦,但梦境也不同往日,目前我已体认到「随缘度日」的真正意义,现在生活比以前更忙碌,但心中踏实无碍,对做事我抱的态度是:「很多事值得去做,但终究是空的」,这就是行菩萨道。如此,人生就不会烦恼,生活就不会消极。
本文是个人学佛的一些心得,也许不太成熟,但对一些与我一样的所谓知识份子(对不起,先自抬身价!)也许有些帮助,假如他们也长期在找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的话。在本文中将介绍佛教对物质、人类、轮回、宇宙等问题的一些看法,也介绍科学上在这些问题上的发现与看法。此外也介绍一些佛教的基本概念,最后介绍我所粗浅认识的一些修行方法及有关的问题。贰、佛教对物质世界的看法
〖贰、佛教对物质世界的看法〗
楞严经中,佛教对物质的起源与结构有很精采的说明。楞严经卷三,佛说:「汝(指阿难尊者)观地性,□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析彼极微,色边际相,七分所成。更析邻虚,即实空性。阿难,若此邻虚,析成虚空,当知虚空出生色相……。」佛把物质分成微尘,再细分变成「邻虚尘」,这是很小、接近虚无的尘。它的结构是「色边际相,七分所成」,佛是告诉我们,物质状态的细小邻虚尘,再分下去就变成同时含有物质与虚空性质的东西,最后就是虚空而已。也就是由虚空产生有色相的半实半空的东西,然后再生出物质。本师佛在说法那时候科学上还没有原子、分子、质子、中子、电子、夸克等名词,所以他只有以「邻虚尘」「色边际相」等名词来表示。佛的表示方法在当时实在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他对物质组成的说法到今天才被科学逐渐证实。近代科学研究的结果,知道物质可由大往小不断细分,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与电子组成,……一路分析下去,目前最基本的物质组成单位是轻子(Lepton)与光子,以及组成强子(hadron)的夸克(Quark),还有这些基本粒子的反粒子。这些轻子、光子与夸克的重要性质有:静止质量、电量与自旋量(SPIN)及空间大小。轻子包括电子、微中子及渺子(Muon),目前尚不知其体积有多大,也不知其内部有什么结构,但有微小的静止质量与自旋量,有些带有电量,有些则呈中性,在佛教看来,自旋量是动的能量,与佛家所说的「火大」有关(注:佛家认为物质世界的组成要素是地、水、火、风四大,「地大」表坚固之性,「水大」表□性,「火大」表暖性、能量,「风大」表移动性。若再加上「无碍」的「空大」则称「五大」,五大是「非情」世界组成的要素,若再包括「认知」作用的「识大」则成「六大」,六大是有情与非情世界组成之要素),体积大小并没有坚、湿、暖动之性,故体积只是虚空的性质而已。质量有「质碍」性质,应属地大,至于另一个重要性质是电量。所有分子、原子皆不离电量,但电量看不出属于那一大。电子在科学上观察,它有自旋、质量与电量,因此,它具有火、地、空三大及电荷,而光子没有质量,也没有电量,故只有火大、空大而已,目前科学界对物质的定义似乎是取决于「地大」,也就是要在静止时有质量才算。若如此,那么光子及夸克就不是物质,而只是虚空的一些特有性质而已。科学家把空间的性质以体积、自旋等来表示。目前已发现在质子与氘原子之间就有200多种不同静止质量与自旋量的小粒子存在,而在轻子与质子之间亦有多种介子(Meson)存在,这些不同粒子在佛教看来,就是各种「色边际相」,含有不同份量的虚空性质所成,在楞严经中,本师佛并未详列目前科学上找到的各种粒子,只是例举一种「色边际相,七分所成」做为说明而已。科学家以自旋,体积、能量、质量等来表示粒子的性质,而佛家则以地、水、火、风、空的性质来说明,似乎这两者有一致性。皆可说明物质与虚空的特质。目前科学家尚不知夸克、微中子等的来源是什么,但本师佛早就告诉我们,它们来自虚空,一切色相皆虚空所出,而佛更进一步指出,虚空由「自性」所生。自性是无法用科学方法知道的,凡可言说皆非自性。看楞严经这一段说法,试看当今何种宗教有如佛教的精辟见解。
〖参、佛教对有情生命的看法〗
佛教把有意识的生命称为「有情」,如人、狗、鬼、神等皆是,佛教认为其组成要素:除地、水、火、风、空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识」,即有知觉与认知的功用。这些有知觉的(活的)识是源于自性,由于作用不同可分为眼、耳、鼻、舌、身、意、末那及阿赖耶共八识,由于有前六识(即眼、耳、鼻、舌、身、意)人才能有看、听、嗅、味、触、知的功用。有「末那识」人的生命才有动的感觉,有阿赖耶识人的一切身心活动才有记录之处,人(及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的作为(称为「业」)就存在阿赖耶识中轮回转世,人的潜意识就是末那识与阿赖耶识所造成的。在增一阿含经卷十二三宝品「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因缘识来受胎,云何为三,于是,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处与共止宿,然若复外识应来报,便不成胎,……」这段话说明受胎要有「识」前来参与才可。此识在天主教就是灵魂,只是天主教不讲轮回转世,佛教称这种前来参与受胎的识叫「中阴身」,这种神识是非物质的众生,它有生灭、有我相、有形体,其特性会随时间或作为而改变,天主教讲的灵魂是不生灭、不改变、有习气(如博爱等)、有我相、有分别的。佛教讲的自性是无所不在,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无分别、无形相、不生不灭、不可被知(但可被「悟」),这三种名词(即自性,灵魂与神识)函意不同,佛教认为凡所有相皆虚妄,虚妄则会变,灵魂既有相,当然是会改变,不会永久不变。
佛教把有情依其心态之不同而区分为「十界」,即佛、菩萨、声闻、缘觉、天、阿修罗、人、畜生、鬼与地狱。前四种为圣道,是不轮回的,而后六种称为六道众生,是要轮回的,轮回的意思是在这六种状态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这一道死了以后生到那一道?那要看心的状态而定,心接近那一道,死了以后自然就会投生到那一道,这种力量叫「业力」。声闻与缘觉一般称之为罗汉,「天」道由于心的状况不同又分为很多种,有欲界、色界、无色界很多种天,诸天有天众与天王,很多天王本身已不再轮回,也就是其修为己在天道之上,但天众是在轮回之列。人间的众生修福德,行布施、孝行、忠义等,死后有可能投生到天道。阿修罗是有天的福报,但缺乏天的德性,它与天道众生一样具有神通,但阿修罗的特质是「慎恨」心很重,故凶猛好斗,人若行布施为善,但若「镇恨」心重,则死后可能生阿修罗道中。虽然佛教把有情分为十界,其实心的状态是「连续的」,例如最下等的人与最上等的畜生之间的差别是很小的。
我们再看看近代科学家对人体中有非物质存在的看法如何?1963年英国诺贝尔医学奖得主艾克里爵士在其论文中说「神经细胞彼此之间有无形的物质沟通。」「人体内有一个『非物质』的思想与识力的我,那就是在胚胎期进入人体大脑,施予推动控制大脑……,使其细胞工作,此种非物质的「识我」在肉体大脑死后仍然存在,并有「生命」活动形态,可以永生不灭。」*除了永生不灭四个字函意不明(他所指应该是不会像肉体般会生病死亡)外,其所言与佛教所说的「识」的观念类似。我们相信对轮回转世与神识等问题,科学界总有一天会清楚,除了艾克里博士,近代科学家认同人体中有神识存在的人很多,在此不多例举。
*(这段文字录自冯冯所著《太空科学核子物理学与佛理的印证》)
〖肆、佛教所认识的宇宙〗
佛教对宇宙及其中诸现象的描述大多在小乘经典,如阿含经之中,大乘经典在华严经中亦有一些,其他的经典较少描述,主要原因是大乘行者认为对物质世界之了解并无助于「开悟见性」,且「诸法唯心造」,大乘佛教主要教人「制心」,对物质世界并没有用太多时间去了解,他们认为一旦开悟见性宇宙就自然真相大白,今将佛经中有关宇宙之情况概述于下:
一、对宇宙大小与其中之情况的描述,让我们先看下列的资料:
(一)大般若经初品放光说:「世尊从三昧起,以天眼观世界……出大光明,遍照三千世界,从三大千世界,遍照东方如?河沙等诸世界,南、西、北、四维,上下亦复如是……」。(二)大般若经初品现身说:「……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及十万如?河沙等诸佛世界亦皆如是……」(三)阿含经中的起世经:「……如一日月所行之处,照四天下,如是等类,四天世界,有千日月所照之处,此则名为一千世界,诸比丘,千世界中,千月千日,千须弥山王,……千三十三天,千夜摩天……,此千世界,犹如周罗,名小千界。诸比丘,你所周罗一千世界是名称二中千世界。如此称二中千世界,以为一数,复满千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诸比丘,上三千大千世界,同时成立,同时成已而复散坏,同时坏已而复还立,同时立已而得安住,如是世界,周遍烧已名为散坏,周遍起已,名为成立,周遍住已,名为安住,是为无畏一佛刹土……」(四)阿含经的大楼炭经卷一阎浮利品第一:「……如一日月,旋照四天下时,尔所四千天下四界,有千日月,有千须弥山,有四千天下,四千大海水,四千大龙宫,四千大恶道,四千大金翅鸟,四千恶道,七千种大树,八千种大山,万种种大犁尼,是名一小千世界,……是名三千世界,悉烧成坏,是为一佛刹。」(五)阿含经:「佛告诸比丘……,有众生二足,四足,众多足者,有色、无色、有想、无想……。」(六)华严经:「世界之初,先成虚空,再成无色界,次成色界,再次成欲界。」由第(一)项资料,可以看出,佛教对宇宙的认识主要来自本师释迦佛的天眼所见,本师佛由地球(应该说他在印度)向上下四方观察,发现除了我们所在的「三千大千世界」外,东西南北上下各方还有无数的这种世界。由资料(三)可看出佛由地球向外看,先看日、月,还有其中的一些「天」界,称为一小世界,1000个日、月及诸天,形成一个小千世界,此中有大约1000个太阳,他也看到这些千个日、月像「周罗」一样的排列,周罗圆盘状的碟子。佛又看到小千世界,也如周罗排列成「中千世界」,此中有100000个太阳,1000个中千世界亦呈周罗状排列,称为三千大千世界,此中约有1000000000个太阳,此三千大千世界名为一「佛刹」,宇宙间有无数多的「佛刹」。就我们今日对宇宙的观察(利用大型望远镜,分析光谱等方法)所了解,我们所在的本星系一般称云河),其形状类似圆盘,厚度6000光年(约60000000000000000公里),直径10万光年(约1000000000000000000公里),太阳离盘心约三万光年(偏北),此中约有1000亿(即100000000000个)个太阳(即?星),而我们所了解,与我们有「因果」关联的宇宙(即假设宇宙有起始、有寿命),其年龄约150亿年(此中,地球年龄约46亿年),因此,宇宙之直径约有100000000000000000000公里以上(有估计到103500公分以上!)而在宇宙中有很多的类似本星系存在,这些物质(星云等)有些呈图盘状,有些呈螺旋状。除了我们「大略知道」的宇宙外,与我们「无因果」关系的宇宙可能更大。
比较佛经中本师佛用天眼所看到物质宇宙的情况与今日科学家所观测推知的宇宙,最重要的相同处是有「周罗」状的物质分布。佛也看出有各种世界,这些世界的结构类似今日所知星系的结构。若以109个星球为构成一个三千大千世界,则此三千大千世界类似我们的本星系,而宇宙有无限多相似本星系的物质存在。
由资料(四)可看出,佛经说宇宙中存在的东西很多,有日、月、山、海水、树、乌……等,还有精神境界的各种「天」,生物有二足、四足、多足、各种不同形状,有颜色、无颜色、有思想的、没有思想的……!
由资料(三)也看出,此三千大千世界,「同时」成立,经成住坏空,周而复始,科学家目前对我们这个宇宙形成的原因,大多认为是由一个密度、温度很高(体积小到约lO公分,温度达103度K)的微小粒子「爆炸」而成,也许经过很长时间(目前尚不知)的扩张(目前已证实宇宙在膨胀之中)后,再度「缩收」成小体积、高温度的粒子,一切又消失化为乌有,然后再爆炸、扩张,产生物质宇宙,形成生命……如此周而复始。佛说的「同时」成立,和目前已证实宇宙是均匀与均向(uniform与isotropic)的性质,有相关之处。目前很多证据(例如测量远处星球间的相对速度、测量微波背景辐射)显示,我们的宇宙当初「爆炸」时是到处「同时」爆炸,不像一般有「中心点」的爆炸。也就是不论在宇宙任何地方观察,星球间的相对速度都相等,也都是观察到宇宙向外膨胀。由于目前科学对遥远的星系尚无法很清楚的观察,对物质宇宙的详情亦尚不清楚,但初步的这些数据,似乎与佛教所观察的宇宙很接近,这不是天主教或其他宗教所可比的。
本师佛所观察到其他星系有类似地球的生物(如大树、鸟、水等),目前科学尚未证实,但远红外线测量的结果显示,宇宙间有很多类似地球条件的行星存在,因此,就有可能有相同于地球上的生物存在。至于佛所说的那些「天」界则是精神界的众生,我们人类是无法看得到的(除了极少数有超能力或修行有神通的人可以看到一些)。科学仪器目前也无法知道这些精神世界。佛教的宇宙中还有一些佛菩萨的「净土」,如西方极乐世界或东方药师世界,这些净土是佛菩萨的「心力」所成的精神世界(在名色层次上),提供给一些有缘的众生居住。
对于宇宙间是否有生命存在的问题,苏联著名天文学家(1960年)BorisVorontsov Veliallno 宣布其发现(也许是一些科学现象统计推论):「在此宇宙中有很多星球上居住著有智慧理性的天人,此种星球之数目不少于l亿个之多」,一亿个就是108个,而佛所说三千大千世界估计有109个?星及行星,其上皆有生命,与此天文学家的估计也相吻合。苏联化学家NikolotElirov说:「各不同星球环境的居住者,各有其适应能力,其形态与构成各不相同,未必与我们人类的肉体为准。」这些说法与佛经的说法相当接近。
佛经还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起世经说:「……彼梵世中,有一梵王,威力最强,无能降者,统摄千梵自在王领,云耳我能作、能化、能幻,云我如父,于诸事中自作如是乔大语言……」,这个有能力很自大的梵王,就说他能作世间,能化世间,说他自己像「父」一样!但实际他离佛的境界尚远!
二、宇宙间众生发生的次第(先后)
今日科学家尚不知宇宙间众生的情况,当然亦谈不上研究发生的程序问题,唯有进化论解释地球上发现的口古生物的发生程序。佛教的论点与进化论亦相吻合,这点容有机会再说。佛教对宙间众生发生的次第有如此说:
华严经:「世界之初先成虚空,次成无色界,再成色界,再次成欲界。」佛教常讲「空」,但此「空」(如色不异空,色即是空)并不是「虚空」,佛教的「空」是指「如来藏」或「自性」,是一种「绝对的境界」,而「虚空」是「因色而有」的相对境界,佛教认为世界、众生皆源于宇宙之本体(即自性),虚空亦不例外,由自性起「无明」(即微小的执著)然后就先有「虚空」(因分别而有),然后再生出结构简单(也就是执著很小,业力很轻的)的无色界众生,这些众生没有颜色或物质,只有「意念」(也就是由「识」形成的生命),我们人类若禅定修得很好,到达「空定」,死后就可能生到这种天界。执著稍深一点就有色界众生出现,这些众生只有色相,但没有淫、食二欲,在人间修禅定到四禅天以下,死后会生到色界诸天。梵天就是色界的初禅天。执著、业力再大的众生就出生在欲界,欲界天的众生有食欲、淫欲与睡眠,此界有精神境界的欲界六天(即四天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乐变化天与他自在天),有物质界与神识合一的「人」与「畜生」,亦有很苦的「恶鬼」与「地狱」道众生。这一些不同境界的众生是因为「心的状态不同」而产生的。以上是就大乘佛教的「心」的观点来说众生的起生次第,而小乘的阿含经就以较「实际」的观点来说,如起世经:「世间转已,如是成时,诸众生等,多得生于光音天上,是诸众生生彼天时,喜悦为食,自然光明,又有神通,飞行自在,寿命久远……,尔时世间转坏已成,空无有物,诸梵宫中,未有众生,光音天上,福业尽者,乃从下生梵宫殿中,不从胎生,自然化生」,这段说明福业尽的诸众生会由较高的天界下生到较低的天界。当然也暗示著会下生到更低的欲界,如人、畜等。
三、地球与人类的起源
对于人类如何生起,大楼炭经天地成品:「佛告比丘,天地破坏,更始成后,人皆在第十五阿卫货罗天上,其天上人,以好喜作食,各有光明神足,其寿甚久远……,彼天人福德薄禄,命欲尽者,从阿卫货楼天上,来下游此间地,……取地味而食之,人食地味之后,身即□坚……亡失光明神足不能复飞天上……」这段话说明人类最早是由飞行自在身体光明的天界众生,因福报尽、业报重,贪食地味,因此身体变粗重,无法重回天上,就生在地球,但佛并没有说明这些天人到地球后变成什么模样。当时天人们只是变成合于地球生存条件的生物,后因地球生存条件不断改变,天人们就制做复杂的「基因」(在生物的细胞内)来记录其生存环境与生物体结构的关系,藉此记录的资料,「神识」就制造出最适合其生存环境的生物体,经过漫长时间的改变而才有今日的人类。这种说词与进化论的观点是相同的(注:地球的年龄由科学方法估计约四十六亿年,三十五亿午前出现单细胞生物,十亿年前开始出现有性生殖,七点五亿年前有多细胞植物出现,较复杂的动物如虾等出现时间约在三亿年以前。约5000万年前开始有灵长目动物,到2000万年前出现猿类,而直立的猿人约出现在500万年前,周口店的猿人出现在150万年前.而10万年前开始有农耕生活,约五万年前才有今日的文明)
对于地球当初的情况,起世经亦描述:「复次比丘……当于如是三摩耶时,此大地上出生地肥,周遍凝住,……如有人熟煎乳汁,其上便有薄膜停住,亦如水膜停住水上……」,佛所说的「地肥」有点类似火山的岩浆,慢慢凝固后形成陆地就像水膜停在水上。佛又说:「诸比丘复于此时,此大地上所生地肥,凝然停住,渐如乳酪,成就生酥,有如等是形色相貌,其味甘美,犹如上蜜,尔时众生……取此地味,食之不已,其身渐渐涩恶,皮肤颜色浊暗,形貌改异,无复光明,亦不能飞行虚空,以地肥故,神通没灭……」。这段话叙说业报较重的天人看地球初期的感觉(注:其感觉和我们不同),认为地球是甘美的食物,贪食著相就成为生物了。
伍、佛教的基本概念
(一)平等观:
佛教认为每一个众生皆有不可分别的「自性」(或称佛性),只是因为自无始以来个人所作的业不同,心的状态不同,因此形成外表不同的生命现象,但众生皆有相同平等不二的体性,皆可经由修道的方法而「返归」到自性去,每个众生皆可「见性成佛」,佛教不认为有一个至高无上而且是「唯一」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只是宇宙中无数的佛之一而已,很多人误会释迦牟尼佛所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就以为他说他自己是唯一无二的教主,那就错了!丁.唯我独尊的我是「心」,是「真心」的意思,他的意思是说世间之一切,其至高无上者只是真心而已。我们尊称释迦牟尼佛为教主,只是因为他把佛法传给我们,但他不是「唯一」的「至高无上」者,也不是「无所不能」者。这种平等观念与一般宗教的观念不相同。佛教的平等观念不但用于人之间,且用于所有有情众生,包括人、畜、鬼、天……之间,在修行上也很重要,若无法作到平等无分别,那是无法开悟见性的。这种平等的观念更引申为「诸法平等」,一切森罗万相看起来参差不齐,而实际皆源于平等不二的体性。要注意的是这种众生平等、诸法平等是指在本体上说的,在众生位或在相上,那是不会平等的,诸众生因业力之不同,而果报不同,在相位或众生位上看是众生不平等,诸相不平等,由于众生不了知体相不二,才会有这种不平等的感觉,对悟者而言,是众生平等,诸法平等。
(二)无常观:
佛教的无常观是源于其对世间诸现象的观察所得,世间之一切现象,小到人的心念,过去、现在、未来一闪即逝,人的心念变化是快速无常,再看人的一生历程,由出生、成长、老病到死亡,人的外表与内心都在不断变化,迅速无常,转眼成空。其他如花开花谢,人世的苍海桑田,那一件事能永久不变,这种对人生诸现象的一无常感觉,很多人身在其中而不自觉,原因是世间的人大多活在名、利、权势、爱情、亲情之中,而且年青体壮,并没有感觉到这些无常的变化,大多数人也很少想到自己的「打拼」到底是为什么?但也有人察觉到生命无常短暂,于是就来个「今朝有酒今朝醉」,也有人「念天地之悠悠而凄然泪下」,一副悲伤可怜之相,这些想法与做法就是一般所谓「悲观的的人生观」,也有人认为自己努力为子孙(也有人宣称自己的作为是为人类)的幸福,自己也可以活得很愉快,有「现在」也有「前途」,生命应该是「乐观」的。但佛教的观察更为深入,佛教告诉我们,不论「悲」或「乐」,但都是「无常」的,不要执著这些悲乐无常的现象。要开放自己的心,离开这些无常现象的束缚。由于这「无常」的结果,有「生老病死」,有「成、住、坏、空」诸相发生,于是佛教观察到人生有八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说「四大苦空」、「世间无常」,要人「放下」,于是佛教被认为是「消极悲观」的宗教,其实这是一般人的误解,世间无常是佛教观察到的「事实」,人生八苦与四大苦空亦皆理智观察的事实,与积极、消极、乐观、悲观全无关系,对这种无常的现象抱持如何的看法与做法才会有乐观悲观等的问题。佛教要我们以理智认清这些苦空无常的现象是「事实」,但这是你因「身在此中」的结果,当你经过一番修行后得开悟解脱,你就发现这世间森罗万相只是一些「相」,既是相当然会变化不定,但「体性」没有变,你可以「证悟」到自己的体性不变,也可以「证悟」到这些相是由「性」所生,到此境界则世间的一切在你掌握中,你得以自在无碍,不被无常引起的相所苦恼,那?有什么生老病死,那?有什么花开花落,你是「老神在在」,你变什么老身清楚得很。佛教告诉我们,不但人生现象无常,宇宙诸相也是无常的,天文学上所发现超新星(Supernovas)(目前已发现的有1054年的中国超新星,1572年泰谷超新星,1604年,1987年均有发现)就是星球大爆炸的结果,也就是说星球的现象也是无常的,太阳不是永远是那样,这是大家所知道的。
(三)轮回观:
佛教的轮回观认为有情众生概略可分为六道,所以有不同状况的六道众生是因为心的状况不同之故,心的状况都是众生自己的做为(包括身体的行为,嘴巴的言说与思考)所造成的,心的条件适合某一道,自然就会出生到该道去,各道本身心的状态也不一样,有高下之分,有情众生就在各道之间进进出出,生生死死,就如同作梦一样。有关轮回转世的报导很多,有人研究由催眠之中,慢慢由现在往幼年催去,再往前催到出生时,然后再往前生去找。这种叫「前世催眠法」,听说被催眠者在回到前世之前会经历一段「光明期」,有人见白光,亦有人见红光或金光等,经历「光明期」后,被催者才能被引导到前世中,说出他的身世,据说用这种方法有人说出前世后,再去查证,发现确有其事,但大多是「无法查证」,我相信这是人自己业障太深,催眠后现出各种幻相之故。在佛教中要知道人的前世并不难,很多修行者修得「宿命通」之后,就一切清楚了。对于轮回转世之问题,目前国外已有很多人在从事研究,相信快会清楚而确信是真实的事情。有一件事情也许与前世(也许很多世)有关,那就是一些奇怪的梦,我们有时会做一些很特殊的梦,好像连续好多次梦到去一个地方,觉得那么熟悉,但这一生却没有去过,相信很多人做过这一类的梦。佛教认为梦有些与潜意识有关,而潜意识就记录很多前世的事情。
(四)慈悲观:
慈是给乐、悲是拔苦,佛教给乐技苦的对象不只是人类,亦包含人以外的生命,如猫、狗、鬼、神等,因此佛教有「超度」之行为。佛教的慈悲是对所有众生皆无分别的大爱,不求回报,没有任何条件。主要原因是佛教认为所有众生皆源于法性,所有众生皆有无法分别的自性,这种「一体感」形成佛教「同体大悲」的观念,认为「众生病亦是我病」。此外由于轮回观的关系,众生从无始以来,都经历无限多次的轮回转世,由于次数太多,众生之相互间都有过亲密的关系(也许你家养的狗在10世以前是你亲爱的太太呢!),而且众生生命之得以维持,在今生也是很多其他众生所给你的(例如:你吃的肉就是其他众生的肉),你的一切都与其他众生有关,今生如此,前世亦是如此,只是众生因心有障碍(佛教称「业障」)以致无法得知过去生的事情,也因此无法了知众生间亲密相依的关系,基于这种众生间过去、现在、未来的亲密相依之关系,佛教讲「无缘大慈」,也就是不论众生与你今生是否有缘,是否今生与你有关系,但你对他的慈悲是一样的,慈悲是佛教修行者的基础,也是成佛的根基。世人的爱是有条件的,有限制的(例如男女之爱),皆有「所得」、「欲得」、「取、有」等,这与慈悲还有相当距离,但不可否认没有爱心也就没有慈悲。把爱心有限制、自私的部份去除就「接近」慈悲。但真正的「慈悲心」那要「开悟」后才会生出来的,佛教之所以不「杀生」主要原因是慈悲心之故。「杀生」是「故意」去杀害其他的生命,是「有心」的杀害生命才算,不如或无心的伤害不算杀生,植物在佛教认为是不具「生命」,目前有人实验说植物会有喜怒的感觉,但也许是寄生其上的一些精灵所致,科学并无法证明植物那些有「觉知」的现象来自何处。佛教徒不论吃植物或动物,都要伤害到很多无辜的生命,那是为了生存不得已的事,应该心存抱歉、感激之念。不可以贪图口味,与一些不该吃的去吃,或大言不惭认为「所有可以吃的都是给人吃的」,这就是佛教在慈悲观之下对吃食的观念。基督教的博爱似乎只对人类,与慈悲在层次上还有相当距离。它以人为本,把人自己视为至高无上。佛教之提倡自我克制的生活(但不是反对生存),一就是要人尽量减少自己消费,减少杀生的机会(不论你吃素、吃荤、杀生是少不了的,植物上也有许多虫!),物质生活简单化既可节省开支、减低垃圾、减少能源消耗,应该是今日人类要在世界上生存的不二法门。
(五)佛教的修行方法
佛教徒修行的目的是要返回自性领域,要「见性成佛」,要入解脱门,开悟见性,得到大能力后再重返世间(或称出菩提路),修成各种报身、化身,甚至建立报土、化土以普度世间众生,这种由凡夫经修行开悟后再返回世间度生的过程一般要相当长久,也要有高明的师父指导才较可行。
佛教徒修行的程序可分为学、修、悟、行、得五个阶段,经此五个阶段才有可能达福慧两足尊的佛果。学佛是初步,以信为最重要,最初的发心要正确,若发心不正,为贪图神通等,则很有可能落入魔道或外道,若发心只为自行解脱,则其最后结果只是修成一个有慧无福的罗汉而已。唯有发菩提心,为广大众生的苦难而修行才有可能成大菩萨或佛,如地藏菩萨当初就发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终于成为名号响亮的大菩萨。学佛初步是看佛书、看资料,了解佛学的内容,以增加信心,当然有很多学佛的人,开始由于某种「神秘经验」而信佛的,但这要有好的机缘。最好是开始有高明的师父或大善知识,能依个人的根器授与最适当的方法,然后依法修行,修行中也许会因为个人的业障(即潜意识问题)或过去因果所致而出现各种障碍,这时就有赖师父的化解开导,否则会有困难。高明的师父还会协助弟子加速消除潜意识障碍,以减短修行的时间。当业障与内心各种认定(佛家称执著或各种相)完全破除后修行者就会「开悟」,一旦开悟就如人大梦清醒,一切了然清楚,这时就「转识成智」,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达「十方圆明」的妙境,得一智慧,了知「诸法唯」的心的真义,也知什么叫「色空不异」,这不是我们凡夫由字面上的意义可以知道的。当你开悟后,你就可摆脱三界的束缚,可得大自在,永不轮回,这时有渡生大愿的菩萨行者并不住于此境界,还要继续修出世间的方法以修成有大能的报身或化身,来渡迷界的众生,解除众生的痛苦,这是悟后的行道期,这段时间也许历千百万亿年也说不定,这期间还是有各种考验存在,菩萨行者必须有极大的渡生愿力与不移的定力才能达成福慧具足的佛果,这是所谓的「得」,其实并没有什么可得,佛果现成,得而无得名为得。开悟后若愿力定力不坚亦有落入魔道的可能。故有师父长期的引导最为重要。师父就像时空无尽的海中的明灯,在长年无尽期的行道途中,这个明灯是很重要的。
佛性是众生本有的,无须修无须证,但为什么本师佛要用那么多时间,开示那么多方法,苦口婆心希望众生能入佛知见,众生的问题到底在那里?这是「众生的秘密」,唯佛能知,我个人修为有限,只能就个人所知表达一些浅薄的看法而已。我认为最主要的问题是众生无限长久以来存在内心深处的一些「认定」、「执著」,一些根深蒂固的相在作祟,这些佛家称为「业障」,也就是心中的垃圾,垃圾不清,那有乾净的「心地」,这些业障随众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不断轮回转世,于是各种认定不断增多,障上加障,更加深厚坚固,虽有人苦口婆心告诉他你「自心是佛」,但他坚执自己的认定,决不认同,就是表面相信(也就是意识上认同),但其内心潜意识还是不相信,人若能立刻放下内心的认定,当下信受自心是佛,那就当下开悟,这话很多人在说,也很多人想要立刻开悟,但做起来可不容易,大概要像六祖慧能大师才能有这种根器。一般人还是老老实实依法修行、扫除垃圾吧。
学佛修行既是要抛开心中的认定,就要「制心」「修心」,那一定要了解心的作用,了解问题在那?,否则盲修瞎练,害人害己。就让我们由科学与佛学上先来看他们对心是怎么说的。我们通常讲心是指我们经常用以认知事物的心。科学上认知的过程有赖于感官、神经与大脑,以耳朵的听觉为例,耳朵是个声音的侦测器,其结构是属于物理的范畴,它有很多极为精巧的细弦结构,可以响应声音中各种不同的频率,并产生信号,经过传导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接受刺激就产生听觉,科学上目前所知就如此简单而已。但「谁」在判别声音的大小与意义,科学家也有两派不同的说词,其一是完全机械论者,他们认为声音的意义与大小只是大脑中分子排列不同而已,另一派学者认为脑中有「非物质」的柬西在判别声音讯号的意义,但目前因无法观测到此「非物质」的东西,故亦无证据。其他各种认知如视觉、味觉、嗅觉、触觉、知觉的情况也大概是如此,科学上并不很清楚。对于梦,科学家目前不知如何解释,只知道也许和潜意识有关,二十世纪有「改梦学」(Lu-cid dreaming)出现,心理学家发现,先了解人的梦境,再设法改变他的梦境,这样可用以治疗某些心理疾病,他们也逐渐了解:潜意识与梦有关及潜意识在不如不觉中会影响个人的行为。科学上目前还是不能解释一些已知的「超心理」现象,如气功、灵魂、超能力等现象,这些问题,佛家早就完全清楚,让我们看看佛家是怎么说的。
佛教认为人的结构有三部份,也就是肉身、气身与精神身三者,肉身与物理、生物现象有关,气身就是气脉,气功的来源,而精神身与八识有关,此三者密不可分,任何一部份出问题人就会生病。人的感觉器官有六根(即眼睛、耳朵、鼻子、舌头、身体及大脑六种肉体器官),各根有自己的「识」,称为六识,在眼有眼识,……在大脑有意识,在空间上,根与识是一起的,传导神经属意识范筹,这些识主司见、闻、嗅、尝、触与知的功能,其中以第六识(即意识)最重要,它综合判别各识过来的意义,再采用第七识与第八识的参考资料后,最后才经由意根下令给其他五根作反应的动作。例如:眼识传来一个红色的圆型东西,而耳识同时传来尖锐的断续声音,意识就判斯这是警示灯。但意识怎么会有警示灯这个名词,原来在第六识的记录上(佛家称此为名色)早就有了,而这些名色是复杂的小念头所组成的,这些小念头(佛家称为业识种子)是存在仓库中,这个仓库佛家称为第八识或阿赖耶识,而把仓库中的小业识种子取出变成大的名色念头是第七识的作用,第七识又称未那识。佛家认为人的各种活动皆会有记录,这些记录变成业识种子存在第八识中,肉体死亡时,这些记录随著神识(包括所有八个识)轮回转世而不灭亡,神识会随著其自身条件的不同而投生到其相应的去处(也许是猪胎也说不定),这种自然的动力亦类似一种力量,称为业力。佛家是以八个识来说明所有有情众生之一切现象,前六识配合肉体之六根以从事见闻觉知的功能,作为和外界沟通之工具。而第七识是「动」的主宰,是「生」的意志表现,没有动念就没有生命。它控制人的体温、心跳、呼吸等(经由意根),而第八识职司储存,因此才有因果、业障,才会有森罗万相的显现,唯识论所谓「万法唯识」,此识即指第八识而言。佛家这种说词可以清楚解释所有常用的见闻觉知的问题,亦可解释梦、潜意识及各种「神秘经验」之问题。它也对命运的问题也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佛教不承认「宿命论」,佛家认为一件事的发生(称为果报)是由因、缘与行三者而一成,因就是过去所造的业因,是储存在第八识中的柬西,缘是些外来的助力,而最要紧的是行,这是自己意识的决定。除了有极大不易改变的业因外,并没有不变的「宿命」存在,不易改变只是不易,但并非「不能」改变,有些人被算命先生认定必死,但当事人经长期念佛、念经改变潜意识状态,再佐以布施行善等助行,命也就有改变的可能。
有了以上这些了解,我们就知道,日常的心识活动(佛家称为「意识心」)是受到潜意识(即第七与第八识)所左右,我们之一切认知、判断皆与第八识中的记录有关,我们所以无法以「真心」去了知事物的「真相」就是这些根深蒂固的业障所致,也就是说我们是活在过去的阴影之中,真心被业障所蒙蔽,自心做不了主,如何能用好的方法以摆脱这些过去的阴影、认定,使能自由运用自心,能得大自在,这就是修行方法选择上要考量的。以上这些说明是由众生的「有相」这边开始,其实这些「有相」的根、识与尘等皆源于无相、不可分别的「自性」,因为有无明(即细微的昏,细微的动的意志)而才有这些「相」出现,修行要由外往内逐渐破除各种认定与执著,直到黑洞」状态(即无始无明,无明窠窟,百尺竿头)出现,再破此无始无明(百尺干头「更进一步」)而后才可见性,达「十方圆明」,「转识成智」的境界,这境界是不可言说,是言语道断,只可「见」、可「悟」,到此时你就亲证「自心是佛,佛即自心」,但此时的心已不再是过去的意识心,它是真心,又称妙观察智或□摩罗识,它是世尊所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我」。此心是「诸法唯心造」的心,可生万法,妙用无穷。说到开悟,有人说有大悟小悟之分,开悟后远要起修以破除无明习气,其实这种说法有问题,开悟就已破各种无明,已转识成智,已业障完全消失,悟后起修是修如何用自心,也就是修出菩提路渡生的方法,以电脑做比喻,开悟就像找到遗失的电脑,电脑各功能俱全,也有各种程式在其中,故说开悟成佛,佛是俱足各种能力的,有能力(function)不错,但你还要知道怎么去用这些能力,这是悟后起修的意义,决不是开悟有「层次」之分。
以上讲了许多有关修行的「原理」,我们再看实际修行有关的问题,这方面我自己实在不敢卖弄,因为修行的方法有很多种,非有实际修行经验是不能讲清楚的,且我个人修的实在不怎么样,又非高僧大德,因此,在此只能就自己知道的一点东西提供初学者做参考。学佛的最终境地是「见体」,「知用」,此二者需要清净的心与高度的定力方可完成。因此,消除业障(潜意识障碍)与修习定力是学佛的根基,这两件事做得扎实,修行就容易多了,平时也要安份守己(佛家称守戒律),做为助行,以免再造业障,这些功夫做稳了,进一步修行,或修观想,或参话头等就看个人根器而定,我个人不敢提供什么建议。在开始修行以念佛、念经、念咒或修止观较佳,这些方法都可以消除潜意识的障碍,可使内心逐渐清净,在初步的修行中,不论念佛、持咒、止观等皆要放下一切杂务,专心去修,最好每天有一定时间去做,当然,若俗务太多,有空就修也无妨,开始时也许妄念很多,但原则是「勿随勿制」,妄念上来不要理它,也不要存心去制止它起来,妄念是来自潜意识,你制止它则是妄上加妄,你只管念你的佛、咒就好,修行中若身体上起些变化,例如会有无法制止的跳动等,这些是气脉的问题,不要害怕。若精神上有些现象出现,例如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也一切不理,你照修你的,要切记「佛来佛斩,魔来魔斩」,要知道「凡所有相皆虚妄」,不要害怕也不要欢喜,你依旧是你,那些现象是妄心所起。当然,也许有些情况是外来的干扰(佛家称魔障),那要请师父或善知识帮忙处理,各位不用害怕,障碍的现象不是每个人会发生(尤其初学者),而且就是有,也大多是自己潜意识所现的幻相,就如作梦一样,没什么好怕的。
较为深入的修行,最好有师父指导,例如禅宗的喝骂棒打,主要就是让学者突然断掉意识心而使其心瞬间进入「不思善不思恶」的无始无明状态,此时,根器好的,师父突然问自性在那,他就有开悟的可能,禅宗的大师们都是根器极佳,这方法直接了当,可以顿悟,但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一般常用的是由外往内逐步破除障碍,由根尘开始然后回归到第六识,再到第七识,到第八识,最后破无明而见性开悟。新竹明星精舍良智上师所用的「五蕴归空」法就很快可深入,相当高明。我个人较喜欢观世音菩萨因地修行所用的「耳根圆通」法门,由音尘入耳根开始,逐渐使耳识、意识、未那识、阿赖耶识逐步清净,最后入黑洞达十方圆明之境。
在「起用」渡生上,主要赖于修观想。也就是做外修工作,最主要的方法有「如幻三昧」法等,修「如幻三昧」是修假观,可得大神通力(就像会变魔术一样),可用以济渡三界内的众生,这是行菩萨道最重要的法门,修如幻三昧的行者不一定要开悟,可以由接近真心的情况下起心观想(密宗叫「本不生地」),当然如幻三昧中的相也是源于自性,不要执著是真,但也不要怀疑是假,要知道体用不二,色空不异呀,否则修观不会成功。当然,开悟的人可进一步修「中观」,由自性起用,其能力及使用范围就比如幻三昧更广大,这些修行的方法一定要师父教导,很少能自己修习的。
另外有一种可自行修习而且效果也很好的就是净土法门,可以修西方净土(即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或东方净土(即药师佛的净琉璃光世界),这些净土都有很好的修行条件(环境很好),皆有高明的师父在传法,人死亡后若能往生到这些净土,你就可以不怕再轮回(佛家称永不退转),一直修到开悟成佛。修净土法门最重要的是心中要厌离我们这个多苦的世界,要很喜欢净土世界,而内心要常求阿弥陀佛(或药师佛)慈悲摄受,一定要有强烈的愿望要到净土,否则,若念佛有口无心,心中没有佛,那要到净土谈何容易,要往生净土,活著的时候就要好好修,要老实念佛,最好能修成「正定聚」(即一定可生净土开悟成佛),若是要在临终时碰运气,例如死亡时要能没有大病、能正定念佛、或者能遇大善知识或高僧大德开示超度,这种临终赌运气太危险了,要知道中阴所现状况是很难控制的。以下我摘录莲花生大士的开示与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给各位做参考,作为这一段话的结尾。南无观音菩萨。
(一)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
「初入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俱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
(二)莲花生大士对藏王大妃即身取证要法之开示:
「因果业报,须信非虚,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应求解脱。先寻找选择金刚喇嘛,以为依止。虔诵四皈依,誓心不退,发大菩提心,广度有情。严持净戒,以立根基。修深般若波罗密,了知诸法犹如梦幻。心不执著,身随所安。妄念起时,不随不制,缘境违顺,尘影好丑,不起爱憎。惟常觉照,而忘觉照。佛心自心,本自如如。我见破尽,心一境性,即是成性。」
陆、修行有关的问题
修行有关的问题很多,如戒律问题等,我个人非高僧大德,实不多言,仅就所知,提出一些看法。很多人以为学佛就要远离人群,不近女色,抛家弃子,不要财富,这些观念使得很多人不敢去学佛,其实不是那样。对于初学者,如明星精舍的良智上师所说,只要守道德法律到七成就可以了,也可以说一般人都可以学佛,也不须要有什么特殊的限制。佛法不离世法,人都不学佛,那佛法有何用。当然进一步修行,或自愿修戒律的(如僧尼等)人,可修五戒、菩萨戒、比丘戒等,这些戒对今天工商杜会的凡夫俗子,可能记不住,也不易修成,只要原则上不贪、不镇、不痴就可以了。修行者到了相当层次后,也许会发大悲心,他就会自行修杀戒等,再高层次的修行者持「菩提心戒」,那都是发自内心,而非条文式的戒条而已。
对初学者而言,吃荤吃素皆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存心」去杀害生命,「存心」去杀就是杀生,无心那是可以原谅的,我们每天在无心中就不知伤害多少蚂蚁或微生物。吃素的人,一颗植物被砍下来,也有很多动物会死亡。当然,基本上能惜福、减少开支浪费,也无形中减少杀生的机会。吃素若非发自慈悲心而只为健康或表示「高人一等」,那是不对的。我们为生存而吃众生肉时,要如良智上师所说,要存「抱歉的心」,不能存自大之心,存「它们本来就是该被我们吃的!」。佛教徒对财物问题的看法,也一定要不离佛法的原则,就是要做到不贪。要如良智上师所开示的,「要有贡献,才能有报酬」,此所谓贡献,包括劳力与心力,凡对众生有益,能提供众生生存必须或提升众生生活品质之行为皆可说有「贡献」,皆可取得适当的报酬。以股票为例,若长期投资,为社会众生造财,那你获取报酬是对的,若存心短线操作,并非对众生制造财物,而只是把钱由一个口袋转到另一个口袋,仅制造贪念,那是不可以的。你没有为社会造财或提升社会之品质,就不能有报酬。
另外一点要谈的是做为一个佛教徒,对其他宗教要持著怎样的看法与做法才较正确?各种宗教皆有其各自的信仰与修行的方法,只是层次上不同而已(此处的宗教不包括政府所明令禁止的各种骗人的邪教),一般好的宗教都是劝人为善的,这也合乎佛教的人天善法,因此,我们不要随便排斥或谩骂他们。至于鬼神方面,各道的鬼神也有很多是在渡生行善的,也有在精进修行的,也不要没有弄清楚就胡乱加以攻击,要知道做事若不明因果,不但好事不成,有时反而害人害己,不可不小心。佛教徒要有慈悲心,不但对人,也要对畜生、对鬼神心存慈悲,世间一切事要以能「圆满」为原则。当然,一个佛教徒一定要很清楚的知道什么是自己要诚心供养的,千万不要随便去与自己不明白的鬼神打交道,去贪求不该有的东西,那会有麻烦的,要知道,鬼神有慎恨心,你求东西也要对他有所回报,一不小心就会得罪,不像佛菩萨,完全没有慎恨心,只有大慈悲心,你有求就有应,决不会有得罪的可能。不要随便去求不如的鬼神找其为你解决问题,但也不要随便去破坏其他鬼神渡生的事,以免「断绝他人生计」,我们劝人信佛是好事,但一定要看机缘,看时间、地点,看该人的根器而定,不要到处卖弄,引起他人反弹反而不好。
最后一点谈一些有关佛菩萨圣像供养的问题,对佛菩萨圣像要诚心供养,我们供养佛菩萨与佛教的大护法,主要是尊敬其高贵的德行与其普度众生的恩泽,诸佛菩萨及大护法们大多长时间以来就在各界普度众生,有些佛菩萨你也许现在并不认识,但在你无始以来轮回转世的漫长时间中,很难说你不受其恩泽被佑的,进一步说,你与众生是关系密切而不可分的(详细见「慈悲观」),佛菩萨度众生就是度你,给众生恩惠就是给你恩惠,在尊敬与报恩的立场来说,礼敬供养诸佛菩萨及大护法们是应该的。供养的方式以香料、香花、素果为佳,要以发自内心的虔诚来礼敬供养,不要害怕供养方式对不对,或者害怕「不对会受罚」,一切只要心诚即可,千万不要勉强做表面工作,要知道你内心的念头,诸佛菩萨及大护法们是了然清楚的。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